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病从根治-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十分诧异,治疗结石,为什么要用秋石,以石治石,难道不担心结石变大?道长的一番话,解除了我的疑惑。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这叫做“原汤化原食”,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秋石是人尿加工而成的,味咸寒,能散结、降火、化淤,取秋石作为药引,实为“原汤化原食”之意,借用尿提取的药物,来化尿形成的结石。如果没有秋石,加上童便少许作为药引,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道长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小时候吃饺子的情形立即浮现在眼前。是啊,用秋石作为药引,这可真是“原汤化原食”啊!

在随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如慢性膀胱炎所致的膀胱壁毛糙、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我就喜欢加上秋石这味药,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临床毫无关联的事情,到了道长手中,却能结合起来,熟练运用,不得不佩服道长的感悟力。

道长谈完秋石的故事后,接着又讲起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杀鸡时,在鸡的嗉囊里面,会发现很多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在鸡的胃里面反复碾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但鸡的嗉囊内壁,却不会因为这些石头的碾磨而受伤,古人通过这些观察,从而推断出鸡嗉囊内壁(也就是鸡内金),具有消化饮食和消磨石头的作用,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能治疗胆结石、肾结石。

既然石头和吃下的食物能够被消化,那其他有形之物能否被消化呢?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壁毛糙,能否通过鸡内金来消除毛糙的胆囊内壁呢?结果自然是肯定的。

治疗胆囊内壁毛糙可以使用鸡内金,那慢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内壁毛糙是否可以使用呢?

如果胆结石可以使用,那么胆囊息肉可以使用吗?照样可以使用!

这些有形之疾可以使用,那其他的有形之疾呢?

顽痰阻滞经络,在使用顺气化痰、疏通经络的药物时,也可以配伍鸡内金。

谈完鸡内金的妙用,道长继续谈论另外一味药——竹沥。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将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丹溪心法》中描述道:“竹沥能滑痰。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大凡食物之浆液,汁水,其性多黏稠,性滑利者少,为什么竹沥能够滑痰?

道长解释道:“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部,看似有节所阻,其实中央气机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膈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三节之中由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能贯通人之三焦。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

“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实禀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沥、竹黄,均有通利之性,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听完道长的论述,我不由得感慨天地造化之神奇。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为万物之精灵,人之五脏六腑,通过五行归类,通过取象类比,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其身影,取象于天地之间。类比如五脏之属,则疾病均可以寻找到对应的治疗法则,大自然就如同一本书,读自然就是读疾病,读自然就是读自身。

下面我们通过另外一个故事,来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道:废物利用的故事!

废物利用的故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去年有次看电视报道说,城市垃圾正在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有用的垃圾被回收,没用的垃圾被焚烧,而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烧锅炉,将热量转化为蒸汽,然后蒸汽可以用来发电。看似无用的垃圾,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反而为人们生活提供能量。

看完这则报道,在感叹人类智慧的同时,我也在想,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来分析,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某些事物是无用的,甚至是麻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就是有用的,甚至是非常有价值的好东西。

我曾经在药厂工作过一段时间。药厂提取车间每天都产生大量的药渣,这些药渣堆积在一旁,无法利用,又没有人运走,公司很是头痛,最后不得不花钱请人拉走,每月支付药渣清运费用都得不少钱。当地菜农知道后,主动上门来清运,他们把药渣拉回家堆起来发酵,然后撒在地里做肥料。发酵后的药渣,富含大量有机肥,以药渣作为肥料的田地,庄稼长得好,而且病虫害也很少。菜农成了药渣的主要清运对象,公司没花一分钱,棘手的问题就解决了。后来公司领导通过反复研究,将药渣与煤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烧锅炉,效果也不错,每月既节省了不少煤,又创造了经济效益,药渣的利用又上了一层楼。当地菜农将药渣堆放发酵,时间久了,发现药渣上会长出一些蘑菇,于是他们有人尝试用一些粗纤维含量高的药渣来种蘑菇,并取得了成功。

一种最初被认为是包袱的东西,最后反而成了抢手货。

这样的例子很多,初中时,镇上的一个提炼碳酸钡的化工厂,炉渣无法利用,四处堆放,严重污染环境,当地政府考察后,发现这个炉渣可以抗辐射,可以吸潮,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好处,于是将炉渣用来铺路。镇上许多平展的马路由此诞生了。铺完所有的路之后,又开始用炉渣制作成砖,卖给当地人建房使用,炉渣砖不仅能够抗辐射,还能冬暖夏凉,废弃不用的炉渣,转手之间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很多时候,废物与良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只要我们的观点改变了,认识加深了,废物一夜之间往往能转变成良材!

其实在我们人体内,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身体每天都在代谢,对于代谢不了的物质则以病理产物的形式储存起来,这些病理产物往往在体内长期积存,影响气血的运行,最终导致脏腑的病变,甚至是癌变。

人体内病理产物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痰。

痰原本是人体精微物质因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化生,它们的物质基础还是水谷精微,也是一种能量,只是在转化过程中,变成了无法被人体利用的次品、废品。痰邪过重的病人,治疗时要采用化痰的办法,但化痰往往只能使痰邪变得稀薄,无法完全消失,这些痰邪停留在人体内,其实就是人体内的垃圾。

痰除了存在于肺中,也在其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存在,许多病人长期服用化痰的药物,但咳痰始终未见治愈,每天仍然咳吐不少黏稠的痰液。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常常祛痰,而痰却不见减少呢?是不是产生痰的根源没有找到呢?确实,人体内痰液不减少,是因为有来源,就好比城市中的生活垃圾,虽然每天都有清洁工人运走,但每天也都在产生,人体内的痰也是时时产生的。咳嗽吐出来是痰,那些没有咳出来的,在体内就是“黏稠的津液”。

对于痰的认识,如果借用我前面所讲的“废物利用的故事”,思路上可能就会有一些突破。

在治疗疾病的方法中,有一种被称为“饥饿疗法”,顾名思义,也就是让病人禁食或者处于饥饿状态,这种方法属于食疗范畴。

临床上我也常常运用此法,比如小儿停食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饿两顿就好了;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也是不吃饭为好,饿上一两顿,配合药物治疗,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轻度疾病的可单独应用禁食即饥饿疗法,往往能奏效。但一些复杂的疾病,往往不是饿上一两顿可以解决问题的。

我国古代就有“辟谷”之说,它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实际上它就是一种饥饿疗法。人们为了治愈某些疾病或强身健体而主动在短期内断食,让身体在饥饿状态下充分激发自身潜力。

“辟谷”期间,人体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体内的能量会逐步释放,当人体储备能量逐步减少时,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也会逐步转变为能量消耗掉,身体自然会进入另外一种状态,一些慢性病也会得到自我修复。

因此,饥饿也是治病的良方。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主持进行了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区别对待:第一组幼鼠享受“优惠待遇”,予以丰盛的美食,让其尽情享用,饱食终日;第二组幼鼠受到“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饿其体肤”,只能吃七八分饱。许多人预测,第一组老鼠的健康状况与寿命将远远好于第二组老鼠。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第一组享受“优惠待遇”的许多老鼠因为营养过剩,得了“富贵病”,未到“中年”就早早死去了。第二组受到“歧视待遇”的老鼠却皮毛光亮,皮肤紧绷,行动敏捷,体形匀称,出奇地健康与长寿;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食终日的老鼠高出不少。

人们自然会问:老鼠实验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生物呢?

后来,英国科学家又用猴子做了类似的实验。让100只猴子肥吃肥喝,让另外100只猴子只能吃七八分饱。10年之后,肥吃肥喝的那100只猴子,胖的多,脂肪肝多,高血压多,冠心病多,死得多;而另外的100只猴子,却是苗条得多,精神好得多,健康得多。观察的结果证明,所有高寿的猴子,都只吃七八分饱。

科学永无止境,科学家从不浅尝辄止。后来,又有一些科学家将实验的范围扩大到细菌、苍蝇、鱼等生物,结果都出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

人,尽管是高级动物,也需要适度饥饿,也不能逃脱凡事“过则错,过则祸”的规律。可以说,上述这些实验都验证了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

临床上痰湿过重的病人体检时,结果经常是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高……在针对这些指标治疗的同时,可以结合使用饥饿疗法,每餐只吃六七分饱,到下一顿吃饭前,有较强的饥饿感,这样体内多余的脂肪,多余的能量,就会慢慢被消耗利用,体内的痰湿会慢慢减少,身体就会得到治疗。那些危害人体健康的体内垃圾,也会转变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转变成热量,被合理利用起来。这种治疗方法,不伤肝,不伤肾,远远胜过服用降血脂、降血压的药物。

还有一些轻度2型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往往体形偏胖,平素胃口很好,爱吃甜食,运动量小。针对这种患者,只要控制饮食,每顿吃六七分饱,并且适当增加运动,完全不必服用降糖药物,血糖就能控制在理想水平。道理想想其实很简单,通过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一方面减少我们每天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增加能量的消耗,就可以达到进出的平衡,也就不会有多余的能量蓄积,而引起血糖增加。同时当我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后,体重会下降,由于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会改善,血糖自然可以达到理想水平。

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而营养过剩、肥胖倒成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大问题。为此,适当控制热量摄入,推广一下“饥饿疗法”,对促进入类健康、延年益寿,还是大有益处的。那是不是所有肥胖的病人,痰湿较重的病人都适合采用饥饿疗法呢?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病人,上上楼,爬爬坡,就会感到心慌气短,四肢乏力,周身出汗,体重不断增加,食欲也不好,就是人们常说的虚胖。这样的病人体内痰湿也较重,但他们的病因不是营养过剩,而是脏腑营养不足,无法对这些病理产物进行代谢,饥饿和服用减肥药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类病人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食欲,多用温补性的食物,来加强脏腑的功能,促进病理产物的代谢,这样才能让身体越吃越健康。

看看前面的故事,想通这其中的道理,明白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再自身实践,就会有深刻的体验。健康理念来源于生活感悟,不虚此言也!

野餐的故事——吃饭的学问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欣欣向荣。

看到大自然的这番景象,妻子决定一家人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地点离家不远,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四方山植物园。因为爬上山顶需要两个小时,来回得三四个小时,所以午餐就准备直接在山上解决。为此,妻子在超市买了一些牛肉干、水果、薯片、豆腐干等零食,还有各自喜欢的饮料。

万事俱备,我们开始爬山。山上的风光还算不错,中午我们刚好到达山顶,一边赏花观春色,一边开始吃午餐。

零食都是平时习惯吃的东西,按理应该吃得很舒服,但情况恰好相反,刚开始吃的时候,味道不错,吃得也爽,但吃了一会儿后,就发现没胃口,而且越吃越饿,一大堆零食吃完了,还是肚子空,胃也不舒服。山上没有餐馆,不得已只好早点下山,回到家时就一个感觉:饿!于是随便下了点面条,打上几个鸡蛋,加上一点青菜,每人舒舒服服地吃了一碗青菜鸡蛋面,胃才感到舒服。

一天的春游,最大的收获不是欣赏到了多少自然风光,而是加深了对零食的认识,这东西不养人啊!

一顿饭不吃,只靠吃零食来填饥,人就感到不舒服,如果连续一段时间不好好吃饭,那该如何呢?我不敢想象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在父母的娇惯下,到了吃饭的时间不好好进餐,过了进餐时间则喊肚子饿,要吃零食,吃水果。因为零食大多具有香、辣、鲜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小儿的食欲,他们于是偏爱吃零食,殊不知这些食物,并不能为小孩提供均衡的营养。

经常看到体质虚弱,长期感冒,或者反复上火,扁桃体肿大的孩子,我通常告诉孩子的家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