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哲学史讲演录-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蟹穸ㄔ谀凇7穸ǖ囊嗤匕诳隙ǖ闹冢灰磺斜浠蜕潭家源宋
但这类思想只是有时偶然出现,还不可当作真正的哲理。
只有当思想本身被认作基础、绝对、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时,才算得有了哲学。但在上述那些表达方式里却不是这样。
哲学并不是对业已存在于背后作为基质(Substrat)
的某一对象的思想。哲学的内容即是思想,普遍的思想。惟有思想才是第一义;哲学里的绝对必是思想。在希腊宗教里我们发现有“永恒的必然性”这一绝对的、普遍的关系或思想范畴。但这种永恒必然性的思想只表示一种相对的关系,除了必然性外还有〔自由的〕主体。这种必然性不能当作真实的、无所不包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方式也不是我们须加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这样说,有优利披德哲学、(108)有席勒哲学、有歌德哲学。但所有这些诗人的思想——对于真理、人的使命、道德等普遍的观念,一方面只是偶然顺便提出来的,一方面这些观念尚没有取得真正的思想形式,因为凡是根据真正的思想形式表达出来的,必应是最后的,构成绝对基础的东西。
〔在印度人那里,一切与思想相关联的东西互相贯穿在一起。
〕①
①此句与上文不相连属,荷夫麦斯特本及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均没有,似是衍文。——译者
…… 106
20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第三:〔宗教内的特殊理论〕①
我们在宗教里面发现的哲学亦与哲学史无关。不仅在印度宗教里,即在教父和经院哲学家那里,我们均可见得关于上帝性质的深刻的思辨的思想,熟悉这些思想,是研究教条历史的主要兴趣,但却不属于哲学史的范围。不过对于经院哲学家比起对于教父又须更加注意。教父们诚然是伟大的哲学家,基督教文明的形成,许多地方应该归功于他们。他们的思辨思想一部分应属于别的哲学,譬如柏拉图哲学。
〔这哲学自身有其独立的存在,在适当的地方将对它的最初形态予以考察。
〕②这些思辩思想的另一部分系出自宗教的思维内容,这内容作为教会的教义是他们思想的基础,首先是属于教会信仰的范围。
因此这些思想是建筑在一个前提上面的。
它们算不得真正的哲学,这就是说,算不得建筑在自身上的思想,而是为了一个固定的观念或前提而活动,——或是反驳别的观念和哲理,或藉攻击别的观念和哲理去为自己的宗教教义作哲学的辩护。因此这种思想并未认识并发挥其自身为内容之最后的、绝对的顶点,亦未认识并发挥其自身为内在地自身规定的思想。内容本身业已被当作真理,但它不是建筑在思想自身上面。理智不能把握宗教的真理;当理智自称为理性(像启蒙思想那样)
,〔要去讨论宗教和宗教的思辨内容〕,并自己宣称为〔这种内容的〕主人和统治者时,则它就
①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九十一页增补。——译者②米希勒本关于这句话意思欠明确,这里是根据荷夫麦斯特本,第二一八页译出。——译者
…… 107
导 言301
〔把这内容弄成浅薄平庸〕了①。基督教的内容只有藉思辨的方法才能把握。因此当教父们在教会的教义范围内思想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本来是很有思辨意味的,但它的内容却没有通过思想本身予以证明,而这种宗教内容的最后的辩护亦只是依赖教会的教义。于是哲学就局限于固定的教条之内,而不是自由地从自身出发的思想。同样在经院哲学里,思想并不是凭藉自身形成的、而是依靠于一些前提。
在经院哲学里,思想已愈趋于自己建筑在自己上面,但并不与教会的教义对立。教义与思想二者应一致,也是一致的,但教会已经证明。。
为真的真理、思想应该从自身出发予以证明。
这样我们就划分开那些与哲学相关联的部门了。但我们同时又要注意这些相关联的部门所包含的成分,哪些是属于哲学的概念,哪些是与哲学分开。这样我们才能够认识哲学的概念。
(三)哲学与通俗哲学的区别
就上述两个与哲学相关联的领域而论:其一,那些特殊的科学,如果要算作哲学,就有了这样的缺点:它们是沉陷在有限的材料中的自己观察、自己思想,是主观能动地去认识有限事物,但缺乏内容(指无限的普遍的内容——译者)
,只代表形式的主观的那一环节。其二,宗教的领域:它与哲学有了共同的内容,代表客观的那一环节,其缺点在于自己
①这三个括号内的译文,都是根据荷夫麦斯特本,第二一九页增补的,米希勒本语意个够明白充足。——译者
…… 108
40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思想不是中心环节,而其对象或内容也只是通过形象的形式或历史的形式表现出来。哲学所要求的是两个环节的统一与贯穿,它结合这两方面为一体:它结合了生活的休沐日和工作日,在休沐日,人谦卑地否定他自身于庄严神圣的上帝之前,在工作日,人立定脚跟,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另外有一领域似乎想兼备这两个方面,那就是“通俗哲学”。通俗哲学也研究普遍的对象,也对上帝与世界加以哲学思考。在这里思想也是能动地去认识这些对象。但这類的哲学我们仍须把它抛在一边。西塞罗的著作就可以算作这样的通俗哲学。
那也是一种哲学思想,有它一定的地位,而且里面说了很多很好的话。他有了多方面的生活体验和性灵体验,及他观察了世事的变化后,他便体会到真理。他以教化人群的精神,去说出人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很为众人所喜爱。从另一方面看来,狂热者、神秘主义者也可以算作通俗哲学家。他们道出了他们深刻的宗教信念,他们在高尚神圣的领域里有了体验,他们能够说出最高的内容,而他们的文字表达也是很感人的。像巴斯喀尔的著作就是这样。他的“沉思录”
(Pensées)一书中有最深刻的见解。
从哲学观点看来,这种哲学还有一个缺点。它所诉求的究竟至极的东西是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中的(近代的人也是这样看法)。这种看法,西塞罗也是很常有的。现在大家常说到“道德的本能”
,但人们却称之为一种情绪。据说,现在宗教不应建筑在客观内容上而应建筑在宗教情绪上:人对于上帝的直接意识就是最后的根据。
西塞罗常用“众心一致”
(conEsensus
gentium)这名词。这种诉诸众心的办法在近代是或
…… 109
导 言501
多或少被摈弃了,因为主体是应该建筑在自身上面的。他们首先抬高感情的地位,然后再为感情找根据,说理由。但这种根据和理由也只能在当下的直接性里去寻求。诚然这里所要求的是自己思想,思想的内容也是从自身出发的。但这种思想形态我们也同样应予以排斥。因为思想内容所自出的本源仍与前面所讨论的第一领域(指科学——译者)
是相同的。
在第一领域里本源是自然。但在第二种领域(指宗教——译者)内,本源却是精神,不过在这里本源只是权威、外在给予的内容、只有在默祷中才暂时取消了这种外在性。
〔而在第三领域(通俗哲学)里,其权威的本源却是自然的内心的权威〕①。这本源是心情、冲动、天性、我们的自然存在、我对正义、上帝的感情。这内容只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在情感中〔诚然〕②我有了一切,但神话的内容也包含一切。但无论情感或神话的内容都不是在真正的形式里。在〔国家的〕③法律和宗教的教义里,这种无限的内容在一较确定的形式下达到了意识;而在感情里,主观的任性尚混杂在内容里面。
三 哲学和哲学史的起始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这个普遍的内容我们必须予以规定。我们即将指出,对这内容种种不同的规定如何逐渐在哲学史里面出现。最初这些规定
①据荷夫麦斯特本,第二二二页增补。——译者②同上。
③同上,第二二三页增补。——译者
…… 110
60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是直接的,进一步,这个普遍者就会被认作自己无限地规定着自己的存在。我们既已这样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就可以问哲学和哲学史是从哪里起始的了。
(一) 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
一般的答复即根据前面所说: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握或思想之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这事何时发生?
这事何时起始?
这就是历史所要解答的问题。
思想必须独立,必须达到自由的存在,必须从自然事物里摆脱出来,并且必须从感性直观里超拔出来。思想既是自由的,则它必须深入自身,因而达到自由的意识。
哲学真正的起始是从这里出发:即绝对已不复是表象,自由思想不仅思维那绝对,而是把握住绝对的理念了:这就是说,思想认识思想这样的存在是事物的本质,是绝对的全体,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本质一方面好像是一外在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却被认作思想。因此那为犹太人所当作思维对象的上帝(因为一切宗教均包含思维)的单纯的超感官的本质不是哲学的对象。但反之,譬如这样的命题:事物的本质是水、或火、或思想,则是哲学的命题。
这种普遍的规定,那自己建立自己的思想,是抽象性的。
它却是哲学的起始,这起始同时是历史性的,是一个民族的具体的思想形态,这个思想形态的原则构成我们所说的哲学的起始。一个有了这种自由意识的民族,就会以这种自由原则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一个民族的法律的制定,和这民族的
…… 111
导 言701
整个情况,只是以它的精神所制定的概念和所具有的范畴为根据。如果我们说,哲学的出现属于自由的意识,则在哲学业已起始的民族里必以这自由原则作为它的根据。从实践方面看来,则现实的自由和政治的自由之发苞开花,必与自由的意识相联系着。现实的政治的自由仅开始于当个人自知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有普遍性的有本质性的,也是有无限价值的时候,或者当主体达到了人格的意识,因而要求本身得到单纯的尊重的时候。这样,对于对象的自由思维就包含了对绝对的、普遍的、本质的对象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把一个对象提高到普遍性的形式。所谓自己思维或自由思维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具有普遍性、自己给予自己以普遍的特性、自己与自己相关联。自由思维里即包含有实践的自由的成分。哲学的思想因此是两方面的结合:第一,就哲学思想之为思维能力言,它有一普遍的对象在它前面,它以那普遍者为它的对象,或者它把对象规定为一有普遍性的概念。在感觉意识内的个别的自然事物,它规定为一普遍者、为一思想、为一客观的思想——为一作为思想的客观东西。
第二,在哲学思想里,我认识、规定、知道这个普遍者。只有当我保持或保存我自己的自为性或独立性时,我才会与普遍者有能知的认识的关系。一个对象尽管保持其为对象,并与我相反对,同时只要我在思维它,则它就成为我的了:虽说它是我的思维,但它对于我仍是一绝对的普遍者;我在它里面发现我自己,我保持我自身于这客观的无限的对象中,我对它有了意识,我仍然站在客观对象的立场。
这就是政治自由与思想自由出现的一般关系。所以在历
…… 112
801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
史上哲学的发生,只有当自由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的时候。
精神必须与它的自然意识,与它沉陷于外在材料的情况分离开。世界精神开始时所取的形式是在这种分离之先,是在精神与自然合一的阶段,这种合一是直接的,还不是真正的统一。这种直接合一的境界就是东方人一般的存在方式;故哲学实自希腊起始。
(二) 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之不属于哲学史
关于上面这种东方意识的形态尚须有一些解释。精神是有意识的、有意志的、有欲求的。如果自我意识停留在这第一阶段,则它的表象和意志的范围是有限的。由于在这里理智既是有限的,则那种精神与自然的合一也不是完美的境界。
它的目的也还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如果我志在求正义、求道德,则我的意志是以普遍性为对象,且必以普遍性为根据。如果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合乎正义的法律,则它的对象便是有普遍性的;这又以精神的坚强为前提。当它以普遍性为意志的对象时,则它便开始有了自由。普遍的意志包含着思维(主体的思维)与思维(普遍性)的关系,这也就是思维在自身之中。
民族的意志要求自由,它调整它的欲望,使遵从法律;在未遵从法律以前,它所欲求的对象只是一特殊的东西。意志的有限性是东方人的性格,因为他们意志活动是被认作有限的,尚没有认识到意志的普遍性。在东方只有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这是专制的阶段。在这阶段里,恐惧一般地是主要的范畴。
意志还没有从这种有限性里解放出来,因为思维本身也还不是自由的;因此意志可被认作是有限的,而
…… 113
导 言901
有限的就可被假定为否定的。这种否定之感——感觉着某种东西不能长久支持下去——就是恐惧。反之自由却不是有限的,而是独立自在的,而独立自在的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