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第3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看这赔礼挺厚,咱再另外添上一些,也别光就在咱村这庙里,这临近的香火盛的庙里,还有县城那两处有名的庙里,咱都布施一些。”连蔓儿就道,“布施灯油、做法事,另外,再请人多刻些药王经,有人手写的,咱也出钱买……”



“蔓儿,你这是要……”五郎就看连蔓儿。



“既然要做,那就把声势做的大一点,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连蔓儿就道。



“这倒是,尤其是出钱买这手写的经文,估计还能帮到不少家里条件不大好的读书人。”五郎就笑道。



“对,就是这个理。”连蔓儿点头,她知道,五郎明白了她的意思。“另外咱村这庙里,咱再布施些小麦面吧,就做素馒头,给我爷祈福,到时候,每家每户都发一些,保证咱村的每个人都能吃到。”



“别的庙里也做一些,做法事的时候,就分发出去。”五郎道。



一家人商量定了,就忙着安排起来。



钱物如流水一样的花用出去,结果也没让连蔓儿失望。那一场大布施,即便是多年以后,还让人津津乐道。



第五百九十五章二月二



连做了几天的法事,又买、刻经文,施粥施馒头等,连蔓儿一家忙了数日,连老爷子的病情竟真的好了些。虽然还是不能说话,但是身子却可以动弹了,饮食上也恢复了。



好了一点的连老爷子,就再也不肯躺在炕上让人伺候。即便是大小便也不肯再在屋子里,都是让人扶着去外面的茅厕解决。



“老爷子知道心疼人。”连守信和张氏在家里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就都感慨道。



连老爷子这心疼的对象,自然是连守仁和连守义。前些天连老爷子不能动,一切都要人伺候的时候,只肯吃干饭,如果不是渴极了,给水他也不肯喝,油腻的东西也不肯吃。其原因,不过是想少解手,不给伺候他的周氏和两个儿子添麻烦。



就是连蔓儿也不得不承认,连老爷子虽然偏心,但是他确实律己甚严,讲究体面。连蔓儿也相信,如果是连守信或者连守礼去伺候连老爷子,连老爷子也会是同样的作为。他这样做,不只是心疼儿子,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同时也是特别在意体面。



行动不便,让人端屎端尿地伺候,这人的尊严也就丧失了。起码,连老爷子是这么认为的。



除此之外,连老爷子身子能动了,还想要停药。这两天,根据连老爷子的病情变化,李郎中又来了一次,对原来的药方进行了一些增减。其中增加的,多是调补身体的药材。所费不菲。



买药的钱,还有给李郎中的诊费,自然都是连蔓儿家掏的。



连老爷子虽然不能说话,却还是想法子表达了他不想再继续喝药的心意。在这一点上。连老爷子和一般的庄户人家的老人没什么两样。那就是生了病,能挺过去就挺过去,实在挺不过去。非得请郎中吃药了,那药吃了两次略微见好,他们就不想再吃了。



这样做,无非就是节省惯了,心疼银钱。



这件事,连守信和五郎都没有同意。那药还是按方子抓了,送去老宅。就由留在那的两个长工每天熬了,看着连老爷子喝下。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着,转眼就到了二月初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庄户人家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五郎特意去了一趟王举人家里,和王举人商量,两家出钱,请了一个舞龙的班子,在村里舞了一回龙。另外又请了一个戏班子,就在村里大家共用的打谷场上搭了戏台,唱了一天的戏。



庄户人家少有娱乐,又是农闲的时候。因此,这一天。不只三十里营子的村民倾巢而出,就是周围十里八村的庄户人家,也都赶来凑热闹。那打谷场上,戏台还没搭好的时候,下面扛着长凳,夹着小板凳来占位置的人就几乎挤满了。



因连蔓儿家有份出钱。那舞龙的队伍进了村,就先到牌楼前舞了一回,又到连蔓儿家门口。连蔓儿就也到门口看了一回,又发了赏钱,那舞龙的队伍才拜谢着走了,进村里沿着每一条街都走了个遍。



至于那戏,连蔓儿就没有去看。她昨天晚间不小心着了些凉,鼻子有些堵,身上也倦倦的,怕出门去再着了风寒,只好留在家里。



自分家前那次差点没了命,连蔓儿的身体就一直很好,头疼脑热几乎就没有过。因此,她一说不大舒服,连戏也不打算去看了,一家人就都紧张了。



李郎中自然是第一时间就被请了来。



李郎中给连蔓儿看过了脉,就说只是偶感风寒,而且风寒在表,只要发散发散,注意不要再着凉,饮食清淡些,就没事了。



连蔓儿觉得李郎中说的极对,因此药方也不用他开了。



张氏见连蔓儿不肯吃药,就切了姜片,放进锅里,浓浓地熬了一大碗姜汤,又在里面加了几勺红糖,端来给连蔓儿喝。



姜汤熬的太浓了,即便是多加了红糖,依旧掩盖不了那股子辣。不过,这总比喝那苦药要好很多。连蔓儿几乎是捏着鼻子,趁热就将一大碗红糖姜汤都喝了,又被张氏和连枝儿安排躺在炕头,身上压了两层厚被子。



“睡一觉,捂出汗来就好了。”张氏这样说道。



连蔓儿没有反抗,躺在被窝里点了点头,就合上了眼睛。别小看这样简单的土法,这可是风寒感冒初起时,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连蔓儿前世,也没少被这样治疗过,因此,连蔓儿对此还是信服的。



不知睡了多久,连蔓儿醒过来,就觉得鼻子的呼吸顺畅了,身上那种发紧、倦倦的感觉也消失了。小姑娘本身的抵抗力就强,在加上有效的土方,又治疗的及时,真的是睡一觉,发了汗就好了。



睁开眼四下看看,屋里没人,阳光透过窗帘几乎洒满了半炕。



看来,已经快到晌午了,连蔓儿已经学会了看日影来确定时辰。闻到外屋有淡淡的香气飘进来,还有人在小声说话。连蔓儿看了看紧闭的房门,一边坐起来,一边叫了声娘。



房门几乎是应声就开了。



先探头进来的是小七。



“我姐醒了。”小七的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大声地道。



小七说完这句,就跑过来,趴在炕沿上看着连蔓儿笑。随后,张氏、连枝儿、连守信和五郎就鱼贯从外面走了进来。



“蔓儿,咋样了,好点没?”



“再多睡一会吧。”



“再喝碗姜汤。”



“好点没,要是不好,赶紧请郎中开了药方,还是喝药快。”



一家人围着连蔓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好了,完全好了,一点事都没有了。”连蔓儿就笑着道。



张氏就坐到连蔓儿跟前,伸出手来,用手背在连蔓儿额头贴了贴,又收回手在自己的额头贴了一下。



“凉丝丝地,听说话这声也是好了。”张氏就道。



“我就说没事了。”连蔓儿道。



看连蔓儿很有精神的样子,一家人才都放了心。



“哥,小七,你们咋没去看戏?”连蔓儿就奇怪地问道。



“姐你病了,我不去看戏,我在家陪你。”小七就道,“娘怕我吵着你,不让我在这屋里,我就在那屋陪着你来着,姐。”



“就你嘴最乖。”连枝儿对小七嗔道,又扭头笑着对连蔓儿道,“因为你病了,咱爹和五郎就去戏台那看了看,就回来了。小七最乖,也是跟着咱爹去看了看就回来了,那么热闹,他都没再去。”



因为是她家做东,这搭了戏台,肯定要过去应酬一下,之后就回来,是担心她的病。



连蔓儿没说什么话,心里却是暖暖的。



连枝儿见连蔓儿这样是不肯再接着睡了,就上了炕,将窗帘收了起来。没有了窗帘的遮挡,阳光透过琉璃窗,一下子铺洒进来。



连蔓儿微微地眯了一下眼睛,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身上,这种感觉,正如她此刻内心的感受。不过是着了点凉,大家伙就都这样守着她。



连蔓儿知道,这种感觉,就是幸福。暖暖的、润润的。



“再喝碗姜汤吧,我去熬。”张氏就又道。



“娘,先不喝了,晚上再喝行不。”连蔓儿忙拦住道,“娘,我有点饿了,有吃的吗?”



着凉感冒的人,一般都会厌食。连蔓儿说饿了,想吃东西,张氏就很高兴,因为这进一步证明,连蔓儿好了。



“外面正烀猪头,还有猪爪子,娘再给你炒俩菜。”张氏就道。



“嗯,咱大家伙一起吃。”连蔓儿就点头道。



正好也快到吃晌午饭的时候了,张氏就和连枝儿出去安排。



二月二,有些地方还有烀猪头、吃猪头肉的风俗。连蔓儿家年前杀了猪,特意留了一个猪头,就是要等到今天吃的。



一会工夫,张氏和连枝儿就带着人在东屋摆好了饭桌,连蔓儿换了衣裳,就到东屋来。



猪头肉,自然是桌子上的主菜,不过当然不是一整个猪头摆在那里的。猪头烀熟之后,一点也不油腻,分拆、切好后装盘,再配上蒜泥、酱油,委实是一道不错的美味。



连蔓儿对猪脸、猪耳朵这些感觉平平,她比较爱吃的是猪舌头,也就是俗称的口条。而要说她最爱吃的,则是猪眼眶里眼球背后那一团嫩肉。



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猪身上最好吃的部位,就是太少了。



连蔓儿家吃猪头肉,这眼眶肉,历来都是给连蔓儿和小七的。今天,两块肉都放在了连蔓儿的碟子里。



吃过了晌午饭,赵氏和连叶儿就来了。原来这娘儿俩也知道连蔓儿病了,上午就来看过一回,那时候连蔓儿正睡着,这娘儿俩就没惊动她。吃过了晌午饭,这娘儿两个估摸着连蔓儿也该起来了,这才又来看她。



见连蔓儿好了,赵氏和连叶儿也都跟着高兴。



“蔓儿姐,我爹去庙里,请住持师父给算日子去了,这个月,我家的房子就动工!”连叶儿还告诉连蔓儿一个喜讯。



第五百九十六章新年新气象



连叶儿家的打算,是盖五间正房,一明四暗。然后,就是圈出前后院子,后院是茅厕、菜园子,前院是猪圈、菜园子。也就是说,是照着老宅,也就是一般的庄稼院那样布局,只是没有东西厢房。



连叶儿家人口少,像这样的人家,其实三间正房的院子也就可以了。所以,五间正房,即便没有东西厢房,对他们来说,也是足够宽敞、足够住的。



若是以后添人进口,再盖东西厢房,或者再隔出一层院子来,都很方便。



盖房子,少不了要用钱。本来连叶儿家攒了些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为了给连守礼调养身子花用了不少,这要盖房子,银钱上就有些紧。



“……开春还得抓猪羔子。有订固的活还行,人家能先给木料啥的,没有订固的,自己打个啥柜子、桌子的上集去卖,那还得自己先花钱买木料啥的,……哪哪都得用钱……”



不用连守礼他们开口,连守信这边就将早就准备好的几吊钱拿了出来。



“……先用着,不够再说。好不容易盖一次房子,咋地也得盖周正了。”



连守礼这个人也有他值得人敬重的地方。就比如说当时给他看诊、买药的钱都是连蔓儿家出的。他一醒过来,就让连叶儿和赵氏把这些钱都算清楚了,还给了连蔓儿家。按他的话说,虽然是亲兄弟,他也借了连守信不少光,这个他领情。但是他自家手里有钱,就不能占兄弟的便宜。



至于后来调养的药钱,也都是他自家花的。连蔓儿家这边只能想法子贴补一些。



如今搬出来,不盖房子不行。形势所迫,再加上也许经过那一番死去活来,连守礼还是想开了一些,因此。这次连守礼并没有拒绝连守信的帮助。不过还是说好了,这个钱是借的,他一定还。



连叶儿和赵氏在屋里与张氏、连蔓儿她们说话,那边连守礼也算好了日子回来。



庙里的住持大师帮着算的日子,说二月十二,二月二十。还有二月二十六都是极好的日子。



“赶早不赶晚,我想就二月十二开工。”连守礼对连守信道。



连守信自然点头赞同。



“砖石木料啥的,现在就得开始买了。”连蔓儿拿出她们盖房子的时候记的账册,一项一项地帮连叶儿估算。哪种材料大概用多少,估计费用大概是多少等等。



“蔓儿姐,我们不打算都用琉璃窗。”连叶儿告诉连蔓儿道,“我们商量了,就跟老宅似的,两个屋靠炕头的那扇窗户做琉璃窗,其他的。还是做老式的窗户。”



“这样也挺好。”连蔓儿就点头。毕竟是庄户人家,全部用琉璃窗的太少了,能够添上一两扇琉璃窗,就是日子极好过的人家。



“还有人工,恐怕也得花些钱。”算完了用料,连蔓儿又帮着连叶儿算人工。



连叶儿家这五间正房,是打算在春耕开始之前就要建好。这个时间有点紧,光靠村里的人来帮工怕是不够,因此。还得向连蔓儿家盖房子时那样,花钱请些人工。



“我家到时候给你出几个长工,另外你们再请几个应该是够了。然后,就是每天供饭的钱,这个季节菜少,这上面你们恐怕得多花点儿钱……”



连蔓儿帮着连叶儿规划,最后拉出一张单子来交给了连叶儿。连叶儿跟着连蔓儿,也认了不少字,这单子她能看的懂。



“做个对照吧。具体咋办。还是得看情况,由三伯来做主。”连蔓儿就道。



“蔓儿姐。你这可是帮了大忙了。”连叶儿拿着单子,如获至宝。“我们肯定照着这个来。那天我爹、我娘和我,我们三个还说,从来没盖过房子,也没咋看别人盖过。这我们要盖房子了,就是两眼一抹黑。有了这个,我们这心里就有底了。”



连叶儿家热热闹闹地忙着盖房子,消息自然一下子就传开了。转天,吴王氏就带着吴家玉乐呵呵地来了。



吴王氏带着吴家玉在炕上坐了,小喜就用托盘端了两盏茶进来,由连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