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驱逐舰还在1940…1941年间先后进行了旨在加强防空能力的现代化改装——加装了专门为Z级驱逐舰量身订造的FuMo…40Z型火控雷达将大幅提升其防空火力的精度,原有的4门37毫米炮被布置更为紧凑的6座40毫米博福斯高炮所取代,双联装的20毫米机关炮则从4座减少到了3座,在火力密度方面稳中有升。

领舰开火之后,随行各舰也遵照旗舰指令陆续开始对空射击,它们装备着40毫米或37毫米中型高炮,对于中低空的飞行目标能够起到较为有效的打击,只是除了旗舰“科隆”号和两艘经过现代化改装的Z级驱逐舰,其余舰艇的防空火炮都处于纯粹人工观瞄的技术条件下,射击的准度差强人意。

“快看看,那是什么型号的飞机?”

方脸的德军上尉一把将望远镜塞到他的芬兰同行手里,这个时候,高射炮的声音砰砰磅磅不绝于耳,让人感觉海面上起伏的波涛也是被炮火震起来的。透过望远镜,人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那4架苏俄战机机翼下的红色五角星。

“有几架似乎是……伊16战斗机,还有……噢,SB…2,苏军装备最多的轻型轰炸机!”经过1940年的苏芬战争后,芬兰人对于苏联空军装备的熟悉程度显然是要高于参战三个多月的德军官兵,尤其是在德国空军牢牢占据制空权的情况下,一些德国步兵甚至还不搞清楚苏联空军最基本的飞机型号!

芬兰人准确的辨别出了来袭苏军飞机的型号,但身旁的德国军官们根本来不及将这些讯息及时传达到旗舰上去。好在来袭敌机的数量不多,而且不论是伊…16还是SB…2,都是苏联在30年代中期研制生产的作战飞机,西班牙内战期间的表现虽然可圈可点,但到40年代初时,距离英德等国的一线作战飞机就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了!

由于附近空域并未有德国战机出现,苏军的6架伊…16战斗机便失去了最主要的护航作用,苏联飞行员们似乎在尽力分散德军炮手的注意力,但对手通过和英军海空军作战积累起的实战经验相当丰富,德国船队的各护航舰艇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四架挂载航空炸弹的苏军轰炸机上——SB…2型轰炸机的绝对载弹量虽然不大,但其挂载的250公斤和100公斤航空炸弹对于轻型舰艇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在西班牙内战中,苏军飞行员就曾击沉过多艘支持佛朗哥军队的舰船。

第12章 领悟时局

挪威,特隆赫姆。

“报告,‘科隆’号发来电报,M船队在北角以东约25海里处遭到10架苏军战机袭击,一艘货轮轻微受损,目前已有3名水兵和2名山地步兵阵亡,9名水兵以及12名步兵受伤!”

“北角?”

这是个原本非常简单的地名,但在张海诺的脑海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印象。另一个世界中的北角海战,是一场激烈而极具意义的经典之战,也是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水面战斗。“沙恩霍斯特”号的沉没固然悲壮,但那也只是战争后期德军在各条战线失利的一个缩影罢了——战略决策层面的失败,战略资源方面的短缺,盟友或无能或鲁莽,再加上最高统帅部直接干涉前线将领的指挥,这些因素叠加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官兵素质和少量精锐武器所无法抵消的!

“是的,北角以东海域,距离目的地瓦尔德港还有8个小时航程!”少校通讯官抬手看看自己的表,“船队处于北极圈内,按照这个季节的昼夜交替时间,那片海域应该已经入夜了!”

张海诺点点头,看来昼短夜长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天黑之后,就算苏军强行派遣轰炸机,也无法达到白天时的攻击效果了。

德国海军新组建的北方舰队抵达挪威古都已经有四天的时间,“提尔皮茨”号、“彼得·施特拉塞”号以及其余舰艇均在这里补充了燃料,以确保整支舰队有能力完成各种战略或是战术机动。对于张海诺和他的官兵们来说,这四天过得相当平静,除了天气有些寒冷之外,他们闲暇的就像是在度假。由于当地驻军采取了强而有力的封锁警戒措施,期间舰上的无线电监测部门没有发现任何从近处发射的不明无线电讯号。

好日子总有到头的时候,就在张海诺考虑着是否还要在特隆赫姆多呆几天,以策应后续几批运送山地步兵和装备物资的船队前往挪威北部,英国侦察机出现了。就在M船队遭遇攻击的次日黄昏,两架“喷火”以贴近海平面的高度飞来,在部署在海岸的德军雷达站以及防空部队作出反应之前,它们迅速略过峡湾。虽然两架高速侦察机停留在视线中的时间还不超过两分钟,但张海诺几乎可以肯定英国飞行员已经拍下了峡湾内的情况,而且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如此庞大的舰队是任何人为手段都难以完全隐藏的!

不管英国人是否已经获知了这支德国舰队的位置,或是早已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张海诺当机立断,决定舰队连夜启航。在北国璀璨的星空下,体形各异的舰艇一艘接着一艘缓慢的驶出了漫长而曲折的峡湾,然后沿着挪威北部海岸线朝着极北之地的方向驶去。

就在德国北方舰队驶出峡湾后4个小时,张海诺收到了来自海军司令部的电报,让他既感庆幸又觉得后怕的是,三十多架英军舰载轰炸机竟以夜袭的方式攻击了特隆赫姆的港口。德军高射炮兵奋力抵抗,但还是让这些英国轰炸机“顺利得手”——许多炸弹都落在德国舰艇原先停泊的位置,码头设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根据英军舰载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计算,德国海军司令部推测搭载这些飞机的英国航空母舰已经驶过了设得兰群岛,这也是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英军首次对北欧港口实施攻击!

由于德国空军的陆基航空兵无法在夜间进行侦察和反击,英军是否派出了战列舰参与攻击行动还不得而知,但海军司令部还是对北方舰队提出警告:英国舰队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与苏军进行协调配合!

英军海上力量的突然卷入,确实出乎张海诺的意料,也让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战争的复杂多变性。一夜未眠的思考,他对自己在形势预计上的失误懊恼不已:经过凯尔特海之战和欧海之战,英国本土舰队实力大减,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加上德国在进攻苏联前摆出一副欲大举进攻英国本土的架势,在麻痹了苏联政府的同时,也让英国政府竭尽所能的从地中海和远东抽调舰只,从而使得本土舰队的战斗力重新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美英签署并发布《大西洋宪章》后,美国海军共同承担起了保护大西洋航线的重任,这也使得英国海军能够从大西洋护航作战中抽调一部分舰艇。几项相加,如今的英国本土舰队实力绝不低于战争爆发时的水平!

可是,张海诺之前只将目光放在俄国人身上,想着如何以手中的现有舰艇狠狠打击俄国人在北方的力量,却忽略了可能从背后袭来的危险——尽管由于体制和主义的对立,使得英国和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但是共同的敌人完全可以让两个仇敌出于自身利益而暂时携手合作。

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德国人却迟迟没能发现英国和苏联之间北方航线,这既是情报部门的失职,也是统帅部参谋军官们的失职。等到张海诺想通这些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旦他的舰队与苏联北方舰队交火,而占据优势的英国舰队又从西面袭了上来,加上德国空军在挪威、芬兰北部又没有掌握制空权,这支以“提尔皮茨”号和“彼得·施特拉塞”号为核心的德国北方舰队很有可能招致重挫——要想在海上战斗力方面取得均衡,那么至少应该加上德国部署在法国海岸和大西洋海域的舰艇,但那在如今的形势下是完全不现实的!

事到如今,张海诺发现自己只有继续带着舰队北上并且随机应变了。黎明之前,海军司令部再次发来电报:扎波利亚尔内遭到苏军的突然进攻,经过大半夜的激战,由迪特尔上将指挥的德军山地步兵成功击退了苏军地面部队,但己方的损失亦相当惨重!

扎波利亚尔内是苏联西北部临瓦朗厄尔峡湾的一座海滨城市,距离摩尔曼斯克约60公里。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二个星期,迪特尔就率领德军山地步兵攻占了这座城市——这也是他们在北方攻占的唯一一座人口过万的苏联城镇,此后迪特尔率领他的两个山地步兵师继续向东攻击前进,但只继续向苏联纵深推进了不到10公里便被迫停止下来,在“北方女王”作战计划出台之前,他们已经就地转入防御。

扎波利亚尔内虽然也有港口,但完全不适合大型船只停靠,而且一到冬季就面临封冻,尽管如此,德军还是利用小型运输船甚至是渔船开通了挪威北部港口瓦尔德和扎波利亚尔内之间的海上运输线,从德国运来的物资很多都是在瓦尔德卸载后由小船分装运往扎波利亚尔内——这在挪威北部和苏联西北部之间铁路线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亦是提高物资供给效率的不得已之举。

由于苏联北方舰队的存在,这条短而脆弱的海上航运线亦经常遭到来自海上和空中的攻击。为了减少航运损失,德国海军随后在瓦朗厄尔峡湾小规模的布设了水雷阵,仅留通道供己方船只通行,并且船只大多数时候只在夜间进出港口。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到苏联境内的德军北方山地集群也得以将阵线稳固下来等待更好的进攻时机。

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天亮后仅仅一个多小时,瓦尔德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港口遭到大批苏军战机的轰炸,尽管德军驻扎在挪威北部的空军部队也出动战斗机迎击,无奈苏军作战飞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瓦尔德港的港口设施以及停泊在港湾内的舰船均遭受损失。由于卸货工作还没有完成,30个小时前抵达的M船队尚未离开,除了山地步兵全部登陆之外,从德国本土直接运来的货物中约有四分之一还在船上,另有一部分堆积在码头或者码头附近的仓库里,结果战斗着那个至少有4000吨货物白白损失掉了。除此之外,轻巡洋舰“科隆”号也中弹起火,虽然伤势很快得到控制,但在舰体得到修复之前,恐怕是无法应付高强度的海上作战行动了!

苏军和英军两天之内连续采取进攻行动,张海诺宁可相信其中有着人为关联,也不觉得它们是纯属偶然。在经过了一夜的中速航行之后,拥有近二十艘舰艇的北方舰队已经驶近了韦斯特峡湾,按照起初的作战计划,舰队将在这处峡湾底部的纳尔维克作短暂停留,并举行一个旨在纪念德军登陆纳尔维克的活动。海军部的目的,一来是继续向挪威人显示德国的强大军力,二则想让北方舰队的官兵,尤其是没有参加过挪威战役的海军新兵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德军战士,以此达到唤起荣誉感、提升士气之目的。

往常情况下,张海诺对这种象征意义多过实际的“作秀”活动并不反感,但眼下的形势实在容不得他们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浪费时间,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可能已经在集结途中,甚至远远的尾随而来。在向海军司令部报告之后,他便下达命令:舰队继续北上,前往挪威北部的另一个重要港口:特洛姆瑟!

第13章 “新手”上路

“真难想象,深秋时节的北极圈之内还有如此温润的地方!”

尽管身上依然穿着深色的冬季军服,站在“提尔皮茨”号舰桥上的冯·林格将军却早已脱下了厚厚的手套,脸上的表情也如沐春风般的愉悦。当然,能够赶在一场海上风暴来临前进入安全的避风港,对于任何一位船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经过连夜的快速行驶后,以“提尔皮茨”号为核心的德国北方舰队,在没有遭到任何骚扰的情况下驶入了挪威北部重要港口特洛姆瑟。由于所在海域因有北大西洋暖流通过,这座港口终年不冻,而且各月气温都相差不大,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季,气温也很少低于零下10度,10月的平均气温亦在零上3度左右。

与舰长林格一同站在舰桥上的张海诺,目光停留在那些忙碌的舰员身上,脸色却显得有些严峻。根据德军驻挪威北部气象观测部门的报告,一场来势汹汹的暴风雪即将扫过挪威西北海域,初步估计,这将是一场十年一遇的暴风雪,持续时间很有可能超过三个星期!

舰队虽然没有因为意外的暴风雪而遭受人员和装备上的损失,但气象部门的报告却彻底打乱了张海诺的时间安排。暴风雪袭来的时候,“提尔皮茨”号和“彼得·施特拉塞”号这样的庞然大物出航或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随行的驱逐舰和鱼雷艇恐怕就没有那么强的适航能力了。所以,摆在张海诺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让整个舰队呆在特洛姆瑟直到暴风雪停止,要么带着几条吨位较大的战舰冒雪北上,在预定时间协助迪特尔的山地步兵向摩尔曼斯克攻击前进。

两个选项各有好坏,张海诺一时间也拿不准究竟怎样做才能对战局起到最积极的作用,而就在他率领北方舰队出海作战的这段时间,东线战场形势也在不断演进——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俘获苏军60余万人,缴获装备无数,扫清最后的障碍之后,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近距莫斯科6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

不过,尽管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包围并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德军却在“时间”这个最为关键因素上遇到了麻烦:俄国的雨季开始了,道路很快变成泥河,坦克走不多远就陷入泥潭中,轮式车辆更是难以前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团军坑陷在奥廖尔到图拉之间的公路上达几天之久,一切补给只好依赖空运。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

※※※

召集舰队主要军官商议之后,张海诺决定还是先留在特洛姆瑟看看情况,并向海军司令部发去电报,要求他们加紧对英国港口的侦察,以尽可能确定英国本土舰队各主力舰之动向。同时,他和迪特尔的指挥部取得联系,希望山地步兵们先继续稳固在扎波利亚内尔一线的阵地,待舰队和后续援兵抵达再图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