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刚经讲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疑惑自然就解决了,不用有特别的诀窍。

「 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 。」

冀,就是希望。希望来学佛的人,都能够提炼出矿石中的金子。

「 以智慧火熔炼,矿去金存 」

矿的杂质去掉了,金就显现。

「 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 」

须菩提请示佛陀:这部法讲得太好了,应该如何为它安立名字?

「 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

就是安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名,用《金刚经》来当作本经的经题。

「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 」

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做为这部法的名字,道理何在呢?因为金刚很锐利。金子虽然至坚,但是羖羊角能破坏。(注:羖,音 g ǔ,黑山羊。)

「 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 」

金刚划到羖羊角,羖羊角就被破坏;若是见到佛性、本性,烦恼便会消除。

「 金虽坚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 《 涅盘经 》 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注:镔,音 b ī n ,精炼铁。)

这里是修行的重要关卡。 怎样可以转凡成圣?就是要明心见性。唯有明心见性,才能够成佛。 对我们而言,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念佛。听过《金刚经》,即使没有明心见性,我们的日子也能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们生活在觉悟之中。

「 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 」

如来之所以以金刚来比喻,乃是因为世间人的性情不坚固。

「 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 」

外诵,口诵《金刚经》;内行,内心观照,悟明本性。外诵内行,内外就光明平等。

「 内无坚固,定慧即亡。 」

内,指我们的心。亡,指没有。内心若是不坚固,没有般若金刚智慧,哪里有什么定可言?你能抵挡住别人的几句议论吗?名、利、色能够看开吗?有那个智慧吗?所以,内心没有坚固的定,一切都免谈。

「 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

嘴巴诵经,同时心也确实按照经所说的去放下、观照,定慧同具,方称为究竟。

「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 」

得遇金师,能够遇到善知识的意思。金师就是炼金的师傅,此处比喻佛陀。我们的本性像金子,佛陀就像专门炼金的人。

「 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 」

把山錾破,挖出矿石,将它烧制、提炼。精就是纯,纯就是 99。999% 乃至 100% 的金。我看电视广告都标榜 99。9% 纯金,有些还写千足黄金。(注:錾,音 z à n ,凿的意思。)

我是没有储存金条啦,我嫌它很重,麻烦!曾经有人送我一根金条,我马上就把它卖掉了。我不会像有些人存放黄金,等价钱好再卖,那样没用。假设我有价值一百万的黄金,现在把它卖掉,存入银行的定期存款,以目前 8。75% 的利率来算,一个月的利息有七千二百多元,十二个月便有八万多元、将近九万元的利息。如果把这些黄金放一年,涨价不一定,搞不好还跌价,所以存放黄金有利也有弊。以我的脑筋去做生意,一定稳赚不赔,所以说到赚钱,有些人认为投资获利快,当然那也不错;但是存在银行却很妥当,虽然获利少,但是稳赢不输,因为可以生利息。这是题外话了。

「 随意使用,得免贫苦。 」'小说下载网|。'

得到的精金也就是纯金,能够供我们随意使用,得免贫穷。

「 四大身中 , 佛性亦尔 。」

我们这个身体的佛性也是如此。

「 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猛勇喻錾凿。 」

「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 。」

人我山就是我慢。

「 人我山中有烦恼矿 ,」

烦恼矿就是杂质。

「 烦恼矿中有佛性宝 。」

佛性就是矿中的珍宝。

「 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 。」

智慧是雕刻、打造的工匠。

「 用智慧工匠,錾破人我山。 」

用智慧去除我慢山。

「 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 。」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佛性像金刚一样不坏,是永恒的、解脱的、智慧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比喻我们的智慧如同金刚,能坏一切烦恼,而不为烦恼所障碍,通过智慧达到彼岸,所心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 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 」

所以以此为经名。

「 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具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 」

只是解义而不真实将义行于实,即是有名无实。解义并且切实落实空义于生活中,才可是货真价实的真修行人。不修行即是凡夫,修即如同圣智,所以名为金刚。因何而称般若?「般若」是梵语,即中文的「智慧」。

「 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 」

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起愚痴心,他观照事情样样都能解脱。

譬喻说,你对不起我,我应该想:是我前世对不起你,你这样对我刚好扯平了。要是对方继续使出招数一再伤害我们,我们应该想:是我前世作恶多端,今生才注定要遇到这种逆境。如果对方不肯善罢罢休,三番五次一定要置我们于死地,我们就想:他真是伟大!加持我学习忍辱,让我完成佛道,要是换成别人没人敢这样做,他真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所以, 一个人若是有般若智慧,不论面对何种境界,对这个世间仍然一无所著,即使吃了很吃亏,却在吃亏当中,能够圆成自己的佛性,这是真正的慈悲与忍辱。

说到这种感受,做大法师的人感受最大!只要是出名的法师,外道一定会来陷害,这是肯定的。像有些人会无缘无故打电话来破口大骂,夹报诽谤,甚或诬告,状告到财税局、告到建管处或某某机关,总之一定要把你整垮。我现在常常这样想:一旦有一天我逆境现前,不要紧!我们还是照常安住,只要徒弟对我有信心,不管讲堂规模是大是小,仍然照常讲经,没有妨碍。还要修忍辱行,我们不能报复,这样智慧才会产生,佛陀只是慈悲忍辱,从来不报复。虽然世间人会说我们这样做很傻、很软弱,但这种软弱却会得到龙天护法的慈悲怜悯。对存心加害我们的人,龙天护法也是会动用金刚杵的,护法神看到我们受到伤害不会袖手旁观。不出名的法师或者在家居士可能感受不到,相比之下出名的法师就躲之不及了,赞叹的人很多,意图加害的也很多。这就是我昨天说过的:什么叫凡夫?圣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一个手无寸铁的出家人。佛陀制戒律不能诉讼,一诉讼就犯戒,除非法院传你上庭,因为遇上了没办法,打鸭子上架了,法官传唤庭还得去。

所以有智慧的话,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不会绝望,也不会失望。因此有智慧跟没有智慧之人过的日子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不会被障碍,因为他心如虚空;没有智慧的人,时时都有障碍,这样也不爽快、那样也不爽快。就像广告词讲的:「这里也痛、那里也痛」,点点小事,这样也烦恼、那样也烦恼,回家看到老婆也烦恼、没钱也烦恼。有智慧的话,做任何事都会解脱的,就算变成穷鬼都无所谓,这个身体大不了一死嘛,大不了舍身回净土去嘛!一个人若是将生命如此平淡地看待,就会「勇者不惧」,这完全要靠智慧了。最重要的是还不能伤害众生,我们要学习永恒的忍辱,不可以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 智是慧体,慧是智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 」

我们的体本来若有智慧,用这个智慧心,他就不会愚痴。

「 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

体若没有智慧,就会用愚痴心,所以愚痴的人就没有悟道,所以要修智慧来除掉愚痴。

「 何名波罗密?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 」

什么叫做波罗蜜?中文即 到彼岸,到彼岸即是远离生灭—— 生灭就是无常,离开这个无常的世界。

「 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 」

诸佛证得了清净的本性,当然是不生不灭;我们现在用的是生灭心、意识的心、执着的心,不是用本性,当然就是生灭法。

「 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 」

心缘外物、执着诸相,此即是未到彼岸真如地的凡夫。若是具大智慧,知幻离幻,于一切境界中圆融无碍,不住生灭假相,就是彼岸。或者言: 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

「 口说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罗密。口说心不行 , 即无波罗密也 。」

不愿这样去做,就没有波罗密。

「 何名为经?经者,径也。 」

经是成佛之道路。径,道路的意思,意同直径的径,直接通达之意。经典就是要我们直接通达成佛之道。

「 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 」

究竟即是不生不灭。

「 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 」

只会读诵,心不按照金刚经去做,哪里有什么经呢?

「 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

古代禅宗有云:「悟道者,经典在心中,不悟道者,经典在心外。」经就放在心外面了。悟道的人经典都在心中,你说什么他都通,因为悟透,随手拈来,统统是法。没有悟道的人,经典放在外面,只会拿著经猛看。所以,赵州和尚说过一句话:「别人看经典看穿了牛皮,我看经典遮遮眼睛而已。」意思是说,别人看经典是把牛皮都快看破了,我已通达经意,不用再看了。遮遮眼睛是指经典拿来聊做遮眼之物,不必去看了。因为他都通达了,道理都在心中。你看禅宗说的话就是不同凡响。

六祖惠能大师事实

「 师姓卢 」

姓卢的也出了一个圣人。我们讲堂也有一个人姓卢,就是卢素梅,不知道是不是六祖的后代?我们姓林的则出了一个妈祖,姓杨的出了杨家将,脸上画成黑漆漆的就是杨家将,姓孙的就出了一个国父,很了不起!姓蒋的出了一个总统。姓林的出了妈祖,很了不起,总统还得拜妈祖呢!姓观的就出了观世音,不知道有没有人姓观?(众笑)

「 其先 」

其祖先,就是他的祖先。

「 范阳人 」

范阳是一个地名。

「 家甚贫窭,师樵采自给。 」

家很贫穷。樵采就是砍伐薪柴,或到山上捡薪柴出售。自给就是自足的意思。也就是生活过得很艰苦,靠砍薪拾柴卖钱来维持三餐。(窭,音 j ǜ,贫穷。)

「 一日负薪,入市中。 」

负就是背后扛著东西。

「 闻客读《金刚经》。 」

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

「 遂悚然感悟。 」

悚然,忽然。忽然有所感悟。

「 矢志寻师。 」

矢:决定。决意立下一个志向,要寻访师父。

「 至韶州,遇女尼无尽藏者, 」

来到韶州,遇到名为无尽藏的比丘尼。

「 诵涅盘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 」

她在诵《涅盘经》时,六祖听了一下,马上就为她解释道理。

「 尼乃执卷问字。 」比丘尼就拿经卷问六祖文字。

「 师曰:字即不识。意即请问。 」

六祖说我不认识字。若是道理方面你可以问我。

「 尼曰:字尚不识,安能会义? 」

比丘尼就嘲笑瞧不起六祖了。

「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

诸佛妙理是本性的东西,不等同于文字。要是本性与文字相同,书读得愈多就愈早成佛了,那不识字的人岂不是没希望了?这样佛性怎么会平等呢?想成佛的话只要认真读书就行了,是这道理吗?所以说「 诸佛妙理,不关文字」。

「 尼大异之,遍告居人,竞来瞻礼。 」

比丘尼很惊讶,这不是平常人。就告诉大家,于是众多大家居士都来向六祖顶礼。

「 一日,师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 。」

怎能停这个地方呢?

「 至昌乐西山石室,遇智远禅师,指示参谒黄梅师。竟往矣。 」

黄梅师就是五祖弘忍。智远禅师就指示他:我这里没有东西。你要去参五祖弘忍。

「 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 」

弘忍大师一见面之后就了解了,知道六祖不得了,是大利根器的人。

「 授以衣法。 」

将五祖的衣钵交给他。

「 令隐于怀 。」

怀是一个地方,意思是叫他隐藏起来,不要出来,早出来有难,晚点出来才不会被害。这是告诉六祖不要太早出来弘法。六祖于是在猎人队中躲了十六年。

「 至仪凤元年,届南海,遇印宗禅师,讲经于法性寺。 」

届是到达,来到南海,遇到印宗禅师。

「 师止廊庑,听受。 」

廊是外面的走廊、回廊。从前中国的寺院的屋宇都有回廊。六祖只是在走廊上听,并没有进入室内。

「 入夜,风飏刹幡。 」

飏,飘扬。风飏,风吹动。刹幡,幢幡。

「 两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 」

两个僧人辩论,一个说风在动,另一个说风怎么会动呢?明明是幡在动。前一个说:风若不吹的话,幡怎么会动?后一个说:又看不到风,只看到幡在动啊!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争论不休,都不明白道理。

「 师不觉言曰。 」

这个不觉,不是没有智慧,而是不假思索,没有通过意识,从本性自然流露出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