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宫悬案-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各旗兵马差遣调动是否公平,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发生口角。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每每违误命令,莽古尔泰抗辩并反指皇太极差遣不公,言来语去,争吵升温,莽古尔泰竟恼羞成怒,说:“你怎么专跟我为难?我不过看在你是汗王的面上,处处顺着你,你还嫌不够,非得杀了我不可吗?”暴怒中的莽古尔泰,猛地把佩刀从身后转到前面,手按刀柄怒视皇太极。 
一旁的德格类大喝一声:“你这举动大悖,谁能容得!”说着奋拳殴打莽古尔泰,就手把他推开。 
莽古尔泰竟不听劝阻,迁怒于德格类,大骂:“你这蠢货竟敢打我!”哗啦一声,抽刀出鞘五寸多长。德格类知道利害,不顾一切地把他这位同母兄推走了。 
莽古尔泰太过分了,以致目睹全部过程的大贝勒代善也气愤地说:“如此悖乱,简直不如去死!” 
努尔哈赤去世时,莽古尔泰的实力与威望都无法与皇太极抗衡,所以他采取的是既不争位也不拥戴的落落寡合的态度。但这并不等于他对皇太极即位口服心服。他的不服,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莽古尔泰的行为太愚蠢,不久就被议为“酒醉后御前露刃”罪,革去大贝勒名号,降为一般贝勒,夺去五牛录属员(占全旗属员的五分之一),罚银一万两。正蓝旗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究竟不像阿敏那样罪情重大,不能一撸到底,更不能论死罪或囚禁,从代善及诸贝勒议莽古尔泰之罪时强调“酒醉”来看,他们心里对莽古尔泰还是有回护之情的,皇太极懂得不能违众的道理,也需要保存自己敬兄爱弟的名声。但即使是这样的处理,也给皇太极带来意外的收获。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朝贺之际,礼部参政提出:莽古尔泰已因悖逆之罪革除大贝勒名号了,不应仍与汗王并坐受贺。莽古尔泰自然不能反对,代善在诸多压力和暗示之下,也不得不主动表示:既拥戴皇上为君,又与皇上并坐,非礼也,从今以后,皇上南面中坐,他和莽古尔泰侍坐两侧。 
皇太极欣然接受了大贝勒代善的好意。这样,从公元1626年登上汗位,到此时他才真正南面称孤。这不止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更是实力上、名义上和人们观念上的一次突破。汗王独尊的地位、汗王集权的努力开始得到承认。 
这是皇太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机会的两次十分成功的例证。但他的成功远不止此。在后来对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的恩威并举而使之降服的过程中;在用反间计借崇祯帝之手杀却明朝大将袁崇焕的计谋中;在将八旗军由单一的满八旗扩充为包括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在内的二十四旗国家军事力量的行动中;在处理后金与朝鲜、蒙古、明朝的复杂关系中,他都因有极高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能力,所以能适时地采取最恰当的对策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多的胜利,把他的宏图大志,一步步推上高峰。 
这是领袖和政治家的素质,皇太极有这样的素质,历史又给了这样的机遇,所以,他成功了。 
人们看得到他乘机而作所获得的许多胜利,有谁知道是否存在幕后活动? 
人们看得到他善骑射、好读书,仪表奇伟、颜若渥丹,既威严难犯,又宽仁大度,但有谁真正懂得他,有谁真正了解他的内心呢?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她——汗王的小福晋布木布泰。 
只有她,有真正接近他的条件和环境,并具备足够的才智和目光。   
凤凰楼下五大福晋(1)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对布木布泰来说,也是她一生中极不寻常的时期。汗王崩逝,大福晋阿巴亥生殉,给她留下了极其强烈的印象。 
为丈夫想,她有暗暗出了口气的痛快;可是看到同时失去汗父母后的多尔衮、多铎痛苦流泪,她又觉得悲伤。丈夫十二岁丧母后备受冷落的境遇,曾使她由同情而生出爱怜;而丈夫又同大贝勒们一起,逼阿巴亥殉葬,让十三岁的多尔衮和十一岁的多铎丧母,多尔衮和多铎不也一样令人同情吗?或许,她从她的堂姐、多尔衮的福晋那里偷偷听来老汗王的遗嘱,原是要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的;最后她布木布泰的丈夫倒被众人推拥着登上了汗位! 
十三岁的女孩儿,天良未泯,总会对此感到歉疚和内心不安的。 
但是,阿巴亥的生殉又告诉她,做汗王的福晋,除了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把高悬在头顶的命运的利剑,不知在何时何地,不知会落在谁的头上!这使她细想起来心惊胆战。因为,她此时已成为天聪汗的小福晋了。 
八月份的整整一个月中,布木布泰的少女之心就这样被惊、喜、惧、爱、恨等种种感受折磨了一个够。折磨的结果,是她变得更加柔顺、更加机敏,也更加温柔寡言了,她自觉又长大了好几岁。 
她的丈夫第二次看到了这个变化。 
布木布泰刚嫁过来的时候,对于皇太极,不过是个依人小鸟,可爱的小玩物罢了。本是一桩政治联姻的产物,也是繁冗的政事、劳累的征战之余的生活调剂。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发现了她令人惊异的早熟。 
布木布泰知书达礼,能写会算,嫁过来的原因之一,是壮大姑妈哲哲的势力。她果然全心全意地帮助哲哲,不仅陪伴解闷、侍候月子,还协助哲哲这位嫡福晋管理府中的大小事务,乃至财产的分配出入。皇太极偶然对家事询问一二,布木布泰总能对答如流,井井有条,使他觉得这个小管家处人处事合情合理,既有见识,又有才干。 
又不知是何时,皇太极发现布木布泰不只是一般的能识会写,而且跟他自己一样爱读书,通经史。这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之间增加了许多话题,共处一室时更增加了许多乐趣。渐渐的,他们之间有了一点平等。开始或许是出于好奇和寻开心,皇太极考问小福晋一些书史文章以为乐,后来考问慢慢变成咨询,再后来,不仅咨询书史,在治理朝政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想听听这个小福晋的意见了。因为她总能提出某种独特见解,来增加皇太极的选择余地。 
随着布木布泰渐渐长大,渐渐成为一位秀丽动人的少妇,正应了当年汗王宫里的预言,出落成一个美人儿,但她的聪明才智仍超越她的美貌而为皇太极所重视。她似乎可以称为汗王的后宫谋士了。 
不过,比较而言,皇太极从布木布泰那里得到的,远不如布木布泰从皇太极那里得到的多。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小福晋从丈夫身上学到的一切,影响、指导甚至可说是主宰了她的一生。 
丈夫的用人行政,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出于特殊的姻亲关系和方便条件,她还会参与某些幕后活动,比如由她去影响她的姐妹,进而影响和笼络几位娶了科尔沁博尔济锦氏家族格格的小贝勒,在孤立阿敏和莽古尔泰的会议中,投皇太极一票。 
皇太极即位以后,立即对后金面临的三大敌国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布木布泰看到丈夫热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明朝提出和议,甚至不惜向明朝表示愿意去掉天聪年号、遵奉明朝正朔。她明白在三大敌国中明朝最强,后金国势不稳之际,议和确实是明智之举。但为什么一面高唱议和,一面又不断入侵,数次打进关内、兵临京师,甚至长驱直入、践踏到山东山西河北各省,掠夺大批人口财物回沈阳? 
皇太极对她阐明了其中奥妙:人口财物是解决目前国内困难最需要的,不能因议和就绝了这条来路。议和可以争取时间、储备力量,议和更有利于招降大批明朝汉官汉将为我所用,这叫作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 
议和就这么一直议下去吗?议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皇太极的回答更耐人寻味了:什么时候解决了朝鲜和蒙古,议和就什么时候完结! 
解决了朝鲜,就免除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解决了蒙古,就消除了后金侧翼的威胁,后金就能倾全力打击明朝,进攻中原,夺城取地了。 
布木布泰懂了,为达到目的,应当采取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无论真假、无论是非、无论酸甜苦辣咸。只要这目的值得去追求。 
皇太极更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加深布木布泰的认识和领会。 
他用战、和两手迫使朝鲜臣服,割断了朝鲜和明朝的联系; 
他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高官厚禄引诱,招降了大批明朝官兵,其中包括当时明朝火炮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的孔有德、耿仲明率领的登州军; 
他并不因女真历来信仰萨满教而视其他宗教为异端,相反,大力宣扬和扶植喇嘛教,用以联络蒙古和西藏。对蒙古各部,更是恩威并施,使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克什克腾等部先后归附;而集中力量打击漠南蒙古中最强大的、与明朝结盟、与后金为敌的元朝直系后裔察哈尔蒙古。   
凤凰楼下五大福晋(2)   
布木布泰终于心明眼亮,看进了丈夫的心底。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取天下,作真正的皇帝!简化成四个字:入主中原。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无论处理内政外交还是对待兄弟妻妾,他都会不择手段。 
这也许正是政治的精髓所在。耳濡目染,布木布泰身上的政治气味也越来越浓厚了。这是命运对她的厚爱,又是命运对她的惩罚。要过很久很久,她才能看清这一点。 
皇太极即位后,便立哲哲为中宫大福晋。有姑母的尊贵地位,布木布泰在侧福晋中也位列前茅。遗憾的是,姑侄俩都命里子星不旺,哲哲在天命十年生了皇二女马喀达以后,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生了皇三女,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第三胎又是一位公主,即皇八女。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布木布泰十六岁时,生了皇四女雅图;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又生皇五女阿图;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再生皇七女。直到皇太极正式称帝之前,姑侄二人为她们的丈夫共生了六个女儿。除了皇长子豪格而外,汗王只拥有两个幼子,一个是庶福晋颜扎氏所生的皇四子叶布舒,一个是侧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五子硕塞。这种局面,对博尔济锦氏的姑侄俩显然不利。 
皇太极特别重视与科尔沁蒙古的亲善,并未因此而冷落她们,更没有起废立之心,反而安慰性地再次明确她俩的尊贵地位,但对嫡配无子实在也有几分担心。这可以从天聪六年的一桩联姻中窥见一二。 
这年正月,皇太极声明:现在已经册立了中宫皇后和西宫妃,惟有东宫未备,闻听蒙古扎鲁特部博尔济锦氏戴青之女有贤名,特遣使前往下聘。于是,又一位博尔济锦氏家的格格进入了后宫。但扎鲁特博尔济锦氏属蒙古的黄金家族,是不是因此她被册封为东宫妃?皇太极当时曾大宴诸贝勒,以示郑重的。中宫皇后哲哲尊贵依旧,西宫妃布木布泰的位序却后移了。女真民族居室尚东,东宫妃的地位高于西宫妃。虽然不是明显遭贬,因为西宫妃毕竟还高于其他侧妃庶妃,但皇太极和布木布泰两个人都应该心里有数。 
可惜,这位有贤名的东宫妃也好景不长,一则她进宫后于天聪七年和天聪九年两次生养,也都是公主;二则皇太极的事业在天聪九年发生了一个大飞跃,这一飞跃带来举国上下的欢庆,带来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皇太极一直打着与明朝议和的旗帜,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阻止察哈尔部与明朝的联合。 
当时的漠南蒙古,东到吉林,西至贺兰山,南邻长城,北距瀚海,分居各部大多是元朝的后裔,其中最强大的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更是成吉思汗直系后代,为蒙古各部族共主,称蒙古大汗。1604年他登上汗位时,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但雄心勃勃,立志要重振祖业,找回往昔一统天下称霸世界的光荣。十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具备了号称十万铁骑的强大实力,蒙古各部无人能及。他试图循着先祖成吉思汗的足迹,以武力征服为手段,首先统一蒙古,所以横行于漠南诸部间,肆行侵扰,意在逐一征服。 
但此时的局面与成吉思汗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苦于林丹汗暴虐的各部,为摆脱其欺凌和控制,又受到皇太极恩威并施政策的感召,纷纷归附后金以求得保护。这更加深了察哈尔蒙古与后金的敌对。 
皇太极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察哈尔部的强力打击,先后在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和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三次亲征,终于打败了林丹汗这个多年的老对手。林丹汗先败遁西土默特部,后又逃奔青海,天聪八年病死在青海的大草滩。 
林丹汗败死,其部众纷纷投到皇太极麾下,林丹汗的妻子们也率众先后来归。 
第一个,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天聪八年八月,窦土门福晋率领众多部属,由察哈尔贵族多尼库鲁克护送,在皇太极的军营行幄拜见了皇太极,然后移往木湖尔伊济牙尔地方驻扎恭候,要归嫁天聪汗。皇太极犹豫不决,大贝勒代善鼓动诸贝勒合词奏请皇太极应允,认为只有将窦土门福晋选入宫闱,才能抚慰众心。皇太极终以收纳窦土门福晋有利于笼络察哈尔部众而决定前往迎亲。事实证明,他的决定很明智。因为护送福晋来的多尼库鲁克为此十分高兴,说皇上肯纳窦土门福晋,则新附诸部和护送诸人都不胜踊跃欢庆之至。在此,我们可以又一次感受到,即使拿婚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草原民族的观念也是同中原地区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个,是一位身份很特殊的女子,她的来到隐藏着许多至今尚不可解的谜。她就是布木布泰的同胞姐姐海兰珠。天聪八年十月,科尔沁蒙古贝勒吴克善第二次送妹来归嫁皇太极。这和上一次送妹归嫁已相隔九年,上一次他送的是十二岁的小妹妹布木布泰,这一次他送的是二十六岁的大妹妹海兰珠。 
亲姐妹同嫁皇太极,海兰珠比布木布泰大五岁,嫁来时间却晚了九年,这是怎么回事?照理说,一般蒙古女子很少留在闺中到二十六岁还不出嫁的,何况海兰珠美貌温柔,不是嫁不出去的丑女,科尔沁蒙古莽古思王爷一族,既然肯将哲哲、布木布泰姑侄俩嫁给皇太极,也不会吝啬于海兰珠的。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海兰珠早年已经嫁给了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