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沙百战穿金甲-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增拱了拱手,道:“但愿没有人注意此事。”这一番话王增早就想给李重进说,只是李重进极为自傲,而且心胸狭窄,因此一直忍着未道破此事,目前政局十分敏感,若再不说破,恐怕李重进将莫名其妙地受到连累。
    王增见倨傲地李重进居然能够接受意见,暗道万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等到王增退下之后。
    李重进在帐中不停地转来转去,侍卫司和殿前司的种种往事就如满天繁星在脑中一闪一闪,暗道:王增所言不虚。
    柴荣称帝之时。侍卫司士兵人数众多,有八万之众,殿前司不过万人,殿前司的长官殿前都指挥使地衔位也只相当干侍卫司的马军都指挥使或步军都指挥使1更别说这两个都指挥使之上的马步军都虞候和更在上面的正、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了。高平之战后,柴荣改革禁军1裁切侍卫司的老弱士卒之后1仍有六万人殿前司一再扩充达到了三万多人1陛下又在显德三年置殿前都点检之职,令寿安公主的丈夫张永德任之,并明确都点检职位在侍卫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
    这样一来,尽管殿前司人马没有侍卫司人马多,却因为殿前司主帅的职务却比侍卫司主帅的职务高,两支禁军就这样长期分庭抗礼。
    李重进正欲休息,柴荣又派人相请。
    柴荣大帐里燃着几枝大油灯。柴荣居中,范质、王朴、侯大勇分坐两列,每人桌前都摆着些今日才猎到地野味。李重进进入营帐时带入了一股冷风,吹得油灯火光摇动不止。
    李重进位置在侯大勇的后面,他一脸阴沉在入座,没有正眼看侯大勇一眼。在高平之战时,柴荣把侯大勇从侍卫司调入殿前司以后,其实这是柴荣地决定,当时侯大勇不过是下级军官。哪里有说话的资格。但是,李重进从此就对侯大勇记恨在心,尽管侯大勇现在已是当朝宰相,他仍然对侯大勇从来没有好感。李重进看着这个昔日的下级,心里冷哼了一声:一个北地贱民,就靠着和陛下的连襟关系,竟然当上了当朝宰相,什么玩意儿。
    柴荣满脸春风地和四位重臣随意聊天,兴味盎然地吃着野味。但是,从永济渠中挖出的两块石碑,如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了柴荣心中,让他内心充满忧虑:柴家在大周朝根基太浅,浅得如浮草,大风一刮,或许就会连根吹走。
    唐太宗李世民重修家谱之后,颁行了新的《氏族志》,把天下氏族排成了数个等级,而且提出了尚官原则,宰相、知政事等位居三品以上的高官,可提挈到《姓氏录》的第一姓或第二姓,以往地世家,没有在朝中担任高官,则渐渐降低等次。
    这种做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抑低山东士族族望、抬高关陇贵族的威望,但是,山东士族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威望,家族极为重视教育,又与新贵们不断联姻,几经沉浮,仍然是大唐地一等族姓,以崔氏为例,终唐一代,崔氏十房共出二十三个宰相,数量之多仍然令人咋舌。真正给予世族以巨大打击的是晚唐以来的乱世,武人当道而世族不存。不过,经历了数百年的望族,虽死不僵,仍然在社会上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大周朝第一代皇帝姓郭,第二代皇帝姓柴,柴荣本是养子,若不是许多偶然因素,根本轮不到柴荣来坐天下,柴家历来贫寒,柴荣称帝前,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影响力,只是在柴荣称帝之后,柴家才算得上新兴的士族,不过柴家人丁稀薄,柴荣的三个儿子又丧命于乱世,宗训等子尚年幼,柴家的统治根基还远远没有深入到大周朝的土壤之中。
    柴荣政权的中坚力量有两类人,一类是称帝前地旧部,主要是澶州旧人。比如王朴、向训、赵匡胤、曹翰、郑起、王著等人,另一类是皇亲国戚,比如李重进、张永德、侯大勇等人,而永济渠的两块石碑,就牵连到一员重将,一员皇亲。
    柴荣的目光依次从四位重臣面前扫过,油灯在不断摇晃,昏黄地灯光让四位重臣的脸色阴睛不定。柴荣扫视了两遍端坐于下首的四位重臣。放下手中碗筷,收敛了笑容,严肃地问道:“一月之内,永济渠里接连挖掘出两块石碑,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尽管众臣都知道石碑之事,但是此事关系重大,大家只是心知肚明,却并没有人敢于公开议论此事,这是柴荣第一次以公开的形式来讨论此事。四位大臣都低着头,仿佛地面上绣着花朵一样。不过。陛下已经发话,总得有人要首先回答,三位大臣经过短暂的低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负责永济渠工程的侯大勇。
    柴荣也把目光转向了侯大勇。
    黑雕军在西北发展过于迅速,屡败胡族,甚至打败了兵力强大地契丹人,侯大勇在西北是声威赫赫,正因为此,侯大勇就变成了不带兵的宰相,当侯大勇毫无怨言地回到了大梁之后,柴荣对侯大勇恩宠有加,虽然黑木盒子多次密奏侯大勇暗中掌握地富家商铺富可敌国,柴荣也置之不理。在柴荣心目中,爱钱的大臣总比爱权的大臣更加值得信赖。
    侯大勇见到众人的目光,只好干咳了两声,道:“依臣的愚见,这件事情肯定有人捣鬼,其用意十分阴险,就是想搞乱朝政。”
    侯大勇知道第一块石碑的来历,而确实不知道第二块石碑的来历,所以就说了一句费话。柴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仍然盯着侯大勇不转眼。侯大勇只好继续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这件事情谁能从中受益,谁就最有可能是主谋。”
    听闻此语,三位大臣眼睛一下就睁圆了眼睛,紧盯着侯大勇。
    侯大勇不紧不慢地道:“最大的受益者是西蜀,现在我军大兵集结于凤州,西蜀当然希望我们内乱,所以,此事最大可能是西蜀的奸细所为。”
    范质是资深宰相,处事极为老道,他赞许地看了一眼侯大勇,心道:若因为两块石碑而大动干戈,轻无数人头落地,重则引起朝堂动荡,侯大勇把此事推到西蜀身上,倒不失为一条妙法,侯大勇能快速崛起,看来也有些真本领。
    李重进也暗自松了一口气,王增之言让李重进第一次认识到侍卫司和殿前司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两块石碑锋芒都指向殿前司,这让李重进有一种做贼心虚地感觉,虽然他对侯大勇不满,可是对于侯大勇这种解释还是很极为欢迎地。
    侯大勇的解释,也正是柴荣最想要的答案。
    当柴荣的目光转向范质的时候,范质接着侯大勇的话题道:“西蜀的离间计,就如南唐的手法如出一辙,他们打不过我们,就妄图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其心可诛,只不过这等小儿般的离间计,怎么能够骗得了英明的陛下,从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出,西蜀对战事毫无信心。”
    范质眼睛余光见柴荣脸色平常,知其没有反感,又道:“石碑事件,朝廷应当淡而处之,正所谓见怪不怪,其怪必败。至于挖出石碑的民工则全部处死,免得他们四处播弄谣言。”
    柴荣也不想因为两块莫名其妙的石碑破坏北伐大计,就道:“范相所言是老成谋国之道,石碑之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后大家再也不准提及此事。”又对着李重进道:“李将军,此事就由你来办,凡是知道石碑地村民,悄悄集中在一起,全部处死。”
    侯大勇命令飞鹰堂在河中投放石碑之时,只是想到如何赶走赵匡胤,并没有考虑到会连累到如此多的河工,此时柴荣话已出口,皇帝金口玉牙自然无法更改。
    回到营帐之时,侯大勇想着无辜被处死的河工,心里不免有些内疚,虽然并不是自己下令处死河工,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河工也是由于自己而死。侯大勇并非婆婆妈妈之人,此时知道事情已无法扭转,稍稍有些难过之后。也就把此事抛在了一边。
    按照惯例,侯大勇坐在帐中练习《天遁功》,他练习此功法已有五年时间,虽说一直没有练成传说中的内功,身体却受益多多,耳聪目明,侯大勇初期也没有感受到此功法的妙处,但是。随着功力日渐加深,侯大勇对天遁功理解得越来越深。
    天遁功开篇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侯大勇原本对此并不了解,这些“道”之类的话,对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侯大勇来说,实在是有些玄乎。
    可是练习天遁功后,侯大勇每日精力旺盛。可以说是百病不侵。他对于“道”仍然没有深刻地认识,却从天遁功中切切实实感受到古代道家“整体”理论地妙处。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道家需要始终从整体出发,天遁功并没有针对特有的疾病,但是固本强源,也就间接对付了所有的疾病。
    侯大勇来到大周已有六年多时间,岁月似乎没有在其身体上留下丝毫痕迹,侯大勇甚至比六年前的身体状态还要好一些,侯大勇知道这要归功于天天习练的天遁功,正因为此。对于陈抟这类神神秘秘的高人,侯大勇也有那么一丝高山仰止。
    正在灵台空明之时,侯大勇忽然一阵细微地脚步声音传入耳中,若不在练功状态之中,这类细微的声音他也听不到。侯大勇仔细分辨了一会,这是二人的脚步声,而且这个脚步声和巡逻军士的脚步声音不同,巡逻军士十人一组,脚步声既响又有节奏。而这个脚步声音细微且无节奏,料是夜行客所发出的脚步声。
    平常时候,侯大勇及众位大臣在距离柴荣如此近的时候,都是不能拿武器的,只是在狩猎期间,所有的近臣都充许带武器,侯大勇随身武器是一张大周禁军制式长弓和一柄飞龙刀。
    柴荣以及几位重臣的营帐都有前后两道门,前门是大门,后门是小门,小门也就是预留的安全通道,只能从里面打开。侯大勇轻轻地拉开小门,通过一条小缝向外观察,在柴荣大帐外围,有四支点燃地火把,照亮地营帐四周。
    侯大勇观察了好一会,这才看见伏在草地上的夜行人,这两人均穿着禁卫军灰色军服,伏在草丛中,躲在火把阴影处极难发现,显然经过了精心准备。
    侯大勇心里打了一个激灵:这两人怎么通过重重禁军防线,来到了柴荣帐前,莫非是李重进要反?
    侯大勇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现在侍卫军聚于柴荣大帐四周,如果李重进要谋反,柴荣和众大臣都是瓮中之鳖,毫无还手之力,根本用不着派人暗杀?想通了此节,侯大勇立刻大喊道:“有刺客。”
    守卫在柴荣帐前的军士有五十人,领队地是柴震,他是柴荣的一个远房侄子,孔武有力,被选来做柴荣的护卫,柴家人丁一直稀少,因此,柴荣也有栽培柴震,先让他在自己身边充当护卫,等立有功勋之后,再委以重任。
    两名刺客见行迹暴露,跳将起来,发声喊,朝柴荣帐前奔去,帐前亲卫听到喊声之后,正在惊疑地查看刺客,因为两位刺客趴在草丛中,又恰在火光的阴影之中,亲卫们一时没有发现刺客,此时刺客主动跳起来,反而暴露了目标,亲卫们立刻围了过去。
    柴震见到只有两名刺客,也就放下心来,他大喊道:“一火迎敌,其余人围住大帐。”火是大周军最小编制,一火十人,以十名百战余生的军士迎战两名刺客,料来没有多大问题,此时柴震最担心的是刺客还有后援。
    侯大勇手持大弓已从大帐后门走了出来,他怕被亲卫误伤,就着在自己的大帐外看亲卫和刺客对峙,侯大勇看到柴震临危不乱,暗自赞叹:柴震颇有临机应变之才。
    亲卫们作战经验极为丰富,他们并不冒进,围成一个极小的半弧形,等着刺客进攻。两名刺客运刀如飞,转眼间便刺伤了三名亲卫,却没有冲破亲卫们的防守。
    一名刺客左手一扬,黑暗中也不知是什么暗器,一名亲卫惨叫一声摔倒在地,另一名刺客见状再次攻上,在火光中,只见刀光闪烁,一柄普通的腰马竟如游龙一般,亲卫们一时手忙脚乱。外围地刺客接连出手,又有三名亲卫惨叫着倒在了地上。
    眼见两名刺客就要攻破亲卫们的防线,突然“飕、飕”两声响,在外围正准备扬手的刺客只觉后背一阵锥心之痛,眼前的火光突然变得异常刺眼,刺客一咬牙,用最后的力气扔出了锋利的飞刀。
    柴震下令道:“捉活的。”
    十多名亲卫把负隅顽抗的刺客团团围住。刺客眼见难以得手了,放弃了抵抗,长笑一声,把腰刀扔在地上,然后就站着不动,由于柴震已下令活捉刺客,一名亲卫见刺客扔掉腰刀,一个虎扑,抱住刺客双腿,把其摔倒在地。
    柴荣、侯大勇都快步来到了刺客身旁,第二名刺客露出一幅似笑非笑的表情,口角有一丝鲜血,已服毒身亡。这种表情侯大勇极为熟悉,在郑州过的第一个中元节,刺杀侯大勇地刺客自杀身亡之时,正是这种表情。
    柴震跪在柴荣面前,“小人无能,没有捉到活的。”柴荣突然怒道:“混帐,赶快起来,让军士们搜索现场,除了几位大人,不要让其他人进来。”
    话音未落,营帐外的平地上,突然跃起一名灰衣人,他手持一张上好弦的手弩,抬起手弩对准了柴荣,事起仓促,柴荣已来不及闪躲,跪在身旁的柴震正在起身,听到数名军士的惊呼,他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假思索地扑到了柴荣身上,后背已中了一枝弩箭。
    发完此箭后,灰衣刺客也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
    等到随行太医箭开柴震的军服,箭伤处已是一块黑色,太医急对徒弟道:“箭上有毒,快去取解药。”由于陛下站在一旁,徒弟就有些惊慌,道:“取哪一种解药。
    ”有数种毒药会让伤口发黑,太医一时也拿不准应该用哪一种,侯大勇见状,道:“此伤应是乌头毒。”





    剑指秦川 第二百零四章庙堂之高(三十四)
     更新时间:2008…12…29 14:54:52 本章字数:7440

    柴家历来子嗣单薄,柴荣封为晋王以后,多次到邢州老家寻访柴氏族人,族弟柴贵、族侄柴震等十几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