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满江红之崛起-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是政府或是国会,对于陛下而言,无非是其手中的两只球,陛下的施政方式非常简单,借国会监督政府,又借政府平衡国会,而这都不是根本,对于陛下而言,其真正的根本是在军队”
    想起昨日在为胡适送行时,其颇为无奈的一句话语,曹仕京禁不住一阵沉默,是啊,陛下真正的根本在于军队,至于政府和国会,不过是其工具罢了。
    “军队皇家化”
    摇着头心叹着,曹仕京朝着教授楼走去,在路上,他偶尔看着那些学生,望着那一张张满是青春活力的脸庞,对于陛下的感觉再次复杂起来,和中国的每一所大学一样,在成均大学这所公办大学,它的氛围同样充满着自由的气息,即便是他这位在帝国调查局挂着名的“非华分子”,因教授治校的原则,同样有着治校权,而在另一方面,帝国调查局却需要止步于大学校门外,可以说,大学,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避难所,甚至于大学都被排斥于“系统优先顺序分置”之外,大学的教授拥有留任助教的权力。
    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怪圈子,最活跃的共和派、民主派大都是大学教授,而最坚定的保皇派却又是大学学生,但这却不妨碍双方相敬如宾。
    就在即将走进教授楼时,曹仕京却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是胡适。
    “咦,适之怎么没走?”
    难道看错人了?他不是要留德学习吗?
    走进教授楼,他又特意走进胡适所在的办公室确认一下,果然是他
    “适之,你,怎么没走?”
    诧异的看着正在收拾着办公桌上的书籍的胡适,曹仕京小声问道。
    “是不是”
    突然的变故,在曹仕京看来也许意味着阴谋,难不成是调查局,尽管大学受到保护是皇命,但在另一方面,调查局却一直想渗透到学校之中。
    抬起头胡适的脸上尽是笑容。
    “我改派他国了”
    胡适的语中没有任何不快,反倒有些高兴,全不带申请书批准后,知道自己将去德国的无奈。
    “改派他国?”
    眼睛微微一睁,曹仕京怕脸上尽是不敢置信之色,各个大学的教授有很多都有过留学国外的经历,像胡适之就曾留学美国,不过根据国内的要求,他们往往会在毕业后,回国服务一年,然后才能继续学业,据说这是为了弥补国内的不足,同时让他们确认自己应该选择攻读的目标。
    不过对于许多留美学生而言,往往有些不尽人意,他们往往会被选派德国或英国,而非他们所熟悉的美国,眼前的胡适,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他希望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而且也接到了邀请函,只不过却被“调整”成了赴德。
    事实上,曹仕京明白,这或许是调查局的手段,他们或许不能干涉大学,但是却能插手留学生外派,有很多权力机关需要调查局的帮助,而作为回报他们也会给调查局一些帮助,尽管再进修号称是“留学国家根据本人自愿选择”,可个人总是难敌政府。
    “是那个国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为什么?”
    面对曹京的惊讶,胡适只是耸一下肩膀,似有些无奈的说道。
    “今天上午,留学委员会派人收走了我的船票,然后给了我另一张船票,船在半个月启程,我也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是怎么回事?”
    坐在桌后,陈默然头也未抬,便直接吐出这么一句话来。
    “啊”
    查志清一愣,接到留学委员会的电话,他才知道,陛下竟然直接打电话给委员会,告诉他们改派胡适去美国,像来都以“抓大放小”为原则的陛下什么时候关心上了某一个留学生的外派。
    “是你们调查局建议的是吗?”
    陈默然的语中依然带着些冷意,准确的来说没有任何情感可言。
    “陛下,臣”
    深吸一口气,让自己迅速冷静之后;查志清才开口解释道。
    “臣插手此事,是为帝国之长治久全”
    长治久全
    哼一声,陈默然依然未抬头,如果不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留学进修名单,怕还真不知道胡适要去德国,对于其它人或许自己不了解,但胡合怎么可能会主动选择去德国呢?他应该是去美国才对,这其中肯定有猫腻。
    “陛下,两年前,胡适回国后,即进入成均大学任教,其间,其曾向大学教授治校委员会建议,将陛下挂像取下”
    查志清提起了使胡适进入调查局视线中的“旧事”。
    “朕知道,可成均大学现在不还挂着朕的画像吗?”
    抬起头望着站面前的,陈默然点点头。
    “自由之学术,保证学者不因学术活动而招致惩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学术,或是连这两样都没有,还谈什么大学?说说,你为什么想让他去德国,知道是那个国家第一个立法保证学术自由吗?就是德国”
    放下手中的笔,陈默然的语中多少总带着些无奈,这些人那,总把很多人想象成敌人,他们难道就不知道,即便是敌人之中,还有朋友,但阿谀奉承的肯定不会是朋友
    “俗话说,忠言逆耳,若是因为这么几句话,就千方百计给人穿小鞋,这是堂堂国家要对个人干的事情吗?”
    此时陈默然的声音越发森冷,自己创办调查局,可不是为了在国内打击那些学者。
    “以前,调查局怎么办,我从来没去问过,但是这一次,调查局的手伸的太长了一些,你们建立什么学者教授分类档案,我不管,因为那是你们的职责所在,可是像这样直接插手教育事物,你们的手伸的未免也太长了一点”
    双目一敛,盯视着已经有些坐立不安的。
    “你告诉我,下次是不是准备把手伸进皇宫”
    “陛,陛下”
    冷汗瞬间从查志清的额头流了下来,调查局在国内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或许正是权力的膨胀使得查志清每一次看到大学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想到那里存在着多少潜在的敌人,存在着多少异见分子,可皇上那边有话,没有司法部部长的签字,调查局甚至别想从大学生带走一个教授。
    迫于无奈,他才会选择利用其它办法摇手大学,留学生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他怎么也没想到,陛下,竟然会注意到这种“小事”,而且还
    “好了,别结结巴巴的了,朕这个皇帝没杀人的权力,也不会杀你,以后做什么事,先考虑考虑,下去吧”
    在查志清退出办公室后,陈默然只把眉头一皱,现在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
    在内心深处,连陈默然自己都没都有任何答案,就像现在自己所走的道路一样,尽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些道路无一不是错误的,但自己却依然选择了走这样的道路。
    皇权**、计划经济,无一不是历史已经证明必将失败的,这一切却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般,使人根本就无法拒绝他们的诱惑,皇权**带来的是自己的大权独揽,在“朕即是国家”的面前,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推动这个国家的变革。
    实施计划经济使得自己可以集中国家的财富去完成大型工业项目从而使得这个国家快速工业化,像投资数亿元的辽宁钢铁企业联合体,假如没有国家的全力推动,没有集中国民财富去建设一个大型项目,要建成那么一个世界上第一家千万吨钢铁企业联合体,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在国家计划之中,却只用了五年,没有国家的意志,中国有可能每年修建三千公里铁路,九年间修建三万公里铁路吗?
    而中国在过去的九年间所取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下,一个是以自己的意志左右的国家意志,一个是可以集中国家财富和力量的计划经济,但这一切却是历史已经证明错误的,甚至可能会付出代价的
    长叹一声,靠在椅背上的陈默然整个人显得极为疲惫,掌探这个国家实在是太累。
    “至少,我还给这个国家留了一个缝子”
    而独立且自由的大学正是自己留的缝子,或许有一些人依然在监狱之中,但是,一些苗子却已经种下了,有一天这些苗子会成长起来。
    而且,在未来的的几年中的国会和国会内的越发的成熟起来,当一切都成熟起来的正要自己表现出走向立宪君主意愿,贵族院显示出政党化的倾向,众议院便会自然而然的成为政党政治的舞台,到了选举时,警察又愿意接受政党的驱使,绝对主义国家便可以向立宪国家的转变,由于政党的统治近于完成。
    也许将来那一天直的,自己可以轻松一些,不需要再像现在这样,朕即是国家或许很不错,但太过劳心劳力,只需要
    “掌个舵”
    想到那一天到来时的轻松,陈默然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到那时自己只需要把住大方向不走偏,岂不是会轻松许多
    想着那一天,另一种恐惧却没来由的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者永远不要退休,因为”,想起后世皮诺切特的教训,陈默然后背没来由的一凉,不,不会,他们绝不会,因为是我,是我开创了这个国家,是我
    可即便是嘴上这么说着,但后背的冷汗还是禁不住的涌了出来。

第10章 乞力马扎罗的风
    第10章乞力马扎罗的风
    1910年,德属东非殖民地的边境才最终确定,其中分开德属东非和英属东非的那条边界线在乞力马扎罗山附近拐了一个弯,把非洲最高的山峰留在了德属东非境内,据说,这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愿望:他希望在自己的领土上有一座终年积雪的高峰。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5892米的长年积雪的高山,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同样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
    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山麓地带降水较少,分布着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斑马、长颈说悠闲漫步。南部为迎风波、在海拔1000米左右,为热带雨林带。随着高度上升,气温逐渐降低,1000~2000米,为ya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为温带森林带;3000米以上逐渐过渡为高山草地带、荒漠带和积雪冰。背风的北坡,气候干燥,热带雨林几乎不复存在;海拔2700米以上为草地,草地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别上升到4200~5100米,再往上则为高山荒漠或高山冰。
    而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麓南坡,得益于的丰富的降水,这里密集的山地森林,可以说这里是整个德属东非气候最宜人的地方,在德国确立了对坦噶尼喀的统治之后,便仿效英国在德属东非确立了种植园制度,利用当地土著开垦土地,建立大量的种植园。
    从1905年起,大量的花生、棉花、剑麻等经济作物,源源不断的从德属东非输往德国以及德国,也是从那年起,为了构建德意志海外帝国战略交通网的“中央铁路”开始修建,由于当时正在镇压土著人起义,于是中央铁路公司便仿效美国太平洋铁路前例,引入大量华工,华人由此开始大量进入东非。
    尽管中央铁路长达1250公里,其间地形复杂,加上当地土著居民的阻挠,将这条铁路称为“疯狂之路”,的确,在筑路过程中,筑路的中国人遇到了吃人的狮子、东非大裂谷的特殊地形、热带传染病、物资补给不便等一系列困难。
    中央铁路改变了德属东非,大量的经济作物经中央铁路运至达累斯萨拉姆港,为德属东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样的也改变了德属东非的民族构成,根据中德两国签属合同,每一个名劳工工作期为三年,每月工资马克,在结束三年合同后,需为其提供不少于50公顷可开垦耕地。
    吃苦耐劳的中国劳工加快了铁路的施工,同样改变了很多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尤其是德属东非对中国人的印象,为了加快德属东非的开发,五年前,他们甚至在《劳工合同》之外,与中国政府签定了《中华帝国与德属东非移民协定》,这一协定无疑是丰厚,每户须给土地10公顷,最初三年免收地税,由德属东非政府提供川资、安置住所、作物种子,家眷亦由政府提供川资,由德属东非政府特设学校供其子女读书。
    丰厚的移民协定甚至远优于中国与巴西签定的移民协定,也正因如此,中国移民方才源源不断的涌入德属东非,在短短九年间,华人人口从0增长至153864人,拥有种植园面积345万余公顷,三倍于欧洲移民。
    “中国人用九年完成了欧洲用半个世纪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这种称赞之中,面对非洲出现的黄色,在德国国内也产生了一些的争论,究竟是德国的东非还是中国的东非?在质疑与现实利益之间,德属东非选择了后者,但在过去几年间,却悄悄地改变的分配土地的位置,将交通便利、肥沃的土地交给白人,将偏远的、贫瘠的土地交给中国移民。
    新齐鲁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镇,任何人来到这里,看到那些中式的建筑、店铺的悬牌,听着商人、农民口中那正宗的山东腔,都会以为来到了山东,来到了中国,可这里却是在乞力马扎罗山南坡,新齐鲁是三年前的“皇家号”从青岛运来1864名山东移民建立的,三年间他们在南坡开垦了一万公顷土地,建立了这个有三百多人的集镇,把他们熟悉的中国的一切都带到了这里。
    这里和任何一个华人移民村一样,实施着自治,甚至警察都是中国警察,整个市镇只有一户德国人家。
    作为新齐鲁镇的税务官,从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这里之后,托利整个人便显得很郁闷,因为他不会说德语,而在这个以中文为交流语言的市镇,却只有少数几人会说德语,那还是因为在达累斯萨拉姆接受过语言培训的原因。
    “这个月的税是3马克6芬尼”
    站在酒馆内的托利等待着翻译的转述他的话时,托利却看到今天酒馆中似乎有不少客人,其中几个客人他知道,是市镇上的体面人,和任何一个中国市镇一样,这里的自治大都沿用着旧例,在离开中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