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佛教"建筑-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名山僧众多。历代文人雅士、高官显宦游历九华山,交接高僧,谈禅赋诗,留下不少千古佳话。九华山古称九子山,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年间(约公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754年)来游,与友人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称“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诗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此后刘禹锡、杜牧、萨都刺、梅尧臣、王安石、周必大、文天祥、王阳明、汤显祖、董其昌、袁枚、魏源、康有为、张大千等历代大诗人、文学家、画家相继来游,留有不少佳作真足迹,有些至今还保存在九华山佛教文物馆。
九华山历史悠久,遗存的文物众多。除历代名画外,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闵园到天台途中,石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又有许多修建寺庙的记事碑,为考证九华山佛教历史提供了确凿史料。为广度众生,九华山佛教“地藏利生宝印”为一大特色,现存有“九龙金印”、“九龙铜印”、“狮钮铜印”、“龙钮铜印”、“九狮玉印”等。佛教经籍是九华山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明版《藏经两部》,明代血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清版《藏经》三部,弥足珍贵。还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庙,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鉴山上的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九华山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於海内外。
第三十二章 九华十景
唐代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此后,“九华山”一直沿用至今。山中奇峰怪石、潭谷洞府、古树泉瀑、绿竹鲜花,独具清新秀逸的风光,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十王峰海拔1341米。九华山著名景观有五溪山色、天台晓日、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九子泉声、莲峰云海、平冈积雪、东岩晏坐、天柱仙踪、化城晚钟等十景。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平岗积雪:位于闵园景区,海拔近千米处有平岗数千米长,极目四眺,视野广阔,每逢寒冬,漫天飞雪,满山松竹银装素裹,朵朵琼花,景色壮观,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子泉声:位于九子岩景区,因山顶直立九座巨石,状如九子聚嬉,峰下有山泉,流水潺潺,鸣声悦耳,两景相合,得名九子泉声。
碧桃瀑布:位于大古岭西北、浮桃涧,凤楼峰下的凤凰岭。其水来自桃花冲,飞流直下碧桃岩,瀑布大而长,落差200余米。碧桃瀑布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又有“悬水”、九华第一景”之称。
舒潭印月:翠盖峰下,有一泉三潭,潭名舒姑潭,传说舒女善歌,能使飞鸟停落,蝴蝶起舞,游鱼露头。潭上浓郁古木,潭水透澈晶莹,每当天朗气清的夜晚,一月印水,三潭皆白,清光照耀,峰叠倒影,如诗似画,清幽迷人。
莲峰云海:九华山的东北麓,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这三座山峰片石峭立,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每当云涛涌现,仰首相望,见新莲亭亭飘浮,蕊瓣微微舒展,维妙维肖,令人赞叹。
天柱仙踪:清《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拨千仞,如柱倚天,此东南第一峰也”。其峰如巨鳌头,生一角,直矗九霄,其雄、其奇,绝于天下。因旁有五老峰,状如五位仙人,踩着云涛漫游天柱,故称为“天柱仙踪”。
东岩宴坐:东岩,位于回香阁北、钟亭东之崖巅上。东峰之巅,有一高10米、长20余米、宽10余米之巨型花岗岩突起,状似古代船舫,崖壁上刻有明代王阳明亲笔所题“云深处”、“云舫”大字。传说金地藏初来九华山,在岩上打坐参禅。后王阳明效仿菩萨,也在岩上终日宴坐,观山听泉,写有《岩头闲坐漫成》等诗篇,故有“东岩宴坐”的流传。
化城晚钟:化城寺居九华街中心,为开山祖寺,南对芙蓉峰,东临东崖,西有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绕如城。寺依山而建,前后四进。寺内原有一“万余斤”古钟。现存铜钟重1000公斤,高约2米,铸于清光绪年间,制作精美,音质洪亮悠扬。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化城寺钟声一响,全山寺院僧尼随钟声开始诵经。街上灯火辉映,寺庙内击鼓鸣磐,木鱼声、僧尼诵经声,婉转悠扬,具有浓郁的“佛国”韵味。每逢新年伊始,撞钟108响,代表12个月、24个节气、72候,意味着岁岁平安,时时报喜,消灾灭祸。
五溪山色:五溪是九华山的北大门,由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五溪汇集于六泉口,经溪流横穿318国道,北流注入长江。立于五溪桥上,远眺九华山,秀峰叠翠,云烟缥缈。近观碧水溪流,山影倒映,风景幽绝,令人倾倒。元文宗皇帝路过山地,即兴赋诗:“当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久功夫”。
第三十三章 开山祖庙“化城寺”
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该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平地高台上建寺,地位突出,气势非凡。寺前高悬赵朴初提写的“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横额,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幅名联,对杖工整。一曰:“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二曰:“华峰前香云飘渺,化城寺里花雨缤纷。”前门镶嵌“化城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这是化城寺光辉历史和显赫地位的展示。
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虚,就更有意思了,它不是化城寺之外观,而表现了其作为开山古刹的意蕴。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旧志载:晋隆安五年天竺僧杯渡始建寺,曰:九华;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于此,寺额化城。建德初青阳乡里诸葛节等上山,发现在东崖石室中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地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于新寺,于是化城寺为地藏大师修行之所,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寺。
千余年来,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居民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九龙盘珠”大宝鼎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唯一明代建筑,近期按原貌修复。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
九华山化城寺历史悠久,在我国佛教寺院中具有重要位置。南宋末化城寺住持僧广宗被尊为冠传禅师,明代住持僧道泰被授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清康熙、乾隆先后三次颁银化城,并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清咸丰七年(1875年)化城寺又遭大患,官居二品的贵池籍人刘含芳携同居士捐白银七千五百两,重建大雄宝殿及其他配殿。明代化城寺为全山总丛林,明、清时有东西二序七十二寮房。据《化城寺僧寮图记》载:“天下佛寺,千僧极矣,九华山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不能容则分东西二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
化称寺石阶下有唐时石狮一对,一雌一雄,古拙浑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即为寺院防火,又是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紧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了。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亲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侯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广场四周为九华老街,一律二层民居,白墙褐瓦,古色古韵,与圣地气氛相融。
第三十四章 金地藏与“肉身殿”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佛教徒圆寂后遗体不腐谓之真身,敷金供奉尊为真身菩萨。对真身解释有二,有的认为是佛教徒通过戒、定、慧刻苦修炼,修成了正果,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为菩萨或阿罗汉;有的认为是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解脱众生苦难,常常出现不同的化身,这些真身就是佛菩萨的化身。
自唐至今,九华山先后出现了十三尊真身菩萨,这在中国其它佛教道场中是绝无仅有的。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九华山又连续出现了三尊真身菩萨,更是奇特而令人费解;在中国佛教史上,曾有和尚真身的记载,而九华山女尼也能成真身,在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实属罕见。
九华山肉身宝殿金地藏像
金乔觉(696—794年),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国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