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帝-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冲呀!冲呀!”可是冲杀了老大半天,转来转去,还是在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雾的包围中。
四方的鬼神无法了,黄帝指挥也不灵了。这雾,仿佛并不是雾,倒像是一幅巨大的白布幔子,把天和地整个儿都包罗在它的当中。所以,后世有诗人描写大雾时有这样的诗句:灰白的雾在夜间,走着粗笨大白熊的脚步。
……
把人群变为囚徒,把每个人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
黄帝的军队在蚩尤布下的大雾中,象一头头粗笨的白熊,连逃命的方向都找不到了,在这白色无门窗的监狱中,他们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黄帝在战车上一筹莫展,那个最宠信的军师小老头儿,黄帝的大臣“风后”,却在战车上打起瞌唾。黄帝见此——他从不对大臣发火的,顿时也发怒道:“你不替大家想办法,还在打瞌睡哩!”
风后伸开腰腿睁开惺松的睡眼,用瘦小的拳头揉揉眼分辩道:“我打什么瞌唾?我正在想办法哩!”
作为军师的风后也的确在想办法。他想:那北斗星的斗柄为什么能依着时序的不同而变换它所指的方向呢?如能发明一种东西,不管怎样转动,总是指着一定的方向,那不就解决问题了。这聪明的小老头儿的想法正是一种天人感应——黄帝的母亲受孕时,正是“大雷电绕北斗枢”的感应而生黄帝,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恰恰就是天意。他曾听好友伯高说过:他在采石炼铜时,发现了一种能吸住陨石铁的磁石,这种磁石能不能做成一件会指一定方向的东西,这样就不怕迷路了。
风后不仅是军师,而且还是能工巧匠,他从士兵手中要过铜斧、铜刀,自己动手,在战场上运用鬼斧神工的本领,很快地替黄帝做了一辆“指南车”。这指南车的前面,有一个木制的小仙人,运用磁石控制伸出的手臂,正指向南方。能够辨别南方,其他东、西、北三个方向也都能够辩认了。
风后把指南车制好后,黄帝登上车,靠了这辆车子的引导,黄帝才能指挥自如的统领着他的军队,冲出了蚩尤布下的大雾的重围。
第二章 素女重返蜀山国
青阳与昌意两兄弟办完母亲嫘祖的丧事后,立即接到父亲黄帝的圣旨:嫘祖的长子青阳封于江水(即今天的岷江的上游);次子昌意封于若水(大约今天的川北盐亭县境内)。
素女在离开中原时,黄帝已经告诉了她这一决定,并嘱咐她在她的侄女中为昌意物色一位妃子。素女自然很乐意黄帝家族与蜀山氏再度联姻。因为,她多年前已经用八卦预测了两兄弟的前程,正如后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降居的若水即西陵国的潺水——黄河下游支流的一段西陵河(注:后世有的人认为:若水指的是今天的雅砻江,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因为远古时代山川河流同名者太多了。再者,雅砻江在四川内陆海的大西南一隅,那里居住着笮都与邛都部落,如同《神异经。西南荒经》上说:“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系单,名曰饕餮”。这就是生长在四川西南方雅砻江东西两岸荒野中的一种毛人,头上戴着猪头,生性贪婪狠恶,喜欢积钱却舍不得花用,自己不爱劳动,却去抢夺他人的劳动果实——谷物,抢夺的时候,又欺软怕硬,见是一群人就赶紧躲避,见是单身汉就去攻击他:状貌虽然和殷商鼎彝上刻绘的“饕餮”不同,性情倒是和传说中的“饕餮”类似。虽然岷江成为连接中原与该地区的一条大走廊,但中间还隔着西陵国与蜀山氏,当时,中原的黄帝部落与雅砻江地区的民族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怎么会把嫘祖的儿子迁徙到那里?)。“若”者“弱”也,“潺”也,即河的潺潺流声也。远古的潺水即在今天的四川北部一带,它是远古黄河的入海口。由于地壳的运动,岷山、秦岭的隆起,再度抬升,切断了黄河中游,致使黄河下游断流,四川内陆海渐渐干涸。后来由于云贵高原的抬起,使得今天的巫山山脉断裂,由此,中国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先后在版图上出现了。四川内陆海干涸后,潺水便开始自由漫流,此后形成了以嘉陵江为主干的三条大河,即西边的涪江,中间的梓潼江。再者,黄帝在自己的元妃嫘祖刚一死,便把其所生之子赶到蛮荒之地,也太不合人情世故了。因此,黄帝只能把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封于其母亲的故国——西陵国,才可能使亡者的灵魂得到安慰,顺乎民心,合乎天意!也才会有,昌意的儿子颛顼重返中原继黄帝之位与炎帝之后共工争夺天下的战争。颛顼之后由玄嚣之孙高辛氏继帝位,是为帝喾也。所以《大戴礼·五帝德》称:“玄嚣之孙,极子也”,曰高辛“。《史记·五帝本纪》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颛顼、帝喾则在中原立国,而其他子孙则在蜀地繁衍,因此,蜀之先王蚕丛氏也可能是嫘祖的远孙辈,从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蜀国的根基就在盐亭县境。
素女在送走黄帝的长子青阳到江水时,一再告诫他:“把鸾女先护送到部落,让她们母女团圆!”此时的鸾女也不年轻了,但她仍然孑然一身。素女与她的侍女兼弟子鸾女挥泪离别后,便带着昌意南行,回到她离别二十个春秋的故土蜀山国。
二十个春秋了,山河依旧,可她的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早已仙游了。那莽苍苍的青城山俯下它那高傲的头,注视着它已经遗忘了的陌生人——中年的素女!岷江的哗哗流水声如同在嘲弄这晚归之人似的!山水难道真的无情嘛?青山随着季节更换着它们的绿装,岷江由着雨神而枯涨,如此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可人却要从此一世界走向彼一世界,最后留给青山绿水的就只是几滴热泪!青城山因宁封子亦名“丈人山”,东向那无边无际的内陆海,背倚蜀山支脉。山有三十六峰环拱如城堡,山上林木蓊郁,四季长青,故名为“青城”。远古时代的青城山,山体由红色砾岩和沙泥岩构成,属丹霞地貌形态。由于构造抬升与流水切割等的作用,形成了群峰耸立、峰峻坡陡、涧壑幽深的地形。山的主峰大面峰海拔1300余米,处于海拔6250米的岷山支脉脚下的岷江峡谷中,就其周围的群山而言,颇似一位得道仙人深藏于幽奥的高山峡谷之中,其它数峰姿态飞舞多变,如同谷中巨人的仆从。每一峰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遂使山色郁郁葱葱,轮廓线条柔和,随着山谷的起伏,处处幽深清静。三十六峰之中,以大面峰统领的前山三峰和后山的白龙峰、黑龙峰、青龙峰、赤龙峰、黄龙峰等五峰如同群龙之首,峰峦尤为奇秀,山谷尤为幽深,后世的唐代,诗人杜甫《丈人山》有诗句咏之为: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素女的哥哥其实也年迈了,兄妹重相逢,不免相拥痛哭一常接着,便是曾经侍候素女的两位侍女来见过去的小姐。其实这两位侍女早已是素女的嫂子了,而另一位侍女却英年早逝。真是人生短暂,光阴长存啊!人如草木,终有凋零之时!
素女的哥哥陪同着妹妹,祭祀完父母亲。然后,哥哥把父亲仙逝的情况告诉给了妹妹:宁封子长期在青城山炼丹,后来遇见一个异人经过这里,为他掌管炉火,慢慢地从炉灶中冒出五色烟来,异人便把他这套神奇的“作火”方法教给宁封。宁封学会了他这套方法,便在某天燃烧起一堆柴火来,自己跳进火堆里把自己也焚烧了。但见五色烟气中,仿佛有宁封的身影飘忽上下;检点烧过的灰烬,却还有宁封未化完的骨殖。当时人们就把宁封的骨灰埋葬在宁北山中,所以叫他做宁封子:宁就是封藏、埋葬的意思。(注:后世还有一种说法:某次架火烧陶,宁封为窑中添柴火。哪知窑烧红了,窑顶的柴忽然塌下,宁封便葬身火窟。人们见窑顶上有宁封的形象,随着烟气冉冉上升,人们便说宁封火化登仙了。)素女受黄帝的委托,所以,她将在她的侄女中为昌意物色一位合适的妻子。正如后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这位高阳氏就是后来与炎帝的后裔共工争夺天下的颛顼。素女的哥哥蜀山氏确有一小女,本是素女的一位侍女所生,年方十四,尚未婚配。当素女刚走下那具有后妃气派的龙车,第一眼看到她这从未谋面的侄女时,心中不由得一喜,“真是天生的一对”!素女观看侄女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如葱头,眼似凤目,乃贵人之相。但其嘴略显大,未免美中不足,不过,其耳垂大,长了一对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金耳,足见汝之好运,必生贵子。素女把她的侄女打量一番与她的卦象相合,不由得在心中暗自高兴。
当素女与哥哥相抱流了一场热泪后,哥哥便把自己的女儿昌仆介绍给她从未见过面的姑姑。然后,素女才把还有些害羞的昌意拉过来,对昌仆说:“昌仆,这是你的表哥昌意”!
昌仆还以为昌意是姑姑的儿子,“表哥”!便上前一步来拽昌意的手,可昌意却把手朝后一缩。
“昌意,还不叫你的表妹”?
昌意未开口脸已经红到了耳根,最后,不得不鼓足勇气,从喉咙里蹩出两字:“表妹”!他在中原时,就有许多部落首领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却从来没有一个能使他中情的。可现在他见了他这十四岁的表妹却红了脸、动了真情,否则他为什么会如此的羞羞嗒嗒?
昌仆十四岁了,可五千年前,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大姑娘了。她是一国之女,追求她的男人有成千上万,可没有一个她中意的男人,如今见到了她这位表哥却使她怦然心动,可她却把自己的内心激动掩饰了起来。昌仆本是一位富有灵性的姑娘,如同她姑姑素女一样:水中红梅挂枝头,鱼儿停下不知游。
天上雄鹰为谁飞?
地下鲜花从未有。
春风带来红丝线,鸟语花香来合流!
丝绸飘飘映山红,蜀山之下来行舟。
有情人也用不着素女这位月下老人来撮合,便很快走到一起了。昌意虽然比姑娘还姑娘,见了女人羞羞嗒嗒的,但却有一种其他男人不可能有的气质,当然这种气质也只有有情人才可能发现的。礼节上,仍然由姑姑素女来作媒,为这一对金童玉女完了婚。然后,素女便让他俩北上回到他们的封地——若水,到那里去生养繁息。昌意与昌仆之后,在《十三洲志》中有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始称王者。纵目,名蚕丛。”从中可知,蜀国的蚕丛氏就是昌意的支庶,但我们的祖先大约在三千年前就崇尚着大一统的思想,如后世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就是炎黄的子孙一样,这本无可厚非。
素女为养子昌意与侄女昌仆办完婚事,她并没有马上返回中原,去做黄帝的正妃娘娘,而决心为自己的父母各守三年孝,以尽她做女儿的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留在玉女洞中参悟她少年时代所见到的西陵国的“飞来峰”之秘——那“飞来石”是从何而来的?
一个风清月白的晚上,她站立在她曾经修炼的玉女洞口,凝视着空中的月儿,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情感是如此的微妙呀!父母之情;兄妹之情;情人之情,难道这情就真的难买吗?那不真的是——月儿月儿真个令人爱,碧团团,光姣姣,直瞧见我的心怀。
当面看,背后望,清辉彻夜长长在。
愁只愁云半掩,恨只恨雨还来,想只想缺有圆时,虑只虑晴难买。
第三章 初战涿鹿
嫘祖撒手西归了,素女也一去不回了,黄帝身边虽然还有三个妃子,给他生了十几个儿子,但他却倍感孤独寂寞。于是,他带着侍卫一行来到北方的大草原。
草原部落不仅给黄帝献了美女,同时进贡给了黄帝成群的战马。黄帝便借用这些马匹,在草原上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炎帝被赶到了南方去了,但中原还有凶猛的蚩尤族和夸父族虎视眈眈。
草原部落联盟首领,却原来是当年从黄河中游逃脱的震蒙氏的儿子。震蒙氏在与草原部落征战时被杀,由他的儿子继续带领军队,一步一步的把草原许多小部落吞并了,短短的二十年间,震蒙氏便成为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了。当炎帝在阪泉战败后,黄帝的势力马上就渗透到这茫茫的大草原了。震蒙氏的儿子自知自己不是黄帝的对手,加之震蒙氏原本就是黄帝的部属,也就只得再次南向俯首称臣。
草原美女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马便扬鬃奋蹄冲向那如地毯裹过似的山丘。黄帝用力把马腹一挟,那马就象箭一样地射出去了。两马并辔立于山丘上,昂头望着那火红的太阳从那绿色的波浪中跳跃起来。
黄帝望着他的队伍,正在由震蒙氏部落给他派出的教官训练骑术,他想到:有了这支骑兵部队,不怕战胜不了蚩尤……“黄帝,您在想什么?”
黄帝不由得一怔,说:“我在想我的骑兵勇士们!”
“您又想打战了?”
“难道你不喜欢打仗?”
“打仗会杀人的!”
黄帝不由得长长地叹道:“是呀!打仗是会死人的!”
山丘的四周,如同绿色的毡子辅垫着,在这绿色的地毯上有白云似的一群绵羊向那红日的方向滚去。草原美女说:“黄帝,我们去看看那羊群罢!”她说后便纵马先行了。
在这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除了急促的马蹄声,显得格外地寂静。黄帝放慢了马的速度,他才低头看见这绿色的地毯竟是无数支不知名的鲜花组成的。这些鲜花生长在这里,没有人迹到达时,它们多么地和平、宁静,春天来了,它们发芽,夏天来了,它们开花,秋天来了,便硕果累累,冬天来了,它们又重新回到大地。在这片纯洁的土地上,正因为震蒙氏儿子的明智,才避免了流血、杀人!可普天下的首领们并不都是震蒙氏的儿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