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陵新传-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尊敬的。哪一位是我父亲都是我的光荣,所以我并没有什么认祖归宗的问题。”社会上还有一些“内幕”消息,指当年戴季陶和蒋介石两人因情同手足,所以曾经有过约定,彼此易子而教。也就是说,戴安国是蒋介石的亲骨肉,而蒋纬国则是戴季陶的儿子。

谈及这个传言,蒋纬国笑说:“这简直是荒谬的说法!我是戴季陶先生的义子,他是我义父。安国哥并没有拜我父亲为义父。他在我们家就像我们自己家里的弟兄一般,他比我哥哥(指蒋经国)小三岁,比我大三岁。戴安国这个人从小就是我的偶像。”

“我有生以来一直是在蒋家长大,我要继承蒋家的香火,戴伯伯是我的义父,他唯一的儿子安国哥已经过世了,我当然要替戴安国哥完成作后代的责任。”蒋纬国有这种尽“义子”孝道的孝心,可以从另外一篇文章中看出一些端倪,这篇名为“戴传贤先生——我的亲伯”(按戴传贤即戴季陶)的文章中写道:浙江湖州称呼“义父”为“亲伯”。戴传贤先生与先君(指蒋介石)有金兰之宜,且属通家之好。因此,我从小就秉先君之命,拜传贤先生为“义父”,并常常依偎在传贤先生的膝下,翘首昵亲尊称他老人家“亲伯”。在名义上,戴季陶是蒋纬国的“义父”,可是,戴对他的情分却是有异于其他义子女,这可以从蒋纬国的一份自述中看出一些真情:“戴老先生曾经收了100多个义子女,包括欧美、亚非、日本和中国,但我知道我是他老人家最疼爱的一个,因为我有最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近他,所以,他传教给我的学技最多。”

至于有关戴季陶和日本的因缘,也可以从蒋纬国的这篇文章中看出一些梗概。

戴季陶在日本读书三年,经常靠同学接济度日,故不得不提前回国。戴回国之后,多亏上海闻人张静江的接济,才得以生活无虞,而张静江亦是蒋介石的恩人,为此,蒋戴两人便得以结识,并且成为莫逆之交。

不论外间的传言怎样,也不论蒋纬国到底是不是戴季陶的亲骨肉,蒋纬国和戴季陶之间的情感深厚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戴季陶不知是不愿和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还是另有隐情,竟然在广州等候蒋纬国为他安排的船只到达之前,被发现死在某一旅馆里,死因扑朔迷离。

据蒋纬国的描述,“亲伯的死因,引起许多猜测和议论,有人说他老人家是自杀身亡的,因为桌上和床上都发现了安眠药。当时我并不在现场,不过事后听别人描述现场情况,我肯定地认为亲伯不是一般传说的自杀,而是心脏病突发过世的。”

在行事和为人性格方面,蒋纬国受到戴季陶相当程度的影响。例如,戴季陶在佛学方面的研究、在战略以及为人方面,或多或少给蒋纬国正面的影响,而蒋纬国这十几年来的种种作为,都和当年的戴季陶有若干相近之处。他向笔者表示:“我很多的佛教理论,都是戴家亲伯教我的,这些就是中国的人生哲学!”

前几年,蒋纬国托了朋友,到大陆找寻戴传贤的遗骸。戴传贤死了几十年,要找寻遗骸,这是谈何容易啊!

皇天不负苦心人,戴季陶的遗骸居然被找到了,“我在去年就找到了亲伯的遗骸,已经被人家抛弃在荒郊野外了,能够找到这是天意。”

找到戴季陶遗骨之后,蒋纬国将他安葬于成都昭觉寺。

适巧,昭觉寺的住持老法师,是黄埔第四期毕业的老大哥,他说:“戴居士是我们最钦佩的老居士,我们将他的骨灰留在庙里。”为此,昭觉寺特地在庙后建了一座灵骨塔,以供奉戴的骨骸,这样总算是了却了蒋纬国长年以来的一桩心愿。

继1993年找到戴季陶的遗骨之后,蒋纬国还在1994年年初,请一位友人到大陆去扫墓祭祖。

他说:“这次有一位友人去成都和奉化,我就请他代为扫墓。扫墓不过是一件形式上的事情,但主要是去感谢我的祖先。”

尽管蒋纬国身世成谜,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资料还是认为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

深受蒋介石关爱8岁那年,蒋纬国随蒋经国入上海万竹小学,跟蒋氏的妻妾陈洁如生活一起。因此,陈洁如成了蒋纬国的“庶母”。9岁,他又随陈洁如远赴广州黄埔军校,住在蒋介石的官邸。据前黄埔一期出身的宋希濂、孙元良等人说:“每到傍晚,军校课务告一段落后,蒋校长常与陈洁如携手在校园中散步,有时也会牵着天真活泼的纬国一道出游。”10岁,蒋介石誓师北伐,将陈洁如与蒋纬国留在身边,可知蒋介石对蒋纬国的钟爱非比寻常。

11岁,国民革命军底定江南后,蒋介石与陈洁如宣告仳离,将蒋纬国托养给吴忠信,拜吴忠信夫妇为“干爹”与“干娘”。此后,蒋纬国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并由吴忠信夫人王唯仁女士带养到蒋纬国束装赴德国留学为止。

在这段期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使蒋纬国在生活上,又多了个“继母”。

蒋纬国于苏州求学期间,结束了他幼年时不停的迁居颠沛,也不时与戴传贤相互往来,使他体验了另一种生活的情趣。此后,他中学毕业,进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选修学分,及至文学院政治、社会、经济学系旁听有关课程,生活都十分安定。

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接受蒋介石的建议,携带朱家骅介绍函,远赴德国研习军事。欧战前夕,奉命赴美,入美陆军航空战术学校受训,并至美装甲兵训练中心研习装甲战术。1940年底,他回国入西北军胡宗南麾下担任步2营少尉徘长,开始往返重庆与潼关之间,此时,与西北豪富石凤翔之女石静宜小姐,结为连理。由蒋介石与宋美龄主婚。抗战结束前夕,调任青年军616团步2营营长。抗战胜利后,他在蒋介石、何应钦、邱清泉等将领提携下,以33岁不到的年龄,出任少将装甲兵副司令兼参谋长,直到大陆解放。由于蒋经国曾和其父失和,赴俄留学,蒋介石对少年纬国的关爱,远超过蒋经国,蒋介石对纬国的“视如己出”,赢得了纬国非常浓郁的“崇敬感受”,历久不衰。日后据蒋纬国提起这段相处时光说:“我最记得,每当‘父亲’在前方打仗打得最危急、最激烈时,或当‘父亲’遭受国内外各方大压力时,他总喜欢把我叫到身边,以纤解他所承受的压力。”可见,蒋介石对他钟爱的程度,后来蒋介石虽冷落了蒋纬国,并囿限了他在军系的发展。但在父子亲情上,蒋介石仍然给了蒋纬国许多关爱。

在蒋纬国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件牵涉到“宫廷政治”的事值得稍作说明:一、宋美龄很不喜欢蒋经国,但钟爱蒋纬国,蒋介石为什么不让宋美龄抚养蒋纬国呢?

二、1975年蒋介石过世时,蒋纬国还是一个“万年中将”呢,蒋纬国的上将还是在蒋经国手上升起来的。蒋介石在世时,为何一直压抑蒋纬国呢?根据蒋纬国的说法,将他交给姚氏抚养并限制他的发展,是避免造成兄弟阋墙。蒋纬国表示,宋美龄财多势众,如果将他交给宋美龄抚养,可能将来会造成很严重的阋墙之争。如果宋美龄要拥立蒋纬国接班,大势就不容易收拾。姚夫人无财无势,比较适合抚养他顺利长大。

毕竟,蒋介石是一位中国传统的武将,蒋经国好歹是元配所生,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蒋纬国毕竟只是挚友之子。

“湖口兵变”影响宦途蒋介石生前一直压抑蒋纬国升迁、掌兵权,除了是害怕蒋经国和蒋纬国争权内哄外,也是因为“湖口兵变”的缘故。

所谓“湖口兵变”实际是一场“兵谏”,发生于1961年。当时“装甲兵司令部”设在台北以南的湖口地区。曾经追随蒋纬国并受到信任的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因为看到官场中一些腐败的情形,加之不满人事安排而发难。据说蒋纬国对其兄蒋经国的所作所为不尽赞同,在有关装甲兵的人事和训练方面,常持不同意见。蒋经国为了控制装甲兵,向老蒋谏言,将蒋纬国调任一个有职无权的参谋学校校长。并委派一名与该兵团素无关系而资历远不及副司令赵志华的人接任。不久,此人调走。照例自应由赵代理司令,但蒋介石却又委派蒋经国保荐的另一人前来代理,以致引起该兵团许多干部愤愤不平,尤以赵志华的态度最为激烈。于是召集部下训话,借向参谋总长彭孟辑“算帐”,发泄不满。可是,蒋经国早有戒备,暗中对赵志华等人已进行严密监视。所以当赵志华举事时,突遭逮捕,并株连军官三十多人。赵志华何以敢于公开号召该兵团官兵向台北进军,是否与蒋纬国有关,局外人自是不得而知。事件发生后,由于蒋纬国“自请处分”才使蒋介石的处置没有扩大。从此,也注定了蒋纬国命运的安排。不过,在与蒋介石的父子感情上,老蒋也给予蒋纬国以谅解和许多的关爱。宋美龄也一直把蒋纬国“视如己出”,如果没有宋美龄对蒋纬国的庇护,“湖口兵变”的主事者赵志华也不会从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被株连的三十多名军官,也因宋美龄力保,个个都在“原职待退”,作了从轻处理。对于这点,蒋纬国始终感激宋美龄。

1975年4月7日,蒋介石过世后,蒋经国下的第一道人事命令:“陆军副总司令”郑为元调升“警备总司令”、“空军副总司令”司徒福调升“空军总司令”、“总政战部”主任罗友伦调“联勤总司令”、“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王升调“总政战部主任”。这些例行性的调任,虽无政治意义可言,可是,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却备受冷落,依旧是“三军大学”副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毫无升迁的希望。后来,很多元老看不过去,迭向宋美龄进言,并向蒋经国暗示蒋纬国的“出处”,应有合理的安排。讵料,却遭蒋经国婉拒。当时,政坛即有传言,最后还是宋美龄在临去美国前,当面向蒋经国提了这件事,蒋纬国才得以解冻晋升。但是,据悉,前“三军大学”校长余伯泉亦出了不少力。当时余伯泉除了直接向蒋经国进言外并主动提前办理“退役”,力荐蒋纬国接替他出任“三军大学”校长;由于余伯泉的坚持,并让位给蒋纬国,蒋纬国方得晋升上将,否则,蒋纬国的宦途也将至此而终,从蒋纬国晋升上将的曲折过程来看,简直是一桩令人费解之事。难怪蒋纬国一生对余伯泉将军感怀不已。毕竟,没有余伯泉的让位、力保,蒋纬国也无法位列上将之尊。

蒋纬国担任“三军大学”校长之后,经常发表一些使蒋经国不满的言论,例如:蒋纬国在校上课或讲话,不是推崇蒋介石,就宣扬自己的作战阅历和战略思想,极少称赞他的兄长,也不常引伸蒋经国关于军事或国防的言论,大有“目无兄长”之嫌,此外,蒋纬国又喜欢到校外参加一些活动,发表关于战略和军事学术的讲演或谈话,他的言论有时涉及到全局问题。有一次他答复一个外来记者的访问,强调:“我们从来没有要反攻大陆,至少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见香港《明报月刊》161期《蒋纬国报到》)蒋经国知道后很生气,指示一个亲信转告蒋纬国,说蒋纬国作为“三军大学”校长,竟然散播“反攻无望论”,会涣散军心士气。

还有一点是,台湾几乎人所周知,就是蒋纬国不满蒋经国把王升提升得太快太高。王升升到上将,蒋纬国还屈居中将,所以,蒋纬国曾经讽刺说:“台湾又出了没有打过仗的上将。”之后,过了两年蒋纬国才勉强被晋升上将。

蒋纬国抨击王升的近因,是由于高雄事件。王升自1979年冬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之后,成了高层决策的特殊中心人物之一,党、政、军、特,几乎一把抓。台湾“警总”和“调查局”联手镇压“美丽岛”一案,就是由王升决策指挥的。当然,蒋纬国不得干预这种工作,实际情况他也是隔膜的。等到高雄事件爆发之后,蒋纬国听到,立即表示非常震怒。他一方面谴责“美丽岛”一批人;另一方面则批评官方处置失当。蒋纬国特别指责“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执行“戒严令”,不容“聚众”滋事,防范事故于未然。

蒋纬国在一次对“三军大学”学员的讲话中说:现在台湾出现了一种口号和策略,叫做“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我们作为一个军人,绝对不能听从这一套歪论。这是违反军人立身、用兵、作战之道的。骂则受辱,打则受伤,宁愿受辱受伤,这能算是一个有骨气的军人吗?这样,结果必然是挫折士气损伤兵力,而且还不反击,这岂不是束手待毙。这是违反兵法起码的通则的,用兵或进攻,或退守,决投有等着挨打的。据说蒋纬国由此发挥,讲了一大套兵法战略和战术,批评“两不”。他说要是“贯彻两不到底”,“我们岂不要被推翻了吗?”这是不足为范的。蒋纬国又批评“警总”下令宪警“挨打”,这是失职,应受处分。

蒋纬国私下和人谈论,批评这种做法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或“苦肉计”,也是很拙劣的,所以闹到不可收拾,使台湾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失。可谓“得不偿失”。蒋纬国讽刺说:“只有老百姓出身的上将,才指挥军警去挨打,要是在战场上,岂不要垮得一干二净。。”蒋纬国的这派言论,很得台湾军政界一部分人的同情。传到蒋经国耳里,加上王升又在“经师”面前撒娇抱屈,加油加醋。蒋经国一怒之下,就写了一张“手谕”:免去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后来找到宋长志交代此事,并考虑派人接掌“三军大学”。经宋长志婉转进言,才给蒋纬国一个转旋的余地,和王多年对调,任“联勤总司令”。蒋经国并指示宋长志转告蒋纬国,今后要安守本份干三军后勤,不关他的业务,决不容许他随便议论,尤其不准“狂妄”指责中枢的决策。1980年5月3日,香港一份报纸在一版头条刊登《台湾国军将领上书蒋总统祝寿》(蒋经国70岁生日)末尾,开列了将领的名单:国防部长高魁元上将(笔者注:第一)

参谋总长宋长志上将(第二)

国防部副部长郑为元上将(第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