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雄师:四野档案-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47年8月,辽吉纵队在吉林双辽县奉命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正式上升为主力部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兼任政治委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吴富善任副政治委员,高体乾任参谋长,袁升平任政治部主任。第一、第二、第三三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全纵队2。1万余人。9月27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邓华率领七纵,挺进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一线,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和阻止国民党新六军北返的任务。任务是明确的,邓华坚决执行,但又不是机械地执行。他在纵队党委会上提出:“我们到新民以西去执行破路并截击新六军北返任务,必须越过法库、彰武。如果一旦与敌‘五大王牌’之一的新六军打起来,战斗必然是非常激烈的。到时法库、彰武之敌再从背后打过来,我们就将三面受敌。退一步讲,即使这两处敌人不敢出来,对我们的后方补给线也会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为了掌握战场主动权,我认为应当考虑首先把法库、彰武拿下来。以彻底解除后顾之忧。”参谋长高体乾和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完全同意邓华的意见。但纵队副司令员贺晋年和副政委吴富善却有顾虑:一是担心法库能否确保拿下;二是总部没有下达攻占法库、彰武的任务,若一旦因打此二敌延误了阻击新六军的任务,岂不要犯下拒不执行命令的错误。
邓华却非常自信地解释道:“林总我知道,只要打了胜仗就行了。再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
统一认识后,邓华决定对法库采取奔袭的办法,以奇制胜。第二十一师在第三军分区独立团的配属下,一昼夜强行军180里,于10月1日拂晓前突然包围了法库。尚未起床的守军猝不及防,战斗不到一个小时便告结束。法库守军第一七七师全部被歼,敌我伤亡比例还不到11比1。
果然,林彪不仅没批评,反而当即签发了嘉奖令,表彰七纵机动灵活,迅速夺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
打下法库后,邓华发现新六军仍毫无沿北宁线北返迹象,遂又当即决定以第十九、第二十一师进一步扩大战果,同时作好一旦发现新六军北返予以阻击的准备。10月7日,第十九师又攻下彰武,歼灭敌暂编第五十七师第一九六团千余人。紧接着,第二十一师在第十九师一个团的配属下,又采取强行军奔袭手法,于10月10日再下新立屯,全歼守敌暂编第五十七师师部及两个团,共计3500余人,与此同时,执行破路任务的第二十师,也于10月10日解放了黑山。
自10月1日至10日,七纵在邓华的指挥下,长驱六七百里,横扫大半个辽西,攻占四城,歼敌近8000人。而敌我伤亡比例仅为20比1。仗打得主动,也打得漂亮!林彪再次签署嘉奖令,表彰了第七纵队积极求战、主动出击的果敢精神。
此刻,邓华只盼着能够再与号称国民党“王牌军”的新六军交交手,通过硬仗恶仗锻炼部队,打出七纵的威名。但新六军却始终没有出动。于是,等得不耐烦的邓华再次挥出了两支利剑,直取著名煤城——阜新市。10月17日,第十九师一举攻克阜新,并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1300余人;第二十一师则于同日拿下阜新东北的新丘,歼敌暂编第五十一师师部和一个团全部。
17天连打六仗,而且都是命令以外的“顺手牵羊”,但仗仗皆胜,收复六座城池,歼敌三个暂编师!邓华的作风,七纵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1948年1月,七纵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3月中旬,解放四平战役打响。七纵再次参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终报前次血战四平、无功而返之仇。当年12月至1949年3月,七纵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
9月12日,震惊全国的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东野主力云集战略要地锦州地区,其中以五个纵队另一个师攻打锦州,其余部队分别担任阻援任务。攻打锦州的具体部署是:以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并配属六纵第十七师、炮纵主力及坦克15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攻;以第七纵队、第九纵队配属炮纵一部,由南向北担任辅助突击,七纵、九纵统由邓华指挥;第八纵队由东向西担任助攻。攻击发起后,五个纵队将如同五把尖刀,同时插进城内,分割围歼敌守军。最终目标是敌核心守备阵地。
七纵的主攻任务将由第二十一师担任。二十一师又把第六十一团放在最前面,担当开路先锋。
10月14日上午10时正,我攻锦炮兵开始炮火准备。10时25分,七纵第六十一团突击连的尖兵班,率先登上突破口处的城墙。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的升起,该团后续部队便朝着锦州城垣上第一面飘扬的红旗,潮水般地向城内涌去。
10时35分,又一颗信号弹高高升起,表明七纵突击团已全部通过突破口,进入城内参战。随后该团即按照预定部署,沿着小凌河街、女儿街,向北猛烈穿插,直指城中范汉杰、卢浚泉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邮政局、锦州电影院等核心阵地。
10时49分,七纵二十师之五十九团亦突入城内。
11时正,七纵十九师进占西关,并从第二十师之突破口进入城区。
与此同时,受邓华指挥的第九纵队,以及北面担任主攻的二纵、三纵,东面辅攻的八纵,也相继突入城内。
作为辅助攻击部队能够率先突破城垣,确实令人高兴。但邓华要的是更大的胜利。他通过向城内不断延伸的电话线,向各师指挥员发出了坚决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爆破前进!”
“爆破前进法”是七纵在攻打彰武战斗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即针对固守之敌利用街垒碉堡的交叉火力,予我攻击部队以大量杀伤并阻止我向前推进的特点,确定:在遇到敌街垒碉堡一时难摧毁时,为了不影响尖刀部队直插敌指挥中心的速度,改为不沿街道前进,而是通过连续爆破街房墙壁,炸出一条新通道。从而保证突击部队能够一往无前的推进!穿插!
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将运动战中的迂回战术,巧妙地运用到攻坚作战中的创造。由于攻击部队从正面死冲改为侧翼迂回,不仅使敌预设防御体系失去了应有效力,减少了部队伤亡,而且大大加快了向敌核心阵地推进的速度。
12时45分,七纵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又是第一打进了敌人核心阵地!
七纵在攻打锦州电影院时,第一次使用150公斤炸药,只炸开一个小缺口。指挥员说:炸药有的是,再加它十倍,不信炸不开!于是,1000多公斤炸药被装上了板车上,突击队的勇士们头顶着几层湿棉被,冒着纷飞的弹雨,将炸药车推了上去。轰然一声巨响,300多守军全部被炸死、震昏。敌军算是被共军的“大炮”慑服了。
拿下电影院之后,七纵部队又先后占领了范汉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下午2时30分左右,五路攻城大军终于在中央银行、白云公园一带胜利会师。敌酋范汉杰、卢浚泉虽然潜逃出城,但最后还是被我城外部队活捉。
在锦州攻坚战中,七纵在邓华的指挥下,总攻开始后不到15分钟即首先登上城垣,可谓突破神速!总攻开始后又不到两小时,即又首先突入到敌核心阵地,可谓穿插勇猛!
按照原计划,我军的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汉杰的守备重点也在城北。但是担任辅攻的七纵部队,却以其勇猛地作战动作,出敌意料地首先突破,并直捣敌核心地,打烂了敌指挥中心。从而对加速敌军的总崩溃及夺取攻锦作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整个攻锦作战中,七纵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近2。7万人。新八军参谋长李文昭、第一八四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第五十四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也都为七纵所俘虏。
攻锦战役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
东野总部的部署是:担任塔山阻击华北东进兵团的四纵、十一纵及三个独立师,仍担任该方向防御任务,其余九个纵队全力围歼廖耀湘兵团——十纵在黑山一带堵头;五纵、六纵截尾(切断敌逃回沈阳之后路);一纵、三纵、八纵为第一梯队,二纵、七纵、九纵为第二梯队跟进,对廖兵团发起猛攻。
于是,七纵全体指战员不顾大战后的疲劳,又立即投入到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大会战之中。只可惜在此次大会战中。七纵未能领受先锋之命。但作为后续的二梯队,七纵还是取得了重大胜利。新六军之主力第二十二师号称“虎师”,曾参加过1941年入缅作战(廖耀湘任师长)。而这支“虎师”的大部,却在辽西平原折师在七纵手下。
辽西会战,七纵再歼敌1万余人,并生俘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多人。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七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原辖第十九师改称第一三○师,师长徐绍华,政治委员邓东哲;第二十师改称第一三一师,师长刘永源,政治委员罗友荣;第二十一师改称第一三二师,师长李化民,政治委员朱民亲;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二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一五七师,曾敬烦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人,隶属东北野战军。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七纵参加了天津攻坚战役。天津攻坚战共投入了五个军,西突击集团由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军组成,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二的炮兵及坦克20辆,由三十八军军长李天佑、政治委员梁必业统一指挥,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东突击集团由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军组成,配属特种兵三分之一的炮兵和坦克10辆,由东向西突击,并统由四十四军军长邓华和政治委员吴富善指挥。两大攻城集团承担以金汤桥(今解放桥)为会合点,拦腰斩断敌城防的任务。此外,并以第九纵队和第十二纵队的一个师,从南向北实施助攻。
显然,由于七纵在四平和锦州攻坚战中的上乘表现,已作为一支善于攻坚的主力部队,引起了东野总部的重视。因此,不仅四十四军参加了攻城作战,而且邓华也被任命为东面突击集团的总指挥。天津攻坚战,四十四军再建新功。
1949年4月,四十四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该军第一五七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四十四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剿匪任务。1950年5月至8月,四十四军第一三一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1952年10月,第四十四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一三○师和第四十五军合编为第五十四军;第一三一师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一三二师调归第四十三军建制。
八纵(第四十五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79该纵队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四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十三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第十三)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欠第三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三旅第一团、冀中军区第三十一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三、第十六、第二十七旅(后改称独立第十八旅)。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
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后,为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8月1日,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及独立第十三旅、第十六旅、第十八旅,奉命在赤峰(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黄水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独立第十三旅改编为第二十二师,师长吴烈,政治委员陈仁麒;独立第十六旅改编为第二十三师,师长张德发,代政治委员曹德连;独立第十八旅改编为第二十四师,师长丁盛,政治委员韦祖珍。全纵队共3。5万余人。八纵成立后,立即投入了东北秋季攻势。在两个多月的作战中,八纵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取得了首战梨树沟门、两战杨杖子、九门台战斗四战四捷的重大胜利,随后又奉命对北宁路、锦承路进行了四次破袭。在整个秋季攻势中,八纵共歼敌2。8万余人,其中俘敌二十一师少将师长郭惠苍、暂编第二十二师少将副师长苏景泰以下1万余人。
八纵司令员黄永胜骁勇善战,多有战功。早在中央苏区林彪当红一军团长时,黄永胜就在林彪手下任团长了。红一、三军团长征到达陕北后,合编为第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黄永胜任四师副师长。但黄永胜这个人,打起仗来是员虎将,平时却稀松得很,打牌、跳舞甚至玩女人,无一不精。当时八纵、九纵从冀热辽军区调归东北军区后,统受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前线指挥所(相当于后来的兵团)指挥。“二指”司令员程子华对黄永胜的作风问题很有意见,曾三次找林彪提出换将,力主启用老成持重、颇有廉颇之风的老将军段苏权,取代黄永胜出任八纵司令员。
但前两次林彪却予以回绝:“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同志兵不过两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
程子华听得直皱眉头,说“他是击鼓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