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1920年1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53天。此间,红军两个方面军在1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550公里,粉碎了邓尼金白军主力,解放了近5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在进攻中,红军选择白军兵力薄弱的结合部,沿捷径实施主要突击,发挥骑兵兵团和军团作为快速手段的作用,加速了战役进程,割裂了敌军集团。这一切都加速了红军的胜利和邓尼金的失败。
1920年初,各路红军纷纷出击,扫荡白军残余,几遭打击的各线白军残余纷纷逃往边远地区。至此,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内战的决定性胜利。红军在南线击败了邓尼金,在东线击败了高尔察克,在西北击败了尤登尼奇。从1919年下半年,外国干涉军除远东白军外,已先后撤出俄国,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已经破产。此后至11月,苏维埃共和国打退了波军的进攻,签订了《里加和约》(参见“俄波战争”),粉碎了邓尼金的残部——弗兰格尔白军的进攻,结束了内战,国家开始转入和平建设。
在持续3年的苏俄内战中,苏维埃人民及其武装力量,经过奋战挫败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及其所支持的反革命白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这次胜利使刚刚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得以站稳脚跟,为尔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之所以能克服艰险,战胜强敌,除了战争本身具有的人民性和防御性外,主要是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在战争中实行了严格的集中领导和指挥;着眼苏俄内战的特点,采取坚决、灵活的作战方针,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发扬红军之长,利用白军弱点,化被动为主动,逐个歼灭了敌人。

77 俄波战争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进攻,迅速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但被红军反攻所打退。在反攻中,红军轻易取得胜利,挥师西进,并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迅速调整部署,突然发起反击,致使远离本土、疲惫不堪的红军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战争中,红军共损失兵力达2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在战争爆发前,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了过去沙俄政府签订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自决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的革命进程出现高涨。但是,作为波兰国家元首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毕苏茨基,把恢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历史边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波兰联邦共和国作为复国的基础。他的联邦制主张既符合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也反映了国际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俄国的愿望。因此,波兰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协约国的物质支援。
1919年初,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先后向俄国中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内战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毕苏茨基利用处在内战之中的苏维埃俄国无力他顾的时机,挥师东进,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1920年初,波兰仍积极备战,准备在弗兰格尔白军的配合下,向乌克兰发动进攻。
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余人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
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
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
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进,功亏一篑。
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
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
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弹药与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冷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
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何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78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非洲反法西斯斗争的光辉篇章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战争,又称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
意大利曾在1895—1896年不宣而战,侵入埃塞俄比亚,但遭到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意大利遭到惨败,并于1896年被迫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规定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废除《乌查利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但意大利始终没有放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制定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并加紧侵埃准备。
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毗邻意属索马里的边界附近瓦尔瓦尔蓄意制造边境事端,并侵占瓦尔瓦尔,导致埃塞俄比亚死伤百余人。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求援,但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1935年9月,国际联盟作出偏袒意大利侵略者的裁决,更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随后,意大利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边界地域扩建港口,修筑铁路、公路、机场,架设通信线路,加速备战。意大利统帅部的侵略计划是:在北、南战役方向及中部部分战役方向上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主攻放在北部(厄立特里亚)方向,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按照这个计划,意大利军队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亚第一、二、三军组成,后又有厄立特里亚第四军及马里奥蒂和库图雷将军的各5000人的两个纵队,总数达25万人,在北战场展开,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1935年11月由马多利奥元帅接任);在南战场(索马里),有两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由格拉乔亚尼将军指挥;在中央方向有一个战役集群,约1.7万人。埃塞俄比亚军队由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1万人的禁卫军和总数达35—45万人的各省、各部族地方新编军队组成。埃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地段,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埃军的展开计划是:在北战场,部署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拉斯(公爵)的军队集群,约15—20万人;在南战场配置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军队集群,约10—15万人;在中央方向约有1万人;禁卫军和其他一些新编部队留作预备队,近11万人。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面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军民奋起抵抗。抗战经历两个阶段。从战争爆发到1936年5月埃首都沦陷为正规战争阶段,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抗击敌军。刚开始,担任掩护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开始撤退,避免与敌优势兵力决战。他们设伏和突袭侵略者的后方,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而主力部队则在海尔·塞拉西皇帝领导下与入侵者展开正规战。12月中旬,伊姆鲁和埃尤厄鲁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者实施了突然袭击,击毁意军许多坦克。1936年1月,塞乌姆和卡萨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泰姆比恩省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亚比亚迪城。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抗击下,意大利军队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惨重。从1936年1月下旬起,意大利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大规模使用飞机和毒剂,整队整队地消灭埃塞俄比亚军队,使整片整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战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