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工业调整后要准备至少三年不动,三年踏步。不仅基本建设,工业生产也是这样,使工业在三年内维持在现在调整的水平基础上,来帮助农业的恢复。既然是不相适应,而且不是短时期的,因此工业的调整非伤筋动骨不可,如果马马虎虎维持现状,还是不能相适应。

必须下两个决心,一是下比较长的决心,至少准备三年踏步;二是要伤筋动骨,不能维持现状。派往各地的检查组于4月中下旬陆续回到北京。中央财经小组听取各路检查组的汇报,对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和调整以来的经济形势基本上摸到了底。国民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农业关系和工业内部关系严重失调。首先是农业紧张、粮食紧张。

1961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5%,城镇人口增加了2050万人,即增长了21。5%,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6%,许多主要产品的产量低于1952年的水平。粮食1961年比1957年减少850亿斤,减少23%,只相当1951年的永平;棉花1961年比1957年减少1680万担,减少51。2%,低于1951年的水平;油料比1957年减少低于1949年的水平。

其次是轻重工业的关系很不协调。1961年生产资料的产值比1957年增长788%,消费资料的产值只增长15。5%。在消费资料中,6种主要食品比1957年下降27。3%。14种纺织产品比1957年下降19。6%。而1962年20种吃、穿的主要产品产量比1961年还要低,其中棉纱只相当于1951年的水平,食用植物油接近1950年的水平。

重工业的内部也很不平衡。矿山能力只能适应1000万吨钢的水平,钢的冶炼能力真正合乎机械化生产条件的是1500万吨,勉强可以达到1700万吨,铁的冶炼能力只有2050万吨,矿山、炼钢、炼铁不相适应。从工业本身看,摊子铺得太大。9个大钢铁厂、30个中型钢铁厂、1000多个小洋群企业,在两三年内一齐上马,全面铺开,结果应该建成的包钢和武钢这两个骨干企业却没有建成。1961年底,全国共有工业企业个,全民所有制手工业企业8994个,合起来将近7万个。摊子很大,任务又缩小了,设备能力不能发挥。钢铁工业,炼钢能力只能利用35%。炼铁能力只能利用41%;机械工业,电站设备、采矿设备、拖拉机、动力机械等12种主要产品的金属切削机床设备能力只能利用15%至50%;水泥工业,大中型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能达到一半,小水泥厂只生产战线过长,职工人数过多,造成极大浪费。按照调整后的生产计划,1962年的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加25%,但是1962年年初的职工人数(不包括集体所有制的公社企业职工)比1957年增加12倍,达到1600万人。1961年工业企业亏损27亿元,加上小型冶金企业亏损补贴的15亿元,共42亿元。1962年第一季度,中央11个工业部所属的559个企业中,亏损的有223个,占整个企业的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1962年5月,中央财经小组再次讨论国家计委关于1962年的调整计划,研究国民经济调整措施,向中央正式提交了《中央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草案)》。对如何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做了非常具体的安排。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中央财经小组在报告中又系统地陈述了当时国民经济存在的八大困难。

即:

(一)粮食供应还很紧张。经济作物还在继续减产,整个农业经济的恢复还不可能很快。

(二)工业生产要上去,没有农业的恢复不行,没有工业内部的大调整也木行。

(三)基本建设规模缩小以后,必须踏步两三年,做好调整工作,才能创造条件继续前进。

(四)货物运输量减少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暂时缓和下来,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短途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五)职工人数大大超过了目前的经济水平,特别是农业的生产水平。

(六)市场的供应情况,特别是吃的和穿的,在今后三、五年内很难有大的改善。

(七)对资本主义国家外汇的收入不可能再增加,支出的一半左右必须用于进口粮食。

(八)财政严重亏空,货币发行过多,主要商品挖了库存,生产资料大量积压。

从这个分析出发,中央财经小组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把建设规模调整到同经济的可能性相适应,同工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程度;把工业生产战线调整到同农业提供的粮食和原料的可能性相适应,同工业本身提供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程度;把文教事业的规模和行政管理机构缩小精简到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程度;把城镇人口减少到同农村提供商品粮食副食品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程度,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不那么紧张。财经小组的争取经济形势根本好转的指导思想是要退够,争取快,准备慢。中央在批转这个报告时指出:中央财经小组的这个报告比较全面地深入地铃析了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情况,我们对于财政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对于克服困难的快慢,从总的方面可以说认识清楚了。报告中提出的措施是目前情况下克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一项最积极的措施,现在下最大的决心,实行这个措施,我们整个工作就有可能不再被动,而逐步转为主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情况就可以不再严重化,而能逐步好转。

1962年5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西楼会议、国务院扩大会议和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形成的一系列文件,落实调整国民经济的部署。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都在会上讲了话,要求大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充分估计困难,扎扎实实地工作,把经济调整好。李富春在会议第一天,就进一步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和缩短工业生产战线问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尽管1960年北戴河会议就提出了调整工作的八字方针,但是由于当时情况不明,对于调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是逐步地认识的。真正的调整是从1961年开始的。经过一年的调整,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应该说有所改善。但工农业生产失调现象仍很严重,农业的恢复现在看来要三、五、七年。

因此,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进行调整。他提出必须进行企业的大调整、大改组,进一步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缩短工业战线有三点办法:第一,裁并企业。把中央管理的企业和地方管理的企业、工业部门的工业企业和非工业部门的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和公社企业、现代化工业企业和手工业工业企业生产单位,统一规划,按行业、按地区进行全面安排。第二,按照国家的生卢任务进行排队。把生产任务和原材料首先分配给消耗低、成本低、质量好、品种合乎需要、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先把这些企业安排好,其他没有条件进行正常生产的企业,先停下来,把人减掉,再进行调整。第三,精简职工。对于有任务的重点企业,一定要把多余的职工坚决减下来;对于没有任务的企业,一定要采取关、并、转、缩的办法加以处理。减下来的职工,中央原则上决定以两年为期,第一年发70%的工资,第二年发至50%的工资。先逐步地把粮食减下来,最后减到按照城市一般居民的水平发给口粮。当时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区上报压缩城镇人口的计划为970万人(其中职工900万人),同中央提出的当年压缩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包括职工900万人)的计划尚有距离。会议认为需要来一个全面动员,坚决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任务。

5月会议比西楼会议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更加深入,提出的措施更加具体有力,对进一步扭转国民经济困难局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会后,5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正式批发中央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报告》坦率地指出,目前财政经济的困难还是很严重的,经济正处在一种非常时期。西楼会议已经暴露出财政牧支有很大的赤字,商品供应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原订的调整计划还有不少缺口。《报告》提出,第一,整个国民经济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按照农轻重次序进行平衡的方针,把建设规模调整到同经济的可能性相适应、工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程度;第二,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争取快、准备慢;第三,大力加李富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62年5月7日强农业生产战线,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坚决缩短工业生产战线,继续大量减少城镇人口和减少职工。中央认为这个报告比较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了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情况,完全同意这个报告,并且要求向全党主要干部说清楚当前全国财政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情况,认识清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困难,充分估计今后可能出现的困难,在最大的困难面前能够挺起胸脯,顽强斗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为了贯彻5月会议提出的任务,国家计委党组成员兵分两路:一部分到各省、市、自治区帮助落实调整工业、压缩城镇人口的措施,了解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对支援农业的措施的安排,并同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商量1963年的计划方案;另一部分留在机关做日常工作。无论是派出的还是留在机关的同志,都以调整为中心,以压缩城镇人口、支援农业为重点,相应地安排其他工作。

从1961年8至9月的庐山会议开始,直到1962年底,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果断措施,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1962年基本建设总额,由1961年的1233亿元压缩为676亿元;国家投资,由1961年的898亿元减为566亿元。预算外投资压缩刭11亿元,这样小的基建规模,是1953年以来从未有过的。

(二)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改善工业生产内部结构。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停、并、转。1962年,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工业规模的压缩幅度是相当大的。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三)大力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1962年,精简职工达935万人,城镇人口减少约1200万人。从1961年1月开始,在两年半时间内共精简职工1940万人,如减去新安排就业的大中专学生等,净减职工1744万人,其中回乡、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有1300万人。同期,城镇人口总共减少2600万人左右。

(四)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主要措施是:努力增加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压缩基建投资、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以减少财政支出。1962年全国财政支出比上一年减少617亿元。

(五)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1962年2月23日,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通知》,决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至少三十年不变。

在采取以上经济措施的同时,还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调整各方面的关系。如为在反右倾斗争中遭受打击的党员和干部进行甄别平反工作;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统战工作;调整民族政策,等等。从而加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保持了社会的稳定,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从政治上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经过一系列果断措施,在全国人民的奋斗和各级干部的努力下,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首先是农业生产开始回升。这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年增产250亿斤;油料总产量达到40066万担,比上年增产3976万担;猪年底头数恢复到9997万头,比上年增加2445万头。按当年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2%,结束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其次是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例,由1960年的21。8%:78。2%改变为38。9%:61。1%。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比例也由1960年的33。4%:66。6%改变为47。2%:52。8%第三是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结束了连续4年的赤字。市场商品供求紧张的状况有所缓和,集市贸易价格比上年下降约35%。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上年提高47%。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终于迈过困难的谷底。但是调整的任务并未完成。

三、对管理体制与计划方法的探讨与变革

(一)加强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

在调整时期,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变化的主要趋势是集中统一,克服分散主义。

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管理权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市、自治区)三级,在最近二三年内更多地集中到中央和中央局一级。地区计划应当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大区为单位,由中央局进行统一安排。中央局计委,在中央局各口和省(市、自治区)划草案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编制计划草案,国家计委在国务院各口和各中央局计划草案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编制全国计划草案。

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再次指出,要切实改变过去一段时间内权力下放过多、分得过散的现象,在最近两三年内,要把工业管理的权力更多地集中在中央一级,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一安排。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条:

1。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扩大计划的范围并增加计划指标。1961年编制了12种计划,1963年扩大为20种计划。计划指标基本上恢复到一五时期的数量,有的比一五时期还要细。例如,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