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在梁庄-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难把文化这种东西冲开。有一次,我到河边去,碰到一个老太太。她非常有意思,跟我说,前任领导允许在穰县建红灯区,简直是伤风败俗。其实,也不是什么红灯区,据说只是某条小巷有几家发廊集中了。老百姓有误解,某个县领导作了解释,结果又引起更大范围的误解。干部的言语行为会在这里留下某种印象,只不过农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的。

我一直讲,领导干部到一个地方工作,融合不融合,首先是文化上融合不融合。

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农村的发展趋势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实际上是两大冲击,一是沿路盖房,对原来村落结构形成冲击,这就必然会带来对村落文化的冲击。过去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那里有句俗语:“碾磨齐全,房后有个竹园”,那种农耕式的生活,筐子、筛子都可以自编,一切齐全,可以自足。村落结构形成互助文化,互相周转,邻里之间虽然也为宅基地闹矛盾,但长期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种互助文化,在摩擦中互助,共生文化。后来,沿路盖房子,带来的结果就是村里的公共设施不能共享。还有就是传统东西的丧失,过去你借我一个东西,隔个墙头就可以递过去,这些慢慢都没有了,形成很多空心村。所以这几年下大力气改造村庄,村里道路畅通,下水道打通,搬到外面的农民又回来了。第二,因为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散失。老少问题,中国文化潜在的东西隔代亲,爷爷对孙子是溺爱式,不是一种管教式,父母情感的长期缺失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这又是对传统东西的冲击。且不说外来要素的冲击,就这两个问题对目前农村文化带来一种可把握上的难度。过去凤凰卫视来拍片子,我说过一句话,唯有文化无敌。文化有一个很强的东西,就是锁定效应,美德如此,劣习也如此。比如说沿铁路的一些村落,个别农民盗窃、扒火车,为这,不知道抓多少人,但是还扒。道德堕落也形成一种习惯,也会越来越固化,最后形成文化。文化像一个橡皮墙,用刀子戳才能戳破。用石头打,打轻了,它是一个窝;打狠了,慢慢可能还反弹过来,打住你自己。最后,都又慢慢平复了。

邓小平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教育不光是指学校教育,实际含有道德教化、传统文化缺失的意思,没有抵制住西方的思想,各种封建的东西又都冒出来。邓小平讲的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是国民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优秀文化复兴和普及等等。

作为政策的实践者,如何落实政策,从哪些层面做起?

这几年我们干点事,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感情。农民最苦,我甘心干点事,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第二,一项一项地抓。抓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把中央政策研究透、争取到、落实好。譬如太阳能的引进,发生在农民的身上,这是一个生活质量的重要变化。学会洗澡,这是一个很大的农民心理变化。抓茶馆建设、村村通,把农民带进现代文明生活。从农民的脚下,从房前屋后抓起,村庄整治有十大好处。起码对村落的传统文化结构、生存方式的改变是一个保护和发展。这是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我们吃了多少年空喊的亏。要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努力提高农民的方便程度。第三,基层要有责任感,要把现代文明成果一项项引给农民,应该定格在能力建设上。就农民生活而言,不能说农民落后,电话、手机、电视都有普遍性,现代文明元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民的生活,随着农民接受信息量的增多,农民的视野在不断地扩张。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能力在往哪个方面发展,这是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往三个方面发展,第一,就业创业能力。现在农村教育应该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只随着大学教育走,农村教育边缘化,应该去学具体的职业技术。第二,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农民收入低,另一方面有收入的农民不会消费,不知道怎么去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新结婚时代》反映出城市对农村的普遍看法。农村大学生最不喜欢听的话是:你真农民。这是文化上的断裂所形成的城乡差异。村落可以保留,学会规范、干净、整洁。我们力求向农民引进一些元素,譬如电脑,虽然大人不玩,但小孩去玩就是一种进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提高农民政治意识,保护政治权利的能力。农民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应该捍卫,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诉求权,常被基层干部看做是捣乱、钻牛角尖。

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力求使基层干部用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思维去应对新的问题。基于此,穰县推出“四加二”工作法,现在中央也认可了,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农村推广。“四加二”,就是四议两公开,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规定一个程序,农村的重大事项,决策必须经过四个程序:一是党支部提议,二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商议,三是党员大会审议,四是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所谓“二”,决议结果公示,执行结果公开。

这一工作方法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意义。从理论上讲,按照中央的概述和学者的概括,它把党的领导机制、村两委会的协商机制、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和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到一起,可以说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充公发扬民主,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的有机统一。从实践意义上讲,“四加二”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它让基层干部学会协商和妥协。在协商基础上的妥协是民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主的基础。第二,使基层干部学会程序决策,没有程序,就没有民主。第三,普通老百姓,学会少数服从多数,少数人的利益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所以说,“四加二”工作法本身具有很强的培训功能,它推动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政治素质的有效提升。它使基层干部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理念,使普通老百姓增强了大局理念,学会把大局意识、公共理念纳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同时,也保障了村民的参政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公共事务的决策参与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

农民说了不算,时间长了肯定政治冷漠。当一个集体的一分子在集体当中没有地位,不能够参与公共事务,他就会冷漠,个体行为就会加剧。当他认为他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然就会积极的。

这一工作方法,主要是力求基层干部做到按程序办事。有程序的决策,一定比没有程序的更科学、更民主。实践中基层干部学会尊重人,学会思考问题。反过来,让农民也有集体的概念。完全理想化是不可能的,学会遇事跟人商量就是很了不起的进步。农民不是愚昧无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民的可接受程度很高,但是,这需要引导,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这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切的事情。

'1' 二球:农村那种爱出风头、被别人利用的人。

'2' 原叔:父亲的好朋友,是另外一个村庄的人。和明太爷一样,他也是长时间在我家坐着的人。他们有时不说话,彼此沉默,但也不走,就那么坐着。原叔死之后,他老婆脖子长的瘤病变,就上吊死了。大女儿出嫁,二女儿一心想上学,每星期背着一袋玉米糁去上学,在镇上一家废弃的房子里做饭,一天三顿都是玉米糁,没有菜,没有油和盐。后来,也没上成。儿子发高烧后傻了,四处流浪。有时会突然冒出来,到亲戚家或熟人那里要点钱,要碗饭吃。

'3' 一盘响:在传统的乡村丧礼上,去世人的至亲会请乐器班来吹唱,必备的是铜唢呐、锣、鼓和钹,也称为响器。

'4' 吐故纳新:“吐故”,当时是指把所谓“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死不悔改的走资派”、“阶级异己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坚决清除出党;“纳新”,就是吸收一批所谓优秀的造反派入党,并把他们提拔到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

'5' 差般:傻,脑子缺根筋。

'6' 够点:很好。

'7' 差子:差错。

第七章 农村的“新道德”之忧

引言

至2006年,穰县开放基督教教堂151处,简易活动堂点多处。有长老3人,传道员184人,神学院毕业生3人,信徒4万人。基督教各堂点均建立5人至7人的教务组,制定规章制度和爱国公约,宗教活动正常。

——《2007年穰县年鉴》

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

明太爷,五十八岁。早年当兵,年轻时英俊潇洒,从部队转业回来,穿着笔挺的黄军装,整洁、气派,曾经是梁庄著名的景致之一。原来干了一段运输,由于老婆信主,到处跑,总不在家,只好放弃跑车,在家给孩子做饭。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修自行车,挣了点儿钱,回来在镇上买了房子,开了一个小修车铺,一天能赚二十几块钱。

你让我说你大奶奶(明太爷的老婆)信主的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真叫个家破人亡。

你大奶奶,她们主内人都叫她“灵兰姊妹”。我那俩娃儿从小脑子都好使,上学有希望,我出去跑车,她要出去信主,就把娃儿送到你老三爷那儿(明太爷的父亲)。有时候她就不让他们上学,带着他们到处跑着信主。到最后,娃们的成绩都不好。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咱这儿教会还没有会堂,你大奶奶会唱,就各个县到处跑,一跑就十天半月不落家。我说:“既然信主恁好,咋你们那头儿,韩立挺们一家七八个儿子没一个有信的。我说,你问问老殿魁,当年立挺们是咋骗他的。老殿魁见人都说:‘我算认清了,印传单,连一分钱也没落着。倒是立挺们个个盖着大院子,吃美喝足。’都是一帮坏货,坑你们这憨人哩。有鸡蛋拿鸡蛋,有粮食拿粮食,那时候多可怜,他们发财了,俺们算绝了。能人信主是发财哩,憨人傻子是送钱去哩。你们那些信主的头们,那娃儿们都开着车,从哪儿来的?他们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不都是从募捐那儿来的。你们往里捐,他们往外拿,你们知道?啥也不知道,只知道在那儿傻捐,有的还把自己家粮食卖了去捐钱。”

才开始我骂你大奶奶,她没反应,说自己觉悟高,不和我一般见识。后来我就骂主,骂她她不在乎,骂主她就上了心。

你不挣,谁给你一分?!不管娃们也不管家。娃们长大,也气得很。有一回,你大奶奶打闺女,打一下,闺女拿头都往墙上撞,在那儿哭啊,真叫人伤心,原来闺女学习多好,硬生生是家不消停,把学习给耽误了。

也不知道主到底是啥,前几年有个妇女掉到水里,我跳进去把她救了,她不说感谢我,她说感谢主。咱是想不通。今年春上有个实事儿,一个村里有个老太太,俩外孙跟着她过,闺女、女婿出去打工了。也是信主,那天中午,看着坑里漂着俩娃儿,急着上教会,就没吭声。赶到她回来,才知道,那俩娃儿就是她外孙娃儿。这些都是血的教训,信主的头儿就应该提醒,过分讲究形式化不对。星期天不管是啥事,非要去,完全失去人性。别说是你的外孙,就是不是你的,你大声叫两声,坑里掉娃儿了,看有人来,你再走,那不也行?

你大奶奶我是根本管不住,管她只图生气。那年盖房子,正在上梁,屋里十几个人,忙得不得了,教会来叫你大奶奶,说要让她教歌。我说:“都忙成啥,你能不能不去?”你大奶奶说:“我去教会儿歌就回来。”我生气了,我说:“你今儿教不成,你要敢去我把你腿打断!你那些信主的姊妹知道咱们盖房子,有几个来?都是些图清闲的懒家伙。你看看信主的屋里有几个干净?”结果,你大奶奶还是去教歌了,扔下这一大堆活,一大堆人,我一个人忙。现在想起来还是气得心口疼。

咱们村里,平占家里的,我四婶儿,拐子常的老婆,保贵家的,才开始都信,女的多。后来,都不信了,主还要钱,是骗人哩。你大奶奶地位比较高,都尊重她,我说,尊重是尊重,我这家没有了。离婚闹了多少年,总算离了,可也算离婚不离家,她回来了还住在这儿。你说叫她住哪儿。

在北京修自行车那几年,也是没少生气。闺女生小孩儿,叫她侍候,她还要跑教堂,北京那路,这你知道,那多远,一个来回得几个小时。

我从北京回来,才买这个房子。你大奶奶想她的主内姊妹们,也回来了。有一段时间,你大奶奶跑,我也跟着跑,我就想摸摸底,看看主到底好在哪里。农村的路也不好,我没事,岁数大了,沟沟坎坎,也能扶一下。我听了一些,总教会的梁牧师讲得就是好,不是这显灵那显灵的,而是从思想上改造你。实际是个人,他把自己弄成神。老牧师讲出来真是在理,你大奶奶她们那儿,完全是胡编乱造。

后来,咱们乡里教堂选堂长,让你大奶奶当副堂长,我坚决反对。我说:“堂长你算干不成,我是家长,你要是当堂长了,这家都不让你进。你看这教会里面有几个好家伙?都是弄得账目不清,开支要签字,一张条签错了都要负责任,看你这脑子,平时连家里账都管不了,肯定被绕进去。”人家不同意,说你大奶奶德高望重,非让干,我说:“那得说明白,要是当个副堂长,他们弄到咋样,跟你没关系。灵兰,你都干过组长,你看教会有几个好东西,都是戳七捣八哩。”

明太爷的修车铺在镇上非常偏僻的地方,但也算是门面房,前面两大间是正房,正房后面的楼梯间就是厨房。厨房里结了一层厚厚的蜘蛛网,煤炉冰凉,看得出已经好久没生火了。我说:“明太爷,你都咋吃饭?”他说:“早晨吃一碗窝子面,中午、晚上吃凉馍,喝水,夏天吃点凉粉和馍。能把肚子填饱,也不求啥。”

明太爷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实际上父亲比他大十几岁,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