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岭南震撼-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长陵仅1)米,长陵旁为吕后陵。按照汉代制度,帝、后陵园内有便殿和寝殿,放置他们生前的衣冠。根据专家们现场分析推断,这枚玉玺很可能就是吕后生前所用之印,她死后,这枚印玺便成为陵旁便殿内的供祭之物。西汉末年,赤眉军攻人长安,掘毁汉诸帝陵,吕后陵也被焚毁。玉玺所在的狼家沟是长陵山坡上的第一道深水沟。或许长陵便殿被毁时,玉玺遗落土中,后被水冲到长陵山腰的水沟里,时隔2仪刀多年才被重新发现。“皇后之玺”是目前所发现的惟一一件汉代皇后之印。按《汉旧仪·下》“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的记载推断,皇后之玺的印钮也应作璃虎形。玺钮之所以为虎形,是因为虎为百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前面提到王太后怒摔“传国玺”,崩落玉玺上所雕璃虎一角,说明“传国玺”的造型应与汉代皇帝、皇后之玺相同。在陕西咸阳发现的这枚“皇后玺”,为世人了解“传国玺”的形制提供了极好的佐证。
现在看一看象岗古墓出土金印的形制,只见这枚金印的印面有田字格界,“文帝行玺”为阴刻小篆,书体工整刚健有力,字划的文道很深,如一条直沟,沟壁垂直光滑,表明印文是铸后加工刻凿的。而沟底像鳞片一样,满布一条条等距的小横划,由此可推断这是用利器刻凿之后留下的痕迹。经测量,金印长3。1厘米、宽3厘米、高0。6厘米,通钮高1。8厘米,重148。5克。经电子探针测定,此印的含金量为98%强。
按文献记载,汉印边长该是汉尺的一寸,即现在的2。}厘米,皇帝的印是否还要大些以示区别,由于没有发现汉代皇帝印,无从比较。但和此前在咸阳发现的皇后之玺那2;8厘米的宽度相比,还是比较接近的。
象岗古墓的这枚金印出土时,印面沟槽内及印台的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与划伤,有些地方磨得特别光滑,这些地方正是抓印的手指经常接触的部位。由此可推断,这枚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之物。不过有一点令人感到颇为奇怪,这就是按照史料记载,汉代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自称为“某帝”的。那些“高帝”、“文帝”、“武帝”等等的称呼,全是在他们死后,由后代根据他生前功绩加拟的封号,叫做“溢”(音shy)。如汉朝的“景帝”,是他JL子刘彻(武帝)继位时给追溢的。由此可知,汉代皇帝生前的印,不会有什么“高祖之玺,’、“武帝之玺”之类的印文。另外,皇帝所用的印,也不是他死了便可带走的,有的帝王死后虽然也可能带印陪葬,但多是临时刻出来的,不是生前治理国家时用的那一枚。如此看来,“皇帝信玺”之类,可以从汉高祖一直用到汉哀帝。
很显然,象岗古墓这枚金印的印文并不符合汉朝的制度。汉代帝印是用“皇帝”、“天子”这类可以通用的字眼,象岗古墓的墓主为什么却用个“文帝”呢?“文帝,’是一个特定的称呼,只能指某一朝的其中一个皇帝。总不会是父亲叫文帝,儿子、孙子还自称文帝。若果真如此,这印以什么样的形式和说法能传给下代呢?
或许这正是南越国与中原不同的地方。从文献记载看,南越国的帝王,在生前就已经给自己上封号了。如开国的第一代王赵佗,自称是“武帝”。从象岗墓主人的印章可以看出,他自称为“文帝”。历史文献还说,南越国到了第三代王就不敢再称帝了。他把以前的武帝玺、文帝玺都藏起不用。其实即使他称帝,像“文帝行玺”这枚印,他也是不能用的,至于南越国是否有“传国玺”,后人尚不清楚,但像“文帝行玺”这样的金印无疑是特定属于一个帝王的印章。从形制上推断,这枚文帝印玺是南越国白铸的,它不同于汉朝皇帝的白工螃虎钮。就金印这一点来说,它与汉朝颁赐的诸侯王、列侯和外藩首领印是一致的,但钮式不同。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现的汉印不计其数,质地有铜、玉、水晶等,但金印却j‘分稀少,仅有十二枚,口本福冈也曾发现一枚汉代金印。已发现的汉代金印请见下表〔按发现时间顺序):
┌──────┬──┬──────┬─┬──────────┬─────┐
│印文│年代│印面边长│钮│出土地,l}; │发现时间  │
│││单位:厘米   │  ││  │
├──────┼──┼──────┼─┼──────────┼─────┤
│汉委奴国王  │东汉│2 。35   │蛇│日本国福冈县志贺岛  │174年│
├──────┼──┼──────┼─┼──────────┼─────┤
│朔宁王太后玺│东汉│3,3│龟│陕西阳平关  │{一1954   │
├──────┼──┼──────┼─┼──────────┼─────┤
│滇王之印│西汉│2甲4│蛇│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 │1950年│
├──────┼──┼──────┼─┼──────────┼─────┤
│平东将军章  │东汉│2。4 │龟│山东峰县陶庄│1958年│
├──────┼──┼──────┼─┼──────────┼─────┤
│如心│东汉│1   │兽│广西贺县铺门│}} 9?f}年 │
├──────┼──┼──────┼─┼──────────┼─────┤
│诸国侯印│东汉│2。5 │龟│山东即墨县王村公社  │1977年│
├──────┼──┼──────┼─┼──────────┼─────┤
│关内侯印│东汉│2,35   │龟│河南省泌阳县│1979年│
├──────┼──┼──────┼─┼──────────┼─────┤
│广陵王玺│东汉│2 。3│龟│江苏扬州甘泉山二号墓│1981年│
├──────┼──┼──────┼─┼──────────┼─────┤
│偏将军印│东汉│2。4 │龟│四川重庆聚贤岩  │19x。年   │
├──────┼──┼──────┼─┼──────────┼─────┤
│石洛侯印│汉  ││龟│山东沂南(?) │1982年│
├──────┼──┼──────┼─┼──────────┼─────┤
│文帝行玺│西汉│3,1│龙│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泰子│西汉│2 。55x2 。35 │龟│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右夫人玺│西汉│2,1│龟│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1983年│
└──────┴──┴──────┴─┴──────────┴─────┘
1981年扬州甘泉山2号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和1954年陕西阳平关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都是金印龟钮。197年长沙马工堆软侯利仓墓出土的“软侯之印”、“长沙承相”印,都是婆金铜印,龟钮。两枚印的印文都是埋葬时草率刻凿,婆金是纯金的仿制品,可见列侯也是金印龟钮。17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上发现的“汉委奴国王”印和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滇王之印”都是金印蛇钮。日本自1 }}年在福冈的志贺岛上村民甚兵卫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后,志贺岛声名大噪,出土处已建立“金印发光碑”和“金印公园”。由于缺乏中国方面的出土资料,近2加年来,日方对金印真伪一直争论不休。中国这几枚金印的发现,其造型、款式和“汉委奴国王”印相类似,有力证明了“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7年)汉朝廷颁赐给樱奴国王的。它是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文帝印作龙钮,既不同于诸侯王、列侯的龟钮,又不同于外藩首领的蛇钮。咸阳出土的汉“皇后之玺”玉印和传世的“皇帝信玺”封泥,边长都是2。 8厘米,约合汉制“方寸”(即一寸见方)。只有“朔宁王太后玺”边长3。 3厘米,通钮高2厘米,重112。8克,与文帝印基本相同,“朔宁王太后玺”是东汉初公孙述割据四川时封魄嚣之母的金印。公孙述和南越国的这位文帝同是地方割据政权,在印缓制度上都有意逾越汉制。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到文帝金印略大于汉朝皇帝印,印文与汉朝皇帝印大体相同,但质料和钮式不相同。文帝金印的质料与汉朝诸侯王、列侯、外藩首领印相同,但钮式又不相同。这种情况,正符合文帝仿效汉朝但又要潜越称帝的身份。这位“文帝”不是历史记载中第二代南越王赵胡,又会是谁?
第七章
南越称王
中原大乱,岭南震动,南海尉死前密嘱赵佗兴兵绝道,割据立国。赵佗依计而行,绝道筑城。越人部族趁机叛乱,赵佗发兵征讨,百越降服,赵佗称王。战火纷乱中,西汉王朝派陆贾出使南越,汉越言和,赵佗臣服……
岭南割据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整个中原山头林立、各路英雄豪杰虎争天下。就在这样一个大混乱、大拼杀的格局中,谁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考虑岭南这块土地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也就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偏于东南一隅的岭南,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突兀而出,并使岭南最终走上了割据之路,这两个人就是任嚣和赵佗。
当秦始皇第一次派往岭南的大军受挫,秦越处于对峙阶段,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之后,第二次被派往岭南的秦军将领就是任嚣和赵佗。当秦军攻占岭南后,鉴于此地偏于东南一隅,越人势力尚存,而岭南与中央朝廷的联系又较困难,于是,秦王朝便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授予政治、军事等专制一方的大权。而赵佗则为任嚣治下的龙川县县令。
当任嚣掌握了岭南的军政大权,并成为专制一方的“东南一尉”后,便逐渐萌发了脱离中央朝廷、划岭自治的一套割据构想。这个构想的产生,除了受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诸侯并立之局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岭南具有可以实行割据的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政治上而言,秦通过兼并关东六国的战争统一中原,到平定岭南,其间不过十余年。就在这个天下初定,社会尚不稳固的短暂时期,许多人,特别是原六国贵族,以极其悲伤、感怀的心情,企图恢复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之局面,由于条件不够成熟,他们不得不在秦统一六国后暂时潜伏起来,以待时机。而作为极具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天下初定后,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股潜在力量的危险,并采取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大修秦道直通山东六国腹地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这股潜在的势力兴风作浪。但是,秦始皇苦心孤诣采取的这些措施,只是从表面上起到了一点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山东六国的复辟势力,甚至就连秦中央政府官员骨子里的那种复辟思想也未能消融和根除。当时的秦王朝垂相王馆等人,就公然向秦始皇宣称:四方之地,“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并积极主张“立诸子”以安天下。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战国时期的诸侯并立局面对许多人仍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作为在岭南独掌军、政大权的任嚣,也自然地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渐渐萌生了据岭而守的割据念头。
当然,要想在岭南实施割据,就要有割据的资本和条件,那岭南的资本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岭南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秦王朝派住此地戍守的50万汉军,这股颇具实力和作战经验的军事力量便是称雄割据的根本。另外,随着秦对岭南地区的征服,源源不断而来的中原移民,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因为这些汉族军民,在中原时深受秦暴政的摧残和蹂胭,早就有离绝秦王朝挣脱锁链的想法,许多人自走向岭南的第一步,就抱定留居南疆不再言归的决心和志向。当这些人来到岭南后,不再像秦派往北方屯戍,防备匈奴的汉人,会趁天下大乱面“皆复去”。相反的是,面对在任嚣治理下相对宽松的政治、人文环境,使他们对这块土地渐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未尝不深虑之面力卫之也”。如此一来,岭南便有了一个人心思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为了建设和保卫这个新兴的家园,一旦天下有变,他们自然会团结一心,全力支持任嚣。
当然,促使任嚣产生割据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岭南在地理上易守难攻。就当时的交通条件面言,“自北往南,人越之道必由岭”。也就是说,岭南地区北部的五岭成了阻挡南北行进的天然屏障。这道屏障难以逾越的程度,作为曾是秦军将领的任嚣以及所有南下的军民是领教过的。尽管在秦征服岭南的中后期,曾有灵渠的开凿以及新道的修建,但只要派少量驻军把守,灵渠和新道都将变成进退不得的死道,复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除此之外,整个岭南地区多江河水道,这些江河水道又多急转直下,地理形势相当险要,若有不熟悉这里的船只过往,往往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鉴于这样的地理形势,作为岭南的军民完全可据此守之。假如五岭的防卫已破,仅凭这些江河水道也可以步步为营,和敌军对垒抗衡。
老谋深算的任嚣在耐心地等待机会,令他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机会很快便到来了。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并引爆了整个中原六国人民反秦的大起义时,任嚣闻知立即感觉到这正是天赐良机,在兴奋之余也加紧了割据岭南战略性计划的制定,准备付诸行动。但令他扼腕叹息的是,就在这历史大转折的紧急关头,自己却一病不起了。
为了让心中的构想得以顺利实施,躺在病榻上的任嚣派人将自己的心腹助手、时任龙川县县令的赵佗召来,秘密嘱咐道:“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