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3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兰儿会说话,极善与人相处,即便是被连花儿安排到这辆马车里面,与宋家的下人一起坐,她的脸上也并没有露出任何的愠怒或者不快来。相反,她还与孙大娘和小红两个人相谈甚欢。



孙大娘还好,小红的目光,却忍不住时不时地看向连兰儿的身后。那里放着一个包袱,是连蔓儿家给连兰儿的回礼。



依旧是连兰儿送礼用的那个包袱皮,包袱的大小形状也与连兰儿送出去的时候一致,甚至那包袱上打的结,都一模一样。



孙大娘和小红早就交换了一个眼色。即便连兰儿再善于掩饰,可刚拿到包袱时那灰暗的神色,却并没有逃过她们两个的眼睛。



孙大娘这个年纪,还有什么没见过的,就猜到连兰儿送出的礼,人家根本连打开都没打开过,就给还回来了。这其中代表着什么,是根本就不用明说的。



想想今天在三十里营子所受的招待,牌楼连家于礼数上面做的是一点也让人挑不出不是来,饭菜也极丰盛。不过,她们都没能进得后院内宅。女眷们之间说话,尽管连兰儿八面玲珑,但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隔阂。不论是连兰儿还是她们的三奶奶,与牌楼连家的关系都绝称不上亲密。



不仅如此,怕是连面子情都有些勉强。牌楼连家之所以对她们以礼相待,应该也是看着沈家的情面。



再想想张王氏明显敲打的那些话,还有三奶奶莫名地崴了脚,弄得一身的狼狈,以及赶上门的那两夫妻。孙大娘耷拉下眼皮,回去这些都得好好地禀报给老夫人,为了宋家好。她还得向老夫人提议,以后再与牌楼连家来往,还是不要让三奶奶出面了,免得适得其反。



至于这位总是巴着她们一起往牌楼连家走动的大姑太太。以后更是要疏远着些才好。



想到这些,孙大娘不由得暗暗地叹了口气。与连家结的这门亲事,老夫人现在悔的无可如何。当初还是因为宋家的那个诅咒,对三爷太过纵容了。



……



这边送走了宋海龙、连花儿和连兰儿,连蔓儿一家与张青山一家又回到屋里坐了一会,张青山和李氏也就张罗着要走。



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留张青山和李氏留下年。



“过了五月节再走吧。”



张青山和李氏都不肯,虽然是小节令。但是老两口子还是想回自己家去过。



“娘,我爹不住,你带着采云就多住些日子呗。”张氏小声跟李氏商量。



“正赶着过节,不地啦,等往后吧。”李氏就道。



张庆年就出去套车,连蔓儿已经将给张家的礼都准备了出来,就招呼人往车上抬。这次给张家的礼有大米、白面、酒、茶,还有包的现成的几样粽子、五郎从府城带回来的点心、尺头等。整整装了小半车。



“这太多了。”李氏看了,就摆手道,“我和你爹都知道你们过好了。可有钱也省着点花。我们啥也不缺,知道你过的好,就比啥都强。”



“娘,这都是应该的。就这些,孩子他爹还说有点少。还是我跟他说,现在东西多了也放不住,要是有那个心,等过年的时候再多预备点,就啥都有了。”张氏就道。



闺女给张罗是一回事,姑爷给张罗那又是另一回事。听张氏这样说。张青山和李氏都特别的高兴,尤其是李氏,看着连守信都眉开眼笑地。



连守信就有些腼腆了。



看的连蔓儿在旁边偷笑,所谓丈母娘看女婿,就是这样吧。



“小七,你上那个学。今年伏天放假不?”李氏又搂了小七,舍不得放手,“要是放假,到时候让你大舅赶车来接你,来姥姥家住一伏天。”



“五郎是要念书、考试,这不能给耽误了。枝儿、蔓儿,你俩没啥事,到时候让你大舅来接你们俩啊。”



临上车,张青山、李氏、张庆年、张王氏和张采云就都说让连枝儿、连蔓儿和小七过些天去烧锅屯。



一般的小孩子,都有在姥姥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的经历。三十里营子这里管这样的就叫做住姥家。



烧锅屯在山里,伏天的时候比三十里营子这里凉快。连枝儿、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以前就有在张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的经历,既避了暑气,还能吃上一两个月的鲜果子。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对此格外的支持。每到入伏,要是张家迟了几天没来接,周氏还不高兴,催问张氏。几个孩子去住姥家,她那可不就省了这一两个月的嚼谷了吗?张家来接外孙,也得挑时候。不能接的太早,那样地里的活还没干完,也不能太晚回来,因为那个时候要忙秋收。连蔓儿几个不大,却都得下地顶半个人干活。



不过,张家没来接,周氏不高兴。张家来接了,周氏也不会给好脸。



“……大老远的来接了,不让去又不好,又得说我邪乎啥的。这都走了,家里家外这些活,就都撇给我了。不知道心疼人,心狼啊。”



似乎,让连蔓儿她们几个去住姥家,是她给的恩惠,是她吃亏了。毕竟,连蔓儿她们几个在家里的时候,每天出去挖野菜、割草、喂鸡喂猪,在家也能给大人打下手做各种家务。



这个时候,张氏就得多干活。张家来接外孙的时候,要送礼,将外孙送回来的时候,也得送礼,要不然,张氏和几个孩子就要更多地看周氏的脸色。



而分家了之后,连蔓儿几个不是忙着念书,就是忙着家计,反而没有去烧锅屯歇伏了。



至于今年,还是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脱开身。



因此,连蔓儿就只说到时候有工夫就去,才将张青山、李氏这一家送走了。



……



过五月节,连蔓儿一家自然比平时更加忙了,吴家兴、王举人、王幼恒等几家送了节礼来,她们要准备相应的回礼,铺子里雇工还有帮佣等人过节也要发福利,自家也要准备过节的吃食,布置屋子等等。



这天,连枝儿和连蔓儿就坐在炕上,拿了彩纸叠葫芦、燕子,连守信和张氏则忙着钉纱窗、换门帘。



夏天到了,窗户要常开着。她们这后院干净,但是还是要防蚊虫苍蝇。上房这几间屋子都是双层的窗户,里面的一层琉璃窗当时盖房子的时候,特意做成了可以拆卸的样式。冬天,两层琉璃窗,到了夏天,则将里面的一层拆掉,还上纱窗。



那纱窗框是盖房子的时候就一起做好了的,现在只要钉上窗纱,利用折页安到窗户上去就可以了。



今年连蔓儿家买的是淡绿色的窗纱。



透过这样的窗纱往外看,一院子的花木更显得别致而生机勃勃了。



门帘也要换。冬天用的是粗布面,里面絮了棉絮的厚棉门帘子,春秋的时候则是用布帘,而到了夏天,连蔓儿家也依着一般庄户人家的习惯,换上了豆黍子串成的珠帘。



“停一会,”张氏突然对拿着榔头钉纱窗的连守信小声道。



连守信不明所以,却也停了手。



“咋地啦?”连守信就问张氏。



“燕子回来喂小燕子了,咱别把它俩给吓着。”张氏就又小声道。



连蔓儿坐在炕上,将一个折叠好的纸葫芦吹的鼓起来,扭头看见连守信和张氏的模样,就笑了。



搬新家,张氏舍不得老宅自家房檐下的那一窝燕子。可喜的是,现在她们新房子的房檐下,终于迎来了燕子筑巢。东屋房檐下一窝,西屋房檐下一窝。那天在院子里看着几只燕子飞来飞去的,连蔓儿就哄张氏说,在东屋房檐下筑巢的两只燕子是原来老宅里来的。



张氏就信以为真了,对房檐下的新住客格外关注,恨不得拿粮食来喂燕子。



可惜,燕子不同于家雀儿,它们勤快,不喜欢不劳而获,张氏心里其实也知道,她只是想表达自己的高兴。



等两只燕子喂了小燕子,又飞走了,张氏才让连守信继续钉纱窗。



“……今儿个一大早我从地里回来,碰见他三伯去上工。他三伯跟我唠嗑,问咱五月节给太仓那边捎东西不。”连守信将一扇纱窗钉好,一边往窗户上安,一边跟张氏说道。



连蔓儿听见太仓两个字,立刻竖起了耳朵。



“爹,那你咋说的?”连蔓儿就问连守信。



“还能咋说。”连守信就道,关于这件事,一家人也已经商量过了。他们没有准备给太仓那边送节礼,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还跟他三伯说了,让他不用看着咱家,他家是送还是不送,都看他自己个拿主意。”连守信接着又道。



“那他三伯咋说?”张氏又问。



第五百零一章盛夏



家不一样,分家之后的连守礼家,是连守礼当家。



“他是没说啥,就说咱要是不送,他也不送。咱要是送,就让咱给他个信儿,他也跟着送。”连守信就道。



“他三伯这是,哎。”张氏就轻轻地叹了口气。



没儿子,因此没底气的不仅是赵氏,连守礼也没底气。所以才会一切都以连守信家马首是瞻。这个年代,能够像太仓的老王家大车店那位老板娘,也就是王七的娘那么有魄力、有主见的女人太少了,连守礼作为男人,也不如她。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看人家老王家。”张氏又道,“我们都跟他三伯娘说了好几次这老王家的事,就是为了让她开窍。我看他三伯娘也不是不愿意,就是性子软,还得看他三伯的意思……”



“他三伯应该也愿意,就是……”连守信也叹了一口气。



以后真要连叶儿招赘,给连守礼和赵氏两个养老,那么首先连守礼和赵氏两个必须要立的起来。连守礼就是因为没儿子,所以才特别在意上房,所以才会遇到和上房相关的事情,就打算随着连守信一家走。为的就是避免来自链家上房的压力,以及周围的舆论。



这其实就是自己立不起来。



与连守仁、连继祖的不负责任不一样,连守礼和赵氏是太老实、太软弱。



看来对连叶儿的培养要加大力度,连蔓儿一边叠着纸燕子,一边心里想道。



……



过了端午节,这天气就一天天的炎热起来。进了六月,数伏了,就到了庄户人家一年中瓜果蔬菜最丰富的季节。连蔓儿家因为嫩玉米种的早,这个时候就正是最好吃的时候。



因为玉米种子控制的严格,今年在辽东府。在这个季节,有嫩玉米卖的依旧只有连蔓儿一家。嫩玉米的主要主顾,依旧是武仲廉武大老板。



今年因为有足够的玉米种子,连蔓儿家种的嫩玉米几乎是去年的三倍,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连蔓儿下调了今年的嫩玉米价格。她将玉米棒子按照大小和品相分成几等,定价则是从二百文钱一个到三百文钱一个不等。



不过武仲廉武大老板今年再想垄断嫩玉米的销售却不行了,连蔓儿家又和另外几家大酒楼签订了合约。供应嫩玉米。这几家大酒楼有锦阳县的,也有辽东府其它县城的,另外还有府城两家最大、最有名气的酒楼。



因此,连蔓儿还跟这些家酒楼分享了一些嫩玉米的菜谱。比如说松仁玉米、玉米蔬菜浓汤、玉米排骨汤,玉米饭、玉米羹等。她相信,有她这样一启发,那些酒楼肯定能做出更多花样的嫩玉米菜肴来。实际的情况,也正如她所预想的。各大酒楼纷纷推出特色的嫩玉米菜肴,使得她家的嫩玉米又供不应求了。甚至有外府的人来买嫩玉米,因为路途较远,还不惜用上了快马和冰块等手段。



连续卖了几天,连蔓儿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今年她家菜园子的这一茬嫩玉米全部卖掉之后,所得的银子最起码能有八百五十两。



连蔓儿家这嫩玉米,不仅让自家赚的盆满钵满,还造福了三十里营子以及周围村镇那些做拉脚儿生意的人。其中得益最多的是王石榴家,还有镇上的陆家,当然这是因为连蔓儿家特意关照这两家的缘故。



王石榴是自家的一辆骡车,自己赶。陆家则是家里两辆骡车,有时候甚至派来三辆,由长工来赶车。



菜园子里的嫩玉米,都是用来销售的。不过,连蔓儿并不会因此而亏待了自己和家人。



连蔓儿在自家后面的两个跨院里边边角角的地方,也种了些嫩玉米。而这些,已经足够她们自己吃了。小七终于可以放开肚皮吃嫩玉米了,有的时候晚饭根本就不吃别的。将嫩玉米就当饭来吃,而且还不用吃菜。



五郎的夜宵里也频繁地出现松仁玉米、玉米浓汤等。玉米里有很多益肝的营养,多吃一些,可以防止五郎因为熬夜念书而视力下降。鲁先生最爱吃的就是用嫩玉米粒、嫩豌豆粒、香菇等熬煮的玉米浓汤。



连蔓儿也和小七一样爱吃嫩玉米,有了这个,她都不怕苦夏了。



好吧。即便没有嫩玉米,连蔓儿怕也不会苦夏。这个年代的气候,非常好,或者说是非常宜居。没有空气污染,大地依旧按着它本来的,能够让人类繁衍起来的规律呼吸着。即便是盛夏酷暑,其实也并不那么难熬。即便有的时候,人们觉得太过闷热了,那么夏日午后经常会有那么一场雨,让人们暑意全消。



六月中旬,一场暴雨连下了两天,连蔓儿家门前的小河发水了。



发水,并不是那种会造成灾难的大洪水,庄户人家的孩子甚至将发水当做一件好玩的事,只要雨下的没那么大了,小孩子们就往往跑出门来,跑到小河边,欢呼着观看发水的情形。甚至有的大人,也爱凑这个热闹。



当然,也有的庄稼把式是本着很正经、严肃的心意来看发水的。



据说,三十里营子这里是一块宝地,在人们的记忆中,除了那一次大旱造成的饥荒之外,就没有过别的灾难。而那次的旱灾,是席卷全国的,比较而言,三十里营子这里还算是灾情比较轻微的。真的因为那次旱灾死去的人并不多。



而那些死去的人,几乎没有是直接饿死的,而多是因为饥饿,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或者是因为饥饿,抵抗力下降,引发了别的疾病而死的。



南山上背阴的山坡埋着的连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