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琉球之谜-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器、漆器、祭器、钞币、海船、印章、文具、条靴、皮货、药品等生产生活用品。琉球是岛国,它缺这些,鲍鱼、海参那是一点都不缺。大家看,琉球、朝鲜给中国进贡那么多东西,还来那么多次,明清朝廷就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因为当时朝贡贸易也有很多欺诈行为,所以明清朝廷就先给朝贡国颁发勘合。什么叫勘合呢?就是一份官方文书、盖上官方的大印,然后一撕两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见面的时候拿出来一对,对的上就是真的,对不上就是假的。这就是暗号、凭证,古代也常用于男女婚契,一个玉佩,一掰两半,好久不见面,一见面拿出一对接,正好一个玉佩,这样就算找着另一半了;现在呢,男女也有,你脖子上挂个锁,他脖子上挂个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这么个意思。明清朝廷就给朝贡国弄了这么个东西,可没给琉球和朝鲜弄,为什么?因为经常见面,如果还弄个什么暗号、凭证的,就没意思了。你说你天天回家,进门还要说暗号吗?你整天去单位跟同事还用先拿出身份证来对对,是不是他啊?不用。这说明什么问题?这琉球和朝鲜就跟一家人一样。
虽说像一家人一样,可即使是一家人,也有不同。那么,朝鲜和琉球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说了,他们的贡品不一样,对,肯定不一样,那是因为他们的特产不一样,拿的都是各自的特产。还有,他们走的路线不一样。朝鲜到中国主要是陆路,从平壤出发,跨过鸭绿江就到中国,过了山海关就到北京,才三千多里路,人家琉球那可远多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不一样,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在贡期上,明清两朝,朝鲜的贡期最少是一年三贡,有时一年四贡、五贡,多的时候达到了六贡、七贡。朝鲜是明清藩属国中朝贡次数最多的国家,琉球紧随其后,排名第二。除了路途遥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朝廷规定,琉球不能来的太频繁了。明朝永乐皇帝规定琉球两年一贡就行,可琉球不愿意,认为两年时间太长,要求一年一次,永乐皇帝没办法就答应了,可答应归答应,规定归规定,琉球也不怎么遵守,常常是一年就来好几次。人家既然来了,也不能把人家再撵回去,来就来吧。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时,严格规定琉球两年一贡且必须遵守,但琉球也没有严格遵守,还多次恳求多一点,再多一点,但清廷没同意。即便这样,琉球也是能多来就多来。琉球就想,既然次数上限制,那我们一次就多去点人吧,这样次数减少了,可来一次就好几百人。前面讲了,这接待就是一大笔费用,吃的、住的、玩的,临走还得赏赐,这开销也不得了,明清朝廷又规定,人数规模也得限制,明成化时规定只许百人,最多加五人,明嘉靖时规定不得超过150人,清顺治时除了规定不得超过150人之外,还规定只许15人进京,其他的在外面等着,可是琉球不愿意,不断地恳求让我们多来些人,康熙就心软了,放宽点限制,规定不得超过300人,这才满意。但对于朝鲜,清朝就没有这个规模的限制。
琉球和朝鲜之间还有不同。你到中国了,现在讲你得过海关,那时候进出口商品也要征收海关税,明清朝廷就规定对西洋各国征收普通税,对朝鲜减免一定的关税,予以照顾。而对琉球一律免税,不收一分钱,大大小小的船那么多,那么多商品,一律免税。这也充分反映了中琉之间的友好,这是经济上的优惠。另外,在政治上也对琉球特别照顾,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有时是朝廷通过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有时甚至是用武力来维系的,但中琉之间却一直是和谐的、其乐融融的关系,中国从不干涉琉球内政,而是以礼相待。所以,中琉之间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讲,真是铁,给力。
但是,我要提醒诸位,正当中琉之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琉球国王为自己“万国津梁”沾沾自喜的时候,琉球王国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被”时代,亦如我们今天的“被”就业、“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被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打破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宁静呢?琉球的命运要走向何方?咱们下期再说。
第三章 家山何处
引言
为什么琉球会被卷入近代世界政治风云?
占领这里,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韩和东南亚。
在它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历史上有哪些传奇故事?
三个黑色的C记录着华人郑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如今,我们又要到何处追寻它神秘的身影?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琉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12节 萨摩入侵
上一讲讲到正当中琉之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琉球王国为自己“万国津梁”的身份沾沾自喜时,历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琉球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走入了一个“被时代”,就像我们这两年所流行的“被就业”、“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走上了一条回不了家的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打破了这块神奇土地的宁静呢?
中国有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话还得从1609年3月4日说起,日本的江户幕府德川家康早就觊觎着琉球王国的富庶,这一天,他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岛主岛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装侵略琉球。岛津家久率领三千精兵,分乘一百艘兵船从山川港出发,于3月8日登陆奄美大岛,开始了对琉球王国的征服。3月26日,他们打到了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琉球方面出兵四千加以抵抗。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拿破仑都为这个国家感到惊诧,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军队,怎么能没有警察,而又这么安宁呢?即使这个国家有四千军队,哪经得住身经百战、穷凶极恶、好勇斗狠的岛津家久的打击呢?最终,面对着岛津家久的精兵悍将,琉球毫无还手之力,首里城被攻克。琉球国王尚宁也被迫出城求和,岛津于4月5日占领了首里城。将首里城的国王尚宁囚禁到了鹿儿岛,企图阴谋一举吞并琉球王国。后来还是迫于大明王朝的压力,另外也因为内部分赃不均,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岛津家久还是迫使尚宁王签署条约,规定琉球王国要每年向萨摩藩输粮八千石。琉球王国自己都没有粮食,每年还要向他输入八千石。日后,日本居然以此为借口说,每年琉球主动向他进贡粮食八千石,以此来证明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日本领土。所以说,日本阻贡并不是一时兴起,早有前科。日本之所以看中琉球3 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是肯定这块土地能产生什么,能产出什么,而是这块土地的军事重要性。占领这个地方,就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韩和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更有甚者,它是后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前哨阵地。但在当时,一个小小的日本,还没有办法和能力打中国的算盘,所以它只能把这种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过时间似乎转得很快,日本人认为的好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弱小的琉球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引来了恶邻的觊觎,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自保。这个时候作为其宗主国的中国必须挺身而出,给予有效wén rén shū wū保护和道义支持。那么,中国是怎样帮助琉球的?
第13节 琉球国徽见证中琉人民血脉相通
1673年12月28日,大清王朝发生了一场内乱,这场动乱的头头共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平西王吴三桂,第二个是平南王尚可喜,第三个是靖南王耿精忠,这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发生后,中国很有可能分裂,日方见到自己的好机会来了,于是下令让琉球王国集中全国各地所拥有的全部硫磺,送给叛乱中的耿精忠。尽管琉球受到日本挟制,但是仍然以种种借口阻止了日本人的企图。最终,在1680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前夕,仁义的琉球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奖赏。这个奖赏的全文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1681年,康熙皇帝再度嘉奖琉球国王,以对他这种忠心不二的行为表示肯定。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注意了。其实,在此期间,琉球还曾经几次抵抗日本,这中间有一件事很令人鼓舞。最著名的一件事是华人支持琉球的事。说起当年日本侵略琉球,一个从1392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来到琉球的华裔,“闽人三十六姓”中的郑氏后代,就曾经做出过一件英雄事迹。日本不是打首里吗?这个人率领全宗族的人抵抗,最后战败被俘,日本人残酷地用油釜极刑想要把他烹煮了,遂架起大油锅,一下子就把被俘的郑氏给拖进了油锅里,在油锅里郑氏还在挣扎,使尽吃奶的劲儿把两个按住他的日本人也给摁到油锅里,最后,三个人同时进了油锅。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琉球境内,琉球人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国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知道,琉球的国徽的正中间是一个红圆圈,红圆圈内有三个黑色的C,象征着三个人在油锅里被煎死的情景,三个黑色的C记录着华人郑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这件事纯粹中国内部事务,不劳日本人烦为过问。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你乖乖地给我滚出去,不然的话,我可告诉你,我手下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
中国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日本对琉球的威胁,不仅没有因为遭到抗争而停止,反而变本加厉,甚至还把争端延伸到了本属中国领土的台湾岛上,制造了琉球亡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第14节 牡丹社事件及《北京专条》
虽然在中琉双方的通力合作之下,日本人的阴谋暂时没有得逞。但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小日本一计不成,再施一计,终于到了1871年,日本人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第二次机会。
话说1871年12月,有两艘琉球王国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飓风,你说怪了,12月还有台风,结果这两艘船只就漂到台湾东海岸,其中一艘遇救,被安全送到台湾府,另一艘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也就是现在台湾恒春下边的北瑶湾触礁沉没。船员上岸后,与当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发生了冲突,结果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这就是历史上的“牡丹社事件”。
有人说,这件事算啥?清朝属国琉球王国和清朝福建省台湾府属下的牡丹社的成员发生冲突,纯属中国内部事务。我们觉得这是中国内部事务,可爱没事闹事的日本人不觉得。当然,日本人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件事,一年半以后他们终于知道。于是,日本就派使臣福岛种臣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抗议,抗议他们国家所属的琉球藩属下的居民在中国遭到了非人道的行为。清政府派出两名代表,总理衙门大臣一个叫毛昶熙,一个叫董恂,严正声明:
“蕃”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未之闻,夫二岛俱属我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
就是说这件事纯属中国内部事务,不劳日本人烦为过问。又说道:
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日本之“虾夷”,美国之“红藩”,皆不服王化,此亦万国之所时有。
说到这里,诸位要注意他们说的这句话,“杀人者皆属‘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意思是,杀人的都属于我们中国境内没有进化好的居民,他们管少数民族叫没进化好的居民为“生番”。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跟我们中国过去称少数民族为“夷蛮戎狄”一样。你们日本也有“虾夷”(指北海道的爱摩人),美国也有“红藩”(指印第安人),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未进化好的人。可日本人不这样认为,日本人听了喜上心来。“生番”没有进化,我才不那样理解呢,那就是不归中国管。就于1874年2月6日拟定了一份《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强词夺理地宣称:
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是以报复杀害我藩属琉球人民之罪,为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而征“蕃”之公理,亦可于此中获得主要根据。
清国如以琉球曾对该国遣使纳贡为由,发挥两属之说,以遑顾不理,不应酬其议论为佳。盖控制琉球之实权在我帝国,阻止琉球遣使纳贡之非礼,可列为征伐台湾以后之任务,目前不可与清政府徒事辩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台湾这个部落是清廷政权达不到的地方,所以采取对他们杀害我们藩属的琉球人民的报复行为是我们的义务,是合情合理的。另外还补充说,清政府要是以琉球对他们朝贡为理由说琉球是两国共属的,那咱们就置之不理,不管,当没听见。我们下一步就要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贡,但这是征伐台湾以后的事,目前先放一放。当务之急,就是先认定台湾不是中国领土,那我们日本人可以侵占了,所以1874年悍然入侵台湾,因为他们认为台湾不归中国管。面对日本的武装侵略,清政府岂能善罢甘休,听之任之,当即决定派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带兵轮前去台湾巡阅。到台湾以后,沈葆桢做了两个工作,一方面拿着中文版的《台湾府志》,向日本政府单方面命名的“台湾番地事务总督”、原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当场抗议。另外,李鸿节 与新任的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交涉,下面有他俩当时的一段对话。
……
问:你们如何说台湾生番不是中国地方?
答:系中国政教不到之地,此次发兵前去,也有凭据。
问:你有什么凭据?
未答。
……
答:台湾生番如无主之人一样,不与中国相干。
问:生番岂算得一国吗?
答:算不得一国,只是野蛮。
问:在我台湾一方岛,怎不是我地方?
答:贵国既知生番历年杀了许多人,为何不办?
问:查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