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些信件的内容,塔马西亚主席露出了微笑。他说这些来信无论是喜是悲都充满了感情,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是出于对朱丽叶的崇拜,向这位女神倾诉爱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与朱丽叶相似的遭遇,所以同病相怜,向这位异国“知己”倾诉自己的不幸;还有的更是托朱丽叶为他们向意中人传递信息……自1993年以来,维罗纳市文化局与朱丽叶俱乐部还特别设立了“亲爱的朱丽叶”好信奖(因为几乎所有的信件都是以“亲爱的朱丽叶”开头的),每年的2 月14日情人节当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爱情总是男女之间的事,但在维罗纳,朱丽叶绝对受到偏爱。除了全世界无数人写来情书投递到朱丽叶俱乐部,前面提到过的朱丽叶故居,朱丽叶的墓地也是维罗纳的盛景之一。传说这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的地方,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

相比之下,罗密欧就有些受人冷落了。其实,罗密欧的故居距离朱丽叶家不远,位于斯卡里杰利街4 号。这是一幢相当古老的房屋,墙壁破旧,大门紧闭。只有门口上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莎剧中著名的台词:噢!罗密欧,你在哪里?提醒着人们它的与众不同。

第二部分关过铁面人、基督山伯爵的伊夫岛分外神秘的小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陈源川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是两个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传奇形象,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均出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笔下外,还包括都曾被囚禁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孤岛——伊夫岛上。

伊夫岛位于离马赛1。5 公里的地中海上,从马赛的老港坐船仅需20分钟就能到达。当记者把头伸出船舱远眺时,只见一座荒凉的石灰岩小岛横在海中,悬崖峭壁上,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威然耸立,城堡的角落处突兀着3 个高低不同的炮楼,岛的西侧还有一座10米多高的灯塔,同古堡遥相呼应。

伊夫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16年。为了抵御邻国从海上入侵,当时的法国国王决定在进出马赛的水上要道伊夫岛上修建一座碉堡。1658年,路易十四在对异教徒的镇压中将伊夫堡变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监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伊夫堡完全变成封建王朝镇压政治犯的监狱。自1580年关押第一名囚犯以来,伊夫岛在几个世纪内共囚禁了3000多人。

尽管伊夫堡的历史演绎了数百年,但人们真正对它产生兴趣是从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两部小说开始,那就是《基督山恩仇记》和《铁面人》。这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伊夫堡紧密相连,也让这座远离大陆的小岛名声大噪。

踏上这个与世隔绝而又分外神秘的小岛,走进阴气森森的监狱城堡,记者首先看到一个小天井,围绕天井的城墙四壁上均建有引水沟,如果遇到下雨,雨水将沿这些水沟流入中间的深井,成为岛上的饮用水储备。天井的四周便是大大小小30多间牢房,分为上下3 层。每个牢房的门梁上挂着一个名牌,上面写着这里曾囚禁的重要人物名字。

城堡里最著名的两处景点便是曾经关押基督山伯爵和铁面人的两间牢房。前者位于一层楼的旋梯旁,有一扇门面朝天井。走入这个仅有六七平方米的石砖小屋,只见四壁空空荡荡,阴森恐怖。惟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角那个在昏暗灯光映照下的黑洞。看过《基督山恩仇记》的读者都知道,那便是主人公同法里亚老神甫不期而遇的地方。《基督山恩仇记》中描写,主人公唐泰斯(基督山伯爵的本名)因受诬陷被判囚禁伊夫岛。为逃出牢狱,唐泰斯偷偷地在牢房的一侧挖了一条地道,希望它能最终通向大海。出乎意料的是,在他挖地道的同时,被关在城堡另一处的法里亚老神甫也在干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两人在地道里不期而遇。后来,在法里亚老神甫的帮助下,唐泰斯最终逃出孤岛,并找到法里亚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一笔财富,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走出基督山伯爵的牢房,从旋梯爬上天井对面的二层楼,那里便是关押铁面人的地方,上面的名牌特别醒目。同前者相比,关押铁面人的牢房稍显大一些,房间一头的壁炉已经残破不堪。墙壁上还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小铁窗。正对大门的铁栅栏里又隔出一块空间,里面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可以想象,铁面人当时的活动范围并非整间牢房,而仅是那块连转身都不容易的小地方。

同《基督山恩仇记》相比,大仲马在小说《铁面人》中讲述的故事更加残酷。路易十四为了除去同胞兄弟给其政权带来的威胁,竟下令用一个铁制的面具遮住胞弟的面孔,并将他终生监禁在伊夫岛。为了匡扶正义,国王火枪队的3 名火枪手冒着极大的风险救出被囚禁的铁面人,并帮他继承了王权,让残暴的路易十四最终得到应有的下场。

被美男子阿兰德龙在电影《铁面人》中演绎过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导游还是质疑了它的可靠性。据许多历史学家考证,双胞胎皇子的说法难以属实,因为那时王室成员的出生是一件透明度很高的事情,“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尽管如此,很多游客还是对大仲马笔下的故事笃信无疑。当然了,没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这个孤岛不过是乱石一堆。有了它们,才让游客慕名而来,使得伊夫岛的旅游变得兴致盎然。

第二部分哈姆雷特宫暗藏杀机走进阴森幽暗的古堡想着王子复仇的故事王怡冰丹麦王国有许多古城堡,大都建于16世纪或18世纪。在记者所探访的古堡中,神秘的“克隆堡”最令人难忘。据说,克隆堡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发生地,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哈姆雷特宫”。

在丹麦语中,克隆堡意为“皇冠之宫”。该堡建于1574年,位于哥本哈根北部40公里的海边。从古堡的外形看,确有皇冠般美丽而辉煌的气度。这顶“皇冠”被戴在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的最窄处,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

记者去克隆堡的那一天是个没有太阳的日子。沿着厄勒海峡的海岸线前行,面对车窗外一闪即逝的海鸟和轻风,记者快速搜寻着大脑中有关《哈姆雷特》的依稀印记,心中生出了几许凝重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个丹麦王子,他的人生悲剧就发生在这个神秘的古堡中。为了复仇,他在这座城堡中,毁掉了所有重要人物,并拒绝了心上人奥菲利娅的爱情,致使奥菲利娅神经错乱自溺而死。最后,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自己也因克劳狄斯精心策划的阴谋而死亡。这位忧郁的丹麦王子应该就是在眼前这座古堡周围游荡的时候见到了死去父亲的亡灵,在古堡中的后花园洞悉了残酷的秘密,然后无数次在这古堡中游走,思考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难题。

进入城堡,里面安静极了,让人有一种想屏住呼吸的感觉。在堡内一面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年代久远的莎士比亚浮雕正默默地注视着游人。据说,莎士比亚将丹麦历史上一个古老传说作为素材,于1601年创作了《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虽然是以克隆堡为背景的,可是实际上,这个悲剧王子从未在堡中居住过。据丹麦历史学家赫尔格·赛德林·雅各布森在《丹麦简史》中称,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到过克隆堡,迄今仍是个谜。真正在克隆堡中漫步过的只是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的著名演员劳伦斯·奥立弗。

莎翁选中这个城堡做王子悲剧的发生地,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阴郁、沉闷,没有一点金碧辉煌的迹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王的宫殿。漫步其中感觉就像一座迷宫,走进去让人找不到出路。举目望去,高高的圆形穹顶空旷而阴森。站在巨大的屋顶下,人显得孤立无助。一切都让人感到压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杀机。在此参观的人无不压低了嗓音说话。没有导游,记者和其他参观的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在一间阴暗的大厅里,一个巨大的铁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大铁球看上去锈迹斑斑,旁边还连着一根长长的锁链,原来,这个自重37公斤的大铁球是一种刑具,主要是用以惩罚政治犯。凡戴上这种枷锁的犯人,一般都被打进暗无天日的地牢,直至死去。

据丹麦史书介绍,1427年时,城堡所在地叫做“钩子要塞”,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重镇,用以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从堡前成群的棱堡和护城河以及大炮的分布来看,这里的确曾是一座城防工事。

当时的国王埃利克为了保护丹麦的利益,下令对各国过往厄勒海峡的船只征收通行税,抗税不交者先给以口头警告,警告无效就以炮轰之,随后不但要补交税款,还得支付打炮钱。

走着走着,记者连同身边的游人似乎误入了一个秘密暗道。暗道里四通八达,漆黑幽深,墙壁两端隐约可见的烛光幽灵般跳跃着,若明若暗。通道两侧全是铁栏杆,人们只能在中间行走。脚下的石板路,潮湿得像刚刚洒过了水。阴风吹在脸上,使人不寒而栗。没有人再说话,只有快速行走的脚步声。据宫内资料介绍,古时侯,这个暗道除了关押犯人,主要还用以屯兵贮粮。这里贮存的食物足够王宫贵族们吃上3 个月。一旦战事爆发,人们可在此藏身或沿着通道到达海边的出口。

穿过一片偌大的空地,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巨人雕像,那人手扶宝剑,神态威严,闭目端坐椅上。借着微弱的烛光,记者努力阅读着刻在墙上的文字,方得知,这个雕塑的主人公名叫“霍尔格”,是丹麦古代威震四方的大英雄。传说一旦丹麦发生战争时,他就会站出来保卫国家。

不知又走了多久,前面隐约出现了一道光线,好像是出口,可来到近前,记者禁不住失声大叫,原来铁栅栏里面是关押囚犯的一个个地牢!慌忙中急步左拐,结果又陷入了一条更幽深的通道。惊恐之际,记者突然胡思乱想:莎翁当年多半是到过此地的,而且很可能也一个人困在其中,在这里待久了,难免不构思出一些阴沉、诡异的作品。

几经辗转,终于“浮出”地面时,记者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重见光明的时候,心中真的生出了从未有过的畅快。这时天也晴了。深蓝色的大海上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正在驶过。无数只海鸥正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真怀疑当初莎翁与记者找到的不是同一个出口,要不《哈姆雷特》似乎应该有个很光明的结尾。

第二部分雨果出生地游人特别多曾是法国最美的城市出过不少世界级大师郑园园年初,为了参加纪念雨果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记者到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市参观,从而认识了这座古老、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

贝桑松是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大区的首府,都伯河流到这里拐了个弯,仿佛电阻单位欧姆的符号Ω型,构成了古城三面环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贝桑松东邻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着法国的东大门。

走在贝桑松的街道上,犹如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步步有古迹,处处有历史。城边,那座建于公元175 年的“黑门”是为了庆祝马克·奥莱斯国王凯旋而筑起的,历经两千年岁月风尘依然挺立;那布满青苔的石头阶梯,是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一个能容纳两万人的露天剧场;山丘上,那座建于1674年路易十四时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耸峙,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里的旧式楼房,墙面用灰蓝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们在阳光下闪着美丽的光芒,显示着迥异于工业时代的风貌。

贝桑松,历史在这里走过,造就了一座不同凡响的古城。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以贝桑松为背景。小说主人公于连跨过贝桑松的吊桥,走进城市之时,欣赏着该城的美景,一动也不动地凝神思考。于连心想:“贝桑松不仅是法国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还拥有那么多富有热情、富有思想的人们。”19世纪、20世纪是法国社会各种思想交汇激荡、艺术活动异常活跃的时代,贝桑松名人辈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或居住过的思想家、作家、画家、科学家,后来不少成为世界级巨匠,中国读者熟悉的有: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社会改良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普鲁东,画家库尔贝,诗人马拉美,19世纪天才的科学家巴斯德,还有电影的发明人、在贝桑松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卢米埃尔兄弟……

在所有名人之中,给贝桑松带来最大光荣的,无疑是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作为这位文豪的出生地,在2002年纪念雨果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中,可谓风光无限,甚至引起了其他城市的嫉妒。它们质疑贝桑松独霸雨果的权利,因为这位大文豪生前在贝桑松只待过短短的6 个星期。不过贝桑松市对这些质疑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手中有一张如假包换的铁证——贝桑松市博物馆里保存的1802年的雨果出生记录。

原来,雨果的祖上不是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区人,1802年2 月26日,雨果诞生在贝桑松城通衢街140 号的一幢3 层小楼里。他出生在贝桑松纯属偶然。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他驻守贝桑松时,小雨果降临人间。雨果出生6 周后,他的父亲奉调前往马赛,襁褓中的雨果随父母及两个哥哥离开了这座城市。雨果活到83岁,终其一生没有回到过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诗集、小说、剧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贝桑松。

贝桑松,名人在这里走过,伟人的光辉照耀着它。今日你漫步在贝桑松,与雨果相联系的纪念地比比皆是,不过100 多年前,贝桑松却不怎么欢迎这位大师“回家”,围绕着是否给雨果立雕像等问题,还发生过不少风波。

1901年11月,为筹备雨果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市议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竖立一座雨果雕像,但一股反对雨果的势力完全不同意这个计划。一位市议员陈述反对理由时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