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联合舰队的覆灭 [日] 伊藤正德-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震洋”更为简单,它是在汽艇前部装上炸药,由人操纵着去碰撞敌舰的一种自杀武器。这种自杀武器简单得几乎连小学生都会制造,制造使用“震洋”这一自杀武器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动用大批“震洋”去袭击敌舰,当在敌舰猛烈的炮火面前遭受攻击时,也许会有一、两艘能幸免遇难,因而有希望利用间隙,突破火网,攻敌成功。“震洋”艇虽然攻击力弱,但便于大量生产,所以,日本制造了相当多的“震洋”艇,将它们保存在山洞里,尽管“震洋”弱小,但总比“伏龙”要好得多。所谓“伏龙”,是蛙人携带水雷在水中潜行,游至敌舰底部时实行爆破的一种攻击方式。当日军组织起“伏龙”攻击队并正在加紧训练时,战争便结束了。在战争濒临尾声时,日本海军绞尽脑汁想出了这种种不顾及人的生命的攻击方法,这也许是当时的战局形势所迫吧。 
但是,“人操鱼雷”奇袭敌人舰艇这一作法并不仅仅发生在日本:(A) 英国曾制造过2 人乘坐的“小潜水艇”,企图潜藏在挪威海岸的海湾去炸沉德国小型战舰;(B) 意大利海军曾用“人雷”7 次攻击英美舰艇,并取得一定成绩。 
1941年,意大利用人操鱼雷潜入直布罗陀军港,炸毁了英国军队的油船“殿比台尔”号等两艘及1 艘货船。同年12月19日,人操鱼雷又潜入亚历山大军港炸毁了英国战舰“瓦利安德”号和“客因·埃里萨布斯”号英国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使英国海军这两艘主力军舰一时陷入无法航行的困境。其进攻敌舰的方法是:两人骑在一枚鱼雷上( 由潜艇运送,在港外发射) ,在处于停泊状态的敌舰底部用金属卡系上鱼雷头( 鱼雷头能与鱼雷分离) ,用定时导火线( 定时一般为2。5 小时或3 小时) 实施爆炸,两名雷乘人员或潜入港外逃跑,或登陆作俘虏。这是以能够避免牺牲生命为前提实施的特攻战术。上面提到的在亚历山大军港进行的特攻战中,意大利的两名雷乘人员在游到英国军舰一侧时被英海军捉住,但由于这两名雷乘人员在水雷爆炸之前拒不开口讲话,终于达到了爆破的目的。 
另外,1943年,意大利袭击直布罗陀军港的特攻方法是:由战士身背带有浮囊的炸弹,游进港内,将炸弹系在敌舰船底,然后利用救生圈脱离险地,也是利用定时雷管实施爆破。这与日本的“伏龙”确有兄弟之缘。日本利用此种方法击沉了美舰“奥基斯”号,并炸伤其他两艘。类似这种方式的自杀攻击一共进行了7 次,击沉或炸伤敌舰船14艘,据记载,日本特攻人员有3 名战死,3 名被俘。 
这种人操鱼雷,巡航距离为16公里,速度仅有3 海里,驾驶者象一名骑士似的骑在鱼雷上面,看起来就象儿童在做游戏一样,这是以期待出击人员能安全生还为前提而设计的,与此相比,日本在战争后期所采用的“回天”特攻是何等的可怕,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的话,这一攻击方式将被认为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是用轻巧无比的载人鱼雷,以必死为前提的进攻方式。   
(七)世界第一流的日本鱼雷——“回天”的来龙去脉 
停战不久,日本外务省有关人员和海陆军代表被召到马尼拉,举行关于进驻问题的协商会议。会议上,萨查·兰多参谋长开口就问:“海上还有‘回天’吗?”当回答说还有7 艘载运“回天”的潜艇在海上时,他马上催促道:“这太危险了,请马上电令他们立即缴械。” 
日本海军代表由此方知自6 月以后,“回天”攻击又突然取得了可喜战果。他们从萨查·兰多的催促中又一次认识到“回天”确实给了美军以巨大的威胁。“回天”以及运载“回天”的潜艇在短时间内曾不断地击沉包括美军搭载过原子弹的重型巡洋舰“印地安纳波利斯”号在内的舰艇27艘。此时,正是日本各大城市遭B…29式机狂轰滥炸的时候,日本人民正处于极端困苦之中,已经对“战果”之类的东西漠不关心了,因此,“回天”的丰硕战果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埋没了。 
昭和20年5 月6 日晚8 时,大本营在好久没有出现的《军舰进行曲》的乐声中发布了战时新闻,其新闻概要如下:“最近1 个月内,折田少佐、管昌少佐率领的两艘潜艇,在太平洋击沉敌轻型巡洋艇1 艘,驱逐舰两艘,大型运输船5 艘,并击伤其他战舰3 艘。” 
回顾一下日本方面的战果报道,还是颇有兴味的。上述的战果报道是“大本营发表的真实新闻”之一,如同真实报道奇袭珍珠港、马来亚海面海战等战争初期的海战战果时一样。然而,在战争中,大本营连续3 年作了不真实的、夸张的战果报道,只有在战争初期和末期才老老实实地作了真实的报道。就这样,在战争濒临结束时,“回天”攻击却又意想不到地取得了战果。 
在向读者叙述“回天”载人鱼雷的同时,还应介绍一下日本制作使用的“氧气鱼雷”——这是非常值得记述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战后美国海军对这种“九三式鱼雷”评论说:“只有这种武器才是美国方面望尘莫及的。”言下之意,这种攻击武器是相当高超的。老实说,假如“回天”不是以“九三式鱼雷”作基础,也是制造不出来的。总之,后者在其精神方面堪称可贵,而前者在创造和技术方面则是位居世界第一流的。 
当年,日本海军称誉世界的各类武器都不留痕迹地消灭殆尽,准确地说,除具有日本特色的一部分武器还保留以外,绝大部分都由于生产不足无力进行补充而消耗干净,唯一保留的便是“九三式鱼雷”。这是一种由高压氧气为动力的特殊鱼雷,如果时速为50海里时,最大射程达2。2 万米,如果时速为36海里时,最大射程达4万米。这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进攻武器。 
如果我们将其性能同美英两大海军国有代表性的鱼雷相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可以说日本“九三式鱼雷”的威力是美英两国鱼雷威力的两倍。具体数据请参照下表。 
国名直径(厘米)速度(海里)射程(米)炸药(公斤) 
日本613640000500 
美国53328000300 
英国533010000320 
日本鱼雷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氧气为动力的,此外,它还具有鱼雷航迹十分隐蔽这一优点( 其他以别的燃料为动力的鱼雷,排出的气泡出现在海面上) 。 
氧气动力的设想最初起源于法国海军,后来,因其具有较大的爆炸性危险而被迫放弃了。接着,英国海军又接过来试制,囚频繁发生爆炸事故不得已中途停止。后来,日本着手研究,也曾发生过二、三次事故,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由朝熊利英中将、岸本鹿子治少将研制成功了,从而发明了这种安全而威力巨大的高压氧气鱼雷,取名“九三式”( 日本纪元2593年) 即公元1931年。并坚信在对美主力舰进行决战时,使用这种鱼雷一定能够取胜,因此,朝熊、岸本两位将军受到天皇陛下的特别嘉奖,分获三等旭日中勋章和二等瑞宝勋章。 
鱼雷能够在舰炮所达不到的远距离上施展威力,甚至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日本海军中有人认为,减少火炮,增加鱼雷发射管是十分必要的,结果,在日本的巡洋舰中,攻击性武器大部分都换成了“九三式鱼雷”,甚至在巡洋舰、驱逐舰上都安装上了巨大的氧气制造机。 
假设潜艇的“消耗作战”能够奏效的活,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是,在潜艇无功可建的战场上( 事实上使用潜艇进行反复攻击的用兵法是错误的) ,如果拥有“九三式鱼雷”,哪怕与美舰兵力之比为10:6,日舰也有可能击退敌人。“九三式鱼雷”威力之大,在战后也得到了客观的证实。 
然而,不幸的是,在海空大战中,主要的进攻武器转换成了飞机。飞机是带眼睛的大炮,是长眼睛的鱼雷,因此,舰队决战的距离,从鱼雷射程的20海里,一下子改变成飞机航程的200 海里以上,与此相适应,所谓舰队决战( 系指战前的舰面炮战) 的态势完全消失了。历经千辛万苦研制成功的高性能远程鱼雷,未能理想地发挥其惊人的威力。   
(八)“回天”出击——关于潜艇的使用方法问题 
由于主战武器改为飞机,日本海军成功的希望——威力强大的“九三式鱼雷”就象一具具尸体一样被收藏在各个基地的弹药库里。 
在此,有两名年轻的军官必须向读者介绍一下,这就是所罗门消耗战中曾为日本海军建立功勋的黑木中尉和仁科少尉。他们俩人首先提出:为达到百发百中,必须改装“九三式鱼雷”,制造单人乘坐的“载人鱼雷”,与进攻珍珠港的特种潜艇相比,它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和较大的破坏力。 
昭和19年初夏,日本海军完成了“载人鱼雷”的试制工作。但在当时,制造自杀性的进攻武器是绝对不允许的。然而,到10月下旬,神风特攻队的志愿参加者得到了允许,“载人鱼雷”随之也同样被接受了。前者以飒爽的英姿冲向云空,但却白白地溅落海面。后者以必死的决心潜航突进,却悲惨地尸沉大海。但是,战士们仍以“我们决不甘落后”的豪言壮语,纷纷志愿报名参加到“载人鱼雷”进攻的行列中。 
现在,已不是自暴自弃的时代,也不是全然不怕死的时代。纵然在战争年代里,这也仍然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志愿者如愿以偿,便说一声“谢谢!”,然后勇敢地去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开始时,将这种自杀武器称之为“救国武器”,接着,又称其为“零六”,后来才改称“回天”。这期间,要求参加“载人鱼雷”的志愿者从未间断过。 
在德山湾大津岛海面,连日来都可以看到鱼雷艇掠起白浪追赶潜航训练中的“回天”载人鱼雷。昭和19年11月20日,从“回天”第一号开始出击以来,到冲绳战役结束为止,因训练而殉难者达7 名,牺牲者48名,遗憾的是,这一阶段的“回天”攻击在没有获得确切战果中结束了。 
这是多么惨重的损失,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错误估计。但是,失败的原因不在“回天”本身,而在于使用方法不当。联合舰队司令部使用潜艇时,仅将其限制在以突进基地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作战,而完全忽视了其在广阔的海洋上打击敌交通线的根本使命。《孙子兵法》中写道:“攻其谋,攻其交,攻其人,攻其城。而攻其城是下策之下策。”强令潜艇从事“下策”之作战,让其攻击在港湾内外戒备森严的舰艇,因此,日本潜艇成了具有高超反潜能力的敌舰的牺牲品,终究未能逃脱葬身海底的命运。 
“回天”不是一般性的武器,它是日本海军更高水平的“九三式鱼雷”。如果使用方法得当,决不会让年轻人的纯洁火热的鲜血自流。“回天”——改装的“载人鱼雷”的技术状况大体如下:长14。7米,直径1 米,总重量为8 吨,乘坐1 人,头部装填TNT 炸药1。25吨,续航力方面,当时速30海里时为23公里,当时速为12海里时可达78公里。这种自杀武器可以潜航、上浮、改变航向、自由变速。如果加以调整,可以保持一定的深度、速度、航向,能够以30海里以上的速度进击。 
这简直就是一艘出色的小型潜水艇!而且,在“回天”进击时,敌舰很难发现其踪迹。所以,萨查·兰多参谋长在进驻会议上开门见山地提出让海面上的“回天”缴械是理所当然的。 
一艘潜艇可以装载6 艘“回天”出击,在确认将接近敌舰时,立即做好“回天”的发射准备工作。此时,“回天”的驾驶员通过交通筒乘坐到“回天”里,然后关闭甲板升降口,作好脱离母艇的一切准备。潜艇艇长一边用电话传达敌情,一边驾艇接近敌目标,当认为最佳时机到来时,立即发射“回天”鱼雷。在发射时的一瞬间,“回天”立即启动自己的引擎,每航行2000米,就将潜望镜( 可以自由屈伸,最高为1 米) 露出水面2…3 秒钟,一边观察海面情况,一边高速前进。在大约四、五百米的地方决定突击的路线,并在深度为4 米左右时全速突进。结果,在敌舰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百分之百地击中目标,发生爆炸而将敌舰击沉。 
“回天”特点有三:一是敌舰难以发现它;二是带有1。25吨重的炸药,足以将敌舰击毁;三是由人操纵着精密的机械,实行与敌舰共同毁灭的肉体进攻。因此,只要使用妥当,无疑对敌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神风特攻”是由自杀机一边冒着敌人炮火一边实施突入攻击的一种自杀性的作战方式,“回天”是小潜艇在敌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与敌舰同归于尽的一种作战方式,然而,两者的作战效果却有霄壤之别。 
有人问,这种作战方式为什么在莱特湾决战中没有采用?可能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这种意念,也许因为潜水母舰数目太少,但不管怎样,这都已是“马后炮”了,再说,日本海军从来没有正确地使用过潜水艇。   
(九)“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悲剧——“回天”大业化为乌有 
昭和20年4 月,日本方面对潜艇的使用法渐趋正规,然而为时已晚。实际上,发挥日本潜艇良好的续航能力和隐蔽性,摒弃其脆弱性的最佳方案则是不应该将其用于攻击敌舰或突进港湾,而应该令其到广阔的海域待机,伏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奇袭敌舰船。然而,联合舰队司令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偏把潜艇用于前两者,而置后两者于不顾,就这样,迎来了战争的失败。 
在“回天”作战时,把“回天”集中使用在与“神风特攻”展开攻击的同一个方向上,毫无价值地让敢死队的年轻人送掉了宝贵的生命。因此,潜艇部队( 属第六舰队) 、水雷参谋鸟巢建之助中佐冒着被革职的危险奔走劝说,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决定派两艘潜艇在海面上待机,以尝试一下伏击敌运输船团的作战。“伊…47 ”号、“伊…36 ”号两艘潜艇各载“回天”6 艘从光基地出击,时间分别是4月20日、4 月23日。 
前者在冲绳… 乌利西( 美舰队基地) 一线上待机,后者在冲绳… 塞班一线上待机,以此来威胁美军的交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