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无力挽留,也无法带走,那便把能毁的全都毁了,凭什么便宜别人!就如南朝梁元帝萧绎,穷途末路之际,焚尽宫中珍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可惜王羲之的法帖、陆探微的绘画呀),恨恨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既然老子守不住,也绝不能成全了你们,全烧了,快活,快活。

明末张献忠,更是将这种变态心理发挥到了极致,几乎将四川人杀了个精光,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他还有兵,而没有古董之类,所以就杀,杀,杀人,杀……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惜的吗?”

此时的公孙述,完全有机会把城中的珍宝烧光,百姓杀光,为他殉葬,然而他没这么干。秦汉之际,人多少都有豪杰之气,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在公孙述看来,江山丢了也就丢了,“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废兴命也,何恨之有!这才是天子的体面,天子的气度。

公孙述和刘秀一样,疯狂迷恋所谓的天意,特地召来术士占了一卦,以卜吉凶。卦云:“虏死城下。”公孙述大喜,嗯,这一定是说吴汉和臧宫将毙命于成都城下了,于是信心爆棚,主动开城出击,命延岑迎战臧宫,自己则率数万人进攻吴汉。

公孙述贵为帝王,而且年过花甲,白发苍苍,却也亲自披挂上阵,甘冒矢石,确实堪称一幅感人至深的悲壮场景,蜀军见状无不激奋,皆愿效死。

战争从早上一直进行到中午,公孙述和延岑三战三胜,军士们连饭都没顾得上吃,渐渐疲倦下来。吴汉见蜀军疲态显露,遣出雪藏半日的数万锐卒,由护军高午统领,猛扑蜀军,蜀军大乱。高午一马当先,冲入蜀军阵中,直奔公孙述,一戟贯穿公孙述前胸。公孙述堕落马下,左右抢起,抬回城中。延岑见公孙述伤退,不敢再战,也赶紧撤军入城。

当夜,公孙述不治身亡,临死,将兵权交付延岑。延岑见皇帝已死,再战不仅无益,而且也无意义,次日清晨,开城向汉军投降。

【No。10 屠夫】

延岑既举成都而降,张堪率先入城接收。张堪心细,一入城,马上封存内库珍宝,编好清单,快书送至洛阳,呈交刘秀。

三日之后,吴汉以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扬进入成都,抓住公孙述一家老小,杀了个干净,再杀尽公孙述家族,同样一个不留。

延岑举城而降,算是为汉室立下大功,吴汉杀得兴起,又杀延岑,诛其三族。他的一条狗命,几乎就丢在延岑手上,不杀延岑,何以解恨!

滴血的屠刀,带给吴汉巨大的快感,于是再杀蜀军将帅二十余人。然而这还不够,仍然不能解恨。成都城中的百姓,没有一早投降,可见也都是公孙述的同党,必须严加惩罚。吴汉于是又大纵兵士屠城,在成都城中烧杀抢掠,肆意残暴。

吴汉祸害完百姓,还是觉得不过瘾,久闻公孙述宫中珍宝无数,当然也得抢个精光。吴汉领兵入宫,正要大逞威风,张堪笑嘻嘻地迎上,将一份清单递到吴汉手上,道:“宫中珍宝,都已编好名录,呈送陛下过目了。大司马如果想抢,我当然不敢阻拦。只是日后如果发现少了一件物事,陛下追问起来,不知大司马可解释得清?”

吴汉大怒,却也无可奈何。珍宝抢不成,不是还有宫殿的吗?于是将珍宝悉数搬出,开始焚烧公孙述的宫殿,大火数日不绝。可怜公孙述自己都没舍得烧,最终还是成全吴汉放了一场焰火。

吴汉自入成都,前后所杀,达数万人之多,用现在的观点看,早已构成反人类罪,理应处以绞刑,可惜刘秀并不这么想。在刘秀的观点,会咬人的才是好狗。因此,刘秀听闻了吴汉的暴行之后,震怒归震怒,但念及吴汉毕竟灭了蜀国,功大于过,杀了也就杀了,抢了也就抢了,已是既成事实,还能怎么办呢?真要追究下去,反而容易让将士寒心。刘秀最终只是象征性地下了一道诏书,将吴汉痛骂一顿了事,并无任何追加处罚。

公孙述的天子器物仪仗,拷贝自西汉皇室,几乎原汁原味,与之相比,刘秀这边则简陋寒酸得多。多亏张堪精明,力保公孙述的内库珍宝完好无损,破蜀之后,张堪将公孙述的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传送洛阳,刘秀现拿现用,这才终于有了像样的庙堂气象。

公孙述既死,蜀地尽降。然而,吴汉的暴行却在蜀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建武十八年(公元四十二年),蜀郡史歆起兵反叛,拥郡自保,蜀地纷起呼应。刘秀再遣吴汉入蜀平乱,吴汉尽管成功镇压叛乱,然而仍是恶性不改,多杀无辜。于是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刘秀下诏痛责,吴汉诚恳道歉,表示深刻反省,这事便又不了了之,君臣不伤和气,百姓活该倒霉。

蜀国既灭,刘秀诏命窦融入朝,河西五郡太守也一道同行,另由朝廷选派新的太守,前往河西就任。如此一来,半独立的河西五郡也正式并入了帝国版图。

同年,冒称汉武帝曾孙刘文伯的卢芳,其大将随昱降汉,卢芳逃入匈奴。建武十六年,卢芳向刘秀乞降,刘秀封其为代王。明年,卢芳降而复叛,再次逃入匈奴,十年后病死。

至此,天下无敌,东汉王朝版图大定,中国尽为刘秀所有。

第十五章 尾声

【No。1 封禅大典】

革命已然成功,论功行赏,大飨将士,功臣增封,不在话下,邓禹、贾复等人心知刘秀有意息兵戈,修文德,皆上交将军印绶,请归甲兵。刘秀许之,于是退功臣,皆以列侯就第,不使当朝用事,改以文吏治国。其后功臣或有小过,刘秀总是曲加优容,不予处罚。终刘秀一生,不曾杀一功臣,皆保其福禄,得以善终,为历代帝王罕见。

而在生活上,刘秀也是一个堪称另类的皇帝,既不喜欢听音乐,也不爱饮酒,不爱珠玉等奢侈品,就连对女色也并不热衷,后宫中仅有阴丽华、郭圣通、许美人等数人而已。

刘秀唯一的爱好,居然是上班,每天准时早朝,一直到太阳偏西才肯下班。下班以后也不闲着,再召集公卿、将军、郎官等人讲论经学义理,直到半夜,方始就寝。皇帝当得如此操心劳累,儿子们都看不过去了,劝老爸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刘秀笑着答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兵火散尽,四海安宁,告别了战争,告别了折腾,帝国再次表现出强大的自愈能力,开始了迅速的复兴。

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也在建武十九年(公元四十三年)得以最终之解决。建武十七年冬十月,刘秀废皇后郭圣通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丽华为皇后,预为改易太子张本。建武十九年六月,废郭圣通之子刘彊皇太子之位,封为东海王,立阴丽华之子刘庄为皇太子。

身后事安排妥当之后,刘秀这一生大事都已办完,可谓功德圆满,如果还能有什么追求的话,那就只剩下举办一次封禅大典了。

所谓封禅,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是为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土,报地之功,是为禅。

即使对帝王来说,封禅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绝不是随便一位帝王都有资格获取。“德不周洽,不得辄议斯事;功不宏济,不得仿佛斯礼。”当初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打算封禅,管仲委婉劝谏,意思却很明确,于功于德,你都不配。齐桓公惭愧而止。

远古不可考,近世帝王之中,则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享受过这种荣誉。而且,也只有这二人当之无愧。

《左传》曰:“国之大事,惟祀(祭祀)与戎(战争)。”刘秀统一天下,战功之高,足可与秦皇汉武媲美,如果再行封禅泰山,对天地进行一次最高等级的祭祀,那无疑将从此正式和秦皇汉武比肩。

皇帝不急大臣急。参加封禅不仅是皇帝的荣誉,也是大臣的光荣。当初汉武帝封禅,没带上太史公司马谈随行,司马谈竟然因此愤愤而死,临终之际,还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抱怨这事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大有未能封禅,死不瞑目之恨。

建武三十年(公元五十四年)二月,太尉赵熹、司空张纯先后上言,奏请刘秀在即位三十周年之际,封禅泰山。刘秀无意好大喜功,当即严词拒绝,下诏道:“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此时封禅,吾谁欺,欺天乎?”群臣不敢复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五十六年)正月,刘秀夜读谶书《河图会昌符》,忽见以下文字:“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意思是说,刘氏第九代帝王,将会封禅泰山(岱宗即泰山之别称)。如果不封禅,不足以表明得到了汉室正统;而封禅之后,则可以确保奸伪灭迹,天下大安。

对刘秀来说,大臣的话可以不理,谶书上的话,却是一句顶一万句,不能不听。刘秀担心孤证难立,又令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翻检所有谶书,查找其他的封禅依据。梁松等人这一查,居然查出多达三十六处,都提到九世封禅之事。

谶书即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刘秀这才“不得已”而封禅。本年正月二十八日,自洛阳出发,随行有诸王、诸侯、文武百官、郡守州牧等等,帝国的权贵精英,悉数到齐;二月九日,抵达鲁国;二月十二日,宿于奉高;二月十五日,行斋戒。

斋戒满七天,二月二十二日,封禅大典正式开始。这天一大早,先燎火祭天于泰山之下,狼烟直冲云霄,相当于提前向老天爷打声招呼,咱们这就来了,麻烦您老先在家里等着。

事毕,刘秀乘御辇率先登山,其余人等,随后跟上。这次封禅,负责接待的泰山郡,一共准备了三百副辇,远远不够用,虽然来的都是领导,但也没得办法,只能优先满足更大的领导(贵臣、诸公、王、侯),至于小一点的领导(卿、大夫、百官),就只好委屈一下,靠双腿步行了。

古时泰山,交通不比今日,极其险峻难攀。尽管已经提前派了一千五百民夫修整道路,然而仍是崎岖难行。起初,十余步一休息;再往后,口干舌燥,体力不济,五六步一休息。有些老领导,平日养尊处优惯了,走上一段,直接晕倒路旁,然而也没人答理,过一会儿自己苏醒过来,接着再往上爬。在今天这种场合,甭管多大的官,谁也休想享受特殊待遇,只能自己依靠自己。

中午时分,到达山顶,秦始皇和汉武帝当年封禅所立的石碑和门阙仍在,一南一北,相顾无言。刘秀的圆形祭台设在二人中间,高九尺,方圆三丈,东西两边各有台阶。圆形祭台上建有方形祭坛,方一丈二尺,祭坛上又叠有巨石,其方五尺。

群臣自觉地在祭台前止步,那是只属于刘秀一人的舞台。虎贲卫士持戟立于台下,刘秀从东边台阶拾级登台,尚书令捧玉牒(其上刻有致神明之书,其文秘而不宣,世莫得知)而上,刘秀以一寸二分皇帝玉玺封之。封毕,太常领驺骑三十余人撬开坛上巨石,尚书令将玉牒藏于石下,然后巨石复位,尚书令用五寸印再封石检。

事毕,刘秀向天而拜,拜毕,北面而立。群臣再拜刘秀,高呼万岁,声动山谷。

神圣的仪式在此刻达到高潮。许多大臣早已潸然泪下,为这旷代的盛典,为这不世的荣光。

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刘秀和他的臣子们将帝国的强盛呈报给了上天,他们完全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了帝国的大厦,而且比以往更加富丽堂皇。

这是最为辉煌的时刻,每个人都为置身其中而亢奋激动。我旁观着他们的欢乐,然而感到悲伤。

帝国大厦之建成,既非一日之力,更非一人之功。帝国大厦,奠基于漫长的血火与牺牲、尸首与哭喊、无数家庭的妻离子散,而这些作为地基,已被深深埋于地底,迅速遭到遗忘,直至无人提及。而修建帝国大厦的工人,则是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黎民百姓,然而,他们就像是用来施工的脚手架,一旦大厦落成,迅即被拆除抛弃。他们修筑了这座大厦,但却永远住不进这座大厦,更不可能在大厦中拥有某个房间。现在在泰山顶上的这批人,才是大厦的真正业主,瞧,他们正在开业主委员会呢。

“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被儒家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封禅大典,说到底,不过是权贵阶层的一种自娱自乐,一场闭门狂欢,和黎民百姓完全无关。他们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连一位列席的代表也没有,或者说,他们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已经被代表了。

当告天石碑树起于泰山之巅,封禅仪式宣告结束,已是日暮时分,众人起程下山,各举火炬,缓缓而行,比上山时更为小心翼翼,队伍绵延二十余里。夜半时分,终于回归山下,无一人摔伤,无一人生病,也算是不小的奇迹。

【No。2 命运之叹】

刘秀下得山来,非但毫无倦意,反而精神百倍,又召昔日功臣饮宴,为彻夜之欢。他刚刚办完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的确有资格放纵一下自己。

刘秀封禅过后,就像祥林嫂捐过门槛一样,心中无比安宁。上天选择了他成为天子,现在他总算是对上天还过愿了,于是感到踏实,感到不再亏欠。

这一夜,刘秀破例饮了许多酒。当初和他并肩作战、共同打天下的老战友们,如今就只剩下眼前的邓禹、马武等寥寥数人。刘秀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一阵伤感,他们都老了,他也一样。

君臣饮酒作乐,酒酣处,也和其他普通的老人一样,很自然地聊起当年往事,开始忆苦思甜。

酒越喝越多,话越聊越深,刘秀忽然没来由地觉得后怕。他们即将接近人生的终点,盖棺论定的话,他们都可以算是凌驾于众生之上的成功者。然而,如果人生可以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