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豆芽?”张氏想了想,“咱这酸菜是卖个缺,豆芽可不缺,镇上每天都有卖的。”



“娘,你说的不错,可还是有人买豆芽啊。”连蔓儿道,“就咱村里,几百户人家,每天咋地也有十斤的卖头。”



“那倒是。”张氏认可道。



从镇上回来的路上,连蔓儿在心里已经将发豆芽的成本和利润都算好了。



豆芽是三文钱一斤,黄豆在市场上的价格是九文钱一斤。一斤上好的黄豆,能够发五到八斤的豆芽,当然这与发豆芽的技术和天数有关。一般情况下,发好豆芽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



“娘,你发的豆芽的手艺那么好,咱就按发七斤算。一斤黄豆,咱就能挣十二文钱。”



第一百六十章一段过往的秘密



“要颗颗都好的黄豆,我来发,一斤发上整七天,能出到八斤豆芽那。”张氏听了连蔓儿的话,就停下揉面的动作。张氏对自己发豆芽的技术,还是很有信心的。



连守信洗了手,接过张氏手中的面团,在案板上揉了起来。



“你和蔓儿好好商量商量,接下来的活我干吧。”连守信道。



“二姐,这就是你说的好事?”小七想起连蔓儿在镇上说的话,就问道。



“对。”连蔓儿点头,她就是想到可以发豆芽赚钱,一高兴,才多买了那半只烧鸡回来。



“娘,那咱赶紧发豆芽吧,我和姐好拿去镇上卖。”小七挺着小胸脯道,“我自己个去卖也行,我会算账,我还认识称。”



“这一天比一天冷,要卖,也是我和你爹出去卖。”张氏就道,显然她心里已经同意了发豆芽卖钱的提议。



“娘,咱不用拿镇上去卖。”连蔓儿就道。镇上平时就少说有三份卖豆芽的,竞争不能说不激烈。而且眼瞅着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就到了,在露天的菜场里卖豆芽,太受罪。



“不去镇上卖,咱去哪卖?”张氏问。



“咱就在家卖。”连蔓儿说道,“娘发的豆芽好,咱们村,还有西村、赵家村这几个临近村的人,就不用去镇上买了,到咱家来买多近便啊。”



“这还真是。”张氏想了想,觉得连蔓儿说的很有道理。



“就是路一样远,咱们乡里乡亲的,这钱咋地都是花,也得到咱家来买。”连守信一边揉面,一面插言道。他对自家的人缘也很有信心。



“那也得让人知道咱家发了豆芽啊。”连枝儿正在外屋烧火熬骨头汤,也听见了连蔓儿和张氏的话,就抽空进来说道。



“这个还不简单。”连蔓儿道,“现在在咱作坊干活的。都是咱们村和临近村的人,娘说上一句,管保明天这几个村的人都知道了。”



可不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些天她们家开酸菜作坊,可是有了些名气,就是原本不认识她们家的,现在也能认出她家的门。



“还是我们蔓儿脑袋瓜儿好使,这事就这么办。”张氏高兴地道。



“娘,我估摸着。咱卖豆芽也赚不了啥大钱。”连蔓儿就又道,“好歹能够上咱每天的花销。”



“我明白。”张氏笑道,“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蚊子再小它也是肉。居家过日子。有几个一下子发大财的,别小看这几文钱,一文一文攒下来,能顶大用场。”



“对,过日子就是这个理。”连守信赞同地道。



“就是发出来,卖不了,咱自家还能吃那。也省得你们几个白菜土豆吃的腻烦。”张氏道。



卖葡萄酒和蒜香花生方子都很赚了一笔,就是卖酸菜赚的钱也不少,比起这些。卖豆芽这个买卖就不足道了。连蔓儿怕连守信和张氏到时候有落差,因此才说了刚才那些话。连守信和张氏能想的这样通透,连蔓儿自然就放下心来。



“娘,我还想到一个法子。”连蔓儿心中一动,就又说道,“咱告诉大家伙,咱这豆芽不拿钱买。拿别东西换也行。鸡蛋、花生、……粮食也行。”



以物易物,对于手里没什么活钱的人家是极便利而且具有吸引力的,这样势必能增加豆芽的销售量。



一家人都觉得连蔓儿的想法好,就开始核计着以物易物具体的标准。



“今天就把豆芽发起来吧,先发五斤豆子咋样?”张氏在干活的事情上,历来雷厉风行。



大家当然没有意见。



张氏就去称了五斤豆子泡起来。



“先卖着看看,”张氏就道,“要是行的通。咱还得去买豆子。”



连家今年收了不少的黄豆,他们分家出来,按理说那些黄豆也有他们的一份。可是用来发豆芽卖的黄豆,张氏还是想另外买。一来她不想占公中的便宜,二来,也是想分的清楚些。免得周氏、何氏这些人叨咕。



连蔓儿在看连守信擀面条。



她记得听人说过,揉面的标准是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连守信完全达到了这个标准,而且他揉面的动作很专业:将一个硕大的面团在案板上揉几揉,又摔打几下,那面团似乎还带了弹性。



“这揉面啊,可得有一把子力气。”连守信笑着解说,“可光下死力气还不行,那样就把面揉死了,得用巧劲,这样擀出来的面条才劲道好吃。”



“爹,你懂得真多啊。”连蔓儿故意用崇敬地眼神看着连守信,“是跟我娘学的吗?”



连守信嘿嘿笑了两声,不置可否。



“这你可小看你爹了。”张氏道,“要说和面、揉面、擀面条,包包子、包饺子这些,娘还得跟你爹学那。”



“那我爹是跟我奶学的?”连蔓儿问。



张氏瞥了连守信一眼,连守信脸上带着笑。



“就跟你们说了吧。”张氏就道,“你爹小时候,在面点铺子做过学徒,这些功夫,就是那个时候学的。”



“爹还做过学徒?”连蔓儿吃了一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连守信这么勤快厚道,既然做了学徒,怎么没有接着干下去?



连守信将一个大面团分成均匀地分成几个小面团,拿起擀面杖,仔细地擀着。



张氏见连守信不说话,连蔓儿又那么好奇地问,心里想着有些事孩子们迟早会知道,干脆趁着今天连守信心情好,就说出来好了。



“那时候你爹还小,家里为了你大伯的事,刚卖过一回地。你爷没在家,你奶听说有人招学徒,就让你爹跟着去了。你爹学徒那家,是个面点铺子。”说到这,张氏有些欲言又止。



“做学徒也是……”连蔓儿本想说做学徒也不错,能学一门手艺,这在她看来是极好的。但是她立刻又想起来,这时候的社会环境。士农工商,厨子根本就排不上号,学徒的地位那就更低了。



而且,学徒都是要跟师傅签契约的,师傅包吃包住(吃住的怎样,全凭师傅的为人)。师傅可以对学徒随意打骂,契约中会有一条,在契约期限内。学徒即便死了,也是白死。而且一般对学徒是不用付工钱的。很多招学徒的,不过是想要廉价的劳力,与签活契的卖身为奴差不多。



看连守信和张氏的脸色。这件事,怕不是好事。



“那后来那?”连蔓儿轻声问。



“你爹在那学了半年多,你爷就把你爹领回来了。”张氏道,似乎就想这样结束话题。



连蔓儿用手托着下巴,做思考状。



“爷是不愿意让我爹做学徒?那干啥不一开始就把我爹领回来,还要等上半年?”



张氏的目光有些闪烁。



“娘,这里是不是有啥事啊?”连蔓儿奇怪地问。



“啥事也没有,过去的事了,有啥可说的。蔓儿。你没事帮娘剥两头蒜吧。”张氏转身就要往外走。



这里面肯定有事,他们却不肯说。



“娘,”连蔓儿立刻凉凉地道,“你和爹要是不说,我一会问我爷、我奶去。”



“千万别去!”张氏立刻停住脚,连守信也抬起头,两口子几乎同时说道。



“你们要告诉我。我就不去。”连蔓儿道,语气里威胁的意思颇为明显。



张氏和连守信对视了一眼,夫妻俩都有些无奈。聪明的小孩也有坏处,就是不好糊弄。



“你爷出门,是半年后才回来的,那时候我在点心铺子里,干活勤快,人家不愿意让我走。你爷花了点钱。还托了人情,才把我领回来。”连守信道,语速比平时要快。



连蔓儿毫不掩饰自己目光中的怀疑。



“爹,那时候我爷都回村种地了吧,咋还会一出门就半年?要花钱,还托人情才能把爹领回来。是不是我奶把你送给人做学徒的时候,收了人家的钱啊。”



连守信顿时哑口无言。



“得了,就别瞒着了。”张氏无奈地道。



“都是过去的事了,我还挺喜欢这些活的。”连守信缓了一会道。



“你爷为啥过半年才接你爹回来,是因为你奶告诉你爷,她把你爹送在她亲戚家里住。后来不知道咋地,你爷知道了,那已经是半年之后了。……你爷自己是做学徒起家的,就盼着你大伯能出息,不愿意你爹再去做学徒。”



“对。”连守信附和道。



“我大概知道是咋回事了。”连蔓儿小声道。



连守信和张氏是厚道人,为长者讳,有些事情就含糊着,美化着说。如果残酷点说,大概就是周氏趁连老爷子不在家,将连守信卖了做学徒。连老爷子回到家,发现四儿子不见了,问周氏。周氏就说把连守信送到亲戚家里去住了。半年后,连老爷子发现真相,找到了连守信,不得不花钱,还要托人情,才将连守信给买了回来。



“爹,你受了不少苦吧。”连蔓儿同情地看着连守信。



“……家里穷的没办法,为寻条活路,卖去给大户人家做奴仆的多的是。这学徒也就是十年八年的,还能学本事那。你奶也是为了我想。”连守信笑着道,“这件事,过去就过去了,可别在你爷和你奶跟前提起。来,让你俩看看,爹擀面的绝活。”



连守信笑的很开怀,似乎那段经历对他而言,真是美好的。



第一百六十一章勤劳能致富



手擀面看似简单,但要真做的好吃并不容易。连蔓儿暗付她自己的手艺就不行,因此很认真地观摩着连守信的动作。



连守信将一个大面团,均匀地分成几个面剂子。然后用手将一个面剂子压扁,又在案板上撒上少许的薄面,然后就用擀面杖,开始擀,直到将圆饼状的面剂子擀成薄厚均匀的椭圆形面片。



“手擀面和包饺子不一样,面要和的稍微硬一点。”连守信一边向连蔓儿传授诀窍,一边将面片从两边往中间卷。“要不这么一卷,面就该粘一块了,要多撒薄面才行。那样的话,煮面的汤就混了,也费面。”



“嗯。”连蔓儿答应了一声,表示记下了。



连守信又拿起菜刀,从卷好的面皮一侧开始,将面皮卷切成筷子粗细的片。连守信的刀工不错,每一片面皮卷的全都是一般粗细。



只要把切好的面皮卷抖落开,便是一根根的面条了。



“我来,我来。”小七扎着手道。抖落面条这个活计很简单,在小七来看,是非常有趣的一种游戏。



“后面还有,都让你和你二姐来弄。”连守信有些纵容地看着连蔓儿和小七。在他看来,连蔓儿虽比小七大一些,却还是个小孩子。



连蔓儿觉得这个活计挺好玩正好她和小七都是洗过手的,就凑上前去,两只手抓起一摞面片。



“对,手要抓住中间那块。”连守信在旁边指点着。



连蔓儿就捕着面片抬高,用力抖落,面片果然纷纷打开,只有少数还团在一起,再往案板上摔一摔,所有的面片就都打开成了面条,而且还被拉长了不少。



连守信擀出来的面条弹力十足,竟然没有一根是断的。略有些发黄的面条,虽然还没下锅却已经散发出了淡淡的麦香味。



小七咯咯咯址笑起来,颇有些像刚下了蛋的小母鸡。



连蔓儿也跟着笑了起来,心里有种莫名的,幸福的感觉。



就这样,连守信带着连蔓儿和小七,很快将面条都擀好了。外面连枝儿和五郎也将骨头汤熬好了,张氏拿了个大盖帘进来,将面条都放在盖帘上,端出去下在滚开的肉骨头汤里。



“娘,烫点菜叶子吧。”连蔓儿对张氏道。



“行。”张氏一边拿了筷子在锅里搅动,防止面条粘在起,一边答应了。



连枝儿就从灶下站起来,洗了两把白菜叶子,等锅里的汤再烧滚之后,扔进了锅子。



“再烧一个滚,面条就好了。”张氏道就转身准备面条的卤。



张氏准备的就是普通的鸡蛋卤,只需要两三个鸡蛋和葱花就可以。为了鸡蛋卤更好吃一些,张氏还泡了一些木耳,撕碎了,准备加在鸡蛋卤里。



一会功夫,面条就熟了。连枝儿用一个大盆子,将面条连汤都舀了出来。灶下的火不熄,张氏简单地刷了刷锅,就开始倒油,做鸡蛋卤。



“爹,咱把那半只烧鸡切了吃吧。”连蔓儿道。



连守信答应了,去切烧鸡。



连蔓儿也从炕上下来,从瓦缸里取了豆芽,拿滚水过了一遍,使豆芽半熟,又用家里常备的酱油、盐、香油和辣椒酱拌匀了,做了盘凉拌豆芽菜。



这么一会夫,张氏也将鸡蛋卤做得了。



五郎和小七将饭桌放在炕上,又摆好了碗筷,连枝儿给大家伙一人挑了一碗面条,至于鸡蛋卤,就放在桌子中间,大家按着自己的口味自己加。



连蔓儿先吃了一口面条,暗自点头。面条很香,很劲道,再夹一口凉拌豆芽,很爽口,然后再吃一块烧鸡,鸡肉嫩滑,十分入味,蔡记烧鸡几十年的老店果真名不虚传。



张氏端着面条,没有立刻就吃,她笑眯眯地看着几个孩子。



“今个儿,咱们大家伙是借了咱小七的光。”张氏笑着道。



小七在面碗上抬起头来,一张胖乎乎的包子脸红扑扑地,还冒着热气。



张氏就将一个烧鸡腿夹到小七碗里,连守信在切的时候,故意留了一整只鸡腿没有切,看来是留给小寿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