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火力更加生猛、生存性能更高的新潜艇。

其实张海诺心理也有这么类似的想法,要是再驾着U7这种潜艇去英吉利海峡作战,他觉得自己迟早会像自己的前任一样心脏病发。

鉴于三艘潜艇已经直接“死亡”,海军部只好对张海诺他们进行重新调配,但由于海军目前还没有空出来的潜艇,所以暂时将他们编派到正在筹建阶段的第6潜艇编队。等张海诺他们前往这个潜艇编队报到的时候,编队里还只从船厂接受了一艘潜艇,正在接受训练的艇员倒有200多人,再加上这三艘潜艇上的老艇员,按照此前普通UB型潜艇的规格这些人足以编配10个潜艇小组,但上级最终只将他们编为6组,每组48人,张海诺因为军衔和战绩的关系被任命为第2小组的指挥官。

考虑到新老艇员在素质、经验上的差距,上级还将这里的老鸟和新手们进行重新编组,形成老艇员为核心、新艇员占多数的格局。这样一来,张海诺虽有些舍不得U7上那些轻车熟路的老鸟们,但能从上级那里争取到埃德文、西蒙和另外几个老部下,他觉得自己收获还是远大于损失的。

同时,48人一组也让张海诺多少能够揣测到新潜艇的规模,他相信那一定是一种水下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潜艇。事实上,这种新潜艇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在训练基地的头一个月,由于新潜艇还没有到位,张海诺只是每天带着他的组员进行体能训练,再结合自己以及组里其他尉官、士官的经验给新手们讲解实际作战中的要领,还利用他素来擅长的小游戏拉近大家的距离。

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张海诺的第2组较其他组的气氛更加融洽。

在这期间,张海诺还根据自己对组员们的了解对人员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埃德文依然担任这一组的鱼雷指挥官,西蒙是大副的不二人选,吉瑟尔是这里最好的轮机部士官,其他艇员也都去到了自己相对擅长和有兴趣的部门。等到他们的新潜艇从船台下来之后,他们俨然成了一支配合较为默契的潜艇组,这也是张海诺作为指挥官感到非常骄傲的地方。

一个月零六天之后,新潜艇虽然还未完成最后的装配工作,但有关它的详细资料却终于发放到了张海诺他们手里。张海诺这时才知道,原来自己要指挥的竟是德意志帝国迄今为止航程最远、装备最先进的U139型巡洋潜艇,这种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1500吨,是UBIII型的两倍还多,它装备的6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也让它成为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潜艇,此外它还能搭载8枚备用鱼雷,3门甲板炮——2门100毫米炮和1门37毫米炮,再外加两挺8毫米机枪,如此强悍水面火力确实让人感叹不已!

最后,这一级潜艇能够搭载多达110吨的燃油,续航力超过10000海里!

虽然此时手里还只有这种潜艇的资料和线图,但张海诺心里的“丧艇之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一级潜艇即使拿到二战期间也还是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比起那些普通U艇,它的航速虽然不占优势,但在武器装备和续航力方面的表现实在太突出了,张海诺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一艘U139型潜艇打垮一支英国护航船队——用鱼雷干掉所有的护航军舰,在浮上水面用甲板炮将剩下的商船一艘一艘击沉。当然,这个想法的前提是自己不被击沉,只可惜U139除了下潜深度超过普通潜艇之外,防御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也没有装备声纳一类的先进听音设备!

在熟悉了潜艇的纸面性能之后,张海诺开始揣摩起这些潜艇的真正用途来——以超过普通潜艇两倍以上的资金来建造这样超远航程的潜艇显然不是为在英国附近海域活动,这让张海诺想起二战后期德国对美国本土的潜艇袭击,莫非一战中的德国统帅们也有相同的想法?

PS:

1、一战时期德国潜艇型号共有十余种,有的以本级首艘潜艇来定名,如U1型、U5型、U23型,有的以潜艇种类加罗马数字或字母来定名,如UBI、UBIII和UD,其中UB表示近中程潜艇,UD表示外贸型。

2、U139是德意志帝国一战期间在潜艇建造上的颠峰之作,被英美称为巡洋潜艇,战后为英美获得,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潜艇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都制造出了比U139更强更现代化的巡洋潜艇。

3、一战末期德国海军的确派出了数艘U139型潜艇前往美国近海作战,但效果和影响力都不如二战德国潜艇来得大,原因未知。

第54章 远航美洲

或许是因为1500吨的排水量已经接近一艘大型驱逐舰的关系,U139型潜艇的建造工期远较一般的U型和UB型潜艇来得长,直到1918年4月,张海诺这组艇员所分配到的潜艇才完成最好的装配工作,舷号定为U148。

和上一次接手U171后的匆忙出海作战不同,这一次海军部给了张海诺两个星期时间带领他的艇员熟悉和检测潜艇。新服役的潜艇虽然不存在老潜艇那样零件老化现象,但就像刚建成的轮船一样需要对水密性、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测,以确定它们不会在实际航行过程中出什么差错。德国船厂的技艺在日德兰海战中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而除了一些线路需要固定和调整之外,U148在全速适航和极限下潜中都表现良好。它的水面最高航速达到17。2节,水下最高航速8。8节,在50米深度下依然运转正常。

直到U148接到出发命令的前一天,张海诺进餐的时候都会因为自己称为这样一艘最一流的远洋潜艇的指挥官而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一点在其他艇员尤其是老艇员身上多少也有体现——潜艇上的铺位足有32个,是艇员数量的2/3,给养能够供全体艇员在海上生活10到12周,艇上甚至还有一个小型的冷冻库,这些条件虽然还远远比不上大型战舰,但比起其他潜艇尤其是U7那样的老潜艇来说,舒适性已经提高实在太多!

1918年5月4日,张海诺接到了自担任U148号艇长之后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命令要求他指挥这艘远洋潜艇穿越大西洋前往美国东部海域,任务是击沉有价值的美国舰船和使用艇载水雷封锁美国港口。

(这听起来很像二战后期德国海军远洋潜艇的任务,但天空查过不少资料,一战时期德国海军的确有这样的能力并付诸实施过)

命令还要求张海诺在出港之前不得向任何人包括他的艇员泄露这份指令的内容,同时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免暴露自己的行踪;在U148出海后,作为艇长的张海诺享有对这艘潜艇的高度指挥权,甚至连具体供给哪个美国港口都可以由他作出最终选择。

因为之前对此就有所揣测,张海诺对于这份命令的内容倒也没有太大的意外,只是海军部随命令配发下来的美国地形图却让他很是失望,这种比例尺为1比2000万的地图用作旅行都勉强,更不要说是执行作战任务了,德国海军对这次行动的准备工作有多么的不充分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在一战时期是普遍存在的)!

联想起赫森之前使用的那份马耳他海图,张海诺对自己说,若是有朝一日自己掌权了,一定会在战争爆发前准备好四大洲五大洋的详尽海图,最好连海底地形图也有,因为等你要用的时候再去找,那就为时晚矣!

由于设计之初就被用来当作一种能够跨洋作战的“巡洋潜艇”,U139型潜艇后甲板下方有一排用来存放水雷的竖直容器,可以装载12枚漂浮水雷并实施水下施放。

这些听起来像是二战时期潜艇所为,但一战时德国潜艇就已经具备这样的技术了,另一种规格相近、专门布雷的UE型巡洋布雷艇甚至可以搭载32枚水雷前往美国东海岸作战。联想起1918至1935年这近20年时间德国没有再建造潜艇,但在二战时期的潜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各国,德国人对潜艇这种武器的天赋可见一斑!

由于艇上的油料、弹药早已装配完毕,待最后一批新鲜蔬菜和肉品运上艇之后,张海诺最后望了一眼这熟悉的港湾,踌躇满志的指挥U148启航了。

潜艇离开威廉港之后,张海诺随即召集全体艇员宣布了无线电静默命令,并告知他们U148这一次将要前往美国东部海域作战。

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每个艇员脸上都显现出惊讶和兴奋之情。从德国到美国,即使走最近的航线也有4000多海里,包括张海诺在内,这里没有一个人以艇员身份去过这么远的地方,这一路上潜在的危机和变化莫测的海况且不说,就算以潜艇的水面巡航速度一刻不停的行驶也要走上18到20天时间!

也就是说,这将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航程!

(PS:二战时期一些德国潜艇航行至美国需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美反潜侦察力量很强,德国潜艇白天往往要利用通气管以水下航行状态行驶,速度自然要比水面航行慢很多)

在英国人警戒越来越严密的情况下,北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大西洋东部海域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目标了,前往北美在德国海军界无异于一次西班牙式的冒险和淘金之旅,美国人的财大气粗又是众所周知的,只要击沉他们几艘万吨级的轮船或者邮轮,荣誉、奖励和晋升便指日可待。

对于这其中的优与劣、好与坏张海诺不会不知道,他随即对艇员们做了出航后的第一次动员:

“小伙子们,对北美诸港的袭击才刚刚开始,那里就像是1914年的北海和苏格兰海一样,到处都是疏于戒备的美国轮船,我们就像是一只狼,只要越过这片大洋,我们就能进入羊圈。那里没有猎狗,没有陷阱,那里充满了机会,那里就是狼的乐园!当我们再次归来的时候,我保证,我们每个人身的胸前都会挂上勋章!”

“同时,我希望大家在抵达北美之前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任何人在执勤期间都不得疏于职守,一旦发生意外,在远离本土的大洋上没有人会来援救我们!第二,我们的淡水虽然在理论上可供所有人使用两个半月,但为了确保我们有足够的淡水应付突然情况,我要求大家尽可能的节约用水;第三,多与身边的伙伴交流,避免因为过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而造成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如果发现自己的同伴出现了异常,请及时向我报告。注意,这种报告不是为了惩罚某人,而是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

“大家明白了吗?”张海诺最后大声问。

“明白了!”众艇员们士气高昂的回应到。

张海诺满意的点点头,航程才刚刚开始,他必须不断调动这些艇员们的积极性,尤其是这里的新手,他们的经验不如老鸟们,在心理上也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这一次远航就是最好的机会。

第55章 与海搏斗

没有GPS,没有无线电导航,甚至没有一张完善的地图,就这样,张海诺指挥着他那1500吨的U148以及连他在内的全部48名艇员穿过了危险的多弗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整整十二天的航行之后,亚速尔群岛终于出现在视线前方。

作为葡萄牙的属地,亚速尔群岛有着大西洋中转站的优越地理位置,很多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都会来此补充淡水和给养。同时,葡萄牙还是协约国的一份子,虽然他们自1915年1月宣布与英、法结盟以来并未直接参加对德作战,但在给予英国陆海军协助之余更是拒绝一切与德国有关的舰船进入葡属港口。

张海诺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补充淡水,也不是要攻击那些从这里经过的协约国船只,而是将这里当作漫长航线上的第一个航向标。在驶过这里,前往美国基本上就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但和之前沿着法国和西班牙海岸线航行不同,接下来的航程将在一望无际的大洋深处行驶,直到望见美国的海岸线。

虽然这样的航程听起来有些孤独,但这也意味着张海诺和他的U148可以大摇大摆的在海面上行驶,每小时10海里,一天240海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0天之内就能抵达美国东部海域。

如果张海诺面前站着一位老渔夫的话,他一定会告诉这位年轻的德国艇长,在大海上航行永远不要说“如果不出意外”。

两天之后,U148在亚速尔群岛以西400多海里处遭遇了一场暴风雨,张海诺在地中海的4个月和在北大西洋的5个月里,还从未遇见如此强悍的狂风暴雨。

对于一艘潜艇来说,在遇到暴风雨时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被海浪掀翻,而且海面上狂风大作的时候,它们还可以安然无恙的躲在水下数十米处,那里相对平静的多。

如果张海诺指挥的是一艘二三十年后制造的潜艇,长时间进入水底躲避风暴完全是可行的,但作为1910年代末的产物,U139型远洋潜艇的电池仅能供这艘潜艇在水下全速行驶90分钟,在悬浮状态下,里面的空气可以供48名艇员待8到12个小时。

可惜的是,这场发生在5月的暴风雨并没有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停下来的意思,海面上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德国最大的潜艇在这里却像是一叶扁舟般无助,继续向前行驶已然成为一种奢望,艇员们都在祈祷这艘潜艇足够的坚固,而张海诺的愿望则是自己的潜艇不要被冲离航线太远。

在摇晃幅度随时超过45度甚至更大角度的情况下,在艇上生火做饭、洗脸如厕都已经成为高难度的挑战,就算是喝水,艇员们也得小心翼翼的。在舱室之间走动成了最危险的事情,那些平日里能够消除人们疲惫的床铺也成了叫人心惊肉跳的摇床……

“不行!别人可以不去,但我不能不去,不然万一附近出现敌人舰船,我们连躲避的机会都没有!”张海诺拒绝了埃德文的好意劝说,让自己的勤务兵找来几根大拇指粗细的绳子绑在自己腰间。在摇晃幅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潜望镜根本不能起到观察作用,于是,前往指挥塔成为警戒海面情况的唯一途径。

可是,在这艘潜艇上,摇晃幅度最大的地方偏偏也是最高的地方——潜艇指挥塔,若是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一个大浪就能将站在那上面的人甩出去,在恶劣海况下再想从海里救人,那恐怕比将一个死人救活还要难!

“中尉,让我上去吧!”大副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