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中原战场,秦军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战场上显得非常被动。
    “我们突然攻打韩国,导致中原局势骤然紧张,合纵军因此仓促出战,准备不足。这是击败他们的最好机会。”宝鼎继续说道,“错过这个机会,中原局势发生变化,我们再想扭转局面就非常困难了。”
    公子腾无奈摊开双手,“我们也想乘着合纵军仓促出战的良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以便速战速决,但现实问题是,我们在颍水西岸只有六万人马,而合纵军在颍水东岸有二十多万人马,合纵军的兵力数倍于我们,这一仗怎么打?”
    “为什么不能打?当年孙武攻楚,六万大军打楚国二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当年吴起打河西,五万精锐击败我大秦五十万军队,战无不克。”宝鼎冷笑道,“再过十天半月,我们就能集结十四万军队与合纵军作战,合纵军的兵力最多不过两倍于我,但我大军号令统一,上下齐心,而合纵军各怀鬼胎,各有算计,实际上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我们为什么不能击败他们?”
    公子腾老脸微红,无言以对。桓齮抚须沉思,既觉得武烈侯年少轻狂,又觉得武烈侯的话颇有几分道理。
    仔细想想,秦军的确有一些胜算。今日关东合纵军没有一个声名显赫足以驾驭诸雄的领袖,此事对合纵军的战斗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李园算个什么东西?无耻小人而已,一无是处,打仗根本就是外行,这样的人做合纵长,拿什么震慑合纵军的将率?有几个人会听他的?既然将帅离心,那合纵军的实力可想而知,不足为虑嘛。这种情况下,秦军采取固守待援之策,等于帮了合纵军。当合纵军集中在一起对准目标疯狂攻击的时侯,合纵长李园不需要高超的指挥才能,而合纵军各部之间的矛盾也会最大程度的缓解,这反而让合纵军发挥了最大威力。相反,如果换一种战术,比如秦军采取诱敌深入之策,合纵军就必需要拿出相应的对策,拿出具体的攻击措施,这时候李园才能的欠缺和合纵军各部之间的矛盾就会充分暴lou,而秦军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机会,就可以给合纵军以致命一击。
    “武烈侯可有败敌之策?”公子腾绝无为难宝鼎的意思,相反,他诚心诚意想帮助这个子侄。宝鼎天赋异禀,做事独立特行,屡屡创造奇迹,如果他有更好的败敌之策,公子腾也不会拒绝采纳。
    “诈败诱敌,伺机围杀。”宝鼎不假思索地说道,“我们把八万蓝田主力藏匿于宛城,以目前的六万大军迎敌,并故意暴lou兵力,让合纵军以为我兵力严重不足。一旦合纵军发力猛攻,我则诈败后撤,将敌选锋军诱进陷阱予以围杀,如此必可击败合纵军。”
    公子腾和桓齮已经想过此计,但此计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南阳必遭攻击。南阳遭到攻击,武烈侯的处境就异常艰难。当初秦王政以南阳郡为武烈侯的封邑,在咸阳人看来那就是秦王政给武烈侯挖的一个陷阱。此计假若失败,让合纵军杀进南阳,武烈侯就等于掉进了秦王政的陷阱,后果不堪设想。
    “武烈侯,此计我们不是没有想过。经过反复权衡,我们还是否决了。”公子腾叹道,“此计风险太大,一旦失败,损失惊人,我们承担不了。”
    “我愿意承担所有的损失。”宝鼎毫不犹豫地说道。
    “武烈侯,这不是你个人的事。”桓齮终于说话了,语气诚恳,“这个损失太大,你个人承担不了。”
    宝鼎没有说话,他敢于冒险,敢于赌博,但公子腾和桓齮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经历了太多太多,咸阳的血雨腥风让他们恐惧,所以他们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再三,不敢有丝毫的闪失。在这件事上,宝鼎根本没办法说服他们。
    “我们不谈失败,我们来想尽办法赢得胜利。”宝鼎说道,“你们说此计风险太大,那么请问,此计在哪些地方存在失败的可能?”
    公子腾和桓齮十分无奈。宝鼎的利益与他们的利益紧紧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刻不得不耐心说服宝鼎。
    “我们后撤,合纵军会不会跟进?”公子腾问道,“假设合纵军跟进,他们二十多万人集中在一起,我们如何设伏围杀?若要围杀,首先就要分割合纵军,如何分割?就算分割成功了,我们围歼军队的兵力能否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歼灭敌军?假若围住了,却歼灭不了,让合纵军的主力围上来,我们反而掉进合纵军的包围,那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宝鼎想了片刻,说道:“我认为南北两个战场可以配合作战,蒙武和王贲在洛阳、荥阳一线后撤,我们在颍水、汝水一线后撤,必能造成我秦军在中原战场上全面撤退的假象。自有合纵以来,我大秦军队每遇合纵必定失败,屡屡撤到函谷关坚守。此次战斗一如既往,合纵军一出,我大军后撤,也在情理之中。合纵军不会对此产生怀疑,必然下令全力追击,如此合纵军就能掉进陷阱。”
    公子腾摇头,“王贲撤到河内,蒙武撤到河西,如此一来荥阳、巩、成皋一带的城池全部丢失。你以为蒙武和王贲会遵从这样的命令?”
    “你是中原战场上的大军统率,你可以命令他们后撤。”宝鼎断然说道,“我可以亲自去传达你的命令。我手上有镇秦王剑,如果他们拒绝执行,我可以临时剥夺他们的统军权。”
    公子腾的心跳骤然激烈。这一仗打赢了,城池可以再收回来,这个命令毫无问题,但此仗假如打败了,城池收不回来,这个命令就是错误指挥的罪证了。宝鼎这话的意思很清楚,他恳请公子腾勇敢地承担起大军统率的责任,他以自己的身家性命陪着公子腾同生共死。
    桓齮也是暗自吃惊。他现在总算知道宝鼎把公子腾拖到中原战场的好处了。此计太冒险,一般人绝对不敢做,这个后果太严重了,但宗室不一样,宗室倚仗特殊的身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有些冒险的事就敢做。现在老秦人刚刚复出,不敢打败仗。蒙氏和关东人刚刚打了败仗,急于将功折罪,宝鼎当然不愿意给他们机会。如此只有宗室了,宗室需要功勋再次崛起,如果打了败仗,惩罚也就象征性的意思一下,所以宝鼎想方设法把公子腾拉到了中原战场,这可以方便他实施自己的计策。
    宝鼎的目光转向桓齮。桓齮心领神会,马上说道:“此计可行。”
    公子腾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接下来呢?合纵军向哪个方向展开攻击?函谷关还是南阳?”
    “这次合纵军的主力是楚军,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合纵军的主攻方向肯定是南阳。拿下南阳就可以打南郡。楚军一直想收复失地,应该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宝鼎说道,“假如合纵军打函谷关,夺河西之地,最终便宜了韩魏两国,而楚国一无所获。你以为李园会做这种傻事?就算李园想做,他帐下的将军、寿春的那些权贵们会答应?”
    对此宝鼎有信心。他冒着危险到楚国跑一趟,不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
    “如何分割合纵军?”公子腾又问。
    “我有一万骑军,我以骑军四面出击,劫杀合纵军粮道,夜袭合纵军营帐,昼夜不停的深入敌后掳掠,迫使合纵军的前后军队拉开距离。只待合纵军前后拖节,我们击杀敌人的机会就到了。”宝鼎说道,“合纵军既然把主攻方向放在南阳,那么洛阳、荥阳一线的城池即使丢了,韩魏军队也不敢孤军深入杀到函谷关,所以我建议大军一旦后撤,马上从蒙武、王贲军中各调两万大军火速南下南阳,再调冯毋择的汉中地方军赶到南阳参战,这样我们就能增加六万援军,南阳战场上的总兵力可以达到二十万之多。”
    “我们以蓝田主力围杀合纵选锋军,以蒙武、王贲两部阻截前来救援合纵军。这一仗打赢了,合纵军损失惨重,必定再无攻击之力。我大军随即直杀韩国,攻占新郑。接着直杀魏国,攻打大梁。我们在韩魏两国掳掠所得足以维持大军的攻击。大梁拿下,则中原战局可定。”
    “我说过,此仗一定要速战速决,要抢在齐国做出反应前确立中原战场上的优势,然后中土就是我们的天下。”
    宝鼎说到后来有些兴奋,双手挥动,慷慨激昂。
    公子腾听完之后,摊开地图,趴在上面仔细琢磨。桓齮双眼微闭,凝神沉思。过了一会儿,两人凑到一起,低声讨论。
    “我可以改变决策。”公子腾对宝鼎说道,“但在这之前,还得麻烦武烈侯亲自跑一趟洛阳,征求蒙武和王贲两位将军的意见。”
    名为征求意见,实际上就是下命令,如果蒙武和王贲拒绝的话,宝鼎就只能使用手中的职权,强行命令他们后撤。
    “我马上动身赶赴洛阳。”
    'w w w 。bxwx b o o k 。c o m'
    
第232章 鸟兽散
    李园意气风发而至,决心在战场上建下功勋,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势。
    当今楚王年少,太后年轻,需要他这位外戚执掌外朝,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楚国的命运都控制在他的手上,但楚国贵族势力庞大,上层的政治斗争异常复杂,无论是逐渐长大的楚王还是芳华渐逝的太后,都需要赢得这些贵族的支持,仅kao一个在楚国没有根基的李氏外戚是万万不能的。
    随着楚王年龄的增长,他对楚国贵族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必然,楚王当然要依赖楚国贵族来统治这个庞大的王国。李园感受到了威胁,他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建立功勋。
    楚国自春申君最后一次合纵抗秦后便再也没有打过仗,尤其考烈王驾崩后因为继位者年幼,令尹又是没有根基的外戚,国内局势当然极力求稳,所以即便三年前赵国在秦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之际,楚国也没有出兵救援。没想到赵国出了个李牧,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连续两次击败秦国,一举扭转了中土局势。李园看到了机会,此刻合纵抗秦,西进攻击,危险性最小,赢得功勋的可能最大。当然了,从中土大局和楚国自身利益来说,此刻合纵抗秦也是一个及时而正确的选择。
    楚国的太后不愿意与秦国撕破脸,她希望在楚王没有亲政之前国内都保持一个稳定局面,为此她否决了李园合纵抗秦的决策。从太后的角度来说,保持与西秦的盟约,保持国内稳定,是确保楚王长大的基本条件,但楚国贵族有各自的利益追求,比如在楚**方有强大势力的景氏和项氏对中土和楚国的未来就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他们积极谋求合纵抗秦,一则救人就是救己,二则只有战争才能给他们带来长久而持续的利益,于是他们和李园走到了一起,并在激烈博弈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园因此迎来了他在政治上的第三个机遇。李园在政治上的第一个机遇是在投kao春申君后,利用春申君的关系把自己的妹妹成功送到了考烈王身边,就此开始了李氏在楚国的崛起;第二个机遇则是在考烈王驾崩后,果断联手楚国贵族杀了春申君,就此结束了楚国的春申君时代,而他则登上了楚国令尹的位置,开始了楚国的李氏外戚时代;第三个机遇就是在赵国两次击败秦国,中土局势大变后,他把楚国拉到了合纵抗秦的战车上,这一仗假若打赢了,楚国的李氏外戚时代必将迎来一段辉煌时期。
    李园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率军抵达中原战场。
    魏国太子假、太傅范磐;韩国相张平,其子中大夫张良;楚国前军统率柱国项君项燕,其子项疾、项梁,长史范增先后赶到许城。
    这个年代实力代表一切。李园手中有二十万楚军,是合纵的绝对力量,即便以魏国太子假的尊崇身份,也不得不纡尊降贵,亲赴许城与合纵长李园会晤。
    合纵军已经赶到前线,接下来就是商量怎么打了。韩国是被救援国,没有制定攻击策略的资格;魏国仅有三万军队,在合纵军中的作用有限,实际上就是滥竽充数,太子假绝不会傻到主动请缨杀奔第一线;楚国有二十万大军,皆为淮水两岸的精锐军队,实力极其强劲,所以这一仗怎么打就是楚人说了算。
    这支楚军里现有三位柱国,项君项燕,临武君景缨之子景晦,彭城君之子昭劭。楚国五大权贵中的三家主掌着这支军队,统率他们的就是令尹陈侯李园。李园理所当然是决策者,但实际上他说话不算数,楚国的大权贵们尤其像景氏这样掌控军队的大权贵,怎么可能把楚军的命运随随便便交给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外人?
    李园对楚人而言绝对是外来户。
    李园出身赵国官僚世家,文章武略是必修之学,少年时也是雄心勃勃之辈,可惜时运不济。随着平原君和赵孝成王先后死去,他们家遭到邯郸清洗,不得不逃亡楚国,他也就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等到他在楚国立足,不待大展拳脚,忽然一夜之间他年幼的外甥就做了楚王。年轻的太后主政,外朝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于是李园突然崛起,高踞楚国令尹之位。
    突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对于一个出身士大夫阶层的子弟来说,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与出身高等贵族的子弟比起来,他们更加容易失去理智,心态更是无法保持平衡,**会随着权势的膨胀而膨胀。李园在楚国做了七年令尹,最早如履薄冰,慢慢的就想在楚国打下根基,也尝一尝权势倾天的滋味了,可惜楚国贵族太强悍,即便是后宫太后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妥协。楚国贵族吃足了春申君的“苦头”,当然要吸取教训,想方设法掣肘李园,阻止他变成第二个春申君。当年春申君把楚国当作自己的封邑一般予取予夺,严重伤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他们当然不重蹈覆辙。
    李园有雄心,有权势,而且未来前景灿烂,金钱地位对他而言已经无所谓,他想干一番大事业,想留名青史,于是不知不觉中他的心态就变了,他看不清自己的实际实力,他的**无限膨胀,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与春申君相似的道路,但他能与春申君相比吗?一个从头到脚都无法与春申君相提并论的人却拥有像春申君一样的“远大志向”,试图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