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终于找到了王明和博古两位中央领导,并将这二位安顿在了安全的藏身之所,这两位中央领导大家现在还不熟悉,不着急,过不多久咱们就会讲到这二位了。


这次虎口脱险的人中,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如下几位:周恩来、瞿秋白,王明、博古、邓颖超、邓小平,陈云、陈赓 ,聂荣臻、叶剑英•;李维汉•;•;•;从此之后,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江西苏区。
顾顺章带人掀起了滔天巨浪,因此也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是啊,如果上面那些人都被逮住的话,中共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都将被改写。此时恽代英已经被捕,但他始终用的是化名,特务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在特科的努力下,几乎就要营救成功了,顾顺章一来,直接指认,恽代英旋即被杀,接着顾顺章又南下香港,率人抓捕了中共要员蔡和森,蔡经严刑拷打,然信仰不变,最终英勇就义。再接着,在顾顺章的努力下,中共总书记,老工人向忠发也给抓住了,同时被抓的还有他的情人杨秀贞,此人是从良妓女,老工人和她的感情还是相当好的,被抓后,杨秀贞表现的非常大无畏,他明明知道老工人的真实身份,但铁嘴钢牙拒不揭发,这边还坚持着呢,那边老工人已经投降了,气的周恩来说:他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不过,这个总书记实在不称职,虽然想表现,可一问三不知,没办法啊,正事都别人做的,所以职位虽高,可利用价值却比顾顺章小多了,看也没什么油水,那就只能用他这条命来震慑一下共产党了,三天后,老工人被杀了。


顾顺章带人在上海四处搜捕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找不到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岳父、岳母、妻子、哥哥、嫂子等等也失踪了。顾顺章的家人并没有被转移走,而是执行了党内纪律,周恩来、赵容,洪杨生等率领着“红队”前往执行,赵容知识分子出身,后来成为行动组组长,更在多年后成为中共高官,他还有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康生。
所有在场的顾顺章的亲人和来串门的朋友一起被勒死,在这场被顾顺章称之为“残酷兽行,灭绝人性”的杀戮中,顾顺章3岁的女儿顾立群和两岁的侄子被周恩来下令送到乡下寄养,逃过此劫。事后据洪杨生回忆,从不抽烟的周恩来大口的吸烟,呛的一个劲的咳嗽,他说了句话:我们今天这么做是迫不得已,也不知道将来的历史怎样评价我。可见当时周恩来背负了很重的心理压力,毕竟顾顺章的家人本无过错,而且作为特科的外围人员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在大陆以外的很多书中都提到一个叫斯励的人,他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说“四一二”时,周恩来本已被捕,斯励通过自己当师长的哥哥斯列的关系,放走了周恩来。可此时,斯励竟然出现在顾顺章的家里,结果被灭了口。后来经叛徒指认,这些死难者的尸体在海棠村被挖出,共9具,当时报界称“海棠村事件”。
这一行动确实过于残忍,让人感觉到的是扑面的腥风血雨,但这一行动也确实对叛徒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威慑,一次陈云遇到特务盘查,其中一个就是叛徒,认得陈云,陈云就走到那个特务跟前,低声说道,你看着办,结果这个叛徒就没敢指认他。
中共特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前身,周恩来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为“龙潭三杰”。这支队伍,在中共夺取政权的战斗中牺牲无数、居功至伟,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李克农,更是在建国后和许世友、吕正操等沙场名将同享上将殊荣。
从“九一八”到“一二八”,
1931年9月,初秋的凉风送走了一夏的炎热,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可蒋介石的心情却好不起来,汪精卫、胡汉民等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公开反对蒋介石军政大权独揽的独裁统治,这不,光喊喊还不算,还武力讨伐了,宁粤战争就此开打,国民党内勾心斗角不可开交之时,共产党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剿匪”战事进展的十分不顺利。
18日一早,蒋介石拜谒完中山陵后,携夫人宋美龄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前往南昌,他欲亲自督军,尽快剿灭江西境内的红军。军舰上没有其它人陪同,晚上,蒋介石照例去写日记。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教授认为:日记有许多种,一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的。写的时候他就想,我要出版,我要让你看,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伟大,这是一种。另外一种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用的,蒋的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用、自己看的。为什么?……有人说蒋写日记是为了自我表现,这种说法首先违背一个基本知识,就是蒋的日记在生前并没有公布。一直到2006年,而且是经过很多周折后才公布的。 另外,他的日记里有好多个人隐私,对谁都骂,例如,对朋友,对亲戚,对同僚,他都骂。那都是不适合公布的。当然我这么讲,不是说蒋的日记任何假话都没有,他把自己说得好一点、美一点,在对列强的关系上慷慨激昂一点,也是有的。但是,从总体看,蒋的日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因此也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这项资料不可不用,如果不用的话,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本人完全赞同杨教授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谈到很多大的历史事件时,会不时的引用蒋介石日记。
在蒋介石一如既往的写日记的这个晚上,东北少帅张学良一如既往的莺歌燕舞。在当时的封疆大吏中,他张学良疆土最辽阔,土地最肥沃,经济最发达,军力也最强大, 在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势均力敌,1930年9月20日,张学良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当时南京政府的势力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北方,而相比于冯玉祥、阎锡山这些老油条,蒋介石显然更加信赖直爽又单纯的张学良,于是和张学良义结金兰,蒋介石就好这一口,想和谁好,没别的,拜把子,张学良也很服气这位长自己14岁的大哥,接着张学良被委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重任,坐镇北平,一人统揽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辽、黑、吉、热八省,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可谓风光无限。不过这些来的似乎过于容易了些,以至于张大少还来不及完全从灯红酒绿的百忙中抽身而出,正事干的不少,妞泡的更多。
就在少帅坐镇北平的时候,手下部将石友接受了广东国民政府汪精卫的任命,率众造反。这石友原是冯玉祥手下的将军,从26年到31年的5年时间里,他倒冯投阎、倒阎投冯、倒冯投蒋、倒蒋投冯、倒冯投张、倒张投汪,先后六次倒戈,这还不算,后来又投日抗日、联共反共、再投日,这脸皮厚的古今中外再也挑不出第二个了。不过,脸皮厚,能吃肉,别人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左右逢源的扩充了队伍,这小子现在手头有六万多人,此时造反,张学良关内这万八千人还真顶不住。张学良就急了,好小子,我整死你,立刻从东北调兵入关,前后调了11万五人进驻平津,加上之前跟随张学良入关的部队共计13万人,这些都是张学良最精锐的部队,嘁哩喀喳将石友三杀败,此时已经是1931年的7月下旬了。


在平灭了石友三后,这十多万东北军就地驻扎,没有回师东北,也许是想趁势拥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他光顾着玩了想也没想,反正没有人知道张学良这么安排的用意。此时留在关外的东北军战斗人员加非战斗人员还有19万人,都属于东北军派系中的杂牌部队,分别驻防在东北各处,其中黑龙江5万,吉林8万,辽宁6万,而东北首府沈阳只有区区一万五千人,而沈阳驻兵处北大营只有第七旅的8000人。
18日这天晚上,10点20分,日军突袭北大营。事发时,张学良因为正在华乐戏院看戏,没有及时联系上,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下令不抵抗,等张学良得到消息后,也同意不抵抗,等待外交交涉。
当时的东北军依仗着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地和矿产资源,经济十分发达,自民国起的席卷全国的内战也没有波及到他,因此攒下了好大一笔家当,拥有完整的陆海空三军建制,陆军中还有装甲部队,沈阳兵工厂还能自行生产步枪,轻重机枪,因此部队硬件质量极高,但指挥员素质就差多了,张学良本来就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上来的将军,和身经百战的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没法比,老军头们多是跟张作霖混的,出身草莽,骑马抡枪拼命没问题,真正统帅千军万马作战就差强人意,而手下少壮派军人中更没有中央军里那些黄埔精英,所以东北军的实际战力并不如他们对外展示的那么强,而张学良在“九一八”中懦弱的表现,更使人有将怂怂一窝的感觉。
以至于马君武后来写诗骂张学良: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其中提到了当世三大美女,一个是赵四小姐赵一荻,当时是张少帅的情人后来成为了张的妻子,一个是朱五小姐朱湄筠,他是内务总长朱启龄的闺女,还一个是当红影星胡蝶,就说张学良你整天沉迷酒色,不干正事,整个一个纨绔子弟。要说这张少帅周围确实美女云集,这首诗写的也不算冤枉他,只不过如果认为张学良就是酒色迷心而做出的狗熊决定,也未免太简单了些,更多的原因是张学良政治经验与智慧不足。
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的摩擦在张作霖时代就开始了,张作霖一直执行的是小便宜可以给但决不吃大亏的做法,张学良继位后也采取这个政策,但是张学良太过年轻与幼稚,第一,你既然断然拒绝了日本人要他称帝的建议,就应该提高警惕,以防日本人报复,可他没有,不光没有,还把精锐调到关内,大本营沈阳守备异常空虚。第二,对日本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他们还和之前一样是挑衅,只要不出大事,定可小事化无。关于第一点,可能很多人不服气,因为事后大家都知道攻击北大营的日军只有不足700人,而关东军所能调动的所有武装力量也不过两万多,所以说不论是东北还是沈阳,再怎么空虚也能与之一战,这点我同意,但大家不要忽略了,即使日本人都是武士,但并不是SB,你驻防8000人,他敢用700人进行攻击,但你如果驻军八万,他也许根本就不敢做这样的冒险,毕竟没开打前,打死那帮小日本也不敢相信对面是一群拿枪的兔子。第二点嘛,张学良这么考虑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各种各样的挑衅已经很多了,所以再让一让,也许就又相安无事了,只不过这种考虑很没血性。
到了20日,沈阳、长春、营口相继失陷,你不抵抗,可不一马平趟吗,东北军奉张学良命,向关内撤退,他们不知道,此一去是漫长的14年的等待,张雪良不知道,此一去,是70年的漂泊,终老不得还乡。
蒋介石呢,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是如何行动的呢?从19日开始一连数日的蒋介石的日记的开头都有一句话:雪耻,人定胜天。可见他对于日本的强盗行径气愤不已,可是,他却没有下达反攻的命令,而是希望通过国联的调解,“以求公理之战胜”,另一方面,“团结内部,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这算什么玩意儿呢?关东军在东北的人数是明账,十数倍于敌的东北军难道就拿不回沈阳、长春吗?你蒋介石在日记里唱高调有什么用,跟丫的拼呐。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的,包括我当初也是,不过后来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发现问题没这么简单,日军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当即还击,不给对手机会,然后再由中央出面和日本谈判,请国联调停,那么也许又可以换回几年的和平。因为你日军攻击我,我奋起自卫,即使有什么问题,也是地方军队自己做主的应激反应,中央有回旋余地,可当东北军大部已经撤到锦州,此时再下令反攻,则变成了政府行为,那么接下来就不是东北军对关东军,而是中日对抗,请问1931年的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东北军消极避战,中共在江西武装割据,汪精卫在广东另立中央,中原大战刚刚结束,那些个被打败的军阀们是否真听你号令完全没有把握,请问这个时候真的可以对日一战吗? 所以,蒋介石坚定的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被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但是,如果此时蒋介石调兵北上,与日军厮杀,请问红军真的不会继续攻城略地,扩大势力吗?事实上,就在“九一八”之后不久,中日两军还在锦州对峙的时候,中共建国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咱们任何一个人处在蒋介石的位置上,前面张学良的东北军也许不听号令(后来证明确实如此),后面广东国民政府、江西苏维埃政府都宣称你是非法并派兵北进,你该如何?


这时候,蒋介石向广东的汪精卫发出了和平信号,国家危难之际,我不和你们争了,只要你们可以负起国家统一之责,那么请你们到南京来,我们这所有的干部都可以让贤,我可以和你们合作,也可以交出权力。汪精卫一看,你蒋介石大度,我也不能小气了,共赴国难嘛,你下野,我也不上台,于是开了个四届一中全会,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及陆海空总司令等职,推举了孙科当行政院长,主理国事。孙科是孙中山的儿子,这辈子仗着父亲的荫庇,始终做着高官,但人们除了知道他是“孙中山儿子”以外好像再无印象。
孙科上台后,坚决反对蒋介石对外妥协,严令张学良死守锦州,张学良说,日本人很强大,请中央政府派兵增援,孙科就召集众将商议,何人领兵驰援锦州?竟无一人愿往。张学良一看,管你什么中央严令,下令放弃锦州,撤到关内。如果说“九一八”之夜,事出突然,情急失智的话,不战而退出锦州,则完全不可原谅,日军攻打锦州已经是12月底的事了,你在那有十几万军队,还可以从关内调十几万出关,你好歹打几枪啊,身为封疆大吏,你守土有责,“九一八”之夜可以说你政治智慧不足,而这次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