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五计划提出的在七五时期实现新旧体制转轨的设想,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热,使得改革措施难以出台。治理整顿实际是推迟了七五期间的改革计划。尽管如此,总的来看,七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仍在调整中逐步深化。

1。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七五期间,继续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多种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业产值增长16倍,占全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2。9%上升到1990年的54。6%。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到1990年,乡镇企业产值比1985年增长2倍,平均每年增长25%。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乡村办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14。6%上升为20。4%。乡镇企业出口创汇额达到130亿美元,约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1。7%:七五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农村劳动力2200多万人,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得到发展。七五时期,各种经济类型工商企业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非国有成分比重上升。在工业生产领域,到1990年底,全国有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797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685万个,城乡个体企业6172方个,三资及合营联营企业09万个。非国营企业发展快于国营企业:七五期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年均增长73%,集体所有制企业年均增长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独资经营的企业年均增长74%。1990年与198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由64。9%降到54。5%,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由32。1%上升到35。7%,城乡个体企业由19%上升到54%。

三资及合营联营企业由12%上升到在流通领域,社会商业机构结构进一步调整。到1990年底,全国有商业经营机构9096万个,从业人员25028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机构440万个,从业人员万人;供销合作社和其他集体所有制机构138。8万个,从业人员8124万人;个体机构726。8万个,从业人员1053万人。

在全国商业机构中的比重,国营和供销社由六五末期的118%下降为117%其他集体机构由11。3%下降到83%,个体商业由76。9%上升到79。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中,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民所有制所占比重由40。4%下降为39。6%,集体所有制由37。2%T降为31。7%,合营经济由0。3%上升为0。5%,个体经济由15。3%上升为18。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所占比重由68%上升为93%。

3。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七五期间,企业改革逐步深化。

特别是占产值、利润、税收比重较大的国有企业,开始向生产经营型和经营开拓型转变。

国家先后发布企业扩权十条、二十条,企业在生产经营领域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到产品生产、销售、原材料采购、产品价格、职工工资和劳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资产出租与转让、企业联营、投资等。尤其是《企业法》的颁布,标志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法律保障。

七五时期,通过全面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将折旧基金大部留给企业,减免大中型企业调节税等措施,使企业财力明显增强。据财政部统计,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的名义留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38。3%上升到1990年的61。5%;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自有资金比1985年增长60%以上,这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创造了条件。据抽样调查,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的投资已占企业生产投资的50%左右。

到1990年底,90%以上的工业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初步形成了厂长(经理)对生产经营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新领导管理体制。

1986年以来,按照配套、完善、深化、发展承包制的要求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工业企业全面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贵任制。到1990年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承包面已经超过90%。此外,小型企业的租赁经营制也初步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也在进行。【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在全面实行承包制的同时,大面积推广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到1990年底,全国实行工效挂钩的国营工业企业已超过70%,许多企业实行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奖金分配形式,诸如计件工资、结构工资、岗位工资、浮动工资等。以优化劳动组合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进展。

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有较快发展。仅1989年就有2315个企业兼并了2559个企业,转移存量资产2015亿元。企业之间的兼并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据对2559个被兼并企业的调查,其中有47%的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减少亏损134亿元。近年来,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得到较快发展,到1990年底,已有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近2000家。

4。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加强。七五期间,各类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数量增加,已形成颇具规模的集市网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发展迅速。到1990年底,城乡共有集贸市场73857个,成交额达到2245亿元,首次突破两千亿元。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标志着农产品集中交易和期货市场在探索中起步。各类物资、技术、金融、信息、劳务、房地产市场蓬勃兴起。一些省市的生产资料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已初步建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各地信托投资公司成立,表明资本市场也在起步。

工业生产的计划管理范围缩小。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由六五末期的60多种减少到50多种;工业产品的自销比重已达40%左右。到1990年末,工业品价格中由国家定价的品种数比重从1986年的64。2%下降到54。4%。工业品购销开始向合同订购、议购议销、自由购销等多种形式转变。

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明显下降。钢材国家合同供货量占当年生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9。7%下降到1990年的30。8%;煤炭由45。2%下降到42。1%;木材由29。7%下降到26。4%;水泥由16。4%下降到价格体系改革由六五时期的以调为主转为调放结合。七五时期进入较全面的价格改革阶段?七五期间,继续调整了农副产品价格。几次提高了粮、棉、油、肉、蛋、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调整了工业品内部的比价,采掘、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放开了相当一部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格局。后两年在治理整顿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继续推进部分商品的价格改革,采取小步微调的方针,解决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价格问题。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我国的价格体系发生明显变化,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价关系向合理的方向迈进,价格结构趋向合理。

5。在宏观调控方面,逐步由国家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方式转变。七五时期,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从年起,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别为拨款投资和拨改贷投资两部分。

对科研、学校等没有收入、无偿还能力的十类项目实行国家预算拨款,其他项目全部实行银行贷款。至此,形成了国家预算内投资实行拨款和贷款并行的投资管理体制。实行拨改贷有利于促进建设单位改进设计施工、节能降耗、提高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国家控制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七五时期税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推广第二步利改榄和逐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推行了税利分流的改革试点。到1990年,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27个地、市、县进行了税利分流改革试点,试点企业达1500多家。税利分流改革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机制∥七五时期,财政以减税让利等方式为企业留利累计3285亿元,扣除以集中资金措施从企业拿回的部分,实际留给企业2449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91%在税利分配改革的同时,为促进企业生产,还调整了税制税率。为消除重复纳税,取消了企业调节税,对多数行业由征收产品税改为征收增值税;发布了对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优惠减免税等规定。

七五时期,大步推进了金融体制改革,货币发行、信贷、资金融通、利率、汇率、结算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金融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金融调控经济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由单一的信贷计划控制转为运用信贷计划、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金融债券等综合手段的控制:七五期间三次紧缩货币、信贷,在治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对外开放扩大,国民经济逐渐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前一时期扩大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七五期间,在对外开放方面,叉迈出了几大步:1986年起陆续开放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1988年春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其作为最大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建立范围更大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同时制定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改革,较七五计划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6。七五时期经济上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七五时期经济上的主要成就

七五计划时期,尽管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治理整顿,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目标。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增强。

1。主要经济计划指标均超过计划要求,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增长,基本完成了计划规定的目标。1990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1985年增长25。3%,平均每年增长46%,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超过4%的计划指标。其中,种植业产值年均增长32%,林业产值年均增长0。2%,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5%,副业产值年均增长11。3%,渔业产值年均增长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生产前三年徘徊不前,后两年连续丰收。1990年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1985年增加5590万吨,达到了七五计划的指标。棉花、糖料生产扭转连年的徘徊局面,1990年,棉花产量447,4万吨,超过七五计划指标;油料大幅度增产,但仍低于计划要求。副业、渔业、牧业稳步发展,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连年增产。七五时期圭要农副产品平均年产量,除棉花、黄红麻外,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村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七五期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业产值增长16倍,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9%上升到1990年的54。6%,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的49%的指标。

3。工业经济主要计划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七五时期,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1985年增长85。1%,平均每年增长13。1%,超过计划增长75%的目标,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2。2%,轻工业年均增长14。1%。列入七五计划的28种工业产品产量,有23种提前达到或超过了计划要求。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钢产量达到6604万吨,原煤达到1080亿吨,发电量6180亿千瓦时,钢材5121万吨,表明我国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到1990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000亿元,比1985年增长一倍。工业部门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7000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一倍多。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有上百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快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为国民经济生产技术装备的机械工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达到上千种,基本上依靠国内的力量,为能源、交通、原材料、尖端科学等十几个部门提供了上百种高水平的成套设备。

4。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9746亿元,超过计划指标,匕六五时期增加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2502亿元,六五时期增加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771亿元,增加1759亿元;个人投资4473亿元,增加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比重上升。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6514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40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上升到52。1%。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7348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2倍;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976亿元,增长17倍,更新改造投资占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28%上升到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为16400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532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