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继祖他两口子要回来,给咱燎锅底,拜拜牌楼?”听完连老爷子的信,张氏有些诧异地道,“咱那封信,照说没这么快就到啊?他爷咋就连日子都知道了?”



得了御赐牌楼,这么轰动乡里的大事,当然要写信告诉连老爷子。



连蔓儿家给连老爷子捎信,托的是镇上的来往河间府跑买卖的生意人。这个,就得看人家的方便。估计着那买卖人出发的日期和脚程,连老爷子写这封信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收到连守信捎过去的信才对。



那连老爷子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而且还知道的挺详细的那?



“应该是我花儿姐给那边捎信了吧。”连蔓儿想了想,就道。



连花儿识文断字,自己就能写信,连守仁和古氏带着一大家子到河间府上任,与连花儿之间,肯定有书信往来。



连蔓儿家得了御赐牌楼等赏赐,宋海龙带着管事的已经来了一次,给连蔓儿家贺喜,并说好了,等牌楼正式落成,连蔓儿家搬家那天,他会带着连花儿回来。宋海龙还带来了沈老夫人的话,说若是身子允许,沈老夫人到时候还会亲自道贺。



宋家自然是知道牌楼落成和连蔓儿家搬家的日期的。宋家人面更广,或是派自家的下人捎信,或是请人带信,速度都比连蔓儿家的要快的多。



“应该是这么回事。”连守信就点了点头道。



放下信,一家人就放了桌子,吃晌午饭。



饭后,将饭桌撤下去,又换了张新打的书桌,连蔓儿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全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搬家那天办酒席的事。



“咱先估算估算,到时候能来多少人吧。”连蔓儿道。



估算好了人数,才好决定到时候安排多少桌酒席。



“这事,打从咱盖新房子那天,我就虑虑了。”张氏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道。庄户人家的女人大都勤快,习惯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嘴上说着话,手里也不肯闲着,总要做些活计,才觉得自在。



“也就他姥爷他们几口人,吴家几口人,王小太医,老黄,武掌柜,咱村里的,再有几户人家。都是跟咱知近的人,多说,也就准备三桌就够了。”



燎锅底这种事,比不得婚丧嫁娶等大事,只有近亲和走的极近的友朋才会道贺。



“若是没这御赐牌楼,那三桌是够了。现在,有了这御赐的牌楼,可就不只这三桌了。”连守信说道。



“可不是。”张氏点头。



“宋家,咱给他当三个人算吧,还有县城大姐家,估计大姐他们两口子,还有两个孩子都能来,这加一起就是七个人了。宋家肯定得带下人来,另外还得给预备席面……”连守信就道。



“王举人家肯定也得来人,昨天听蒋大人说,县衙那也会来人……,还有六爷那,估计也得打发人来……”五郎道。



“还有咱村子里,要来的人怕是也不少……”连守信道。



一家人核计了半天。



“搬家,这在咱村里也不算个啥大事。这村里的礼,咱就不收了。”连守信就道。



“明天,我就放出话去,说这人情咱都领了,以后该咋地咋地。咱不是那样的人家,有了牌楼,咱还是咱,还能就鱼肉乡里了?”张氏就道。



连蔓儿听了,就忍不住噗地笑出声来。



“笑啥,我说的不对是咋地?”张氏就问。



“娘,你说的对。我这笑吧,我是高兴的。我娘现在也是文化人了,都会说鱼肉乡里了。”连蔓儿说完,低头闷笑。



“你不就笑话娘是个大老粗吗?这个词,我还是跟咱小七学的那。小七,这个词,娘用的对不?”张氏就扭头问小七。



小七也正跟着连蔓儿嘻嘻地笑,听张氏问他,忙就板了脸。



“娘,你这个词,用的太好了。”



“得了,我以后也不费劲巴力地学了。我不学,你们总催着我学。我这学了,你们又笑话我。”张氏佯装生气地道。



“娘,我们没笑话你。我们是高兴,你学的好。”连蔓儿和小七赶忙哄张氏。



娘儿几个说笑了一会,又说回正题。



“那这么这,咱也别请厨子了,干脆就在悦来酒楼订几桌席吧。”连蔓儿看了看纸上她记录下来的人数,提议道。



“那订多少桌合适?”连守信问。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三个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又噼里啪啦地拨拉了一阵算盘。



“就先定六桌上等的席面吧,中等的席面再定三桌,其他的,咱跟武掌柜商量好了,到时候现做也来得及。”连蔓儿就道。



上等的席面,是招待来的宾客。中等的席面,是给那些宾客们带来的管事、有体面的婆子丫头们准备的。



一家人商量好了,当天,连守信就去了镇上,将定金给了武掌柜,说好了,到时候,看情况或有增减。武掌柜下了包票,说一切都交给他,那天肯定以连家的宴席为主,一切都会办的妥妥当当。



忙碌的日子过的飞快,转眼,就到了御赐牌楼落成、连蔓儿家要搬入新居的那一天。



一大早,宾客就陆续到了。大家都聚集在牌楼前的空地上。



吉日、吉时



就听得礼炮声响起,紧接着是一百挂鞭炮一齐点燃。在这震耳欲聋的响声里,大幅的红绸飘落,露出建成的牌楼的全貌。



牌楼正中为明楼,明楼正中的牌匾上有龙凤祥云纹样,中央是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御赐”。牌匾下又有横额,上面雕刻有文字,记述了某年月日牌楼御赐给谁,因何御赐的牌楼,以及牌楼修建和完工的日期等。



明楼两侧有夹楼,精雕有如意纹、貔貅式样。夹楼下为次楼,次楼也有匾额,一边刻有功在社稷,另一边刻的是流芳百代。



整座牌楼,全是采用的大块汉白玉石建造雕刻、飞檐斗拱,龙吻兽头,在朝阳映衬下,显得格外巍峨雄伟。



牌楼前的众人都纷纷下拜,嘴里念诵着皇恩浩荡。



拜过了牌楼,众人才渐次往新宅里来。



新宅里早都预备好了,前院有吴玉贵和吴玉昌兄弟带着吴家兴做知客,帮连守信招待男客。后院则是张氏带人招待女客,吴家兴的娘吴王氏,张采云的娘张王氏,还有蒋氏都帮着张氏忙活。



张青山、李氏带着张庆年、王氏还有孙女张采云是昨天下晌到的,连继祖和蒋氏,是昨天傍晚时分到的。



男客六桌,在前院的正厅和书房用饭。



沈家今天来了人,既不是沈六,也不是沈九,而是沈家的三爷,由钟管事带着人陪同来的。这还是连蔓儿第一次看见沈六和沈九之外,沈家其他的兄弟。



沈家三爷看年纪大约将近四十岁,长的十分富态。那富态劲儿,和沈九到有几分相像,不过眉眼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和沈六相比,那则是一点相像的地方也找不出来。



起码,连蔓儿是这么认为的。



连蔓儿看了沈家送来的礼物,是两个玉石盆景,一张富贵牡丹的绣屏,另有四个上用的妆花缎子。



小厮全福不知为何没跟着沈六,也跟了来这里。这小厮极机灵,瞅见机会就凑到连蔓儿跟前。



“……这几样礼,姑娘看着可还好?这是咱们六爷和九爷挑的。”



“多承费心。”连蔓儿就笑了,“你们六爷,还有九爷,都在家?干什么那,今天咋没来?”



“九爷被关在书房念书那,六爷是十天前,就去巡边了。给姑娘家送的这些礼,还是那时候就挑好了的。”



连蔓儿笑着点头,随后就找了小七过来,让他捎信给前院的五郎,将全福安排在跨院吃席,不能怠慢了。



辽东府的知府、锦阳县的知县和一些属官也来了,这些人也多有礼物送上,多是玩器摆设。唯独那位李大人,送的是一套翰林院刊印的新书,另有湖笔一盒、徽墨一盒,端砚两端。



宋海龙和连花儿,也带来了厚礼。



第四百零六章厚礼



今天来的女客,一律在内宅招待。从穿堂进来,就见偌大的一个院子,都是青砖铺地,错落地种着些丁香、夹竹桃,上房廊檐地下,是四个大缸,里面种的是石榴。四周的抄手游廊下面,摆的整整齐齐的,都是应季的红的、黄的、粉的月季,盛开的月季,每一朵都有拳头大小。除了月季,还有应季的菊花,多是黄的、白的,紫的,辽东府有的品种,这里几乎都全了。



这些花木,有的是人送的,有的是连蔓儿家自己买的。



虽已经是晚秋初冬时节,这些花木依旧将整个院落点缀的格外精致又生机勃勃。



宋家的老夫人本来说,也要来拜一拜牌楼,给连蔓儿家贺喜。只是这天一冷,她身子不大好,这一天,就没有来成,只打发了宋海龙和连花儿两个来。



连花儿进内院的时候,身边只带了一个丫头,一个婆子。这两个,连蔓儿都认识,就是去年在连花儿怀孕的时候,曾经来过连家老宅,说要请古氏去照看连花儿的孙大娘和小红。



这两个平常都是跟着沈老夫人跟前伺候的人。



宋家的老夫人没来,但是话却通过孙大娘都捎到了。



宋家带来的礼,很丰厚。



两架炕屏,一架绒面的屏风,上面绣着孔雀开屏,据说是采用真的孔雀羽毛织绣而成的,适合稍冷的天气摆放,一架是鹅黄色的帛绢面炕屏,上面绣着四时花卉,最适宜暖和的天气摆放。



一对双耳大肚。、白底青花的大瓷瓶,这瓷瓶比小七还要高上那么一点点,是这个年代有钱人家最爱摆在厅堂做装饰的。瓷瓶内可装谷物,也可装水,瓷瓶口可以插花或做其他的装饰。



另有上等细瓷茶具两套。彩缎两匹,贡茶两盒,鎏金的佛像两座。



还有一只长木匣,里面是整整齐齐的一层银锞子。



“……太太别笑话,这是我们老夫人看着我们翻箱柜,正好看见这个,就说,正好给太太留着赏人。比现去倾方处。”孙大娘笑着对张氏道。



“老夫人替我们想的周到,我这感激还来不及那。”张氏就道。



宋家老夫人的礼物备办的齐整,可见是真的用了心。



除了这些,宋家另外还给连枝儿、连蔓儿、五郎和小七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



一套文房四宝。一套辽东府官学新刊印的图书,这是给五郎和小七的。给连蔓儿和连枝儿的,则是一人一个雕漆的妆匣。



“这是西洋舶来的新玩意儿,姑娘打开看看。”小红就笑着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依言将妆匣打开,不觉也有些喜欢。那妆匣盖子打开来,里面竟是镶嵌了一整幅的镜子。看那镜面,光滑、清透,照着人清清楚楚,没半点失真。竟是最上等的玻璃镜。



“……家里的商队刚带回来,只有这么几个,我们老夫人惦记着姑娘,特意吩咐了,捡两个最上好、最精致的,送给姑娘。”孙大娘就笑道。



“让老夫人费心了。”连蔓儿和连枝儿忙就站起来,谢道。



“姑娘再看看里面的东西。喜欢不喜欢?”小红又笑着道。



妆匣里面又分两层,第一层是销金的帕子,帕子一角系着一套精巧的金三事儿,第二层又分为几个小格子,里面胭脂水粉眉黛,象牙梳篦,日常梳妆所用的东西,竟然俱都齐备了。另有一根赤金凤头点翠簪子,并两只赤金小佛手压发。



宋家这个份礼可真压手,不只是因为礼物贵重,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准备礼物的人,那种重视、体贴、周到的心意。



“这簪子和压发,还是我帮着选的。”连花儿这个时候终于有机会插话道。



刚才一直是孙大娘。以传达老夫人的话的名义,在跟张氏说话。连花儿在旁边坐着,能说上的话极少。



连花儿就伸手取了簪子,笑着招呼连蔓儿,要替她带在头上。



连蔓儿笑着走近连花儿,却在连花儿要将簪子插到她头上的时候,突然好像想起什么来了似地,略微往旁边一躲。



连花儿的手就落了空。



“花儿姐,这簪子不急着戴,一会咱们到那边说话,你再慢慢帮我戴。”连蔓儿状似亲密地和连花儿说道。



连花儿笑了笑,只得将簪子重新又放入妆匣里。



“好,咱们姐妹,可有好些日子,没在一起好好说过话了。我在县城里,每天都想着你们。”连花儿也是一脸亲密地笑着道。



孙大娘和小红在旁边看着,也是满脸的笑容。



女客的宴席,也分做两桌,一桌摆在东屋,一桌摆在西屋。



东屋这边,坐的都是年纪较长的女客,有张氏的娘李氏,娘家弟媳妇王氏,吴家兴的娘王氏,连兰儿、王举人的太太、知县的太太,另有锦阳县里两位属官的太太。



西屋这边,则是年纪较轻,辈分较小的女客。有知县的嫡女,今年才十岁,跟着父母来看热闹,另外就是怀大奶奶、蒋氏、连花儿、连兰儿的小女儿银锁、吴家玉、张采云,然后就是连蔓儿和连枝儿姐妹俩。



女客多是连蔓儿家的亲戚,别人极少,这是因为那些来拜牌楼的宾客中,只有锦阳县的知县和两名属官带了家眷来。



连蔓儿家内院的上房,共有五间,东屋两间,是连守信和张氏的房间。连守信和张氏喜欢大开间,因此,这两间房并没有隔断,和连家老宅上房东屋的布局相仿。



西屋两间,是连枝儿和连蔓儿姐妹俩的房间。房子中间设有木雕的隔断,在炕上的部分,与窗台齐高的部分为青砖隔断,外面镶有木板,窗台以上的部分,为雕花木格,镶嵌琉璃,这琉璃采用的是和上房的窗户一样的琉璃。透光性非常好。所以,虽然设了隔断,一点也不影响室内的采光。



地下部分,与炕齐高的是实木板隔断,之上,也是雕花木格,这部分镶嵌的不是琉璃,而是厚缎子。隔断中间有门。



这隔出来的两间。外间是客厅,里间则是两姐妹的卧房。卧房内有隔断全幅的帘子,将帘子都拉上,门关上。这里外两间就完全的独立起来了。



西屋的这一桌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