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刚经讲解-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李文会曰】 「『 庄严佛土 』 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 」

而现在《金刚经》所说的都是破相。

「 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 」

任运随缘,就是随一切缘。这样才是真正庄严佛土。简单说,哪种人才是真正在修行呢?就是证果,与道相应的人。在这个世间,你看电视上有很多人在讲经,但那个不能叫讲道,因为无道可谈,那只能说是在劝善,譬如劝人吃素啦、戒杀啦等等。那不是讲道, 真正的道,是内在得到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 所以某一些人认为他在讲经、讲道,说实在的,无道可谈,他所讲的不能令人究竟解脱,只能说他在劝善,劝人做善事。吃素哪里是道呢?道是解脱,吃素闻只是助缘啊,持戒也是助缘,般若实相才叫做道。

释迦牟尼佛讲过:若说法者,不会归实相者,亦是外道。 所有的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会归到实相,可以说都是外道法。 对菩萨来说,声闻、缘觉是外道;阶位低的菩萨对阶位高的菩萨来说是外道;菩萨对佛来说是外道。为什么?因为还不究竟了解心地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讲道」,其实道是非常不容易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不是?因此,我告诉诸位, 真正想庄严佛土,真正要报佛恩,就是要悟道,只有悟道的人才能真正报佛恩。因为彻彻底底地悟道了,才能够了解佛恩是什么。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李文会曰】 「 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 」

「 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

住色法,住就是执著,执著外境,所产生的都是烦恼。心若清净,其实唯心无境嘛。

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严重的事想得很单纯;没有学佛的人,可以将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想得很复杂、很痛苦,会被困扰,气得整夜睡不着,神经衰弱。学佛的好处不是可以用金钱、用世间的学问所能了解的。学佛的人,实在是世间大大有福报、大大快乐的人。所以说境界是有,但在学佛人看来是无。认为境界是有的凡夫,他过得非常痛苦;认为境界是无的人,了解唯心所造,把一件事情想得很单纯,那就什么事情都没有。如果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就想:我前世害人家,所以今生要被他陷害,这很正常!

所以,要记住师父一句话: 娑婆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斗诤;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自在。 简单说,在这个世界生活就是绝对的磨擦!我们的生命里时时刻刻都在跟别人磨擦,这就是娑婆世界!来到娑婆世界的生命,一定会经历磨擦,随时都在跟别人擦撞,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比较厉害,别人定要扯你后腿;做个生意,生意上也会有磨擦,对不对?而极乐世界的生活就是解脱。因此你若是将一切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那么你就能很快乐地接受逆境,就得到解脱。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这八个字就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整本《金刚经》所说的要如何修行,就是这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解释,就是说应该用无所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生其心的「其心」,是清净心,明心见性的妙用之心。再强调一次,要想知道整本《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修行,「应该无所执著,而生出我们本性的清净之心」,这句话就是解释。

【李文 会 曰】 「 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 」

不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认为实实在在有这种法的存在。

「 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 」

便在境界当中执著。猿猴捉月,月在水中映现出来,可是猴子不了解,想要捉月亮却捉不到。病眼见花,像是有毛病的眼睛,看到空中有花。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 」

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你可以认为一件事情很严重,但是要说没事也可以把它变成没事。只是我们人都忍不下这口气,要报仇,而报仇一定是走入痛苦的路线。若是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事,真的太可恶了,可以诉诸法律,国家自然有一个公道。愚痴的人才会报复,譬如说有人对不起我,我若拿刀杀死他,我也是得死啊!他对不起我,我可以请法律制裁他,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讨回公道,报仇则是愚痴的行为。

「 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

【 维摩经云 】 「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 」

这句话很重要。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的心不清净,要怎么才能去呢?

「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频率才会感应啦。想去诸佛的清净之土,首要的工作是心就要先清净,随其心净,业才能感应,电波才能接近。

【黃檗禅师曰】 「 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 」

不照而照,就像我们并没有要求太阳它才照耀,不像灯光,要晚上打开开关后才能照明。不照而照就是没有经过,不假造作,自然而照。本性也是这样,不假任何造作,自然清净自在,智慧无量,所以自然不照而照。

「 岂不是省力底事。 」

这样是不是很省力呢。

「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 」

无栖泊处,就是没有稍许的停留,没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停留。简单说,无栖泊处就是无停留之处,无所住的意思,就是一尘不染,无一法可得住。

「 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

【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

如果有一个人的色身就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样是不是很大呢?

【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李文会曰】 「 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

沙等恒河,就是将每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的意思。佛说问须菩提:「恒河的一粒沙又当作一条恒河,恒河中所有沙子数目的恒河,这些恒河中的沙是不是很多呢?」去过印度的人就知道,恒河沙柔细得像面粉一样。光是抓起一把,就有好几百万粒沙,那么就是有好几百万条恒河,而这一条恒河有多少粒沙,每一粒沙都当作一条恒河,其中沙的数目是不是很多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

光是一粒沙当作一条恒河,恒河就已经不计其数了,已经多得不得了!何况其沙。

【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尔所,那么多、等量的意思。以满那么多恒河沙数七宝布施,这样是不是能得到很大的福报呢?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得福很多,世尊。

【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为什么呢?因为你布施七宝再多,也只是获得人天福报而已;而若是受持如实知见,如法修行,则会成佛!

四句偈,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受持四句偈,就是彻底地观照无常,为他人说。若是彻彻底底了解这个世间无常,我们就不会痛苦,就算损失再多的钱,也不会痛苦,因为已经遇上了,就能欢喜的接受。可是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活在太闲的日子里,就想多少玩些股票,然后多少输一点,也多多少少痛苦一些。我们辛辛苦苦地教钢琴,又无缘无故拿钱去玩股票,我不是在说陈勤陀啦!(众笑)我们人就是太闲了才跑股票市场,但却玩得愈大输得愈多,或是赢了一点钱,就想把亏损的再赚回来,这些都是错误的!

我们若是三餐能温饱了,就要赶紧修福,若是有多余的钱,要赶紧买录音带、书籍去度众生,不停去做,一直扩大,使更多的众生来学佛,这样才能真正积功累德。真正想得财宝的人,就要弘扬佛法,而不是拿钱去玩股票。想玩股票稳赢这很难说,有些经济学家玩股票照样输到破产。所以说到福大,有了佛法才是福大。以我今天做师父的心,因为我彻彻底底了解藏经的道理,就算今天穷到没有三餐吃,生活很困难,我仍然很有欢喜心,这个肉体能挨得过就好了。若是挨不过饿死了,这也是命运,是我们的业,因为前世没有修福,没有施舍,今天才会饿死。所以一个修行人的快乐,就是他在二六时中,随时都活在知足中。所谓知足,就是最大的满足;所谓满足,就是最彻底的知足。你们知不知道这句话?一个人若是活在知足当中,什么境界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人若是想快乐,一定要学佛,学佛才能彻彻底底解决我们人生的迷茫、烦恼。

【李文 会 曰】 「『 甚多世尊 』 者,谓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 『 受持四句偈 』 者,载在应化非真分中。 」

载就是记录的意思,应化非真分详细讲了「四句偈」

「『 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者,若能说此大乘经义,化导众生,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 」

因此我才向诸位出家众说:出家后,你若想要求最大的福报,不用拿钱去布施,你学师父讲经说法,福德就是无量无边。 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以法为主。弘法,你的福就无量无边。

比如净空法师常常说到,在年轻时人家给他算命,都说他没有福报相,只能活到三、四十岁。净空法师就开始印经典,他印的书都是一流的,所以华藏图书馆的书都非常好,我们要效法。 净空法师大量地印制经典、讲经,成为台湾有名的讲经法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赞叹他老人家。他讲过很多经典,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弘法法师,台湾省听过他讲《无量寿经》录音带的人,不计其数。 你看净空法师的面相,虽然六、七十岁了,仍然红光满面呢!貌相全转变了,因为命运转变了嘛。所以只要你肯发心。你们看看我现在有没有在转变?有没有些微的光?(法师边示意面颊边笑,众笑)。我们经典也印了几百万、几千万,要效法他大量地印制经典。但是要说明的是,不能印了之后到处随意散发,也没人看一眼,这样就不行。不能浪费施主的钱,我们印的书一定要用得上,派上用场。

「 当知受持此经,无为功德,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为之福德也 。」

一者是有相,一者是无相的经法,要如何相比呢?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

随说是经,意思是只要你遇到因缘,简单讲解这部经,即使是只解释经典里的四句偈。

【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

你看!别说是讲整本《金刚经》了,就算是从《金刚经》中抽出一段四句偈来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因为正法住世嘛!为什么如佛塔庙?因为是依法弘法,依佛所说的法为人演说。

【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

受持很重要。身、口、意清净,以无相法,真正地脚踏实地去做,叫做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很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里有许多也是诵《金刚经》的。

【李文 会 曰】「『 随说 』 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 」

「『 如佛塔庙 』 者,若人但为名闻利养,心不清净,而说是经,转堕轮回,有何利益。 」

好名之心(好, h à o )。出家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就惨了。 名闻利养是断头的利剑。 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若是对名闻利养看不开,也就是贪著供养或爱名的人,他便心不清净。因为利用给人讲《金刚经》使人欢喜,接受他人的供养,为了贪人钱财而说法,不清净 !

「 心若清净,即常空寂,不起妄念。 」

空寂,就是无一切相。

「 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 」

无能解的心,无所解的经典,能所双亡。

「 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 」

幻身,这个身体是短暂的、幻化的身体。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会修行的人修一刹那,不会修行的人修尘点劫;会修行的人不起于座即见本心(就是本来面目), 不会修行的人纵经尘点劫也没有消息(就是对明心见性不重视,不明了自性的本来的面目)。 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确实是如此。

不了解本来心性上的东西,学法无益,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他只是在累积。所以你们看, 没有在本性上下功夫的人,虽然他也一样念佛,但他参加各种法会到处奔波,一直向外寻求,就像土虱一样(土虱比喻人的烦恼重不安定,全身像虱子一样总是摆动停不下来),心又像猴子一样安定不下来。 拜佛、念佛、拜忏悔、拜八十八佛,最后却还是告诉师父,自己的烦恼很重。为什么? 因为你对本性的东西不了解,对无所住心、空性的东西不了解,念佛就不得力啊!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我不骗你,你铁定会死的,因为你对无相法、中道法以及本性上的东西不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