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谈及公私合营的意义,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而我们)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篇访谈登在《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期。
几乎与此同时,荣毅仁七弟,人称“红色小开”的荣鸿仁在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上发言说: “我另外两个哥哥、堂兄弟,他们为了想保牢自己的财产,在1949年前到国外去,一个哥哥办的纱厂已经宣告破产,一个堂兄在美国遭到流氓无故殴打,其他大都处在窘境之中。试想要托庇于帝国主义之下,会不遭受他们的欺压吗?过去的中国,没一个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荣毅仁对未来有着深沉的思索,触角从家族企业经营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萦绕在脑际的问题是:中国自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wén rén shū wū¨但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阶级关系有了调整,这个对抗性矛盾是否可以转化成为非对抗性矛盾呢?
1956年6月,当荣毅仁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当场表态,反而颇为风趣地说道:“你这人倒蛮会用脑子提问题的。”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讲道: “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平和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1956年年底,全国范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结束,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其在这场运动中的独特作用,荣毅仁得到“红色资本家”称号。这是一个耐人琢磨的定位,似乎预示着更大的改变。
转折
1957年春节,已经调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突然从北京赶回上海,参加即将召开的上海市党员大会。
陈毅此行带了一个重要任务。他在上海市党员大会上说:“我这次回来,毛主席交给我一个特殊任务,希望我和上海的同志们能够选荣毅仁为副市长,都投他一票。”引自马克锋: 《荣氏家族》,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众人闻言,皆吃一惊。
党员大会即为随后召开的上海市二届一次会议做准备,在这次会议上,将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陈毅副总理既然如此说,意思便非常明显,当然,不同意见者并不强求。选贤任能也不排斥推荐,只要他有足够的能力得到认同和支持。这也是政治民主的形式之一。
陈毅接着说:“毛主席说了,荣氏企业是我国民族资本家中的首户,是中国在国际上唯一可以称得起财团的一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初,荣家就一直积极配合党的工作,现在又把全部的企业都拿出来和国家合营,这个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便是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轰动。新中国需要人才,需要可以把合营企业搞好的人才,上海要创造经验,完全可以从荣家推选出代表人物来参与市政府的领导。”说完,陈毅当即表态要投荣毅仁一票。场内有人表示不解,要求讲一讲荣毅仁的“厉害”。
陈毅向人们提及他当上海市长时的一次经历。当时新中国初建不久,一位法国商人到上海访问,点名提出要和荣毅仁谈话,他们用英语讲了许久,法国人笑逐颜开,旁人则不得其解。后来陈毅问荣毅仁谈话内容,得知法国人是询问在共产党政权下过得怎样。荣毅仁对他说,不用再担心敲诈绑票,感到一切有奔头,想为国家多做点事,宁愿把定息拿出来为国家开办工厂。
讲到这里,陈毅话锋一转,朗声问道:“你们说把荣毅仁选为副市长该不该?”回答他的是热烈的掌声。
几天后,1957年1月9日下午,上海市二届一次会议在中苏友好大厦落下帷幕。荣毅仁被选为上海市副市长,主管纺织工业。
在接受上海记者采访时,荣毅仁坦言:“新中国成立后,我改变了不问政治的态度,参加了政治活动,党和人民给予了我信任和鼓励。这次选我为副市长,对我更是一种鼓舞。上届人代会议上,我曾引用过陈云副总理讲过的一句话:从一个资本家到国家的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唯一的道路。”他又信誓旦旦地表示:“我要在党和上级领导以及群众监督之下,起到一个螺丝钉的作用。”
与此同时,荣毅仁同辈中的一些先进分子也获得政府公职。李国伟已经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荣鸿仁出任上海民主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荣毅仁六姐荣漱任则是上海市妇联执委常委。
荣毅仁走马上任,结合上海当时的产业情况,提出“发展以化纤工业为龙头的系列名牌产品”的主张。
世事无常,正当荣毅仁准备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付诸实施之际,“大跃进”运动不期而至。在“超英赶美”口号激发下,全民大炼钢铁,境况空前。上海市民甚至将客厅壁炉的铁框拆下,扔进仓促建成的小高炉。当时,应政策要求,荣毅仁脱离工作岗位,到上海郊区嘉定县下乡。目睹匪夷所思的现实,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大胆建言,却如泥牛入海,不知所终。
所幸的是,“大跃进”很快终止。而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荣毅仁也即将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
从上海到北京
荣毅仁在副市长岗位上相安无事地工作。1959年的一天,平静被突然到访的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打破了。
张琴秋一见面就热情地对荣毅仁说:“新中国成立快10周年了,总理希望你能到北京工作,当纺织部副部长。这是你最熟悉的工作了,我们一块儿干吧。”原来,邓小平向党中央推荐了两位党外人士当部长,其中一位便是荣毅仁。而张琴秋此番前来,正是奉周总理之命邀请荣毅仁赴京。
荣毅仁已经当了两年上海市副市长,主管纺织工业,渐入正轨,但无疑纺织工业部更适合他。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建设亟需人才,荣毅仁也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个人作用,于是爽快接受。
1959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91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荣毅仁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等职。组织上表示,国庆节之前到京上任即可〖TXT小说下载:。。〗,荣毅仁却不顾南北之差,三天之后便动身北上。
到北京后,荣毅仁一家住在太平庄附近。一次,荣毅仁在北京饭店碰到周总理。欢迎之余,总理担心他不适应北方生活,特地关照“可半年在北京,半年在上海”。后来,周总理叮嘱赋闲在家的荣毅仁夫人杨鉴清“思想也要跟上”,安排她到全国工商联任家属委员会副主任。
国庆之夜,荣毅仁受邀携全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身处昔日的皇城门楼,不禁思接千载。半个世纪来,身份几经变更,而今,以政府高层的身份登临,荣毅仁百感交集。
起初,荣毅仁在纺织工业部只分管生产司,从1960年开始主管纺织品出口,在这个岗位上他的商业才干得到充分施展。荣毅仁上任之初,由于中苏交恶,中国纺织品遭遇苏联为主的东欧国家排挤,出口不振,面临向欧美市场出口的转型困难。
荣毅仁主持出口工作后,针对西方市场特点全面改进纺织品,并利用外交、价格、品质等因素打开市场。很快,国产棉细布、府绸、全毛大衣呢、纯毛毛毯、印花丝绸等产品在西方畅销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961年到196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0%左右,居于首位。
岁月无情,历史沧渺。回想50年前,荣宗敬治下“申新系”高歌猛进,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大肆出口欧洲市场,扳回因洋纱倾销所致的贸易劣势,同时赢得“棉纱大王”美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申新系”七零八落,风光不再,仅苟存于乱世。而今,申新虽已更名,荣毅仁却得以掌管国之纺织工业,并将之重回西方市场。
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抵不过实业不死之心,九泉之下,荣宗敬和荣德生不知作何感想。
第五章 忍辱
引言
“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形势扑朔,隐忍是最好的自保,不因时局而迷失。
1979年年初,乍暖还寒的时候,荣毅仁坐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火锅桌边,接受邓小平第三次“点将”。这一次,他不打算像前两次那样做官,而要回归本行,创建一家信托公司,人们都说“他一定疯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不仅存在寓言中,现实世界才是最好的发酵厂。但荣毅仁有克服畏惧的强大内心,他还希望把这种乐观情绪传染给他的老朋友。有高层领导旗帜鲜明的支持,荣毅仁底气十足地将这些尚未走出“文化大革命”阴影的工商名人请到北京“叙旧”,张口就问:“还有什么好怕的?”
无论如何,众人最终决定跟着“荣老板”干了。有了这心态,条件艰苦一点,不算什么。
筹建中信公司的历程简直可以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个中艰苦,非有大抱负者不能释怀。谁能想象,这家日后呼风唤雨的巨型企业连置办电话、纸笔的资金都是从荣夫人手中借得,甚至没有一处正式的办公场所,不得不搬来搬去。然而,毕竟一切都向着积极方向前进。
既然坚持了那么久,又何必在乎一时的失意与落魄呢?只要方向正确,希望就不会消失。
大梦谁先觉
20世纪60年代最初几年的中华大地,自然灾害考验着这个久经忧难的国度。正值壮年的荣毅仁将心血、精力无私奉献给纺织工业。对于商人出身的他来说,民生凋敝正是报国之机,他也在内心深处期待生平之景。
然而,在灾害过去的1966年,荣毅仁在知天命之年,迎来了一场意外,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1966年5月,酝酿已久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转瞬间,“全国山河一片红”。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鼓荡下,全国上下掀起声势浩大的打击“资产阶级当权派”的运动。大批位高权重的人士被划为“牛鬼蛇神”、“反革命分子”,遭受红卫兵小将的批斗。
身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委的荣毅仁未能幸免,“红色资本家”名号为他引来麻烦。
1966年6月,“火烧荣毅仁”的大字报出现在造反派的案头,随后,一大批红卫兵蜂拥到荣家“造反”,对荣毅仁夫妇进行批斗。审讯无果,红卫兵用铁棍对其进行殴打,荣毅仁右手食指被打断。夫人杨鉴清亦未能幸免,还被剃阴阳头,绝望之余不免抱怨道: “当初要是不留下,也不至于吃这么多苦。”听闻此言,荣毅仁向妻子发了结婚30年来的第一次火。荣毅仁叮嘱夫人:“我跟你的根本分歧就在这里!我第一是国家,第二是工作,第三才是家庭,你要记牢。”那时,杨鉴清受伤,在北太平庄家中休养,而50岁的荣毅仁则被强制参加劳动,每天用独轮车为工商联机关食堂的锅炉房运煤,从小娇生惯养的大老板做苦力,荣毅仁有着怎样的内心波折?
得知荣毅仁的遭遇,周总理指示保护他。8月20日夜,纺织工业部革委会负责人陈锦华命令纺织工业部红卫兵出面,以带回部里批斗、交代问题为名,从北师大附中红卫兵手中解救荣毅仁夫妇,并偷偷将杨鉴清送到积水潭医院治疗。荣毅仁转危为安。13年后,已是上海市副市长的陈锦华在锦江饭店宴请荣毅仁夫妇,谈及这个不同寻常的夜晚,荣毅仁才得知,是周总理救了自己夫妻二人。
1966年11月12日,他在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大会时遇见邓颖超,后者带话说: “总理要你沉得住气,要经得起考验。”荣毅仁说:“请您报告总理和毛主席,我坚决跟着党革命到底,我跟党是跟定了的。”第二年,荣毅仁在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追悼会上见到周总理。
1973年年初,中日恢复邦交后,外交部顾问廖承志率团访问日本。周总理力排干扰,促成荣毅仁作为工商界代表随团拜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并出席三菱财团、古河财团欢迎宴会。
归国后,荣毅仁仍接受劳教,被派去扫厕所,他自己掏钱买盐酸洗刷马桶。期间,荣毅仁经常与一起劳动的王震探讨问题,他曾协助王震办纺织厂,患难之际还被王戏称“老板”。
1976年,“四人帮”倒台,十年一瞬间,如白驹过隙。叶剑英对荣毅仁格外器重,“文化大革命”后期走动增多。1977年后,叶剑英几次找荣毅仁谈话,征询他对国内外问题的看法,其实是为复出做准备。
1978年12月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叶剑英邀请荣毅仁“出来再多做点工作”。随后,叶剑英与邓小平及王震交换意见,提名荣毅仁出任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为对外开放事业出力”。
12年的伤痛与挣扎,不过是漫长的告别;虽远离商业和政治舞台,实业之心与报国之志却未曾泯灭。当历史发出呼唤的那一刻,心志在瞬间复苏,翘首企盼,未来的岁月,因神秘而充满期待。
1979年元月的火锅宴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1979年春天格外浪漫,十数年的阴霾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建设国家的憧憬和激昂。
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团结更多的人,参与即将拉开的经济建设大幕。实际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邓小平就开始计划与工商界知名人士进行一次会谈,这些人与海内外联系广泛,又有丰富的经商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元旦过后,恰逢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赴京开会。这正是增进了解的好机会,邓小平提出会见工商界的老同志,并列了一个名单,上面写着5个人的名字,荣毅仁赫然在列。
会见时间是1月17日中午,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福建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福建省历来是侨胞之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