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绝活-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王小辫儿
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
中幡是古代从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各种花会,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秆支撑物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縁,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铀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乡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弐,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舞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重的中幡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舞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
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
王小辫儿的中幡上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就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式,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1925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学生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炫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樦 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趣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
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杆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
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条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身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是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那真是惊险无比,凡是观看的人,无不为他捏把汗。”
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
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
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
第三代天桥八大怪活路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早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的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虽是天桥晚期,但也是民间艺术在天桥发展的 盛时期。
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一) 云里飞
“云里飞”本名白宝山,是“老云里飞”白庆林之子,艺名毕来风,又叫壁里蹦。他早年曾在清末民初的京剧科班“宝文社”坐科,工“铜外向锤花脸”(偏重于唱功的花脸角色)与“架子花脸”(性格粗犷莽撞的人物),对丑角儿与旦角儿无不精通。出科后因生活所迫,遂在天桥撂地卖艺为生,以“滑稽二黄”著称。
所谓“滑稽二黄”是以打诨、出洋相的形式演唱京剧。“二黄”是京剧的一种主要腔调,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成的,也有叫“南路”的。包括导板?慢的、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一般适于表现凄凉沉郁的情感。在京剧里,二黄和西皮腔调并用,习称“皮黄”。“滑稽二黄”系“云里飞”独创,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一怪。
云里飞在开桥卖艺还带卖药。
他在天桥三角市场演出,上搭席棚,场子里摆几排板凳,台帘是一块“德寿堂牛黄清心丸”广告。这排场在当时天桥属最风光的。
据赛活驴的老伴乔金凤说:“云里飞一出场就逗人乐,他头上戴着用哈德门、红锡包、大联珠、大粉包、小粉包牌的香烟盒做成的乌纱帽。竹板上绑撮鸡毛,算雉尾,芸豆粒儿穿成串算珠芔。他买了个面口袋,染成红色 的,缝成个红背心,上装天子,下扮走卒,都能穿。大褂儿不系扣儿当蟒袍,演戏时上场门下场门都用台幛子,德寿堂的广告,印着‘康氏牛黄清心妨’的红字。”
心初文人金水写诗赞云里飞说得好:“小戏争看云里飞,褴衫破帽纸盒盔。诙谐百出眉开眼,惹得游人啼笑非。”
云里飞表演形式以戏剧为主,相声为辅,满场作戏,随时抓哏。他戏路宽,一个人可以串演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他忽而扮演气宇轩昂的帝王,忽而扮演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忽而又是身司绝技武艺超群的侠客,忽而又扮开了柔情似水的青春少女。他的唱腔韵味厚,但常常是刚一开又煞了尾,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插科打诨,常把观众逗得笑岔了气。
云里飞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是有京剧清唱的特点,又包括了相声的说、学、逗、唱的特色。经常演出一些偏重念白和做工的小闹戏,如《豆汁记》、《铁弓缘》等。他那房东滑稽表情的脸和五官乱动的表演,在其极为简单的化妆衬托中,很有独特风格。
乔金凤讲过云里飞开玩笑吃亏的故事。她说:“一次,地的警察来敲他的竹杠,向钱。云里飞说:‘我哪有钱?我是三没主义,没吃,没喝,没钱。’警察一听,乐了。这正没碴找着碴了。就说:‘你敢反对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说成三没主义?’云里飞给吓住了。他真没想到这么句俏皮话儿出了政治题。结结巴巴地说:‘我只说我没吃、没喝、没钱。’警察哪管这一套,不由他辩解咬定他反对三民主义,结果云里飞吃了个大亏。”
云里飞表演,时常龇牙咧嘴,飞眼吐舌出怪像儿,但难得的是,在他的小小场子上,造就白全福(云里飞之子,俗称飞不动、跟着飞)、侯宝林、郭全宝等一代著名演员。最引人注意的是云里飞演出时所穿的几件布衫,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故意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布片拼凑而成,好像和尚穿的百衲衣。其尺寸,似长衫而短,似短衫而长。这些不不类的服装,用途却非常广泛工:有时又充当秀才的锦衣或武将的铠甲。
云里飞所收的几个女弟子,如老重演员周艳芳、李淑敏、李晓安、李淑卿,青衣演员刘毓荣,花脸演员王丽芝等,都是三十年代走红角,同台演出过《捉放曹》、《落马湖》等几十出传统戏,生意火得不行,每日可收大洋十二三元,令其插艺人望尘莫及,堪羡不已。
相声演员白全福加快自己父亲时说过:“我父亲刚10岁,就跟我爷爷撂地,也学会了一套本领。我爷爷训练真严,真打,不打练不出功夫来。过去我爷爷一个人唱,后来两俱唱要好。到了要钱时,看地上的钱不够,就对我爸爸说,你来几个脑键子吧!我父亲就光着脑袋靠着地,一口气连翻五十个筋斗,他常翻脑键子,头顶上磨出一道凹痕来。
“我爷爷过了50岁,我爸爸就顶上他的名字中云里飞。我爸爸会唱,会说,会表演。他撂地时,先用白沙在地面上撒几行字,‘平地茶园,风来吹,雨来散,今天挣钱明天吃,人歇工,牙掉队,肠子穿着活受罪’。这几行字,引了许多人来看。不一会儿,人就围上来了。他要钱的时候,有一套绝招儿,表演完了,他要过钱数数,然后冲东边观众说,请大家帮忙,要十他子儿。他把舌头伸出来,一直伸到鼻子底下,大伙儿一乐,就扔几个子儿。他又冲南边的观众也要十个子儿,他把舌头伸到鼻梁上,大伙儿一看乐了,又给几个子儿。接着他又冲西边观众还要十个子儿,他把耳朵外皮塞到耳朵里去,说要等要够了十个子儿,耳朵外皮才翻出来,差一个子儿也不出来,可人家刚扔下一个子儿,‘当’的一声,他的耳朵外皮就翻出来了。最后,他冲北边的也要十个子儿。这回他换了花样,脸上的五官乱动。我父亲就是靠这个本领,十个子儿又到手了,四面他全要了。”
云里飞除了在天桥卖艺,有时也到其他地方。无论去哪里,都由老云里飞扔鞋为定。每天清晨,老云里飞便脱只鞋,从屋里扔到院里,鞋头朝哪方就往哪儿去。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占领北平,云里飞离开天桥,靠串妓院演出维持生活。他原来的场地由刘醒民接管,演员阵容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孙晓峰、“小疯子”等人,一直延续到1957年,才纷纷改行从事别业。
(二)大金牙
大金牙本名焦金池,只因他的口中镶有一颗金牙,而被老天桥人称为大金牙。这也就成了他的艺名。他是拉洋片中资格最老、观众最多、唱功最好的民间艺人。
拉洋片又称“西洋景”、“拉大面片”或“西湖景八大片”,是清末民初后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杂耍。艺人将各种画片放在箱中,让观众通过凸镜观看。艺人一边拉放画片,一边唱画片内容,大都是《寡妇上坟》、《刘大人私访》以及苏、杭州大街你再观观:一趟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子挂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茶楼洒馆儿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雕刻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儿的过来又把荼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定准弦;开口唱的是马儿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红娘把信儿传。这么些玩艺儿瞧了个到,拉起一张你再慢慢儿观。
另有些伤风败俗的画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都门杂咏》中的西洋景诗云:“西洋小画妙无究,千里山川掌握中;可笑不分人老幼,纷纷镜里看春宫。”而《燕市积弊》则更直截了当地评论其有伤风化,净仗着“铙头”(春册)愚人的钱。大金牙作艺时,拉洋片的内容便为之一新。
拉洋片的表演时,艺人将各种片子放在大木箱中,观众要透过箱子的凸透镜,坐在条凳上的五名观众各自把眼贴在镜头前,里边的画片看得清清楚楚,唱词也听得真真切切。大金牙嗓音圆润,素以唱工取胜。他所用的伴奏乐器,只有一百扁鼓和一副小钹。鼓槌是两根支点在中间的小械杆儿,后端穿孔系上长绳,以手拉绳时,木槌上敲面。小钹的敲击方式与鼓相同,一副钹分两面上下相对,牵动绳子上下相合而敲击。
他的画片,每幅约长一米五,宽约一米,全镶在玻璃框子里,其演唱和画片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进政类,自编自唱,如《义和团》、《火烧圆明园》、《慈禧西安避难》、《张勋复辟》,还有北伐军炮轰武昌城的故事及《寺龟山》等等。他编的唱词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很有艺术感染力。《义和神团》是他最得意的唱段之一,其词为:
您仔细瞧来仔细看, 眼前换了又一片。光绪二十六年六月里,北京城闹起了义和老团,红团,有黄团,还有那山东来的叫老团。大坛首,一声唤,众团民杀声四起,地动惊天,举刀枪,扛火药,怒气冲冲杀进东交民巷洋鬼子的大使馆。扑哧哧,枪扎一条线,喀喀嚓,刀砍一大片。霎时间黄毛绿眼个个伸腿命归天,只听得轰隆隆火药连声响,只见那意、比、奥、荷各国使澹Х康刮菟衾怖驳拿盎鹩置把獭R搴蜕裢磐鹛煜欤斯欧缟サㄌ迦缟缚废牌屏说ā4蠼鹧乐聪腹髡驹诨蟛嗟哪镜噬希咧傅慊哐莩徒樯芑谌荨
乔金凤曾说:“大金牙是个矮胖子,骨骼宽大,脸型方圆,两只眼睛笑眯眯的,嘴很大,一只猪足蹄子都能塞进去嚼了。他爱漂亮,包了一颗金牙,亮闪闪黄灿灿的。他有个徒弟,人儿瘦瘦的,挺精神,也包了颗金牙,人们都叫他小金牙,本名罗偑林。那会儿大金牙边说:‘诸位来逛天桥,要是走累了,就在我这儿歇歇腿儿,您总共花上两个大子儿,您又要真正的像片,您又听唱,您只当捧我大金牙了。诸位坐下以后,您就给我一个大嘴巴。您站在外边瞧,这个打仗的照片,人马黑糊糊的,不太清楚。您若是坐下,由我这显微镜子里一照,真看出十里地远去。个个都是人的真像片,要不是本人的真相片,我是孙子。来来,这位兄弟捧捧我,那位兄弟也捧捧我。’这个大金牙,发誓尽绕弯儿,推到别人身上,先说我是孙子,跟着又说兄弟捧捧我”。
拉洋片中,有些是色情下流的东西,一张宫女图,那是几个美人。一张美人出浴图,小金牙每逢拿出这张片子,故意把下边遮住,还有三张片子是根本见不得人的,他拿在手里,把它们很快掠了一下,你要想看仔细了,得坐下来仔细瞧。我国拉泮片的历史,上溯可以到唐代,所以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风景片、故事片、时事片、传统片等等什么都有,自然也会有伤风败俗的画片。
小金牙是大金牙最得意的徒弟,他们俩经常在一起演出,他们分别站在架子两端,一个拿洋片往木盒子里推,一个把洋片反过来,再往回推。
大金牙在天桥卖艺大约在三十年左右,生意一向兴隆,每日自午时演至黄昏时分,座无虚席,围观候座者更是不计其数。他那滑稽风趣的表演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