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权论-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他国黯然失色的集权的强国。就国际影响而言,德国的兴起可与近代史上著名的西班
牙、法国和英国的兴起相比拟。不过,德国和西班牙、法国相比又有所区别。后两者在
其权力处于巅峰之时,主要的兴趣局限于欧洲范围之内,而欧洲政治的全部内容正围绕
着这些兴趣而展开;它们在海外的经营状况也是由欧洲形势所决定。德国和英国之间也
有不同。英国的权力完全以海洋为根据,而且它从未拥有过一支象今天的德奥同盟所拥
有的强大无比的陆军。
    如今的德国有着权力上的巨大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各方面的体制
中;而且,德国有着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的坚定意愿。不过由于这个意愿所取决的环
境尚未定型,它的具体特点与方向尚无人估测,即使对德国人自己来说也是如此;更谈
不上去预言它的未来变化了。在写完这些文字之后,我见到了近期的一篇令人颇有启发
的文章,就是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德尔布吕克所写的《为什么德国建造军舰?》该文说
道:‘光靠雄心壮志并不能造就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征服行动。世界上的帝国之所以能建
立也不是仅仅因为有着对权力的渴望。事物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以致于象边界和商业
上的通行权之类的相对不太重要的东西都会激起冲突;而征服者会因其取得的胜利自然
而然地扩展他的国家的边界。甚至连罗马人都不是有意要成为世界的征服者。’就德国
在欧洲取得的进展而言,其与奥地利在1866年的战争看来是德国事先预料到的而且蓄意
发动的。不过谈及德国与法国的战争,虽然它也在德国人的大致预料之中,但当时德法
敌对状况的急转直下看来还是因为德国人精明地——某种程度上也欠谨慎——决定要抓
住时机,而他们事先做好的思想准备也使其能迅捷地采取行动,使局势逆转。
    在罗马帝国身上能相当地找到现代德国的原型。今天的德意志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说即使不是罗马的继承人,也至少和其有着历史的联系。神圣罗马帝国渐渐只成了挂
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名下的一个摆设,而且在十九世纪之初也最终消亡了;然而帝国
的精神依然存在,并对今天强大的统一德意志国家的形式和名称的确定发挥着影响。德
意志的将个人从属于国家的民族性格也象历史因素一样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主要体现
在英国人和美国人身上的更现代的自由和个人权利观念相比,这种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东
西。或许可以认为前者是更先进的观念,代表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能最有效地推动政治
进步;但同时也必须承认集体行动也有着相当的实际优点,它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
将个体置于全体之中,以促进公共的利益。顺便提一句,和德国不处于同一地区、但在
自强与扩张方面有着同样迫切需要的日本帝国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因为日本人从历史
上继承了同样的个人应服从集体的精神。这种性格也同样存在于古希腊城邦中的斯巴达
身上,并使它在一段时间内居于这些城邦间的主宰地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
观念和那些更充分地承认个人权利的思想相比显得陈旧和落后,但如果仅仅把它看成一
种能给经济活动和对外关系注入力量的因素,它又有其优越之处。
    所有学历史的学生都熟知个人需要和国家需要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无疑共存于
任何一地,因此也就需要相互调和。但是在一方比另一方更受重视的情况下,这种调和
的性质只会导致一种对某个社会有着根本性影响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有着对立的观念的
国家之间造成了军队般的整齐划一和大众们的各行其事—在工业、农业或商业方面——
之间的鲜明对比。同样的道理也表现在许多小商业公司和一个庞大商业集团之间的斗争
上。不管最终的情景会是如何,个人第一还是集体优先,目前的状况是压倒一切的集中
性力量在一个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因此或许也会造成众多不必要的痛苦;而且,这种
力量不仅仅是存在而已,还会起主导作用,因为不管世界已有多大的进步,它也尚未发
展到人或国家自觉自愿地将其利益从属于对于他方利益的合理顾及的阶段。用不着因此
陷于悲天悯人之中;也不应否认在‘公众舆论’的名义下道义力量正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而这无疑会使我们的思维比以前更开阔。当然,古老的弱肉强食法则仍存在于人类本性
之中,有权力的国家才能在工商业竞争中、在战争中生存,道义力量不足以决定问题,
除非有物质力量可倚助。政府就是一个公司,而公司是没有灵魂的;政府也是受委托者,
而不是什么主体,这样它就必须把它的委托人,也就是它的人民的合理利益放在首位。
    德国政府现在怀有什么具体意图并不重要,当今天世界需要密切关注的事实就是强
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存在。这个帝国还肯定地得到了奥匈帝国的支持,因为无论奥匈帝国
有什么国内的麻烦或对外的企图,由于和德国的邻近、自身实力的差强人意以及一定程
度上和德国有着利益的一致,它必定要跟着德国跑,就如月亮必定要围绕着地球并且和
它构成了太阳系这个行星系统中的一个组合一样。不少国家则和德奥相对立,它们有俄
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最近的事件表明了俄国在国际上的虚弱,其国内根源即使对
于最漫不经心的观察者来说也一清二楚。至于意大利,它仍处于与德国和奥地利的二国
同盟之内。不过意大利的亲英倾向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倾向来自于两国历史上的相互间
好感以及意大利的海洋国家身份。另外,从前互相疏远的意大利和法国近来也日益接近。
在巴尔干地区和亚得里亚海,意大利的利益和奥地利的野心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一般的
分歧,最近奥地利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合并以及此前的事态已表露了这点。一份
敏锐地预计到了这次合并的奥地利杂志最近写道:‘我们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以
统治北亚得里亚海——这儿座落着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奥地利的的里雅斯特一一支援我国
陆军的行动、保护我国主要商业港口不受敌人的海上行动的侵犯并防止我们在奥特兰托
海峡被锁住咽喉。为实现这些目标,该舰队的实力必须至少和我们可能的敌人的大致力
量持平。如果我们在发展我国的海军方面拖拖拉拉,意大利就会占据上风并使我们再也
无法超越它。和其他方面相比,在海军方面止步不前更是一种退却,而退却就等于放弃
奥地利的历史使命。’奥地利的无畏舰正在建造之中,而上述文字令人们可对三国同盟
内的平衡关系略知一二。在关于摩洛哥事务的阿尔黑西拉斯会议上,意大利没有支持德
国,只有奥地利一个国家站在德国一边。
    这样,通过分析当前欧洲的国际关系,我们看到,在这一方有着刚组成的三国协约
集团:法国、英国和俄国;另一方则是已存在三十年的由奥匈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组成
的三国同盟。意大利的倾向尽管可以根据当前局势对它的压力以及它的正式同盟关系来
判断,但仍然是令人迷惑的。形势的焦点看来还是在为德、奥这两个中欧军事君主国家
所反对的三国协约身上。将这两方的力量作比较,前者在除海军之外的任何方面都占据
优势。在地理上,德、奥紧靠在一起,从而易于在必要之时相互支援。不过这种支援不
可能是纯粹防御性的。纯粹的防御态势也不可能成功地得以保持,德奥至少已在进攻方
面做好了准备。只有攻守兼备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1908年在巴尔干的兼并行动已明显
表明德奥集团具有这种能力。而且,考虑到两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存手段,显然它
们的进击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为它们的工业获得至少说得过去的进入市场的机会。奥地
利朝向巴尔干和爱琴海的扩张就是这个性质。另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德国也越来越
从一个农业国变为了一个工业国,这样它也就越来越需要确保它的原料进口并尽可能地
控制原料产地,越来越需要确保市场和在粮食进口方面的安全——快速增长的人口使德
国本国的粮食产量日益不敷需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海上安全必不可少。
    面对上述众多需要,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组织的有力而实力大增的德国开始了它
的航程;然而同时它也发现,其边界之外世界的市场和原料产区相当程度上已被其他国
家抢先占据或控制。在取得了实现国家统一这项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德国已建立了庞大
的工业体系并组建了一支大型商业船队,目前这支船队在运载德国的工业产品、保持对
外交流的畅通方面正持续地积极发挥作用。不过,虽然德国有船队,有商业活动,但就
交换过程的第三环节,也就是由于本国国内消费不足而必不可少的国外市场而言,德国
不得不在完全处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努力进行贸易竞争。而在各国都为其国内经
济挂上保护主义标签的时代,他国的随心所欲的规定使这种竞争十分吃力。德国能有效
控制的唯一一块有价值的市场就是在其疆界之内。另外,自德国加入围绕着领土的角逐
以来,迄今它也握有了丁点殖民地,但这看来也并不足以大大减轻德国在市场方面的压
力。
    于是德国在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它看来,近在咫尺、令其历历在目的争斗将对它
的种种不利暴露无遗;也就是说,距离上的接近使德国人有一种活生生的被束缚的感觉。
这两者之间并不必然会有这样的联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时候的确如此。在诸如国家和
个人间关系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官方认识,这些认识所体现的不同的国民特性常常
加强各国间的误解与厌恶。在前引的那篇文章中,德尔布吕克教授就说道:‘英国的政
府体制在其他国家受人欢迎,而德国的政体则非如此。在德国我们有着一个辅之以一个
民主议会的强有力的、独立的政府,它比在英国让人习以为常的、不断换马的政党执政
制度要好。德国的兵役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法规在实践中已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问题,
我们坚信这些连同今天德国的欣欣向荣都和将严格的秩序和自由结合了起来的政府形式
密不可分。但是其他国家更青睐相对宽松、有着更大的自由度的英国制度。因此,英国
的统治范围和影响的扩展比德国权力的上升更让人乐意接受。’一位长期乘坐德国轮船
的官员曾拿德国人作比较,向我谈及了在和乘客说话的方式上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礼貌
程度。在德国的倚仗军事味的政府干预对个人行为的紧密控制所发散出的不容置疑的味
道中,德国人的上述不同可找到并不牵强的解释。尽管如此,德国和其他国家仍然大可
无情地一较高低。德国人从事工商业的方法有着公认的优越之处:他们总是认真地根据
目标来调节手段,他们善于既仔细又全面地观察问题的细节,他们热情不倦而且还有着
政府的英明支持。这些优点必将和英国已有的优势相交锋并将其消磨殆尽。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德国固然拥有上述优点,但对于工商业地区、对于贸易场所和原
料产地的实际拥有以及更不公平的对于大片可用于居住和开发的地带的政治控制使德国
作为一个国家并不能在这些地区大显身手。不过德国的个人倒可以前往这些地区并在那
受到欢迎。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并且还可能喜爱上更自由的英美生活方式或任何比他们
所脱离的制度有着更少的干预内容的社会体制,尽管他们或许依然热爱着并不存在这些
东西的母国。不过,不管这些变化如何能促进移居海外的德国人的发展,德国本土上的
人们建立一个‘大德国’的心愿也仍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之内,各个部分之
间有可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英国及其殖民地之间
有着实现的可能,而且双方正日益认识到了它的意义。当前,没有什么比建立一个‘大
德国’体系更能让德国人心满意足;而机会的缺乏又不禁使这个对殖民地的贪欲昭然若
揭的国家心烦意乱。
    德国的追求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不一致。此外,不列颠群岛的位置对
于德国也有着深刻的军事意义。德国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它的所有内陆河道——它们
已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利用,而且相互间有运河沟通,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内水运
系统——都是以这两个海洋中的一个为入海口所在,因而这些入海口就成了海上贸易的
进出通道,德国的全部对外商业也都集中于这些地区。如果沿着敌国军舰的巡游路线,
德国的北海海岸从埃姆斯到易北河口也就六十英里多点;波罗的海海岸要长得多,但从
大西洋抵达这里必经斯卡格拉克海峡,它的宽度也不到一百英里。战时德国商船可以在
中立的区域之内贴着挪威和丹麦的海岸航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不过德国依
然面临着很大危险,因为从德国通往大西洋和其他大洋的所有航线都经由不列颠群岛。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的宽度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这两个海
峡的一侧完全是英国的国土,其中还有两个主要的海军基地;在苏格兰以北的另外一面
上,北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四百英里宽,有些地方只有三百英里。在英国和德国发生战
争的情况下,依照现今的国际法,没有任何德国船只可以经由上述水域而不被劫获,而
对于德国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成功封锁会使德国开展的和中立国对德国开展的贸易都陷
入停顿。对英国而言,只需以离德国不到四百英里远的英国港口为基地,就能在北海上
对德国,包括它的两个主要商业城市汉堡和不来梅进行封锁;在波罗的海进行封锁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