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护理
  清制,省级长官出缺,未能及时派员接替,即以次级官暂代其职,称护理。如总督、巡抚多由布政使护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亦沿袭其制。

护羌校尉
  官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西羌联合匈奴,围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使李息、徐自为率兵击破西羌。乃置护羌校尉,掌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东汉沿置。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护卫府
  辽官署名。属北面御帐官系。北护卫府掌北院护卫,皇太后宫有左、右护卫。设官有北护卫太师、北护卫太保、北护卫司徒。所司总领左、右护卫司有总领左、右护卫。左护卫司有左护卫太保、左护卫,右护卫司有右护卫太保、右护卫。南护卫府掌南院护卫,所属司官与北护卫府同,惟北称总领左、右护卫司,南称总理左、右护卫司。护卫府所属又有奉宸司掌供奉宸御;三班院掌左、右寄班,设官有左班都知、右班都知、寄班都知;宿卫司专掌宿卫,设官有总宿卫事(亦称典宿卫事)、总知宿卫事、同掌宿卫事,所属禁卫局有总禁卫事、禁卫长;宿直司掌轮直官员宿直,皇太后宫有宿直官,设官有宿直详稳、宿直都监、宿直将军、宿直小将军、宿直官、宿直护卫。

护乌桓校尉
  官名。西汉初,乌桓为冒顿单于所破,自此受匈奴奴役,贡物过期不具,辄没其妻子。武帝时,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乃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秩比二千石(《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作二千石,此从《续汉书·百官志五》),拥节,以监领其众,并领鲜卑。东汉、魏、晋沿置。

花翎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后期限制渐宽,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均赏戴双眼花翎,李鸿章曾赏戴三眼花翎。又道光后定例,单眼花翎与蓝翎可以捐得,戴者始滥。

怀化大将军
  唐、宋武散官名。唐正三品上,宋正三品,为武官第五级。

怀化将军
  唐武散官名,正三品下,位于怀化大将之下,为武官第六级。

怀化郎将
  唐武散官名。正五品下。

怀化司戈
  唐武散官名。正八品下。

怀化司阶
  唐武散官名。正六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
  唐武散官名。至九品下。

怀化中候
  唐武散官名。正七品下。

怀化中郎将
  唐武散官名,正四品下。

怀仁尉
  隋散官名。炀帝置。正八品,详见“建节尉”。

怀远大将军
  武散官名。金始置,从四品,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

怀远驿
  宋官署名。属鸿胪寺。景德三年(1006)置,以侍海南诸国进贡使节。掌交州、龟兹、占城、大食、注辇、于阗、甘州、沙州、宗歌等地贡奉与通使事项。

金候郎
  医散官名。金始置,正九品下,元升正八品,明废。

金痊郎
  医散官名。金始置,从九品上,元升从八品, 明废。

金效郎
  医散官名。金始置,正九品上,元升正八品,明废。

进马
  官名。唐属殿中省,为仪卫官。掌操纵立仗马。宋沿置,元废。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唐科目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当时凡当应考之人就叫进士,因其为地方“进”给中央之“士”。录取后称“赐进士及第”。史传常有言“举进士”,此“进士”指应试之人。但云“举进士”,则及第与否尚未知。此“进士”与“举人”为同义辞。明、清需殿试合格,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才得称进士。

进士科
  隋以后各朝选拔官吏的主要科目。始于隋炀帝时,《通典》以为在大业三年(607)。唐科目虽多,而进士科特受重视。考试内容,本为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康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谓“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加试杂文二篇(诗赋)。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应试者潜心词章,论者常讥为浮薄。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考试内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虽屡变,而终于以经义为止。

进武副尉
  南宋武散官名。列第五十六阶(共六十阶)。

进武校尉
  南宋武散官名。列第五十三阶(共六十阶)。

进义副尉
  武散官名。南宋始置,金从九品,元升从八品。

进义校尉
  武散官名。南宋始置,列第五十四阶(共六十阶)。金正九品,元升正八品。

进勇副尉
  南宋武散官名。列第五十九阶(共六十阶)。

进奏院
  官署名。唐藩镇于京帅置上都知进奏院,掌报递章奏,承转诏令。宋初,各州府于京师城置进奏院,宋太守太平兴国六年(981),置都进奏院管理各州府进奏官,以京朝官监领。掌承转诏敕及朝廷各部门公文于诸路,并转呈章奏,分送文书至朝廷各有关部门。南宋属门下省给事中,元废。

近侍局
  金官署名。属殿前都点检司。掌侍从,承奉敕令,转进奏贴。有提点、使、副使等官。

究微郎
  金司天散官名。正七品上。

均官长
  官名。秦、西汉太(奉)常所属,有长及丞。《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均官,主山陵上稿输入之官也。”稿即草。又少府属官亦有此名。东汉均省。

均人
  官名。《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均人,设中士二人,下士四人,以下有府、史、胥、徒等人员。掌管均平调整人民赋税力役。


  春秋时楚国及战国时各国封君的称调。春秋时楚国封君有番君、契君、黄君等,见于铜器铭文。《墨子·鲁问篇》记楚的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亦当为封君。战国时各大国封君普遍称君。秦、汉之际刘邦沿用楚国官制,称君者是封君或封号。

库部
  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曹,有尚书郎。掌军械器用等事。晋、南北朝沿置。北齐误码部归度支尚书管辖。隋改归兵部,置郎中、员外郎,掌军械、卤簿仪仗等事,主管武库。唐、宋沿袭。明、清改称武库,仅掌兵籍、军械。清末废兵部,改设陆军部、海军部,所属各司也另立新名,武库之名遂废。

快行
  宋宫廷中吏役,亦称快行家。供奔走使令、传命令,皇帝出行时随从执衣服器物,所候役使,仪卫、卤簿中皆有之。元亦有快有行,蒙古语称贵由赤。

来远驿
  宋官署名。属鸿胪寺。熙宁三年(1070)置。掌接待少数民族与外国来客。

里魁
  汉乡官名。《续汉书·百官五》:“里有时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据本注,里魁掌一里百家,以下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互相检察。遇有善事恶事,由里魁向有秩、啬夫、三老汇报。

里行使
  唐官名。唐御史台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里行”,暂任某官之意。唐太宗得马周,欲加重用,因其原系布衣,令于监察御史里行,意为不占正官总额,暂与正官共事。高宗龙溯元年(661),因御史台事务繁剧,又置御史里行使、侍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与监察里行使。先以御史台内非正官,无员数。后遂作为正式官名。玄宗后不置,宋称官卑而任监察御史者为“里行”。

里宰
  《周礼》谓一先酂分四里,每里二十五家,有里宰。参见“遂大夫”。

里正
  战国时秦国居民区一里之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昭王病,“民以牛祷,病愈”,“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旧注:“訾,罚之也。”《秦律》都称为“典”。《秦律杂抄》:“典、老弗告,訾各一甲。”

丽仪
  辽妃嫔称号。

丽正修书院
  唐官署名。开元六年(718)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参见“集贤院”。

丽妃
  妃嫔称号。唐玄宗初年与惠、华二妃同置,以代相传古制的三夫人。明妃中也有此号。

利器署
  金官署名。原名都作院,兴定二年(1218)改利器署。属军器监,掌修造弓弩刀槊等兵器,有令、丞、直长等官。

利用监
  元官署名。掌出纳皮货衣物。至元十年(1273)置,二十年废,二十六年复置。大德十一年(1307)改为院。至大四年(1311)复为监。有监卿、太监、少监、监丞等官。所属有资用库、怯怜口皮局人匠提举司、杂造双线局、熟皮局、软皮局、斜皮局、貂鼠局提举司、貂鼠局、染局等。

连帅
  《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后世常用双称地方长官。

连尹
  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服虔以为射官(《左传》孔疏孔),洪亮吉以连为地名(《春秋左传诂》),梁履绳谓即《史记·淮阴侯传》的楚官连敖(《左通补释》)。

良人
  一、乡官名,即乡大夫。《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二千家),乡有良人焉。”
  二、妃嫔称号。西汉置。元帝时规定,在妃嫔十四等中位居第九,地位相当于八百石官。东汉省,魏复置。

良使
  汉皇帝侍妾称号。与无涓等同处于妃嫔的第十四等,禄秩相当于百石官。《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良使,使令之善者也。”

良酝署
  官署名。隋以太官、肴藏、良酝、掌醢、为光禄寺四署,设令及丞。唐因之。良酝掌供应宫廷所需之酒。宋属御厨,有内酒坊。明光禄寺复设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有署正等官。清承明制,掌供备羊、酒,并备酿酒所用器物,供用官廷日用羊肉及牛乳。有署正、署丞,所属有酒局。

良娣
  皇太子妾称号。《汉书·武五子传注》引韦昭曰:“良娣,太子之内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南朝太子妃下置齐良娣、宝林、才人三内职。梁改为良娣、宝林二内职。唐太子妾也有良娣二人,正三品。

良媛
  唐太子妾称号。有六人,正四品,位良娣下。


  步兵编制。“两”原指车辆,《风俗通》(《书·牧誓》引疏引):“车有两轮,故称为两”。古以车战,每辆隶属的甲士、步卒有五个“伍”,即二十五人,所以《司马法》和《两礼·地官》都说:“二十五人为两”,两的长官称“两司马”。

两榜
  科举制度中由举人而考中进士的别称,亦称“甲榜”。举人、进士各为一榜,合为两榜。甲与乙对立而言,取中举人称乙榜,亦称一榜。

两街功德使
  唐官名。掌僧尼道士事务,两街指左右街。

两省
  唐、宋通称门下省与中书省为两省,统称门下省五品以上官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与中书省五品以上官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为大两省官。统称门下省五品以下官起居郎、左司谏、左正言与中书省五品以下官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为小两省官。

两使
  宋统称节度使与观察使为两使,有节度观察留后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七年(1117),改名承宣使。

两税使
  唐官名。掌管两税事务长官。建中三年(782)置汴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非常置,多以转运使、盐铁使兼任,或以朝臣充任。

两司
  清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

两司马
  一、《周礼》所载兵制,以二十五人为两,以中士任两司马。
  二、太平国兵制,亦以军事编制推行于地方,以二十六家(一说二十五家)为一两,亦设两司马。

两易
  宋制,官员因避嫌,被罚等情况有碍公事,可与人互易职位,称两易,亦称对移。

两制
  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宋以后仍有两制习称,而诏令皆由翰林院起草,与唐、宋不同。

邻长
  《周礼》谓一里分五邻。每邻五家,有邻长,参见“遂大夫”。


  春秋乐官名。即“冷”。《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王将铸无射,冷州鸠曰:王其心以疾死乎”!杜预注:“无射,钟名。律中无射。冷,乐官;州鸠,其名也。”《国语·周语下》作“伶州鸠”,韦昭注:“伶,司乐官”。

灵台郎
  官名。汉太史令属官有灵台丞,掌候日月星气。自魏至清置否,史裁不详。唐司天台属官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灵台郎,各一人,秩均正七品下,总称五官灵台郎,掌观测天象。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后为太史局)、辽南面官司天监、元太史院与明、清钦天沿置,明正七品,清从七品。

灵宪大夫
  金司天散官名。正五品上。元废。

陆军部
  官署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练兵处,置总理亲王一人,会办、襄办、提调各一人,分军政、军令、军学三司。三十二年(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初设时并领军谘处、海军处,旋即分出。部以尚书、侍郎为主官。部内设承政、参议二厅,有左右丞、参议、谘议官、检察官、正副从事官;军衡、军乘、军计、军实、军制、军需、军学、军医、军法、军牧十司,各司人员有职有官,职指司长、科长、科员、承发官、译员、绘图员等,官指郎中、员外郎、主事、笔贴式、正副参领、正副军校等,以官分任各职。宣统二年(1910),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省左右丞、参议、谘议、承发等官,省参议厅,改承政厅为承政司,另省军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