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军虽有准备,但奈何秦军在平原津扎下大营,齐军以为秦军的攻击方向是在平原和高唐一线,结果上当中计了,让八万秦军在短短时间内便突破了大河防线。
    当日下午,司马尚和司马断率八万骑军穿过大河防线,飞越漯水,再过济水,风驰电掣一般杀到齐西都历下城,切断了临淄和卢齐长城之间的粮道,断绝了齐军主力后撤临淄之路。
    就在司马尚率军包围历下城的时候,平原城方向的齐北都大军也杀到了灵丘一线,试图夺回防线,把秦军阻截在大河北岸。
    齐军错误地估计了秦军的兵力,当他们正在与辛胜、蒙恬的军队奋力厮杀的时候,代侯公子将闾和杨端和指挥各自的军队迅速越过大河,把齐军团团包围。
    当日黄昏时分武烈侯抵达灵丘,命令各军连夜攻击,务必以最快速度全歼齐北都大军的主力。
    秦军近十八万人,以逸待劳,而齐北都大军主力不足四万,急行百里而来精疲力竭,来了就开战,接着又陷入包围,战局瞬息突变,军心大乱,厮杀到半夜,齐军死伤惨重,余者纷纷投降。
    武烈侯命令,留一万人戍守灵丘,保护粮道,看押俘虏,监控平原城,防止平原城的留守齐军偷袭粮道,其余各军马上起程,火速攻打历下城。打扫战场的事情就交给随军民夫。
    黎明时分,北疆四个军不顾大战之后的疲劳,向历下城急速挺进。
    北疆大军在开始攻击之后的第四天下午,全部抵达历下城。
    此刻,临淄已经得到秦军包围历下城的消息,齐王建和文武百官无不震骇,京都大军匆忙赶往章丘阻截,而齐王建更是十万火急命令太子安撤军回援,命令各郡县、各封国在最短时间内征召所有可以作战的男丁赶赴京都作战。
    阳关战场上的齐魏联军也接到了消息,太子安和魏王咎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就算大河、漯水和济水封冻了,但还有北都镇戍军,还有河岸堡垒,还有平原和高唐等坚固城池,秦军怎么可能在突然间就杀进了齐国腹地,包围了西都历下城?齐国耗费四十年打造的北线防御难道就如此不堪一击?
    事实上齐国因为地理原因,的确缺少防御屏障,尤其在西北这两个方向,虽有大河、济水,但一旦到了严冬,河面封冻,就根本起不到屏障作用。至于长城、堡垒、烽燧在千军万马面前,又能发挥多少阻御之力?但齐人不这么想,齐人认为自己耗尽心血打造了四十余年的防御肯定固若金汤,由此太子安和田藩、孙粱等人不愿意相信秦人已经摧毁了齐国的防线,他们认为这个消息不可靠,所以他们继续攻打阳关,同时等待最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消息。
    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更让他们惊惶失措,秦军不但突破了大河防线,而且还是几十万大军杀了进来,西都历下已经被团团包围,尤其可怕的是,他们失去了临淄的粮草武器。没有粮草武器的持续供应,前线几十万大军如何生存?
    太子安和田藩等人果断撤军,一天之内撤到长城,留下田儋、魏王咎戍守平阴要塞,主力大军接着直杀历下城。
    =
    太子安率军赶到历下的时候,是北疆大军突破大河防线后的第五天,他们错过了回援的最佳时间。
    秦军非常凶猛,不待齐军列好战阵,其十六万步军便从正面展开猛烈攻击,而八万骑军则从两翼策应,齐军仓促应战,双方血腥厮杀。
    齐军已经连续作战近四个月,更在阳关苦战了半个多月,此刻匆忙回援,一路狂飙,不但身体疲惫,士气低迷,军心更是不稳,而秦军以逸待劳,士气空前高涨,虽然两军兵力相当,但高下悬殊太大,交战不过半日,齐军便抵挡不住,其侧翼率先崩溃。司马尚的代北骑军乘机杀进,大肆屠戮。齐军遭此重创,再也无力抵御,不得不后撤。这一撤,士气彻底崩溃,齐军大败。
    秦军八万骑士围追堵截,疯狂砍杀,这一杀就变成了大屠杀,二十多万齐军将士死伤殆尽,尸横遍野,最后逃回平阴要塞的不足两万,余者非死即俘,养精蓄锐了四十余年的齐国大军一战尽覆。
    北疆诸军统率杀得性起,纷纷向武烈侯求战,要求乘胜追击,拿下平阴要塞。
    武烈侯拒绝了。公子扶苏、章邯、曝布等人苦战数月,蒙武也正率军赶来,这攻克卢齐长城的功劳还是给他们吧。
    武烈侯下令,调一万大军杀奔平阴要塞,配合公子扶苏和蒙武拿下卢齐长城。一万大军包围历下城。其余各军直杀临淄。
    =
    北疆大军在展开攻击后的第七天抵达章丘。
    章丘守军看到浩浩荡荡的秦军,肝胆俱裂,匆忙弃城而逃。章丘是一座小城,根本经不起秦军的猛烈攻击。
    第八天,秦军杀到昌国。昌国距离临淄不足百里,是临淄的门户,齐国京都大军在此设下了第一道防御。
    武烈侯并无攻击之意,命令司马尚和司马断率骑军出击,扫荡临淄外围,为大军围攻临淄做好准备。
    齐王建看到秦军杀到临淄城下,大惊失色,连夜把昌国守军撤了回来,死守临淄,固守待援。到目前为止,临淄还不知道太子安和齐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他们永远也等不到援军了。
    第十一天,武烈侯率军包围临淄。
    诸军统率请战攻城,武烈侯大笑,“还要攻城吗?”
    的确,还要攻城吗?还有攻城的意义吗?
    =
    公子扶苏和蒙武会合后,率军攻打平阴要塞。
    齐太子安、魏王咎看到大势已去,随即带着各自的军队撤离了平阴要塞,沿着长城向胶东、琅琊逃亡而去。
    公子扶苏轻松拿下平阴要塞,攻占了卢齐长城,与北疆军会合,这时候,他才知道武烈侯已经指挥北疆大军取得了历下大捷,摧毁了齐**队,现正在围攻临淄。
    齐国败亡在即。
    =
    =
    =
第400章 选择蒙氏
    第400章 选择蒙氏
    公子扶苏、蒙武、章邯、曝布等人飞马疾驰,赶到临淄城下拜见武烈侯。
    北疆大军摧枯拉朽一般摧毁齐国,让扶苏、蒙武等人非常震惊,对武烈侯更是极度敬畏。
    武烈侯倒是不以为然,似乎理所当然。
    他首先说到了乐毅。当年乐毅带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也是摧枯拉朽一般挡者披靡,连下七十余城,攻克临淄,最后齐国就剩下即墨和莒城两座孤城,但齐人就凭着这两座孤城坚守五年,最终田单在即墨城以火牛阵击败燕军,收复实地,重建齐国。
    乐毅攻齐和武烈侯攻齐都选择了从齐国北线发动攻击。齐国北线的防御就是以大河、漯水和济水为依托,其防御力较为薄弱,尤其隆冬时分,河面封冻,齐国北线基本上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乐毅当初在济水北岸击败齐国主力,就此势如破竹,而今日武烈侯在历下同样摧毁了齐**队,顺利杀到临淄。
    齐国再一次重蹈覆辙,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除了其北线防御存在致命缺陷外,就是临淄对其耗费四十年心血打造的防御线过于自信,其次就是对秦北疆军的实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当然这也有情报上的失误,再次就是临淄对当前战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齐军主力在历下大败。
    公子扶苏率军攻打卢齐长城达三个多月,其目的就是把齐军主力吸引到卢齐长城,最后把它拖到阳关,让齐人误以为秦军支撑不住了,只要齐军再努力一下就能击败秦军杀进中原,继而赢得战场上的主动权。齐人上当了,大军连续作战数月,疲惫不堪,尤其在攻打阳关的半个多月里,在知道北疆秦军已经南下要攻打齐国的时候,更是倾尽全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当初武烈侯和王翦在洛阳商讨决战策略的时候,对是否把公子扶苏做为诱饵,是否限制公子扶苏的兵力,两人曾有过争论。王翦担心公子扶苏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攻不能形成威胁,而守不能阻御齐人,假如让齐军杀进中原腹地,那此次决战就必败无疑了。
    武烈侯坚持己见,王翦最后妥协,把蒙武放到了泗水河一线,让蒙武在关键时刻给公子扶苏以支援,确保把齐军主力拖在阳关或者阻挡在薛郡,从而给北疆大军的攻击赢得时间和有利条件。
    现在决战稳操胜券,公子扶苏这个诱饵做得非常成功,完全实现了战前统率部的设想,所以当着诸军统率的面,武烈侯极力夸奖公子扶苏,并把此仗的最大功勋送给了公子扶苏。
    诸军统率对此毫无异议。倒不是因为公子扶苏获此功勋后,大大增加了问鼎大秦储君的机会,而是公子扶苏的确应该享此殊荣,假如没有公子扶苏带着七万秦军将士做诱饵,连续奋战近四个月,严重消耗了齐军主力的体力和士气,北疆大军绝无可能在历下一战中摧毁齐军主力,就此确立了吞灭齐国的绝对优势。
    齐国是不是再无抵抗之力?是不是再无转败为胜的可能?不是,这有前车之鉴。
    当年乐毅带着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连下七十余城,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齐愍(min)王在琅琊莒城,田单在胶东即墨城却坚守了整整五年。乐毅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拿下琅琊莒城和胶东即墨?这是有原因的。
    在齐国的版图上,胶东和琅琊都位于东南,两郡之间虽有沂山相隔,但水陆两道畅通,两郡既可以互为支援,又可以依托沂山保全实力,当时齐国的君王、贵族和军队就全部撤到了这个地方继续坚持。
    燕国伐齐的最初目的是报仇,五国联军也没有想到能攻克临淄,所以当乐毅拿下临淄后,局势就变了。燕国想灭掉齐国,吞并齐国的疆土,而秦赵魏韩四国,尤其是赵国,当然不想看到燕国就此强大,假如燕国吞并了齐国,那么燕国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赵国,赵国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所以五国联军就在临淄停了下来,五国重新商讨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瓜分齐国的土地,而秦韩两国和齐国之间隔着赵魏,不可能瓜分到齐国的土地,最多也就是获得一些钱财,再说这两国参战的目的纯粹是从自身安全出发,他们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头破血流,这会给秦韩两国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齐国灭亡就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增加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不愿意再打,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
    秦韩两国撤军,赵魏两国就不安了。大家都在中土争霸,心里想什么一清二楚。当初秦韩两国积极参加攻齐大战,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攻击。现在秦韩撤军,联盟解散,秦韩两国随时可以攻打赵魏,假如赵魏腹背受敌,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了一些齐国的城池,撤军了。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燕国隔海与齐国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虽然占据了齐国国土,但燕国的咽喉却被赵国卡住了。这是其一。其二,以燕国一国的实力,既要防备东胡人入侵,又要时刻提防赵国,那么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吃不掉齐人。燕军既然无法彻底摧毁齐人,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战争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燕国因此进退两难。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到嘴的肥肉。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琅琊的莒城和胶东的即墨围而不攻,先稳定已占领地区,以武力镇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以齐国之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这样几年之后,燕国强大了,齐人也给收服了,而齐国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弱,不堪一击,如此则齐国之地和齐国之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足以称霸中土。
    燕昭王采纳了此策。这就是齐人凭借两座城池坚守五年的原因。其实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不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是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什么喝什么?城里的军队靠什么打仗?当田单以火牛阵击败燕军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军没有一定的实力,赵魏两国的军队完全可以乘机杀进来,瓜分齐国。另外在这五年里,齐燕两国也是战争不断,燕国就曾经联合楚国夹击琅琊郡,结果齐军击败了燕楚两国,守住了琅琊。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在这五年里始终保存着一定的实力,这足以证明齐国最困难的时候依旧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土地。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最害怕什么?害怕乐毅割据称霸。乐毅是赵国中山人,先祖是魏国大将乐羊,假如乐毅要在齐国之地割据称霸,赵魏两国肯定支持,乐毅有足够的实力和条件割据称霸。燕昭王对乐毅有知遇之恩,君臣互相信任,而燕惠王拿什么信任乐毅?所以燕惠王毫不犹豫地剥夺了乐毅的军权,逼迫乐毅转投了赵国。齐国趁此机会展开反攻,一战击败燕军,重建齐国。
    由这段历史不难看出,秦国若要吞灭齐国,攻占临淄只能说是确立了优势,只有拿下胶东和琅琊,攻占了齐国所有的疆土,击杀了齐国君王、贵族和残余军队,秦国才算彻底吞灭了齐国。
    武烈侯在这个时候不厌其烦地重述当年的历史,分析和推断那段历史背后的秘密,其目的很明显,希望诸军统率们不要轻视齐人,要乘胜追击,在最短时间内拿下整个齐国疆土。
    =
    唐仰拿出了武烈侯所拟制的攻击策略。
    临淄围而不攻。
    蒙武、章邯、曝布率十万大军从薛郡出发,日夜兼程赶赴琅琊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