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佛教"建筑-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脖颈,因为这个罪过,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断我的头颅。”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愿割断了尊者的头颅。
此时,只见殷红的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龙树菩萨的头颅吟出了振聋发聩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
王子担心头颅会重新复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为龙树菩萨已成就了金丹术,所以其法体与头颅都化为了顽石。(令人惊讶的是,法体与头颅)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风化,而且因岁月的递增,二者之间的距离也在一步步缩短。等到将来重新复合之时,(复合后的新法体)就会像龙树菩萨住于尘世一般,对众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为大尊者龙树菩萨长久以来获得了登地菩萨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头颅时,作到临危不惧、欢天喜地。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
《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后,布施头颅不但不会有痛苦,而且会生起超胜于比丘一禅等持的欢喜与大乐的说法一样,龙树菩萨已经获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经中已经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
其共同部分的示现,是在吉祥山修持长达两百年,地道功德辗转增上,最终获得了共称的七地果位。
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后,即能获得于一百个世间界中化身为一百位祖师,并同时于一百位佛陀前化为一百尊身体聆听佛法等十二种一百功德。
因为此等功德在获得二地果位之后,更会往上递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拥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尊者的不共同示现,在《明炬论》中描述道:“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在获证真如法义后,于世间界畅演各别自证金刚持之大等持。既拥有超离于人天之安乐,拥有超离于外道、声闻以及缘觉的禅定与等持之安乐,也获得了远离生灭的具有一切殊胜的如来之身。其身见而无厌,并具有十力以及十无畏等佛之功德严饰,前往极乐刹土,以拥有八种功德自在而住于世。”以上内容说明,龙树菩萨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经现证了双运金刚持的果位。
大圣者龙树菩萨还培养了举不胜举、出类拔萃,对佛陀所宣说的了义不了义之八万四千法门,在以无垢理证善加辨析之后,能够受持与弘扬准确判别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认的有四名意子与三名近意子,一共为七名主要弟子。
第七十章 提婆
提婆
人名。梵语DeVa的音译,意译作天,又称圣天。印度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龙树的弟子。斯里兰卡人,约生存于公元三世纪。以智辨着称,常与外道辩论,后遭外道暗杀而死。有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都是中观派的重要作品。
他们师徒俩都没来过中国,但他们的《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记》被南北朝时著名来华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将此三部经书译汉文,于是他们俩人成为中土佛教的禅宗西天第十四和第十五世祖师,此三部「论」,则成为三论宗的理论依据。
提婆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提婆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天”或“圣天”。提婆事迹主要见于鸠摩罗什为他所作传记,玄奘《西域记》也有记载。他是狮子国人,为婆罗门种姓。龙树在南?萨罗国弘法时,他听说后便前往与之辨证,几番论辨后被龙树理论折服,便皈依了龙树。此后他积极协助龙树弘扬大重中观思想,还多次代龙树与外道斗法。如他曾代龙树去摩揭陀国的波吒厘子城,战胜了该诚国王支持的外道,重新树立了佛教的威德。一次他在朱木那河与恒河汇流处的钵罗耶伽国(阿拉哈巴德)与婆罗门外道展开的辨论在印度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这次论争中,他以“天”是“我”,“我”是“汝”,“汝”是“狗”的观点,说明追乐求实,实不可得的空观道理。基于这一理论,他坚决反对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主张“以威灵感人,智德伏物”。由于提婆积极反对婆罗门教外道,他后来被婆罗门弟子杀害,他的佛学著作有《百论》和《十二门论》等。提婆的形象没有特别之处,头戴班智达帽,身着印度式袈裟,双手结印。
提婆,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龙树弟子。也称迦那提婆(意为一眼提婆),意译“圣天”。生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据传他原是一个王子,后舍弃王位出家,学婆罗门学说,学识渊博,富有才辩。因久仰龙树的名声,特从师子国到萨罗去求论义,拜龙树为师。他曾到过中印、北印等地,并先后在珠利耶国和钵罗耶伽国定居。在波厘(华氏城旧都)曾和佛教及佛教以外的各派哲学家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的学说曾使一些异教徒折服,但最后仍为异教徒折服,但最后仍为异教徒所杀。其传略有汉译《提婆菩萨传》和《传法藏因缘传》,《大唐西域记》卷八亦有所记载。
提婆进一步发挥了龙树中观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人对它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观念,不过是由于人被无明所覆盖而主观臆造的一种假名;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就它们的实相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一切都是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诸法空不可得。但他并非只是消极地解释龙树的空观,百是进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观。所谓“破想”,不单是破除主观的想象能力,而且也是从根本上破除客观上的存在,即破境,认为只有破境,才能破识,证得空见。
他还对龙树的二谛说提出了“真假”的问题。他认为“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指出,以思维语言了解的法才是真有。意即法若是可说的,那末一定是假非真;如果是真的,定不可说。因此,为了使人了解真谛,必须从假有的俗谛入手,然后离开假有,才能进入第一义谛(真谛),这就比龙树不偏于俗,不偏于真的中道说,更加前进了一步。在批驳印度其他学派方面,也发展了龙树的学说。他的论证原则是用“空”来破斥异论。主张一破到义,“破而不立”,认为如果立了自宗,就会给人留下反驳的余地,因此,他在破一切过时,首先声明,自己的武器也是“空”。在破斥方法上,则采用三分法:破有、破无、破亦有亦无。不同于龙树的破有、破无而得中道的二分法。
提婆的翻译,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长安、洛阳所译所校的为《阿毗昙八犍度论》(唐译作《阿毗达摩发智论》)。后期先在庐山译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两论。后在建康又译校了《中》、《增一》两种阿含。另据《历代三宝记》所载。他还译有《教授比丘尼法》一卷,已经失传。总计他所译校的经论,共六部,一百四十八卷。参加他的译事的,最初有竺佛念,次有法和、僧伽罗叉和道慈等。佛念、凉州人,少好游方,通华梵音义,苻、姚两代西僧来华弘化,大都由他传译。提婆初翻《八犍度论》,即由他传译,慧力和僧茂笔受。法和是道安的同学,同时又是继道安尽力帮助译经的人,提婆所译《八犍度论》的整理改定,都得他的帮助。提婆后在建康译校《中》、《增》两阿含时,由罽宾沙门僧伽罗叉宣读梵本,道慈笔受。
提婆生于说一切有部的根据地罽宾,他所传习的,主要是有部之学,但非有部的正统。提婆出家后曾远道去各地参学,以故他所习的并不囿于罽宾的传统。他专精的是《阿毗昙心论》,而经常诵习的是《三法度论》。《心论》的作者法胜,相传是缚瑀国人,其地或即缚羯国,远在罽宾之西北;本论对于《发智》旧说颇有重加组织之处,其中的一些立义还与譬喻师之说相通,这些在正统的婆沙师看来,是属于外国师之说的。又《三法度论》的作者是世贤,其说即为后来犊子部贤胄派所宗。从这些都可说明提婆所传之学不限于正统的有部。但在当时诸译师中,提婆仍不失为弘传有部毗昙的一大家。他不但传译毗昙,而且善于讲解。他先在长安、洛阳,虽曾译讲过毗昙,以时值变乱,又因译文未善,故收效不多。后南至庐山,应慧远之请,译出他所专精的两部论书,复经慧远推重提倡,在庐山的诸名僧都相从研习,于是他所传之学遂风靡一时,公认为头一个来中土弘传毗昙的学者。他所译的《三法度论》,还介绍了犊子部胜义我虽执受五蕴而有解脱可能之说,对于慧远一系的主张和实践,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其后他又在建康讲《阿毗昙心论》,遂开南地毗昙学的端绪。至于《中》、《增》两阿含,为有部四阿含最初传来的完本,都由提婆加以正确的译订,这也是中国译经史上值得记载的。
第七十一章 无着
在公元四世纪左右,小乘佛法极为兴盛,大乘佛法却显现普遍衰落的情况。在这时候,有一位信仰大乘佛法的女人,不忍见大乘佛法衰落,便在心中不断迫切地向诸佛祈求:「但愿我能生下两个儿子,由他们来弘扬大乘佛法!」。后来,女人相继与一个国王及一个婆罗门分别诞下了兄弟二人,均名「天亲」。兄后改名为「无着」(Asanga),弟则称为「天亲」或「世亲」(Vasubandhu,古汉译为「婆薮盘豆」),均为北印度犍陀国人,后均在有部(小乘派别之一)出家为比丘,在出家后不久二人便分开学道去了。
无着天资独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学经论,过目即能理解。后湷修禅定,而得离欲,曾反复思维空义,总不能深解辩析,恨不得要自杀。有一位宾头庐阿罗汉,闻知此事,特来找他,给他说小乘空观,他依教修观,便得深入。
无着虽学得了小乘空观,但是还不满意,因为还有不少疑团,仍未得到圆满解答。于是他便入关修持,祈愿能得见弥勒大士。
无着刻苦精进地修持及祈愿,不经不觉过了六年,眼见自己不但未得见弥勒,甚至连最小的吉祥梦兆也未得遇,无着便生了一念:「要得见大一是没可能的事,我还是放弃吧!」,于是便破关下山了,在下山路上,无着见到一个人在磨铁杵,无着便问他在干甚么,那人回答:「我要把铁杵磨成一支针。」。无着心忖:「这个人对如斯无聊的事况且如此认真及有耐性,为甚么我连对最有意义的佛法修持却如此缺乏耐性呢?」,所以他又回到山上的关中重新投入艰苦的修持。可是,在跟着下来的又三年,无着仍未得到任何成绩,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费时间呢?见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又再破关下山去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块巨石的人。无着问那人在干甚么,那人回答:「这大石把阳光挡住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阳光可以照到我的房中。」。无着心想:「这个人对如斯可笑的事况且不屈不挠,我却口此不济,只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又一次回到山上的关房。
这样地又过了三年,无着仍然未得见弥勒化现,最后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离开了关房。在下山的路上,无着见到一只垂死的老狗,狗的身体已经开始腐烂,伤口布满了发出恶臭的蛆虫。疲哦哉庵还飞鹆吮模阌勺约荷砩细钕乱豢槿飧烦裕钟压飞砩丝谏系闹诙嗲娉ァN拮判南耄骸刚庑┑纳硖迨执嗳酰绻乙晕业拇质种溉ヒ贫癄牵隙ɑ岚褷桥恕!梗运阆胍陨嗤非崆岚亚骟缕穑侔褷欠派庑┣媸翟谔膳铝耍拮胖缓霉蛳卤掌鹧劬Γ┥硪陨囿鲁妗T诟┫氯ナ保拮湃锤械缴嗤放龅降孛妫阏趴劬Γ杖环⑾织H狗已不见了,庄严的弥勒大士却正站在他前面。无着在激动之余,问大士说:「我一心地祈请大士向我示现,历经十二载,为何大士总不示现?」,大士答:「从你入关祈请的第一天起,我便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但你因为业障之力,总不能见到我。在十二年间,你精进地修持,所以净化之业障,再因为你刚才的能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业障,得见佛身!」。见到了弥勒大士,无着便虚心求教。弥勒甚是欢喜,便把他带到兜率净土中,为他讲解大乘宝观及〈慈氏五论〉等,这使他如拨云见日,许多疑点尽释了。从此,他就根据弥勒大士的教导,专修大乘空观,遇到自己不可解时,便上升到兜率净土,向大士顶礼请教。弥勒一一为他开示,还给他详细说大乘经义。他随听悟,把大乘经论基本上通达了,就正式开始宣讲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认为是他胡编自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够,发愿要让人家深信不疑,就再牛到兜率内院,力恳大士下界宣讲。弥勒为了开导众生,立即同意了。自此,每到黄昏过后天空黑下来时,只见天上大放光明,弥勒脚踏五彩莲华,冉冉而下。大士来到说法堂上,每夜开讲《十七地经》。连续讲了四个多月,没有中断,奇怪的是只有无着可以接近大士,其它人只能听到大士的声音,偶而也可见到一下大士慈容。晚上由大士开讲,白天则有无着再为大家解释不明白的地方,数月之后,终于使广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学说。
无着大师以后又进一步修习「日光三摩地」,经刻苦地修学,终于得到了胜果。自此,凡过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释迦佛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在兜率内院一一再为他解说,使他完全了解,并能记忆受持。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宣讲一切大乘经义。
第七十二章 世亲
世亲(Vasubandhu约4或5世纪)
中印度佛教哲学家。一译天宗。音译“婆薮槃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无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该部教理4年。后回布路沙城,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