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首富100位人物发迹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己的商品了。
祸不单行,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八佰伴的资金出现短缺。原来,八佰伴在巴西开设3号、4号分店的资金多是从圣保罗市非政府银行借贷而来,按巴西法律,当年通货膨胀率超过60%时,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到60%,这意外的高额利息使八佰伴的资金运转马上出现了困难。
巴西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了严格限制进口的政策,关税大幅度上升,而当时八佰伴的商品30%是从日本进口的,这…措施一出台,八佰伴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货源又出现了问题。接着,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和消费过热,巴西政府又采取禁止商店星期天营业的措施。这对主要靠星期天盈利的八佰伴来说,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接着,随着物价上涨加剧,八佰伴的巴西员工又提出增加工资的问题。而工资一增加,八佰伴的财政越发不堪重负。为了挽救危机,禾田曾采取减小经营规模、裁减雇员、减少贷款金额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如杯水车薪,根本不能使八佰伴经营起死回生。
1977年4月,日本的八佰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至此,禾田一夫只好果断做出决定:卖掉八佰伴在巴西的所有商店,撤出在巴西的所有资金和员工。虽然从巴西撤军,禾田一夫损失高达30亿日元,但从禾田一夫开拓海外市场的本意看,他也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八佰伴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曲径通幽处
1978年11月,禾田一夫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分店。为了避免重犯在巴西的错误,禾田一夫不再在当地过多借资,商品也全部在当地调配,结果,新加坡分店的业绩一直良好。
1979年7月,禾田一夫在美国又开设了一家分店。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八佰伴仍像在巴西一样,热情接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习惯的各类顾客。良好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商品,使八佰伴在美国社会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1984年12月,禾田一夫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分店,以后又在香港陆续开设了6家分店,各分店的业绩一直良好。接着,禾田一夫乘胜追击,先后在文莱、马来西亚、台湾地区、泰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均开设了分店,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八佰伴的事业。
1989年8月,禾田一夫审时度势,决定将八佰伴总部从日本热海迁往香港。1990年4月,禾田一夫和妻子一起正式移居香港。1993年,八佰伴的控股公司八佰伴国际公司正式在香港股市上市。
20世纪90年代以后,禾田一夫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1991年9月8日,八百伴在中国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合资商店。接着,八百伴接连在北京、上海开办了分店。北京的〃赛特购物中心〃和具有〃亚洲第一〃美称的上海〃新世纪商店〃相继开业。〃阿信〃创业的事迹诚然让许多人感动,但他的儿子禾田一夫跨国界开拓事业的精神及其卓越的才华,也同样让人赞叹不已。
058一位缔造世界最高荣誉奖的前辈富豪
炸药之父诺贝尔
他是恐怖的代名词,他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功臣。他的奖项是全世界的最高荣誉。一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荣誉之一。
诺贝尔的父亲热衷于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自幼家境贫寒,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小时候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
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热爱发明的诺贝尔,19岁开始细心研究硝化甘油。由于它呈液化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经过多次努力,诺贝尔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再放进一个铁罐里,四周塞满黑色火药,然后用导火线点火,〃轰〃地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这种能使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发明的〃雷管〃。
第86节:全都离不开它
作者 : 张剑
雷管的诞生,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于矿山、隧道的爆破工程。
胞弟身亡
诺贝尔计划成立一个工厂,全部生产硝化甘油。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诺贝尔因此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诺贝尔和父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筹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这就是诺贝尔火药工业公司的前身。
1863年,诺贝尔年满30岁时,火药工厂正式开始制造硝化甘油。诺贝尔的弟弟艾米尔也是个炸药迷,天天泡在工厂里,帮助父亲和哥哥。不料,由于大意,9月3日这一天,工厂突然发生爆炸,整个厂区成了一片火海。当诺贝尔和父亲赶到现场时,工厂已成一片废墟。他们从残留的灰烬中找到五具遗骸,其中一具,便是诺贝尔最疼爱的小弟艾米尔。
巨大的不幸发生后,父亲病倒了,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诺贝尔也是万分悲痛,不能自持。当他从悲伤中振作起来后,立下了一个宏愿:〃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制造的方法。〃
由于爆炸事件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严禁诺贝尔火药工厂复业,并要求他们不得在离市区5公里内做这项危险试验。诺贝尔只好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人们都避之惟恐不及,他不得不死了这条心。后来诺贝尔只好买了一艘大船作工厂,在一个大湖上作试验。由于其他船只上的人对上次的爆炸事件还心有余悸,他们不许诺贝尔的〃水上工厂〃靠近,诺贝尔不得不经常改变停泊位置。
支配世界火药
经过努力,硝化甘油炸药终于又生产出来了。但是,因为爆炸事件,无人还敢购买。诺贝尔心想,没有人敢使用,我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于是他扩大宣传,并亲手做示范表演,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不仅威力强大,而且安全可靠的炸药。大家目睹了他的示范表演,疑虑渐消,工厂的订单又源源而来。
雄心勃勃的诺贝尔又到德国汉堡去开设了一家火药工厂。工厂不大,四周环绕着4米厚3米高的围墙正是这座小小的工厂,从此支配了世界火药界。
但是,对诺贝尔不利的消息也还在各处流传。有一位到纽约的德国旅客,在外出时把一个小盒子存放在旅馆服务台。服务员不知道盒内装的是硝化甘油,随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小盒子往外冒黄烟,服务员惊慌之余,拿起盒子就往马路上丢,眨眼间,就引起了一场大爆炸。附近一带民房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破,马路上丢盒子的地方炸成了深1米的大坑。
这件事立刻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各报纷纷以最醒目的标题、最大的篇幅谴责硝化甘油。
1866年3月,巴拿马一艘名叫〃欧洲号〃的轮船离港时,船板上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致使17人死亡。在旧金山一个仓库中,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14人死亡。接二连三的爆炸灾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恐慌,致使各国都严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贮存和制造。这些沉重的打击和不绝于耳的责难,并没有使诺贝尔灰心丧气。他想起那些无辜被炸死的人们,想起可怜的弟弟艾米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十分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来。不知又经过了多少次的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用雷管引发的、固体状态的硝化甘油炸药。
诺贝尔奖基金
1866年10月,德国组织了一个硝化甘油炸药审查委员会,对诺贝尔所制造的炸药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全面的安全审查。审查后全体委员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在使用和运输方面都可以绝对放心。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第二年年初,德国矿业界人士前来订购大批硝化甘油炸药。由于采矿的效率提高,而且从未发生意外,矿商们个个眉开眼笑。接着,法国、英国也前来采购,连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也订购了。
一度被视为可怕的危险物品,现在成为赐福于人类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药的用途之广难以尽述,像隧道工程、挖掘运河、开山辟地、铺路架桥、开发铁路等等,全都离不开它。
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高达3120吨。经营硝化甘油炸药使诺贝尔发了大财,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富豪。他一生不间断地刻苦学习和钻研,不但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还发明了汽车自动刹车装置、石油连续蒸馏法等,共取得了355项专利!
不像有些发明家只会搞发明不会经营,诺贝尔还是个极为精明的大企业家,他终生恪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不变法则。他将世界各地的硝化甘油炸药公司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托拉斯〃,无论在生产、经营还是在技术等方面,都由他独揽大权。这种托拉斯的营运组织,后来被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广为采用,这是诺贝尔在商业上的一大贡献。
诺贝尔的托拉斯成为世界性的特大企业,到1886年,他的资产高达97亿美元。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顶尖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
诺贝尔临去世时留下遗嘱,声明要将他财产的一部分作为诺贝尔奖基金。在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典礼,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颁奖。
059他同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搞贸易
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
他是一位万能富豪,有点石成金之功,有海纳百业之术。他更有远见卓识:1921年,他同列宁做生意;1979年,他又同邓小平搞贸易。阿曼德·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也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经过30年苦心经营,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第12名最大的工业企业。1986年,公司收入160亿美元,业务遍及五大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
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诞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他的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20年后,在一次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他们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阿曼德·哈默。1917年,哈默入读哥伦比亚医学院。
第87节:化残渣为黄金
作者 : 张剑
担当重任
一天,父亲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
哈默勇敢地迎接了挑战。为了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和他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晚上把白天的笔记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他重新制订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原本岌岌可危的公司终于被哈默从破产的边缘拯救过来,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跻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访问苏联
这时,哈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去苏联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俄罗斯后裔,且又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苏联红色政权提供过生活必需品。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1921年初夏,哈默到达苏联。在看到苏联马拉尔地区大量的白金、宝石、毛皮卖不出去,而粮食又严重短缺的时候,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下跌,便提议:以100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紧急收购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被苏联高层采纳,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抵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受到了列宁的接见。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格外重视哈默的提议。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集中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
哈默在苏联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美国青年从百万富翁变为亿万富翁的发迹地。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哈默返美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是,他却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