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明-第6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其余的船只除却跑商业运输的之外,凡是在港口中停泊超过三天的船只,都会被抽调参加演练,有的是配合三江船队的作战,有的则是由本地水师将领主持的作战,各种形式和样式,总归是让人紧张起来,没什么人敢放松。

这样的气氛甚至让松江府和江南其他各处的享乐气氛消散不少,要打仗了,肯定有些货物要涨,大家是不是做些安排?也有那不安寂寞的豪门子弟,勋贵家人,想要过来参军,或许能有个打仗的机会。

第一卷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出自公心

京师是大明帝国的都城,皇族勋贵,高官富商,都是聚居于此,什么豪奢享乐的东西都是不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大家都是买得起。

这珠宝首饰的铺子就是一种,这里面的货物都是金银珠玉,又是精工打造,每一件价格都是不菲,在铺子里的存银,流水进出的钱财,那都是不小的数目。

如果说是在北城专门为勋贵高官服务的那些珠宝行,那首饰珠宝的价钱,每日里进出流水,存在柜上的金银,数目就更是了不得了。

自从天津卫开海之后,有些来自西洋来自阿拉伯来自天竺、甚至是倭国式样的首饰开始出现在市面上。

这些东西论起精美未必比大明的货色好,可胜在有异域风情,而且在大明的富贵人家看来,这些外洋的东西不少格外的没有廉耻,也就是说,骄奢淫逸之时特别适合,所以这些外洋样式也有市场,颇为风行。

经营这样首饰的铺子不少,规模最大的也就是四家,这四家都是京师土著开的,背后有的是勋贵,有的是宦官,总归都是能站住脚,而且得罪不起的人物。

不过那些当事人才知道,这勋贵、宦官什么的都是个名头,都是有什么富商七拐八拐的和他们搭伙。他们要做的就是分红拿钱,关键时候充个门面。

也不是没有人动过歪心思,比如说想要趁势吞了对方的份子,可往往一动手才发现,对方的身后有些庞然大物,这些庞然大物他们看不清,但动动手就足以碾死他们,或者被收拾,或者被警告之后,这些人也都是安生了下来,完全不去也是不敢去过问这些铺子的运作和账目。

锦衣卫和东厂对这样的铺子也有关注,不过在这两处的消息就是经常有某某官员,某某勋贵的内眷出入。

这个也是平常,珠宝行可不就是做的这些人的买卖,不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女眷买卖,难道会是男人去?关注也就是仅仅到此,不会多一点少一点,不过如果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说某侍郎的如夫人在这个铺子里买了银手镯两对,银手镯不值钱,两对也不值钱,在侍郎眼里或许也就是个管事婆子带的,但是银手镯两对,却是用金箱子装的,这金箱子上有红穗子,穗子上挂着玉璧。

金箱玉璧,极为富丽堂皇,结果这家铺子还上了色,弄成木头摸样,东西送到侍郎府上内宅,侍郎如夫人还发了脾气,将这个箱子退回来,不过退回来的时候,就是真木箱了,事情还不算完,接下来那金箱玉璧,如夫人找了个家人去当铺当掉,那当铺朝奉一看这么贵的东西,而且玉璧是古物,又给了十足的高价。

这一进一出,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可却有大额的银钱清清白白的落入了那侍郎府上。

当然了,正常的生意也是做,但要是看看账目,基本上是不赚什么银钱的,赚的利润恐怕都是贴补在他处了,就这样,外面还要贴补进来银子。

可天底下没有王法说做生意只能赚钱但不能赔钱的,账目清楚,银镯子两对卖出去,现银付讫,谁能说有问题。

几家珠宝行,一家也就是做这么一两家的生意,都是隐秘非常,到了侍郎这一级,做事那就是小心的很了,他们也担心自家的把柄被这些珠宝行抓住,先前也都是派人盯着,或者是委托关系,动用锦衣卫啊,顺天府、刑部之类的密探来看,都没有什么端倪,这才慢慢的放下心来。

大家都不是傻子,也知道这银钱拿着,必然有一天会有事情找上门来,可总没有白拿银子的道理,银子到手这就比什么都强。

这些珠宝铺子经常有些管事一流的人物,或者拉生意,或者自家休闲,青楼楚馆之类的地方也都是不少去,一些指示和汇报,就在这样的地方不知不觉的进行交接轮替,到该到的人的手中。

九月中,自天津卫那边运了一大批货物过来,看到的人都是惊叹这家真的大手笔,那车辙在硬土地上都是印了那么深,里面肯定都是金银财宝,要紧的东西。

各家进货之后,又按照行内的规矩,给相熟的贵家下了帖子,说本行内到了不少新鲜样式,请各家的奶奶们过来看看,选些喜欢的。

来了之后,自然都是满载而归,又是按照那套路折腾了一番,名正言顺的银钱落袋,在京师通州的一个庄子里,原本存着的三十万两银子一次全被提空。

清晨起来,有资格上朝的官员都是在大明门那边等候,从前都是天不亮就要过来的,现在万历皇帝规矩大,这等祖宗规矩也给改了,吃过早饭过来也可,但回去的时候稍晚,这也合乎大家的心意,有那守旧的叫唤几声没人理会也就过去了。

现如今,在大明门前也是有一景,几个朝鲜那边过来的使者天不亮就跪在门前哭号,请求上国发病援救。

宫内每次都派宦官温和的安慰,甚至提供饭菜,但具体的承诺从来不给,开始的时候,大佬们还看个新鲜,后来就觉得无趣,根本不关注了,那边磕头哭号去,咱们说咱们的。

私下聊天的内容其实也是和朝鲜相关,大明这些年军功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了军功,荣华富贵那都是滚滚而来,而且有了军功,可以有大批的人受到照应,李家犯过那么多次大错为什么还不倒,还有两个总兵十几个副将,就是因为李如松这些年一直有功,至于王通那边,那么显眼就不必说了。

有这个干碍,谁来当这个大军的主帅,各处势力就运动的相当紧了,而且李家上下活动的很频繁,这个姿态也让人心里有数,李家这种按规矩做事,你这时候帮了忙,其他时候肯定有回报,王通基本上不动作,就算是一些中立的也不愿意动作,未必记着好啊!话又说回来,如果王通真求上门,他们也不愿意接茬,毕竟彼此竞争冲突实在是太多。

“……王阁老那边似乎还是不出声啊……”

“……次辅沈一贯据说露了点风色,可不知道被什么人警告了,又是缩了回去……”

大家彼此相熟的,都是凑在一堆小声议论,这边说这个,那边也有人讲:“听说李家去找申时行了?请申时行出面说话,也是有几分份量的,不过申时行现在谦退得很,根本闭门不见!”

“……啧啧,他李家还真舍得下本钱……”

“你想想,现在这局面李家如果不主持这件事,地位稳不稳不说,怕是钱财都赚不到了,能不着急吗?”

“朝鲜那里有个屁,也就是高丽参高丽纸,那地方我看不管也就不管了。”

王锡爵在另外一边,他也不出轿子,有仆役伺候他喝了参汤后他就在轿子里闭目养神,他不动,不代表别人不动,不多时就有人凑过来低声说道:“阁老,有人说工部潘季驯露出口风,说王通适合为帅,想要在朝会上说……”

听到这话,王锡爵双目微微睁开,又是合上,轻声说道:“真是荒唐,他眼皮子就这么浅,别人帮着刊印了本书,就什么都忘了,这等事那里是咱们做臣子能参与的,那是天子做主,让他谨慎些。”

轿子外的人连忙答应,紧接着又是去了,王锡爵这才睁开了眼睛,冷声说了句:“糊涂!”

有资格参加朝会的人都打定了一个主意,对谁人为帅的事情,不说话,等等看,但拿了好处,或者自己有了取舍判断,让下面的人去摇旗呐喊就是,自己没必要这么早跳出来。

可这一天的朝会却有了很令人惊讶的变化,刑部和户部的两个侍郎都是上疏,认为正因为大明这些年开疆拓土,这局面就越发需要维持,不能有丝毫的轻忽大意,眼下朝鲜有倭寇大军,朝廷就算有把握,也要用雄狮博兔的态度去对待,不能有丝毫的轻忽。

又有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上疏,说眼下大明能拿出来的精锐机动力量就是虎威军各部,虎威军各部谁来统辖最有把握,有过胜利的前例,只有王通,有归化城和建州的先例,朝鲜那边也不在话下。

这几人未必懂得兵法军事,说的东西也是中规中矩的外行话,但他们在朝中可是被认为没什么派系,最起码和王通这个派系没什么往来,甚至在天津卫和松江都没有太多的生意产业。

他们来说这个话,而且从奏折本身来说,也没什么偏向,就是举出一个个实例,就事论事而已。

所以尽管说这个话的人数不多,却给人一种“出自公心”的感觉,对那些正在观望或者说也是有些公义在的官员来说颇有影响,原本朝野大多是李如松为帅的议论,现在突然间,变成了各有支持。

但关键的问题是,天子还没有下决断,当然,也没什么人注意到说话的这几位大人,内眷经常去逛珠宝行……

第一卷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风渐疾

朝鲜平安道铁山洞(“洞”是个行政单位和大明这边的村镇类似)附近有条东西向的道路,通往大明,以往这个季节颇为忙碌,都是去鸭绿江那边做工和贩卖的人,也有附近的农户来道路上做点小生意。

不过今年这条道路却冷清的很,道路两边的村落都没有了人烟,有的逃进了山里,有的则是被倭寇的大军掳去。

铁山洞靠着铁山,本就是林木茂盛的丘陵山地,没了人烟,有的动物居然都大摇大摆的跑上了道路。

尽管此时是九月下半,朝鲜很多地方都已经下过了第一场雪,路上还是能见到狍子之类的动物,这种很像是鹿的动物尽管被称为“傻狍子”,可实际上非常警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走。

有狍子刚要走过路,却听到前面马蹄声响,急忙的转头就跑,极为敏捷,路两边的草都是齐腰高,那狍子跑了几步,却又是转向,向着道路跑去,这狍子刚要跑过这道路,一声急响划过,那狍子脖颈处已经中箭,狍子也是栽倒。

“好彩头,今晚可是有口肉吃了!”

三名骑马的猎户在那狍子面前停住了,一人大笑着说道,另外一个人跟着笑道:“可惜没带着高粱烧,要不然有酒有肉的,这可是滋润的很啊!”

这几个人身上斜披着皮袍,皮帽子扣在头上,挎着弓箭,在马鞍一侧还有刀斧,猎户那里有这样的装备,那弓箭分明是军弓,刀斧也不是百姓家的做活工具,这几个人口音都是辽东军话,如果有人熟悉些的话,就能够认出这就是所谓的“夜不收”,各家的精锐骑兵,用作哨探用的,往往能独立出击。

那两个人大声谈笑,其余一人却皱眉说道:“你们小点声,再向前一天可是有万把倭寇在的,谁知道会不会有倭寇的哨探……”

“咱们过来都快三天了,连朝鲜人都没看到几个,那来的倭寇,没准都窝在城里烤火呢!”

另外一人满不在乎的说道,其他两人都跟着摇头笑,突然间刮起一阵风,路两边的草都被吹动,实际上说是路,现在路上也都是枯黄的草,只不过比不上路两边的茂盛而已。

眼下也是深秋,风起本来平常,先前大咧咧说笑的那个人却是转身张弓搭箭,怒喝一声:“那草里有人!”

“嗖”的一声响,利箭直接射入草丛,其他两人也都是准备,草丛中果然发出一声惨叫,却有三个人慌不迭的站了起来,看他们三个的打扮赫然都是朝鲜本地农户的装束,在那里惊慌的摆手大喊。

辽宁进入朝鲜的夜不收多少也懂几句朝鲜话,能听懂那边喊的是什么“我们是百姓良民”之类的,这几个农户神色惊慌恐惧,可其余两名大明的探马根本没有理会,手中弓箭已经是射了过去。

又有两名朝鲜农户惨叫着倒地,另外一名农户愕然,马上却反应了过来,在怀中一抹,有什么东西向着这边甩来。

最先射箭那人惨叫一声,一只手臂却是垂下,怒骂道:“是飞镖,果然是倭寇的探子,快去抓他,这混账藏在草里跑了!”

那边人已经是不见了踪影,估计是藏身在草丛之中,这边刚说了没多久,却听到正对路边的草丛有响动,那个方才的“朝鲜农民”手持一把直刀猫着腰从草丛中钻了出来,那胳膊上中镖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却被这把直刀直接刺入小腹,大喊一声翻倒在地上。

可临死的时候,手紧紧抓住了对方,他的两名同伴怒吼着抽出刀斧,将那个探子砍翻在地上。

小腹中刀,人未必立刻死,可送回鸭绿江畔的营地,人却未必能支撑了,中刀的那人发狂一样的大吼,他的同伴也明白怎么做,索性给了他一个痛快。

搜索那几名“朝鲜农民”的身上,果然发现了武器和暗器,这就是那些倭寇的密探,变装成朝鲜人的摸样在各处伏击大明的探马,刺探军情,这些人以为伪装成朝鲜的百姓,最起码大明的兵马不会滥杀,可辽宁那些夜不收什么时候在乎过百姓怎么想,在大明的时候或许还有些估计,在朝鲜更是放纵,直接就动手了。

何况光天化日之下,几个人隐藏在路边草丛之中,这样的朝鲜农民本身就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可疑。

这样的场景,在平壤和鸭绿江之间的区域每天都有发生,大明的探马和倭寇的细作彼此之间伏击搏杀,互相遮蔽,战斗虽然无声,可每天都有血淋淋的死伤。

祖承训的那次失败,让大明和倭寇双方都是变得谨慎了起来,到了现在,对倭寇这场战斗的指挥权已经完全在大明手里了,朝鲜最多也就是起个领路的作用,当然,他们也可以通过朝鲜境内打探些消息过来。

但提供的消息也让大明这边不太容易相信,比如说,按照朝鲜那边的线报,说是倭寇在平壤区域的军力不但没有增加,反倒是有所减少。

双方相持的这个阶段,大明一直不断的向边境汇聚人马,为什么倭寇反倒是在前线的重镇减兵,朝鲜那边提供的情报让大明的疑心更重,后来才由大明的探子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倭寇的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