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闯王-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世笑着道:“陈兄弟的见识也算恰当,但不知道你对这宗族之事怎么处理?”

    得到闯王的鼓励,陈三沉稳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的建议分两步走,一,对对我们拥护者扶持,二,对反对者礼送,礼送的原因是我们既然不能接纳但我们也没必要得罪,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毕竟宗族形成到了今天,也是盘根错节的,人脉影响也要考量,到日后也好有个回转余地,我知道军师有鸿鹄之志,我们最终要走出去的,那么对占据整个大明所有层面的宗族的政策便是决定我们到底能走多远的一个基础,军师看如何?”

    吕世听了陈三的话后,就坐在桌子后闭目不语,大家知道这是吕世沉思的习惯,也就静静的等着。一会后吕世张开眼道;“陈兄弟的建议我倒是有个评价。”

    大家就都拿眼睛看吕世,尤其陈三,表面平静但内心紧张。闯王的表态就代表着自己在黑虎寨将来的地位,如果闯王认可,那就是一步登天,真正进入了核心,但闯王不认可,自己则再无出头之日。

    “我想,陈兄弟的考量不失沉稳,并且照顾到了现在的大环境,补足了我考量欠缺,我原先的方法有失操切了,差点把山寨推向叉路,谢谢陈兄弟。”吕世郑重的站起给陈三一礼,陈三连忙诚惶诚恐的还礼道不敢,但心里已经笑开了花。

    “那宗族的事情就按照陈三兄弟说的办,既要打压,也要宽容,宽严相济才是王道吧。”

    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没了意见,因为吕世这么做的确是一种让步了,在座的也是或明或暗的代表着一个宗族的利益,真若是如吕世开始所说,执行是一定的,但背地里难免腹诽抵触一番,所以大家就皆大欢喜了。


第三百零七章 施行新政——土地



    解决了宗族的问题,吕世接着道:“现在我们再说说我们的土地分配问题吧。”

    这才是正题,在座的无论是谁,根本上都是农民,土地才是最关乎到大家的根本利益所在,葫芦峪地域广大,可开垦土地多多,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对那些未开垦的沃野垂涎三尺了,做个地主,这是中国几千年所有人的梦想,即便是到了吕世那个时代,土地情结也是挥之不去。

    “土地的事情是最重的事情,各级王朝在开始的时候都把土地直接分给了农民,但这里好像是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到王朝后期的大量土地兼并,首先是农民自身,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变卖土地应急,二就是那些大户官吏利用他们手里的权势或者是金钱,或高价利诱或花言巧语或强取豪夺,就像现在的大明,最后大批的农民军户失掉了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而成了流民,就像现在各位这样,没办法只好揭竿而起,我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我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所以我想先在我们这里实验一下,看看我的办法是否行的通。”

    大家心神一震,这是吕世要拿这个做实验田啊,如果能够成功就会推广他处,那推广他处的办法是什么?不言而喻了,所以大家就开始振奋起来。

    “闯王的办法是什么?快快说出来,我都等不及了。”过天星大声催促道。

    “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黑虎寨成为最大的地主,也就是土地公有,然后把我们掌握的土地按人头承包给个个乡亲,乡亲们没有对土地的所有权,但可以无限期的租种我们的土地,我们规定一个合理的地租比例,他们只能向我们缴纳地租,也没有附加在土地上的其他任何负担,且不被地主富人在土地上盘剥。他们在活着的时候是这样,但他们死去就必须交回他们的土地,我们再把土地分给新出生的人,这样无论他们多么困苦,就都会有一口饭吃一把柴烧。”

    大家沉默了好一阵,慢慢的消化着吕世的方法,很久后吴涛才首先发问道;“闯王此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良法,大善。这就是变相的耕者有其田,且没有以后的弊端,大善。”吴涛欣喜的鼓掌喊好。

    “那外面的那些地主,我们该如何对待?比如现在已经开始向我们缴纳保护费的村镇?难道也要出兵剿灭了,把土地如闯王之法分给百姓吗?”陈策忧心忡忡的道。

    “我的这个方法只适合新开发的地方,却不适用于外面,地主,这是个几千年形成的东西,地主的土地也不是全部用不正当手段得来,也有一部分人是靠着辛勤劳作,省吃俭用获得,对于这些,我们采取顺其自然的方法,维持原状,但坚决抑制他们的再次扩张,劝他们对佃户施行减租减息。但现在我们向他们征收赋税,便是抹了他们的面子,会对我们反感,最后展开抵抗,那我们便换个名号,就叫保护费,这样他们有了面子,我们有了其实的赋税实惠,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而对于不听话,或者罪大恶极者,对我们采取抵抗者,我们就坚决予以镇压,把他们的土地再分给百姓。”

    大家一起点头,表示赞同。

    “三叔,现在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下去需要多少土地?”

    “一个成人需要三石粮食可活,还有就是穿衣油盐,一般的看病什么的,也需要三石以备开销,正常年景一亩地可打麦子一石半到两石,所以一个人需要四亩地,一家大小男女如果有五口,就要二十亩地,一年下来还可以有点剩余。但我们需要收多少地租呢?”三叔是老人,所以对地租的收取额度非常关心,收多了,怕乡亲承受不起,收少了,又怕养不活山寨这些人。

    田赋也就是地租多少,这是个大问题。

    “比照朝廷的正税例子减半收如何呢?”吕世提出了一个征收标准,这个标准是在山寨发展,四处用钱的前提下,咬咬牙说出来的。

    吕世知道,整个山寨如果不靠劫掠,收入运转只有靠地租过活。除此别无进项,自己还没有别的穿越大大那样的神通,造玻璃造肥皂,造这造那,有大把的银钱进账,吕世可不行,所以只有狠下心来盘剥农民了,但想来我们只是比照朝廷的税赋不额外,不再加收苛捐杂税负担,就应该能让农民活下去吧。

    三叔当时就把脑袋摇的和拨浪鼓相仿。

    吕世赶紧尴尬的笑着道;“是我太贪心了,这样的话,我们还不是逼迫农民抛却土地成为流民吗?那我们就再减半吧。”

    三叔都快哭了,把个花白的头越发摇的和两个拨浪鼓相仿。

    “三叔,那就先这样,等以后咱们地方大了,人口多了的时候再减吧,如果现在再减,那我们只有主要依靠去抢了。”吕世苦笑着妥协道。

    但看大家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自己,就头大了,忙狠狠心道;“那就再减两成如何?大家也不能一味的照顾百姓,我们山寨要发展,要生存,也只能如此。”

    这时候三叔才缓过气来,大喊道;“你疯啦?再减就白给啦。”

    吕世就莫名惊诧了。

    三叔说道;“闯王真的是个书生啊,真的是做到了那个什么什么两耳什么来的?“

    吴涛也苦笑着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对,就是这句。”三叔一拍大腿,看着一脸雾水的吕世,只好给吕世解释起大明的税赋来。

    其实大明的农业税是非常低的,明代的农业税收是多少呢?明初的时候,平均的农业税率是三十分之一,甚至低于五十分之一。这样的一个税率不能不说已经低到了极限。实际也的确如此,这个税率都被洪武帝朱元璋用石板刻在县衙门前,按此折算,也就是说,一亩地按照吕世的话说,就是要给黑虎寨这个大地主上缴粮食--二斤。

    “这点地租你还要减,那就是一亩地得一斤毛粮,看饿不死你个小子。”三叔哭笑不得的道。

    “但但,”吕世呐呐的迷糊了,这么少?那百姓还把地投献给士绅地主缴纳八成收入干什么?还抛荒当流民干什么?

    看到自己的闯王真的不懂,吴涛站起来道。“其实税是这么少,但是捐多啊,”然后开始掰着手指头给闯王算开了帐。

    “你看起来土地上承担的税负不重,可是额外巧立名目收走的,往往是正式规定的税额的数倍到数十倍。名目多到无法一一指出,总之是,什么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火耗,鼠耗,雀耗。粮食收上来后,还要老百姓千里万里运送到规定的地方。你想想,以明朝的道路运输条件,将粮食千里万里运到规定的地方,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而这些运费全部是农民承担的;虽然一切耗损已经提前以数倍的数额预收了,但是,一旦运输中真的出现耗损和风险,仍然完全由纳税农民负担。

    “所以。”三叔接口道;“闯王若其他的什么都不摊派,我们只要他们把地租交到附近的地点,你就是收他们一半,我保证家家给你立长生牌位。”

    吕世真正的无语了,看来自己还是外行啊,但按照三叔说的抽取一半却也是有点过了,没有存粮的百姓就没有度荒的家底,一旦大灾来临,只能依靠山寨救济,那一来一往,绝对是种浪费。

    陕西大旱这才刚刚开始,一直到崇祯中期才是顶峰,那才是关键,自己带着大家不想成为流民,必须从现在开始藏粮于民,然后在这期间一定要大力气整顿水利,稳定粮食生产。

    收取田赋不但要看出产,也要看自己手中有多少土地,这样才是定田赋的依据。

    “三叔,我们这个山谷能开垦多少良田,多少山地?”吕世对葫芦峪还是没有仔细的认知,上次来的时候也是草草看看,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了解,现在必须问问清楚,可别再出笑话了。

    听到这里,三叔就高兴的站起来向军师汇报,当时站起就对军师如数家珍般汇报起来;“军师,山谷里共有大的溪流五条,都是北南走向,最后汇集到山谷的出口,就是葫芦峪山寨水门那里,成为一个大的河流,流出山谷,还有许多的小的河流奔流其中,虽然现在天下大旱水量不大,但也可以灌溉周边所有田土,在这些河流的边上可以开垦出足够我们山寨现在所有人过活的土地,多了不敢说,我想按照良田的标准,单是个个河流的边上就可以开垦大约二十万亩的上田,其他山地坡田比这个要多的多。”

    大家听到三叔的汇报更是群情激奋,这就是安身立命的资本啊。

    吕世万分高兴,沉吟了一会后道;“首先把这些好点的地方优先分配给我们士兵的家庭,这也算是对我们士兵待遇的一种,山地上要少安排一些村落,地按照膏腴和贫瘠分成五等,膏腴之地每人分四亩,每降一等加一亩,依次类推,叫做口粮田,生则耕种,死则收回重新分配。

    而地租则按照膏腴之地每亩收取100斤,然后每降一等降二十斤,到最后降到每亩二十斤,如果天比这样还旱,我们就将地租再酌情减免可好?现在虽然地租是多了点,但没办法,山寨事物繁杂,四周强敌环视,要养兵打造器具,战兵是不能生产的,工匠就更不能脱产,所以需要粮食和花钱的地方多,大家就忍一些吧。等我们有了其他的收入的时候再说可好?”

    “好好非常好了,我们收的地租只是现在好心地主的一半还不到,军师你就是万家生佛啦。”三叔第一个举双手赞同。


第三百零八章 施行新政——民生



    针对于土地田租,吕世再次强调,“这次分地;特别针对我们的士兵,要按照上述的田地加倍,而地租全免。”

    这个提议被有军方职务的所有人所赞成。三叔也说,孩子们打生打死的,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

    “但是闯王,现在我们是地多人少,按照闯王的分田方法,那么单就沿葫芦河就有大片土地闲置,岂不浪费?”陈三皱着眉头道,陈三农民出身,看到大片土地闲置就肉痛的紧。

    吴涛哈哈笑着道;“这却不是问题,我倒是有个办法,说出来大家参详一二。”

    大家就把目光都投向了吴涛。

    “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大家开荒,在开垦自己应分的口粮田之外,适当开垦荒地,奖励办法就是不要三年的地租,所产归个人,三年后由山寨收回统一分配。”

    “好,这样就可以把荒地开发出来,等第二年成熟田的时候,也增加了他们家庭的收入,也实现了我藏粮于民的初衷。多余的粮食我们可以予以收购,补充军粮不足,或用于根据地建设。”吕世高兴的鼓掌叫好。

    “藏粮于民?什么意思?”过天星莫名其妙的问道。

    “现在天下大旱,这样大面积的旱灾不是一两年就过去的,很可能是几年乃至十几年,这样连年的歉收将是致命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扩大粮食生产,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是我们万事兴起的基础。但粮食这东西如果生产出来都集中到我们的手里,便要大量建仓库储存,耗时费钱不说,也容易产生浪费和**,大灾之时再放粮同时也会出现各样的弊端。

    藏粮于百姓手中,第一,便不须要我们建设仓储,减少费用,第二,粮在百姓手里,百姓一定非常珍惜,这样就减少了损耗浪费。第三,粮在百姓手中利于社会安定。百姓手中有粮,便掌握了一笔财富,有个生老病死能够有余钱应急,还可以拿出来到市场购买物资,加快市场流通,带动市场繁荣,让整个根据地兴旺发达起来。此一举多得之事正该大力发展。”

    前面的大家都相当理解,但后面什么带动市场流通却是不懂,市场经济学,那哪里是这时代的人懂的?吕世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解释,等把土地等事情办完办好,吕世就准备开始扶持商业运作,这才是真正的开源之法。

    既然要施行藏粮于民之,曹猛便站起建议道:“既然藏粮于民百利无害,那我们山寨还有大批的缴获余粮,与其放在山寨那里任凭老鼠糟蹋,不如留足我们军用,其余我们就用于支付根据地各种建设工费,让大家有了收入也实现藏粮于民,同时我建议新开垦的口粮田,明年就免了地租,可好?要不口粮田外,新开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