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名斯巴达克起义军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里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人钉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没有统一领导的起义队伍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然坚持战斗10年之久。
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够联合广大受剥削群众的总纲领;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复杂,对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战指挥上由于缺少经验也有许多错误等。然而,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列宁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斯巴达克起义能够建立较强大的军事组织,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在战斗行动中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力主进攻;在战区内巧妙地机动部队;行军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善于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9 高卢战争
恺撒走向独裁的奠基石
高卢战争是罗马共和国为征服高卢、扩大疆土而进行的侵略性远征,更是高卢总督恺撒为壮大自己的实力,战胜自己的对手进而确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建功扬威、扩军备战、掠夺财富的残酷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恺撒征服了整个高卢,为建立个人的独裁政权铺平了道路。
高卢是罗马共和国北部的一大片土地,包括今天的意大利北部、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以及荷兰和瑞士的一部分。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制面临危机,以苏拉为首的元老派同以马略和秦纳为首的民主派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兵戎相见,互相报复,意大利血流成河。斗争的结果是苏拉派勉强维持了元老派统治,推行民主改革的马略派死伤殆尽,一蹶不振。这时罗马政坛有三位新人崭露头角,这就是克拉苏斯、恺撒和庞培。公元前73年爆发了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苏拉党徒克拉苏斯靠镇压斯巴达克起义一举走上政坛。他在苏拉麾下以贪得无厌、敲诈勒索、趁火打劫著称,公元前70年被选为执政官时已是罗马首富,在任执政官时有意“割血”以拉拢民众,摆万桌酒席宴飨百姓,还给全体罗马人以3个月的谷物津贴。
尤利乌斯·恺撒是马略的外甥、秦纳的女婿,在苏拉独裁时期被迫流浪异乡。苏拉死后他才回到罗马,曾以控告苏拉派的马其顿总督贪赃枉法而获好评,公元前68年任财政官。他打出马略派领袖的旗号,在社会上声名鹊起。他虽出身名门,但家财不丰,加以为笼络人心而慷慨施舍,欠了大笔债款。据说公元前62年恺撒得到出任西班牙总督的肥缺,却因债务缠身不能启行,大富豪克拉苏斯为他作保并偿清部分债务才使他得以赴任。与此同时,庞培也武功卓著,令人瞩目。公元前70年,他曾和克拉苏斯一同当选为执政官。公元前67年,他肃清了地中海上猖獗已极的海盗,并在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74—前64年)中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米特拉达梯逃遁黑海沿岸,途穷自杀。这个数十年来威胁罗马的劲敌的消灭,使庞培煊赫一时。可是他在东方自作主张采取的一些措施却受到元老院的责难。
恺撒在西班牙总督任内搜刮甚多。他于公元前60年回到罗马时野心更大,遂与克拉苏斯、庞培正式订立秘密政治协定,组成所谓“前三头同盟”。据此协议,三方促成恺撒当选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在任内须尽量设法批准庞培在东方所实行的各项政策,并通过一些有利于骑士的法案。这些事情,恺撒都不顾元老院的反对而一一兑现,使其政治声望大为提高。更有甚者,恺撒作为马略、秦纳事业的继承人,还有意培植他的平民领袖的声誉,除加强宣传笼络人心外,他还通过土地法,使2万个贫穷多子女的公民获得土地,并指使亲信到处为民请命,煽动贫穷公民反对元老贵族,并在作保民官期间把粮食无偿分配给3.2万公民。这些作为充分表明恺撒借重民众和改革派声誉称雄争霸的野心。
但是,恺撒深知,他要超过另外两头,就必须掌握强大的军队和拥有雄厚的资财,这是斗争中的最大资本。于是他看中高卢总督这一肥缺,决定执政官任满后前去高卢。他要以高卢行省为基地,开疆拓土,招兵买马,增加实力与威信,为夺取更大权力准备条件。公元前58年,通过三头协议,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任期5年(前58—前54年),公元前56年再续协议继任高卢总督5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标志着高卢战争的开始。
高卢战争包括8次军事远征。恺撒上任伊始即大举扩张。
第一次远征发生在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交战中,恺撒的4个军团击败了企图从现在的瑞士地区向西南迁徙的人数最多的高卢部落之一——海尔维第人。同年,恺撒进行第二次远征,击败了由斯韦夫人的首领阿里奥维斯特指挥的各日耳曼部落联军,将其赶过雷努斯河(莱茵河)。公元前57年,恺撒发动第三次远征,征服了比尔及人和其他东北部的高卢部落。此后,恺撒向元老院报告,他已征服了整个高卢。
罗马人的掠夺和暴行激起了高卢部落多次起义。为镇压这些起义,恺撒又对高卢进行了5次远征。公元前56年,为镇压韦内蒂人和阿奎达尼人的起义,恺撒进行了第四次远征,击败起义军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迫害。次年,恺撒又第五次远征高卢,袭击了韦内蒂人的同盟军——日耳曼部落的乌西佩特人和滕克特里人,并渡过莱茵河将他们歼灭。为瓦解高卢人的同盟军,恺撒于公元前55年秋天率两个军团在不列颠群岛登陆,遭到当地人的顽强抵抗。经过几次交战,恺撒同不列颠人签订和约,率军返回高卢。公元前54年,他又率领5个军团和2000名骑兵(共计2—2.5万人)发起了第六次远征。罗马大军渡过拉芒什海峡,试图再次占领不列颠群岛。恺撒军队在战斗中多次获胜,但由于在当地部落中没能找到同盟军,因此未能牢固控制不列颠群岛。第七次远征发生在公元前54—前53年间,目的是镇压埃布龙人、阿杜阿蒂基人、内尔维人、特雷维里人和其他部族的起义。最后一次远征发生在公元前52年,目的是镇压由杰出的军事首领、阿尔韦尼人部落酋长韦桑热托里克斯领导的几乎所有高卢部落参加的起义。起义军在格尔戈维(今克莱蒙费朗附近)击败了罗马人。但由于恺撒的挑拨离间和各部落之间的纷争,韦桑热托里克斯的主力被罗马军包围在阿莱夏要塞。恺撒军队击溃了韦桑热托里克斯的援军,迫使守军投降。紧接着,恺撒率军于公元前51年逐个镇压了高卢部落的多次起义。
恺撒远征高卢的历次战争的一个特点是对战败者进行残忍的大屠杀和贪婪的掠夺。恺撒对高卢的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罗马军队在人员和技术装备上占有优势。罗马当时是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军队多年征战,素质好、经验丰富。而高卢各部族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形成国家,以游牧为主,经济十分落后,军队素质和装备都比较落后。因此,罗马军队在其扩张过程中通常都能打败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初级的各部落和地区。第二,恺撒本人智勇双全,有一条正确的战略战术和谋略计策。军事上,他善于周密侦察敌情和地形,不囿于单一的战法,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断,目的坚决,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构筑工事,长于快速机动兵力、实施突然打击,一旦击溃敌人则定要跟踪追击,务求全歼敌人而取胜。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恺撒注重采取外交手段,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意志不统一的众多部落。
高卢战争使整个高卢地区臣服于恺撒,恺撒也利用战争之机掠夺了巨额财富,并造就出一支有10个军团的强大军队。这一切都大大加强和壮大了恺撒的实力和权威,为他在罗马内战中战胜对手、建立个人独裁政权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高卢战争是恺撒一生的转折点,其结果是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走向帝制的步伐。

10 罗马内战
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帝制的建立
罗马内战是公元前1世纪40—前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庞培组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院和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元老院马上宣布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省的交界线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罗马。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卢比孔”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
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希腊。攻占罗马后,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