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作品相关+番外-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傲视天地,唯武独尊的吕布,一个知恩图报,重情重谊(不是义气,是友谊)的吕布。

可是,这本书毕竟不是以吕布为主角的书,也不可能用太多的篇幅来描写吕布,而片断的描写显然又无法突出我想让读者喜欢的吕布,所以,我安排了这个结局,让吕布死的有情有义,死的轰轰烈烈。只有这样,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吕布的印象,才能让大家看重这个人物,才能表达我对历史上真实吕布的一些尊重之意。

当然,有读者会说,人不死也可以呀,我们已经喜欢上你书中的吕布了。是呀,也可以不死,但是,在主角无敌的阴影下,一个不死的吕布只能沦为一个平庸的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连一点点地表现力也没了。所以,我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没有让吕布成为不死的英雄,而是让他成为惨烈的豪杰。

如果大家还不愿意接受我写的这个结局,我建议你们去看以吕布为主角的架空三国的书。呵呵,相信那里面的吕布会成为大家心目中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那个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勇士,那个永远不死的战神。

对不起,向看此文哭出来的朋友鞠躬了,梦凝也是一个俗人,更没有华丽超凡的文笔,无法用平常的手法写出心目中的吕布,只好用了俗的不能再俗的悲剧来加深大家都吕布的喜爱和不忘。

作品相关 拉票

外传上了,书名:义之传说。

一天两更,内容进行了小细节的修改。呵呵,大家一起上呀,有票给票啦!

作品相关 序

我写本书的由来

本人对古籍《三国》丛书陷于痴迷,更喜天地英雄纵横之风姿。所以在历经了长时间的痛苦思考后,写了这部书。于三国历史中,我于武将最为喜爱赵子龙,太史慈,张辽,典韦,甘宁;文臣最喜爱徐庶,郭嘉,贾翊;霸主则最爱曹操。所以这部书是这个英雄团体的兄弟情义的故事。

我其实一直很喜欢看《三国演义》的。从读初中到现在,十多年了,一部《三国演义》几乎是枕边之物。只是在仔细看了许多关于三国的史实后,我实在无法喜欢罗贯中这个人,当然他的作品除外。他的《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实在是太离谱了……但我还是非常佩服他。他非常成功地将无数传说中的野史和个人的爱好传播给了大众,并让这以后几百年的岁月里,人们将《三国演义》当做了正史,并以他的爱好和观点影响了几百年人们对三国众多英雄的个人喜好和观点。纵观所有有名的作者,恐没人有他这种成就的。唉,千古一叹。

可能与多数作者的观点不同,本人不喜欢做什么霸主,救世主。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书中的主角也不会去做什么一统江山的霸主。我真正的意图只是写自己对三国英雄的感受。我是一个极其崇拜兄弟义气的人,这种义气不是什么两肋插刀,也不是刘,关,张的结义。而是那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义。(现在这种真正的兄弟义气几乎没有了)当然作者也知道这种情义几乎是不存在于现实的。可我希望他至少能存在于一些人的梦里。或者就在我自己的梦里出现。

所以喜欢看欢乐大结局的人对这本书会失望的。这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这本书其实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三国故事组成,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第一部《一统篇——三国之花》实际上却是第二部《回忆篇——三国之义满天下》的继续,时间是倒过来写的。在书中的两个主角虽然完全不同,关联却很大。真正的主角赵羽是一个绝对的悲剧性人物。义气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是不能存活与世上的。

我本身既然是赵云的极度崇拜者,本书的两个主角也就与赵云的关系非同一般,我创造他们的目的为了能让心目中的英雄豪杰驰骋纸上。所以这本书我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如果写的不入大众法眼,也敬请原谅。如果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得罪了一些有不同意见的读者的话,希望你们不要扔太多的板砖。在此,作者深表感谢!!

作品相关 赵云

赵云

赵云:赵子龙。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赵云是广大三国迷最爱的人物。他的一生论传奇色彩不如诸葛亮,论史书记载也不如一些大将,我们都不用说关羽,张飞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乐进,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还是喜欢他,罗贯中甚至仅仅根据《三国志》中写的赵云长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刘阿斗这一句话,就写出了长坂坡一大篇幅,还说他冲杀了一天一夜,杀死曹将五十四员,简直就成了战神。更将他誉为白袍小将,(冲长坂坡的赵云少说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刘备还大)所以才有了一吕二赵三典的说法。

为什么一个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现实和民间的口碑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欢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种三国文章,对猪哥哥都有不满,却基本上没有对赵云不满的。

作者认为:这一,赵云个性从不张扬。上下的人对他都是无可挑剔。上绝对服从命令;下,爱护士兵,没有架子;《云别传》中叙述,刘禅追封众功臣的谥号,命姜维等人商定赵云的谥号,姜维他们就说:大将军云昔从先帝,劳绩显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谨按谥法,柔顺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故应追封他为顺平侯。这段评论可以说是对赵云个性的描述,也说明了赵云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不压于关,张等人。

这二,赵云真心为民,一心为国。这点有几个地方都有表现。在他离开袁绍转向公孙瓒,公孙瓒问他“闻贵州人皆愿随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时的袁绍势力要强大的多。赵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当时的情况,袁绍虽然势力强大,但民众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孙瓒因为开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内的民众的生活反而不错,所以赵云才有“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的说法。而赵云当时投靠公孙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孙瓒对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挡,想必当时赵云将公孙瓒视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赵云投效公孙是为了民众;还有一件是刘备入主成都后,意欲将当时获得的豪强土地和财物,成都的房屋田舍进行大分配,赏赐为他夺取益州的功臣。全场的文武(包括猪哥哥和法正等)都没人说话,只有赵云驳回,说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如果不是真心为民,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说赵云一心为国,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但寥寥几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这是在刘备要大举举兵,征讨孙权的时候。诸葛亮等也劝过,不过他们都是从实力对比和战略上来说的。可赵云的话不一样,他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虽身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说的明白,你刘备向来以恢复汉室自称,现在你不去攻打篡汉的魏,却要攻打承认汉之正统的吴侯,实在是让众人不解。这里故且不提赵云所说的攻打魏是否会成功,他将曹操看成国贼是否正确,就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刘备之假,赵云之真心为汉。

这三,战场上的赵云是将智、勇、仁,爱,集于一身的人,而不是神。这样的武将历史上的人物数都数的清楚。史记:每次作战,赵云都身先士卒;陷于包围,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出来,他就会回身去救;对待敌人,只要没有反抗,他就不会再去伤害。这样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所以,不管当权者将三国中谁提到神的高度(比如关羽,诸葛亮等),赵云永远是百姓心中的最爱。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在我们身边最需要的人,我们的兄长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我写义篇的初衷就是让主角跟在赵云身边成为三国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所以,重点写了三国英豪的忠——对君主的忠诚,对信念的忠诚。另外就是义——君臣之义,朋友之义,重点当然是主角和几位结义哥哥之间的兄弟情义。所以,本书我取名忠义,就是这个意思了。

作品相关 郭嘉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一,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开始的时候,郭嘉听说袁绍能够礼贤下士,再则袁氏当时声势位赫,盛名一时;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鸿图。然而,袁绍本人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郭嘉的两位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啊!”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另寻明主。事实证明了他的英明和决断,辛评、郭图最后都给袁氏做了陪葬。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而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是徒有虚名,难当国家兴亡之重任,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因而就绝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事业之“主”。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的时候,两人是相见恨晚呀。史写:郭嘉和曹操在房间中长谈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门后喜不自胜地说:“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则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说在曹操平定整个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劳。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还要上书汉献帝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踰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任郭嘉为贞侯。不仅如此,曹操对郭嘉的儿子郭亦也是爱屋及乌,一直养在身边,多次封赏。可惜郭亦也学了老子,身体不好,虽然聪明,却也死的早。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

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郭嘉以人性为第一要义,列为十胜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应顺乎自然,不应该用“繁礼”强加约束,才充分发挥人的内在秉赋。这方面曹操比袁绍强多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择人选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为“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袁绍师出无名,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这就在“义”上胜过了袁绍。虽然那时候,汉室不过就是个招牌,可这个招牌还是有用的,至少在道义上还上有用的,虽然曹操为了这个汉室吃了不少苦头,可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了一点好处的。包括诸葛亮的《隆中对》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其三为“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竞,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绍本人出身高门士族,他在自己的辖区内,豪强大族非常放纵,而袁绍任令他们凌压百姓。因此,其统治区内阶级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却纠之以猛,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重豪强兼并之法”。袁绍以宽济宽,曹操以猛纠宽,高下之别,昭然可见,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后,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钱青州军就很说明问题。

其四为“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