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于地面作战的主要有要塞守备部队和战舰安保部队。前者总体兵力稍多,以本土的港口和岸防工事为驻扎地并执行纯粹的防御任务,单兵作战能力较弱;后者系德国海军建立时模仿英国而来的制度——巡洋舰等级以上的大型军舰,为了防范水兵叛乱发生海上恶性事件,所以随舰配备了一支人数不多的安保部队,担任组长的安全官通常是陆战队上尉,直接听从舰长的指挥。同英国一样,德国海军如果碰到必须下船战斗而组织地面分遣队时,舰上的安保组自然是首选。

在德国海军司令部尤其是雷德尔和张海诺的力争下,德国海军于1941年先后组建了两支海军战斗师,它们在主体架构上均仿照国防军步兵师编制,只不过装备的重武器较少,而战斗人员比普通国防军师多出一半,也即是约2。3至2。5万人。两个海军战斗师的兵员都主要来自于海军预备部队、港口勤务人员、失去舰艇的舰员以及要塞守备部队,其中海军预备部和要塞守备部队占据了多数。

在海军战斗师刚刚组建时,不少德国陆军的高级军官都嘲讽海军官兵离舰之后恐怕并不会比第一次拿起步枪的农民好多少,这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但使用陆战武器的确不是海军官兵的主要训练科目,大多数海军舰员只有在执勤的时候才会接触步枪。

俗话说勤能补拙,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之后,德国海军第1战斗师在马耳他战役中的表现虽然不及伞兵那么抢眼,但在抢夺滩头阵地以及向内陆挺进的过程中,仍然用良好的战斗素质得到了德意步兵指挥官们的认可。

视线重新回到位于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在狂怒的暴风雪中,隶属于德国海军第1战斗师第3团的士兵们正紧随国防军第5山地步兵师第1、第2步兵团步兵组成的登陆突击队越过莫托夫斯基湾东岸的滩头阵地向苏军防御纵深挺进。由于之前并没有对德军登陆做出充分的估计,苏军在这一地带的防御以岸防炮兵为主,防步兵工事似乎因为冬季的来临而停工了,已经搭建的反登陆艇和反坦克障碍根本稀稀拉拉不成体系,为数不多的铁丝网和堑壕虽然看起来十分专业,但在德军舰炮的超强威力面前早已变得千疮百孔,那些套着白色披风的德军士兵几乎不怎么费力便穿过了苏军的一线阵地。

哒哒哒……

一种和德军MG34机枪截然不同的嘎嘎声持续吼叫着,并借着呼啸的寒风传出很远,然而隆隆炮声和士兵呐喊声的掩饰下,这种致命的声音却并不显得特别刺耳,而当原本呈相对密集队形前进的德军官兵成片成片的倒下时,后续的步兵们终于意识到了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经验较为丰富的,先趴下来然后再以步枪、机枪或是手榴弹对阻碍者实施攻击,经验相对欠缺的,则可能因为战斗姿势而成为下一批中弹者。

采用索科洛夫轮式枪架的马克沁M1910重机枪,凭借较高的射速和良好的持续射击能力,自上一场大战起就成为俄国军队中极具杀伤力的一种步兵武器,其独特的外形更是成为那一时期俄军机枪手的标志——当德军1941年大举入侵苏联时,这种机枪仍然苏军步兵的重要而可靠的火力来源。

“小伙子们,前进!勇敢前进!俄国的冰雪寒风挡不住我们,俄国人的子弹也别想!”

一个大个子的德国兵,看衣襟口露出的领章应该属于下级士官,手里拿着一支和他身材不太成比例的MP40,以极其彪悍的姿势朝前面扫了一梭子,然后大声号招呼他的下属们奋勇向前。在这雄壮吼声的召唤下,周围好些使用毛瑟步枪或施迈瑟冲锋枪的德国士兵们一跃而起、快步向前,可是他们大都没有跑出20米,便被那些密集而来的弹雨扫到——德军步兵的推进顿时陷入停滞!

经过正规训练的士兵,应当能够根据战场形式灵活应变,两艘德国驱逐舰仍冒险在近海巡弋,联络它们使用舰炮对付苏军机枪火力点显然是比较理想的办法,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多会儿,两组MG34机枪手就架起了机枪开火了,不得不说,这种通用轻机枪简直就是一种集合了便携、射速和持久作战的完美轻武器,它已经随着德军闪击战术的大获成功而成为德军步兵的象征——尽管在阵地战中的战术作用非常有限,却往往能够通过鼓舞士兵士气而达到一些超脱自身能力的战术目的。

类似于撕裂亚麻布的声音响起不几秒,隶属于海军战斗师的一名军官就从冰冷坚硬的地上爬了起来,“前进,德意志万岁!”

尽管这名勇敢的军官两秒之后便被俄国人的子弹击倒,但由海军人员组成的德军战斗部队仍然以惊人的饱满士气向前冲去——俄国人的子弹怪叫着从身边呼啸而过,周围的同伴不断有人被打倒,可这群并不精于陆战的海军官兵始终也没有停下来躲避的意思。无知还是无畏,人们看到的仿佛是最狂热的武装党卫军在冲锋!

单单几挺马克沁,即便再加上数以百计的莫辛…甘纳手动步枪也依然无法控制整个战场,尽管德军新手们没能发挥出MG34最大的威力,但眼看着德军步兵们不断逼近,匆匆构筑阻击线的苏军士兵们也有点慌了手脚。他们枪口开始发飘,而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有许多子弹从敌人头顶飞过,尤其是机枪手们移动枪口的速度时而过快以至于没能对冲锋中的德国步兵形成线杀伤,有时又长时间的一个目标点进行扫射。与此同时,长长的子弹带也有到头的时候,尽管几组苏军机枪手尽量弥补彼此更换弹带造成的间歇,仍不免出现致命的停顿。

趁着对方火力减弱的机会,好些德军步兵奋力朝着二十多米开外的苏军机枪组投掷长柄手榴弹——穿着土黄色军服的苏军士兵有的就直接趴在雪地中,有的利用了残断的树根或是炮弹留下的弹坑,但这些都不足以抵御近距离爆炸的手榴弹。轰轰的爆炸声中,黑色的泥土、白色的雪块以及红色的物体一同以发散状飞上空中在纷纷扬扬的溅落。

或许是因为气温较低的关系,手榴弹爆炸后形成的烟雾在目标周围停留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借着这非天然形成的掩护,德军步兵继续拼了命的往前冲。也就在这个时候,有几名苏军机枪手试图拖着他们的机枪往后方撤退,但没走几步便被德军的机枪扫倒。

不一会儿功夫,德国海军战斗师的步兵们便蜂拥而至,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苏军官兵,并没有马上陷入崩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勇敢的端起刺刀和敌人拼杀起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殊死抵抗的决心,当同伴们仍在奋力搏杀的时候,苏军士兵中间也有人早早的抛下机枪转身逃跑,还有一些在德军刺刀逼近时选择了举手投降,这些人中的一部分难免被杀红了眼的德军士兵干掉,但大多数还是能暂时的保住性命。来不及仔细清扫战场,登陆的德国步兵们径直越过战场尾随南撤的苏军向摩尔曼斯克推进。

占据以滩头阵地为中心的一小块区域并不是德军在这个白天的最终作战目的,在黑夜来临之前,他们必须将战线推进到更靠内陆的区域——如果可能的话,直至德军舰炮射程的边缘。

理论上讲,在莫托夫斯基湾活动的德军大型战舰,其大口径舰炮可以一直打到摩尔曼斯克港口附近,但理论上的情况永远是战场上最乐观和最少见的。当决定性的莫斯科战役正如火如荼之际,苏俄仍在北方保留有一定的实力,尽管苏军北方舰队的水面舰艇因为指挥上的失误而在德军进攻当天遭致了惨重损失,但他们的潜艇部队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自战争爆发以来的4个多月里,配属在北方舰队的15艘苏联潜艇克服了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等等不利因素,先后在挪威海域击沉德国货船和巡逻舰艇多艘,自身无一伤亡。

当德国舰队悍然突入莫托夫斯基湾时,这15艘苏联潜艇中的6艘停泊在北方舰队的另一个重要基地——位于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其余9艘以摩尔曼斯克为母港的,有2艘在该港的造船厂中进行维护修理,其余7艘均因暴风雪来临而入港避风。恶劣的天气也不尽是坏事,如果德国人在攻击之前使用舰载机突袭舰队泊位,这些潜艇很可能因为自身构造的相对脆弱而先于水面舰艇被炸沉,而现在它们的指挥官至少能想方设法发挥这种水下攻击利器的功效。

第19章 厄运缠身

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他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中亦不例外。在成功将首批4000余名山地步兵和海军战斗步兵运送登陆后,由运输船、驳船、汽艇和拖网渔船组成的德国登陆船队,正如它们来时那样非常有秩序的陆续离开莫托夫斯基湾向挪威东北部最大的不冻港瓦尔德驶去。在那里,尚有6000多战斗人员和大批陆战装备等待运送,然而由于登陆行动提前进行,德军准备的船只远远达不到计划数量,因而只能由这支成份复杂的船队来完成。

摩尔曼斯克和瓦尔德的海上距离仅有180公里,也即是不足100海里,这对于现代化的驱逐舰而言只是三个小时的航程,但大多数民用船只的航速显然无法相比。对于一艘普通的运输船而言,单独行驶时的最高航速也许可以超过15节,那意味着12个小时才能在摩尔曼斯克和瓦尔德之间跑上一个来回,而且这还不包括装卸人员物资的时间,而一艘使用燃煤锅炉、满载货物后航速仅有10节的船只,要完成这样往返航程则需要几乎一天的时间。

基于这样的情况,德国北方舰队指挥官冯·芬肯施泰因元帅和他的助手们将手中的登陆船只分为四队:航速超过15节的编入高速梯队,这部分共有9艘隶属于德国海军的运输船、3艘改装的德国邮船和4艘挪威汽艇;航速在12到15节之间的,编入快速梯队,这部分船只仅有7艘,多是排水量在4000吨上下的德国海军运输船;航速在9到12节的,编入中速梯队,它们是这支庞大船队的中坚力量,且大都是从德国运送油料、弹药而来的;航速低于9节的被编入慢速梯队,这些船只主要是临时从挪威人手中征调的,以驳船、拖网渔船为主,数量不多、吨位较小,但每艘船一次亦能运送1到3个整装步兵排。

尽管在时间方面做出了尽可能妥善的安排,但在四个梯队陆续撤离后,已经在莫托夫斯基湾东岸登陆的德军部队,必须等上至少15个小时才能得到后续部队的增援。实际上,由于冬季的北极地区处于昼短夜长的阶段,刚刚在俄国海岸线上站稳脚跟的德军步兵,很快就面临着寒夜和敌军反击的双重挑战。

※※※

“唉,北方的天气真是糟透了,真希望这样的战争早点结束!我开始怀念弗伦斯堡的天气了,那里的雪都是美的!”

巡洋舰敦实的舰桥里上,一个恨不得将自己整个人都缩进厚大衣的德国海军上尉双手捧着装有热咖啡的杯子,一边看着几乎已经被冰雪封盖的甲板,一边如空闺怨妇般不停的抱怨着。

“丹麦佬不是不怕冷么?”一旁喝着半冷不热咖啡的德国海军上尉,用一种并无恶意的腔调说道。由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早期受丹麦统治,因而直到现在,还有些德国人戏称来自那里的同胞为“丹麦佬”,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日耳曼人,而且由于从小就在海边长大,他们比生活在内陆的德国人更加倾向于加入海军。

被戏称为“丹麦佬”的德国上尉,身材略显瘦小,但嘴皮子的功夫显得十分厉害:“迪尔·施泰因上尉先生,您这么说就有所偏颇了。就像在沙漠地带生活的人最怕热,其实生活在寒带的人也是非常怕冷的,更何况是这极北之地!不过,也许您这样身体健壮的人并不觉得这样的天气有多么冷,一会儿就劳您代我到炮位上去巡视一番咯?”

身材相对高大的那名上尉听了伙伴的话倒是一点也不生气,他咯咯咯的笑了起来,“哈!这样的鬼天气,你觉得我们的炮还能正常使用吗?假如这时候一艘俄国战舰突然出现在这片海面,我们恐怕要和他们来一场风帆战舰时代的接舷战了!刺刀对刺刀,棍棒对棍棒,你说谁赢?”

“不管谁赢,这种事情发生在20世纪的40年代都是一个可怕的灾难,蛮力将胜过文明,绅士反而要被痞子痛打一顿,这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说话的人来自舱门那边,人们转头一看,那是一位年纪约莫有四十好几、穿着德国海军中校制服的军官,他便是轻巡洋舰“科隆”号的第5任舰长马蒂亚斯·奥尔诺,一个喜欢干净整洁以致于近乎有些洁癖的人。就出生地而论,奥尔诺也是一个来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丹麦佬”,他并不忌讳别人这样称呼自己,但他很不喜欢自己的战舰被任何不雅的东西污染。若是搁在往常,他一定会让官兵们动手把舰上厚厚的积雪和冰棱除去,但无奈现在海面上仍风雪交加,一名负责的指挥官是绝不会让自己的士兵为了某些非要立即执行的任务而如此冒险的!

“舰长!”

“舰长!”

在这样的内部场合,两名海军上尉并不需要放下手中的咖啡来敬标准的军礼,两人依然双手端着杯子,只是以一个立正的姿势表示对上司的尊敬。

奥尔诺中校朝他们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风浪颠簸得可真厉害,睡都睡不安稳!”

上尉们显然颇有同感,满载时才8200吨的柯尼斯堡级,抗风浪能力也只是和一般的万吨货轮相当。按照设计师们的初衷,这应当是一级适合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快速机动的多用途战舰——巡逻、护航、侦察、防空样样精通,至于远距离的海上行动尤其是深入环境恶劣的海区,则应该交给至少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别的大型战舰来执行。

放眼眺望了白茫茫一片的海面后,中校不慌不忙的问道:“他们没有新的指示吧!”

所谓的“他们”,便是指“科隆”号这次的“服务对象”——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二艘主力航母“彼得·施特拉赛”号,那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大型航空母舰如今正在“科隆”号和另外两艘Z级驱逐舰的保护下航行在瓦尔德东北方、距离莫托夫斯基湾约160海里的偏远海域,如此安排既是为了避免这艘宝贵的航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