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令官应尽的职责。 
栗田司令从迷惑到作出决断,自始至终都是从“舰队有被全歼”这一危险因素来进行考虑的。我们从下面的一个事实和一个设想就足以证实这一点。 
一个事实是,栗田舰队全无友军协助,按大本营郑重其事地制定的作战计划应该前来增援栗田舰队的基地航空兵,至今连个影子也没有看见。栗田舰队期待从福留和大西那里得到强大的空中援助,可是,眼下他们竟连1 架飞机也没有派出。不仅如此,甚至没有提供一份情报,栗田为此极为愤慨。由于天气不佳以及技术低劣等等其他原因,福留和大西延误了参战时间,到栗田舰队撤离战场的25日下午4 时左右,日机群才出现在天空。在这期间,曾有两架日机错把“大和”当作敌舰而投下了炸弹,这足以说明飞行员的技术是何等糟糕。 
另外,肩负引诱美主力舰队即美机动部队于北方海域的小泽舰队的情况又怎样了呢?——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无论是小泽还是大本营都没有发来一封电报,从这一事实来看,小泽那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的脆弱的舰队,也许在中途遭敌舰袭击而大部分沉入海底了吧?( 如上所述,在栗田决定转向北上的时候,小泽舰队正在为完成引诱和牵制美机动部队的使命而浴血奋战。只是由于旗舰“瑞鹤”号上的无线电通讯设备效率太低,发出的情报没有被栗田舰队截收到。) 
就这样,三位一体的莱特湾决战计划当中的两支部队至今动向不明,只有栗田舰队在孤军奋战。而且,23日凌晨与敌潜艇遭遇,24日一整天同美空袭部队纠缠,25日又和美航空母舰部队激战。就在这种兵力已减少了大约半数的情况下,又奋力拼死向最后的战场突进。栗田舰队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这样,舰队将士仍然丝毫没有气馁,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此时,一个设想对栗田舰队的转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设想就是,舰队有可能已经处在美机动部队的包围之中——刚才被追击到南方海域的两群航空母舰有可能在100 海里的安全圈位置上发动攻击;这时,“两小时后即可到达”的那支美舰援军按理说也该逼近了。至此,栗田舰队被美舰队发现已经过了5 个半小时。昨天在锡布延海痛击日舰队的美航空母舰部队自不必说,其他的敌机动部队也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向莱特湾杀来,这恐怕连不懂作战的外行人也不难想到吧! 
如果日本舰队不折不扣地按照既定路线向莱特湾突进的话,那么,一旦进入莱特湾,舰队势必完全陷入敌机的包围圈,其结果只能是葬身于海底而别无它途——这是栗田、小柳、森下各位将军不约而同地埋藏在心底里的“舰队必遭全歼”论。如果上述假设正确的话,很明显,“舰队必遭全歼”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在这个时候,在栗田的头脑中象闪电似地掠过一束希望之光,那就是必须狠狠打击已经逼近了的美机动部队。也就是说,即使进军莱特湾不存在被全歼的危险,也应该放弃突入。因为,与其突入莱特湾炮击空舰船,倒不如歼击海面上的美航空母舰舰队更有价值。栗田认为,向深恶痛绝的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时刻来到了!宁可把尸体沉入西太平洋海底,也不让它曝晒在莱特湾的沙滩上,这难道不正是日本海军军人的夙愿吗? 
如果在这最后的殊死突击中能够击沉敌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为中途岛一战的惨败报仇雪恨,那么阵亡的山本司令长官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这与给莱特湾内的“第三海运丸”开个大洞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贤愚之差,一目了然。从战斗的意义上考虑,更是不能相比的。是的,只有这一条出路了!这就是舰队本身的使命!就这样,栗田司令才毅然下令:“本舰队决定同位于苏禄安岛灯塔5 度113 海里处的敌机动部队决战。”于是,舰队遂取零度航向,沿萨马岛东岸向北航进。   
(二十四)搜索敌机动部队——珍惜有生力量的海军传统 
在此以前,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从婆罗乃湾到莱特湾的1000海里的征途中,如果同强大的敌机动部队遭遇,应该如何行动呢?是否可以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而同敌机动部队进行决战呢?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栗田舰队的参谋长小柳少将早在8 月下旬,在同司令部参谋神大佐( 该参谋为传达“捷一号作战”计划从日吉台飞来) 为主对马尼拉作战计划进行讨论的会议上,就对此提出了疑问。当时,神大佐回答说,当然可以!但是,与会的西南方面舰队首脑们却强烈主张,与其说当然可以,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带有先决性的重大问题。就这样,同美机动部队决战的作战方针便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战舰“大和”共携带18英寸(460毫米) 炮弹1080发,至今为止仅使用了81发。现有炮弹的数量还足够应付四、五次大型海战。不论是如何威武坚韧的航空母舰也经不住巨舰“大和”的一发炮弹。至于敌人的警戒舰只,如果连续遭到“大和”巨舰的二、三发炮弹,必将粉身碎骨——栗田舰队全体官兵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雄纠纠气昂昂地向东北方向破浪疾驶。 
25日下午1 时15分,大约由70架美机组成的大编队又向栗田舰队袭来。与中午时分的空袭相比,这次袭击的时间较短,而且攻击技术也不太高明。下午2 时,美机第三攻击波,下午3 时,美机第四攻击波接踵而至。幸运的是,栗田舰队尚无任何伤亡。从舰载机频繁地前来空袭的情况判断,毫无疑问,美航空母舰舰队就在偏东北方向不远的海域。可是栗田舰队没有配备侦察机,所以,要想捕捉住这支美舰队是不可能的。美机动部队利用其强有力的侦察能力,经常进退于栗田舰队巨炮的攻击圈,并从日舰攻击圈以外自由自在地派舰载机前来空袭,但是,严格地说,这不能称之为战争,就象棒球比赛一样,只有一方代表队连续地打,连续地得分,而另一方代表队( 指日本舰队) 则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中,根本没有击球的机会,这怎么能称之为比赛呢?此刻,距日落只有3 个小时了,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地迫使敌人进行夜战呢?夜战是日本海军的拿手好戏,但是,这必须在天黑以前查明了敌舰队的动向及其阵形之后才能进行。可是,直至25日晚,日舰队仍没有获得下手的机会。在这之前,下午4 时15分,日本基地航空兵的大编队( 约60架) 曾第一次出现在日本舰队上空,并向栗田询问了敌舰队的方位。可是,栗田向日机报告的美舰方位仅仅是个推测的地点,不一会,日机群又返回舰队上空,通报说没有发现敌舰队,就扬长而去了,栗田舰队空喜一场。 
此时,栗田已经意识到,在自己的侦察力量如此薄弱时情况下,要去追击敌机动部队,确实是一个失策。看来,捕捉敌舰队并将其歼灭显然已经不可能了。既然这样,那么,摆在栗田司令面前显然有两条道路:是再度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返回基地呢,还是重新南下,突入莱特湾拼杀一阵之后,再突破棉兰老海返回基地呢?面对这两条道路,栗田司令终于抛弃了后者而选择了前者。 
回顾以往,在日本海军中关于如何对待生命的思想流派有二。一派认为:“在进退无路之际,便应毅然走向死亡”;另一派认为:“即使明知要死,也要慎重地去死,要死得有价值。”英勇善战的航空兵指挥官山口多闻中将属于前者,而栗田健男中将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虽说两者之间仅有毫厘之差,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有所不同,而且是相当难以掌握的。此刻,栗田并未指望追击美机动部队以求得生还。但是,倘若一旦迎击敌舰队的计划未付诸于行动,夜间再次折回作战价值甚微的莱特湾而招致全军覆灭,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栗田对此无疑持否定态度。本来,栗田是一位强烈反对以死为目的进行作战的教官。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非常冷静而且勇敢地推行“九死一生主义”的司令官。产生这一流派的思想根源完全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对于海军来说,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战士,需要花5 年乃至10年的时间,一天之内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必须十分珍惜战士们的生命,那种大搞人海战术,无限制地投入大量兵力的作战方法,在海军中只能算作低能战术而成为笑柄。海战是质的战争,一个水兵就要发挥出一份战斗力。1 门大炮或者1 架飞机1 个月就可以造出来,而培养1 名合格的水兵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失掉1 名水兵,若想在频繁的海空战中再补充上一名同等质量的水兵,将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尽一切努力爱惜战士们的生命。当然,战争不可避免是要死人的,但不能无价值地去死,在军舰被击沉时,他主张竭尽全力设法营救船员,特别是大军舰在即将沉没时,栗田总是不惜派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驱逐舰前去救援,这已成为他不可动摇的必须实行的信条。 
另一方面,在军舰即将沉没时,日本海军还有一个可贵的思想,这就是与军舰同归于尽的思想。这是和“转移到其他战舰再行决战”的思想相对立的。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并存着。但是,即使有一线活命的机会,也应该全力营救,这是维护整个战争大局所必须的。回顾历史,日本海军一开始就对不珍惜战士生命的作法持否定态度,这已经成为日本海军战争思想的主流。 
日俄战争时期,就连袭击旅顺口的敢死队也为自己准备了小艇,计划一旦自己的舰船沉没,便立即换乘小艇返回。而且,还向某一预定的海域派出了用于收容的舰只。在奇袭珍珠港的战争中,就连潜入珍珠港的特种潜艇也为袭击后能够返回潜水母舰而带足了燃料之后才启航的。明知有90% 的战死的可能性,但是,当下达出击的命令时,仍是以有10% 生还的希望为前提的。至于派出“神风特攻”飞机,使用“回天”载人鱼雷,那是因为战争末期日本海军为挽救彻底失败的命运而孤注一掷,才放弃了这一传统的战术思想的。   
(二十五)九死一生——栗田作战履历一览 
如果不是由栗田司令亲自指挥,日本舰队恐怕早已在莱特湾内全军覆灭了。栗田从九死一生论的原则出发,故没有贸然突入莱特湾。这令人感到,也许是栗田的性格在起作用。在此,不妨让我们略举二、三例,从栗田过去的战斗经历中观其一二,想必不无益处。 
昭和17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进入白热化,战局形势垂危,日本陆海两军协同参加了这一战略要冲的争夺战。这时,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提出一个方案,即:海军也要全力以赴地率舰队突入瓜岛海域。其方法是,以势力强大的战队乘黑夜“杀入”隆加湾,用密集的舰面炮火摧毁美军瓜岛机场。同时决定采用三式燃烧弹向敌阵地发动进攻。这种炮弹(14 英寸炮弹) 一旦在空中炸开,瞬间会变为600 余个小型燃烧弹,落到地面后,其威力之猛,大有将万物烧毁殆尽之势。当时,联合舰队还在特鲁克基地进行了数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炮弹威力大,效果好,遂决定采用这种炮弹袭击美军机场。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性,军舰必须在预定的炮击线上严格地成直线航行,即使中途与敌舰遭遇,也不得改变航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直线往返( 锚地正面10余海里) ,要最大限度地把密集的炮弹倾泻到瓜岛上的美军机场上去。预定发射炮弹数目为1000发,即60万个小型燃烧弹,其威力即使美B…29巨型轰炸机也是望尘莫及的。 
然而,乘黑夜潜入敌港湾内,在10余海里的正面成直线往返,并要连续炮击约1个半小时(发射1000发炮弹所需的时间) ,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估计到战士们安全返回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若冒险前往,日本舰队有遭全歼的可能性。当时,第三战队司令栗田少将奉令杀向瓜岛,他所率领的战列舰是“金刚”和“榛名”。“金刚”的舰长是小柳少将( 肩负杀入莱特湾使命的栗田和小柳,在杀入瓜岛隆加湾时也是同行) 。 
当时,栗田在接受杀向瓜岛隆加湾的命令时,曾向山本司令长官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必须给舰队的全体官兵配备陆战用的武器——机枪、步枪、钢盔、手榴弹等等。其理由如下:“此次作战,我舰队几乎有百分之百被敌全歼的可能性,在海湾内肯定要遭到敌炸弹和鱼雷的袭击。我不能接受将使全体官兵溺死的战斗任务。因此,如一旦遭到敌人的致命打击,我将把军舰驶向岸边,把舰队全体官兵变成陆战队进行战斗。战斗中如遇良机,便有可能和我方陆军将士会师。我们只有经过这种争取活路的努力,才能把部下引向决死的战场。” 
山本司令长官听完栗田的上述意见和要求,不禁拍手叫好,立即把海军原来打算支援陆军的陆战武器迅速回收起来,全部提供给了栗田舰队( 可能有的读者已经观看了最近公演的电影《太平洋战争》。电影中瓜岛美军机场火光冲天的场面就是当时突入海湾的敢死队取得的惊人战果。这对美国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次苦战。这部电影的前前后后记录了瓜岛战斗中日军最辉煌的胜利。) 
上述插话雄辩地说明了栗田是“九死一生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说明了那种认为放弃突入莱特湾的作战计划是栗田缺乏勇气的结果这一说法是不恰当的。在舰队即将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时,断然决定舰队回返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应归于栗田本人的性格。 
下面再举一个与他有关的实战例子来加以说明。 
当瓜岛失守,战场移向布干维尔岛的时候( 昭和18年11月) ,为支援日本陆军反登陆作战,栗田奉命率重型巡洋舰前往腊包尔港增援。栗田对古贺司令长官申述自己的意见时说:“仅仅出动驱逐舰不是已经足够了吗?”古贺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但是,有人批判说重型巡洋舰无所事事,长期待在特鲁克基地游手好闲。因此,现在为了否定这一说法,请您执行吧!”栗田接受了古贺的意见,并申述说:“我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