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题 你只能在“●”和“红色”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3题 你只能在“啤酒”和“19岁”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4题 你只能在“上网3小时”和“上个月完成3万元业绩”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你的得分

全错 请重修逻辑入门。

对1个 有待进步。

对2个 你和全人类中的3/4一样了。

对3个 你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过头的那种人。

对4个 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强了!

为了搞懂这些简短的评语背后的推理,请继续往下读……

整体分析

这项测试最有趣的是,4个问题背后的原始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在网上开展测验,当时仅有16%的人做对了第1题,仅有12%的人做对了第2题。然而,有76%的人做对了第3题,有68%的人做对了第4题。原始逻辑是一样的,但是正确率却大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些题改编自心理学家彼得·沃森(Peter Wason)在1966年设计的测试。他最初是作为逻辑推理测验设计了这些题目,但是它渐渐更多地被心理学家用来分析人类推理机制的构造。这个测试能了解测试者面对“如果P,那么Q”这样的条件时,能否找出不符合这个条件的情况。就像你看到的,题目以一个人有4张卡片开始:一张卡片代表P(如圆圈),一张非P(如正方形),一张Q(如黄色),一张非Q(如红色)。

受试者事先被告知,如果卡片的一面有图形,那么另一面就有颜色。然后,为了确定是否有卡片破坏了“如果P,那么Q”的规则,测试者被要求指出4张卡片中肯定要被翻动检查的卡片。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圆圈(P),那么另一面就是黄色(Q)。

正确答案是,你应该捡起一面是圆圈(P)和一面是红色(非Q)的卡片。不能捡印有正方形(非P)的卡片,因为找到另一面是任何颜色的卡片都不能告诉我们规则的真假(因为规则与非P无关)。一面是黄色的卡片也应该捡起来,因为找到一面是圆圈或正方形的卡片也与规则无关(很明显,拿起一面是圆圈的卡片并没有破坏规则,但是检出有正方形的卡片就错了,因为规则不是“惟有卡片的一面是圆圈,另一面才可以是黄色”)。

这个测验最大的意义在于表明,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不出所料,有75%~80%的人都做错了。这道题的正确率与参加测试者的教育水平没什么关系,甚至形式逻辑的训练对正确率的帮助也不大(实际上,我们两人中的一人就常常在示范这项测试时出错)。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相当典型。人们差不多总是认为他们必须捡起有圆圈(P)的卡片,但是,他们没能认识到红色(非Q)的卡片也应该捡起来。相反,他们经常错误地认为自己必须捡起黄色(Q)卡片。最有趣的是,即便已经指出了正确答案,人们还是不相信。一般人都觉得应该捡起黄色(Q)卡片。

我们不善于做沃森的测试或其他类似的测验,说明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其中之一与那些经过证实的信念有关。如果一种信念是建立在不完善的推理之上,则没有理由继续相信它。但是,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进行错误的推理,理性对信念的实际约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另一种含义则是,这些测验可以看出人脑进化的方式。根据心理学家勒达·考莫斯迈德(Leda Cosmides)和约翰·托比(John Tooby)的研究,沃森测试的结果表明,人脑进化出来的推理程序,无法判断条件规则之间的逻辑冲突。此外,他们声称,即便这些规则取自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情况也是如此。不过,他们认为大脑还是能够检测出违反条件规则的现象,只是这种情况必须是社交中的欺诈行为。这种情境就是,一个人必须达到特定的要求才能得到一些奖励(如“学生必须保持教室整洁,才能吃饼干”)。得益,却不符合得益的条件,这就是作弊。考斯米德和托比发现,当沃森测试题的构建反映的是作弊情境时,测试者的正确率要比他们做标准测验的正确率高得多。此外,他们又发现,这跟测试者熟悉作弊情境无关——测试者在陌生的作弊情境下的正确率比在熟悉的标准情境下还要好。

你刚才做的题就是为了验证这些主张而设计的。前两题是标准的沃森测试题形式,后两个题是带有作弊情境的测试题。

如果勒达·考莫斯迈德和约翰·托比是对的,这4个题目的设计也是合理的,那么你很可能会发现,前两题比后两题要难得多。实际上,面对有着作弊情境的题,你可能会经历考斯米德和托比所说的“蹦出”效应。换言之,正确答案会立刻显现在你面前。

上千位在网上参加测试的人肯定会经历这种情况,因为前两题的正确率非常低,而大多数人都能做对后两题。

测试报告

下面主要解释面对每张卡片,你到底需要做些什么,这样你就能知道你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如果你确实做错了的话。

第1题:偶数与元音

规则:如果卡片一面印有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一定印有偶数数字。

题目中的4张卡片是否都要翻过来才能确定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E”卡 必须翻。这张卡其中一面印有元音字母,另一面不一定印有偶数数字。必须把卡片翻转过来确定这一点。如果另一面不是偶数,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T”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印着辅音字母的卡片背面是什么。因此,没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以确定是否违反了规则。

“4”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卡片另一面出现的字母是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因此没有必要翻转卡片。换句话说,如果一面印着偶数,无论另一面出现的是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

“7”卡 必须翻。卡片一面印着奇数,另一面很有可能是元音字母。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另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第2题:有色的圆圈和正方形

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圆圈,那么另一面必须是黄色。

是不是必须把所有卡片都翻转过来才能确认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正方形”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印有正方形卡片的另一面必须是什么颜色。因此,没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以确定是否违反了规则。

“圆圈”卡 必须翻。卡片的一面是圆圈,另一面可能不是黄色。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确认这一点。如果背面不是黄色,那就违反了规则。

“黄色”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卡片另一面是圆圈还是什么,规则都不会被打破,因此没有必要翻卡片确认。也就是说,无论另一面出现什么样的图形,一面是黄色的卡片都不会违反规则。

“红色”卡 必须翻。卡片一面是红色,那么另一面有可能是圆圈,有必要翻转卡片以确认这一点。如果背面是圆圈,那就违反了规则。

第3题:狡猾的饮酒者

规则:必须年满21周岁才能喝含酒精的饮料(如啤酒)。

是否要把每张卡片都翻过来检查才能确定这些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啤酒”卡 必须翻。这个人喝啤酒,那么他有可能还不到21岁。有必要翻转卡片确认这一点。如果他未满21岁,那就违反了规则。

“可乐”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必须满多少岁才能喝可乐,因此,没有必要翻转卡片以确定有没有违反规则。

“23岁”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人是喝含酒精的饮料还是喝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也就是说,无论他喝的是什么,饮者的年龄已到23岁就足以确定没有违反规则。

“19岁”卡 必须翻。19岁的人有可能会喝含酒精的饮料,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点。如果他喝的是含酒精的饮料,那就违反了规则。

第4题:工作时间上网冲浪

规则:员工在工作时间如果想要一天上网超过两个小时,就必须在前一个月为公司创造不少于5万元的业绩。

是否需要翻开所有卡片以确定这些卡片有没有违反规则?

“上网1小时”卡 不用翻。规则只牵涉到那些每天在工作时间上网超过两个小时的员工。这个人只上了1个小时网,因此,不必翻开卡片也知道他没有违反规则。

“上网3小时”卡 必须翻。这人上了3个小时网,有可能上个月没有为公司带来5万元的业绩。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他没为公司带来5万元业绩,那就违反了规则。

“上个月完成3万元”卡 必须翻。上个月为公司带来3万元业绩的人,有可能昨天上了两个多小时的网。因此,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他昨天上网超过两个小时,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上个月完成7万元”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员工昨天上网是否超过两个小时,都没违反规则。也就是说,只要员工上一个月为公司创造5万元或5万元以上的业绩,就足够证明他没有违反规则。

最后的陈词

有一种观念认为,逻辑思考并不是人类自然的思考方式。人们对这种观念有着千奇百怪的反应。对那些看重推理和理性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让人气馁。而在那些赞美非理性与直觉的人看来,这似乎证明了理性不是前进的道路。但是,这些人要小心。事物自然与否,并不能说明它是对是错。例如,男人的天性也许是尽可能和更多的女性交配以繁衍后代,但是,这么做不一定是对的。

这些测验真正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推理能力并不像自以为的那样好,我们常常根据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我们都应该留意的警示。

第3章 你以为你绕得清楚你就真绕得清楚吗

在大众面前发言时,未受教育的人因为用词简单,往往比受过教育的人更能打动听众。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然而,他也明白,单靠形式逻辑来说服别人实在不切实际。严格地合乎逻辑的推理往往很难弄懂,不太讲求逻辑的说法通常因情绪化和诉诸人们的偏见而奏效。

亚里士多德创制的形式逻辑,从原理上讲,非常简单。如果你多用心,将会非常轻松地避免错误。或者,这也许是假象……

三段论热身

在开始练习之前,我们得先向你解释规则。这些习题都出自称之为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由亚里士多德始创。做以下题目前,你只需要明白一条原则,就是有效原则,即:

当且仅当结论是前提的必然结果时,论断方为有效。

下面是一条最著名的例子: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结论和前提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结论出现在最后,并且有“所以”二字开头。前提为得出结论提供了基础。上面的这个推理是有效的,因为结论可以从前提中推出来。如果所有的人都会死,而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必然会死。

我们必须在此强调,有效性只与结论是否能从前提中必然推论出来有关,与前提或结论的真实性毫无关系。例如:文人小说下载

所有的奶酪都来自月球。

巧克力是一种奶酪。

所以巧克力来自月球。

奶酪自然不是来自月球的,巧克力当然也不是奶酪,但是,这个论述是有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假设所有奶酪都来自月球,而且巧克力也确实是一种奶酪,那么巧克力必然来自月球,这个道理就像黑夜伴随白天而来一样确定无疑。

下面再来看看这个例子:

素食主义者不吃猪肉腊肠。

莫比不吃猪肉腊肠。

所以莫比是素食主义者。

这两项前提都合乎事实,莫比的确也是素食主义者,但是这个推论却是无效的,因为结论并非前提的必然结果。因为就前提的所有内涵而言,莫比有可能是个荤食的犹太人。换句话说,他可能出于与素食主义毫无关系的原因而戒食腊肠。

有时候前提可能是含有“如果”的条件句,对此要有所准备:

如果今天是星期二,我就得去上班。

今天是星期二。

所以我得上班。

这也是有效的推论。

以上就是你做下面的习题时需要的全部信息。你需要对题目中的有效性做出判定,也就是说,判断结论是否能从前提中必然推论出来。这个一点都不难吧?

开始测试

下面就是你的习题。共有10个推理供你判断。你只需要说明每个推理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如果前提必然导致结论,就是有效的;反之,则为无效。语句本身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不重要,只关乎推理的必然性。

1 如果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那么极地的冰盖将会融化。

极地冰盖正在融化。

所以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

2 如果针灸会使人生病,那么尝试针灸就是愚蠢的行为。

针灸不会导致生病。

因此,尝试针灸不是愚蠢的行为。

3 如果我6点没到家,就会错过新闻。

因此,如果我6点前到家,就不会错过新闻。

4 如果我努力,就会通过考试。

因此,如果我不努力,就考不过。

5 男人都是混蛋。

有些混蛋很有魅力。

所以有些男人很有魅力。

6 所有政客都会说谎。

诚实的人不当政客。

所以诚实的人不会说谎。

7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

所有上帝的造物都是神圣的。

因此,所有人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创造。

8 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

每个人都是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

因此,所有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都是宇宙之子。

9 全素食者不吃鱼。

有些吃鱼的人不是奶蛋素食者。

所以,有些奶蛋素食者不是全素食者。

10 今天不是又出太阳又寒冷。

今天没出太阳。

所以今天寒冷。

你的得分

答案很简单:这10个三段论都是无效的。以下是你分数的含义:

全对 你是天生的逻辑学家,或者你以前学过这玩意儿。

错1~2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你拥有获得超人逻辑的潜质。

错3~4个 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