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认识马云-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在高考失意阶段的马云,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有点冷清,有点寂寞,那时候耳边会传来《排球女将》欢快的主题曲,在夜色中,少年马云有些沉醉。
《排球女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片中主要角色小鹿纯子甜美的微笑。那时候的中国,尚处在黑白电视阶段,电视节目也非常贫乏,一部从日本引进的《排球女将》,使得各大小城市万人空巷,这部电视剧深入人心—无论是五六岁天真烂漫的小孩子,还是七八十岁步履蹒跚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也许小鹿纯子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个偶像—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应该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
也因为小鹿纯子的笑容和执著对马云的激励,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周日,马云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占座位的风气其实早在马云还未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也许会让那些对占座位现象屡禁不止而心生厌恶的现代大学生们感到吃惊:原来早在那个年代就有了这个坏习气。不过如果不是出于抢占座位的原因,当时的马云也许就不会在图书馆抢座位时有幸结识在他指点电子商务这一片江山的生涯中一直相伴的六个死党了。关于这六个死党的经历,本节暂且卖个关子,按下不言。
就在第三次高考前三天,一直失望于马云数学成绩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这可把马云惹恼了。
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次高考终于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次高考终于成功
在张越主持的《对话》节目中,一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乡下女人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心中有梦想,眼睛才会有光泽。”在梦想的世界里,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曹刿论战》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马云很轻易地便颠覆了这古今军事至理。两次高考失利的马云越挫越勇,上演了一出哀兵必胜的精彩好戏。
马云在余老师话语落下的第三天准时参加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高考。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了79分。
79分的成绩在别人眼中也算可怜,但是按马云的话说,“是运用了独门武功才过去的”。那时候他把每种题型都背了一遍。
把数学题用文科方法做的,也许除了马云再找不到第二个。据说当时高考数学的选择题马云也做得非常有技巧,因为他把选择题的题型也做了分类,最后歪打正着,那次考试终于及格,而且突破70大关,让许多同学刮目相看。
不过即使是马云破天荒地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没有上大学本科分数的“资本”—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
自助者天助。或许是马云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大学连考三年的马云由于同专业招生不满,历经辛苦之后终于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捡了个小便宜。
也不知那位余老师与马云打那个赌究竟是出于善意的鞭策还是对马云的“傻”实在忍无可忍,不过这一次马云真的走出了泥沼,走向了通往大学的光明之路。
对于别人的反对和质疑,马云说:“对于我们这类人,欣赏我们的非常欣赏,讨厌我们的极其讨厌。我不希望大家都喜欢我,这也不可能。当人们都反对我时,不是一件坏事。我讨厌中庸。”正是对“度”把握不同,承受度存在差异,导致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可能你的承受度是2000万,他的承受度是3000万,而我的是两个亿。”马云说。
我的故事,我的精彩
马云大学圆梦之旅可以说“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但终究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否极泰来”。
带着些许的兴奋和好奇,马云进入大学后过得充实而又趣味横生。
我的大学,我的梦
皇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是1984年,马云刚刚20岁。20岁的马云终于以“阿甘”般的傻劲,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但马云进的大学并不是名牌学校,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录取的时候马云其实只是个专科生,但因为当时学校英语系的本科生招不满,才让他混进了“革命队伍”,有了接受“革命改造”的机会。
不过英语专业非常适合马云,尤其是他的口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大学四年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了校学生会主席。
正是以上大学为契机,马云开始了追求卓越的历程。而从那时起,命运之神也开始眷顾马云。
大学里的马云,英语成绩太好了,不用怎么学习就能稳坐英语专业的前五名,这让他总觉得无事可做。也由于这个原因,那时候的马云并不热衷于学业,而是在学生会中混得非常有名气,以至于临近的学校中,一些活跃的男生都认识他。马云将往日打架的劲头转到学生工作上,从校学生会主席,再接再厉地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对于一个二流高校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这些也不由得让马云的万千学弟学妹们至今还在感叹:那个马云想当初还在我们楼下的食堂待过,怎么今天他赫赫有名了,而我们还躺在昨天的校园里睡觉呢?
事隔数年,马云回忆起大学生活说:“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从读书到教书
从读书到教书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峻涛的迷球、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而马云自己则解释说:“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现在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1988年,大学时代的一帆风顺,也使得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马云也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马云的心思很活跃,估计老师这个职业他确实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
其实,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去逍遥快活了,从商和出国的都很多,如果不是老领导的这句话,估计短时间内马云也会有自己的动作。后来他想了想,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的马云还到过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讲课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而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
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扬扬:“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位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就脑子一热追随马云创业去了。现在他们还在阿里巴巴的各个岗位上,说到当年的趣事,还是莞尔一笑。
另一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彭蕾,也是马云的好朋友和同事。所以可以这么说,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积累和财富。
妻子和房子
妻子和房子
马云的妻子张瑛,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瑛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并最终与马云相依相伴,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们买了第一套房子。
其实,那时候的穷教师并没有太多闲钱,所以多数老师会选择住在教师宿舍。当时马云就向家人和朋友拼拼凑凑借钱买下了一套还算比较大的房子。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看来,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后来当别人有了类似的房子以后,马云把那套房子卖了,去买了在互联网史上名气赫赫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又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了。
之后马云说起他的购房心得,颇有感触:“如果我要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我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咹J???局正式注册成立的专业翻译机构,也是杭州最早成立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成立之初即成为杭州市公证处指定的翻译社,多年来我们以快捷、准确、保密、周到的服务,深得各公证处的信赖,并被浙江省司法厅公证员协会确定为翻译合作单位。
翻译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顾客和信誉放在首位,保证质量、服务力求完美,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社不仅有好的翻译人员,还有一支精干的业务后勤队伍。十多年来,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风雨,与您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其实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早年的一个杰作。
海博源自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三十而立,1994年成立海博翻译社时,马云正好30岁。这一年,他所供职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对他许诺,将来让他当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
可就在马云刚过而立之年的1995年,在外人眼中看来仍有些“傻傻”的马云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放弃了他在大学中的美好前程,他辞职了!
虽然日后看起来马云的下海有些意气用事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云自己的解释是:“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
也正是因为他的辞职,才有了这家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的不断发展,以及之后马云所得到的幸运之神的眷顾。
而12年后,海博翻译社负责人张红女士回顾当初马云投身翻译行业时,依然动情地说:“当开始大家都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能带给他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不出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商人
据马云自己介绍,建立翻译社的想法是因为那个时候精通英语的人确实有限,但需要翻译的人又一大把。所以,就有许多人找身为英语老师的马云帮忙翻译。可是马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于是就找已经退休的老师做“枪手”,代替他帮人翻译。
当时马云只是想开一家翻译社将退休老师供养起来,也算是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不过仔细算起来,早在1991年,马云在学校安安心心地教书时就有开办翻译社的想法了,并且已具雏形。所以,其实海博是马云创建的第二个翻译社了。
当然,海博翻译社并没有带给马云多少资本和财富的积累。在创业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马云和他的那群伙伴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失败。记得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是700元,而房租是2000元。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这不禁让许多人举棋不定、内心动摇了。
而就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竟然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鲜花、书、衣服、手电筒,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海博在马云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据马云说,翻译社1994年已经达到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开始了首次赢利,而谈及现在的海博,马云的说法是“赢利很高”。
三年的等待对于马云以及翻译社的同事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漫长,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困难,海博翻译社也无法走到今天,走过它不算太短的12年。
如今回顾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马云认为当时的他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成功地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马云对于自己创办海博翻译社的思路如此回答。殊不知,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