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析】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精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现实解说】对一个东西强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欢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析】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现实解说】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现实解说】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13。24(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畏惧,就好像对于水火一样。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为了仁而死的。”(旧译: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渴求,比对于水火的渴求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解析】历来的解说都说孔子认为老百姓渴望仁,其实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前面一句的水火被解释成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后面一句的水火怎么就成了危险物品?事实上,这句话分明就是孔子在埋怨老百姓的觉悟太低。为什么历来的解说都是黑白颠倒?因为他们要维护孔子的形象。直到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才第一次指出孔子不是在赞扬百姓,而是在贬低百姓。

整段话想要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仁的恐惧甚于水火。他们宁可死于水火,也不愿意接受仁。

这几段话与孔子当初讲德政的话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孔子从前认为:老百姓的仁,取决于统治者的德。

【现实解说】世风日下,是老百姓不仁吗?上无德,则下不仁。

13。25(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么,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呢?孔子说不是的,还需要两样东西。为什么神化的东西还要有辅佐的东西?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仁可以让一个人长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还需要有注意事项。

知、仁、庄、礼四个概念在这里,重要性排位显然是仁高高在上,礼已经被放在了辅佐的地位上。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代话解释版本是这样的:好学上进可以让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够,老婆还是会跟别人跑;好学上进,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长得太对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绍给别人;好学上进,情商也高,还挺帅,但是挣不到钱,这也不会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对仁的追求,就是老师,也不让给他。”

【解析】简单说,就是仁比老师更重要。进一步,当老师与仁矛盾的时候,选择仁而不选择老师。当仁已经被神化,当仁已经至高无上,老师当然就算不了什么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间做选择,也要选仁。

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从这里来的。

【现实解说】当从精神层面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你面对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时候,人性往往就会被摧毁。

13。27(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抛弃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当仁不让于师,当仁和老师相矛盾的时候,舍老师而就仁。那么进一步,当仁和你的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孔老师说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来越极端,整个人掉进了“仁”这个概念里。事实证明,对于“仁人”的“杀身以成仁”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用这条类似于狂热的标准来框定什么是仁人,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仁人了。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子曰:杀身以成仁。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十四部分 论孝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孝敬父母的机会。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实践。他对孝的理解,恐怕多数还是来自周礼的部分。所以,尽管孔子强调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论并不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也很少用孝来教导他们。

14。1(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给学生们的操行守则,告诉大家要尊重师长,要团结不要闹矛盾,这些都做好了,才能学习知识。这段话不能在招生的时候说,否则大家一看要做到这么多才能学习,都没信心报名了。

【现实解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不要抛弃。

14。2(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具体的事情上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处世。三年之内他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解析】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为什么一定是三年?因为服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应当当做父亲还在世,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三年之后,才能施行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与《论语》10。12(19。18)是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孟庄子。

【现实解说】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标准完全不复存在了。

14。3(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同上。

【现实解说】略

14。4(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解析】这又是孔子在推销的礼治理念,什么事情都要往礼上套。孟懿子问孝,孔子的答案是“无违”,估计孟懿子的任何问题在孔子这里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违”。恰好樊迟驾车,孔子就教他一招,谁知道樊迟的悟性不够,害得老师还要解释一番。

无违,不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而是不要违背周礼。如果出个选择题给孔子,在父亲的意志和周礼之间如果相对立,遵从哪一个?孔子大致会说宁可违背父亲的遗愿,也不能违背周礼。

其实,孔子之意不在孝,而在礼。

【现实解说】如今没有周礼让我们去“无违”了,怎样算是孝敬父母呢?没有准则,靠良心吧。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祭祀他们,怀念他们。

14。5(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解析】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来向孔子问孝,孔子当然这样回答他。

孟家和孔子的关系一向是比较好的,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的父亲孟献子在生前叮嘱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另一个是南宫敬叔是孔子的学生以及侄女婿。

父母老了,就要特别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这时候身体抵抗力差,任何小病都不要马虎。有的时候父母不舒服,怕麻烦子女而不说,子女就要多问多观察了。

【现实解说】色难?色真的很难吗?如今流行认干爹干女儿,干爹是奔驰宝马北京开会,干女儿LV爱玛仕齐B小短裙,色难吗?干女儿怎么孝敬干爹呢?日后再说。

14。6(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大概孔子对子游的要求比较高,讲解也更深入一些。

大致,这是师徒俩在讨论某个人的时候,子游认为这人已经达到了孝,可是老师认为还要深究这个人的内心。不过由这段话也能够看出,当时社会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面也并不太好。

【现实解说】对父母,不简单地要奉养,还应该从内心去尊敬。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倔,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不要同他们争执。即便有的时候必须争执,也应该采取柔和的办法。

14。7(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对老师的)孝,孔子说:“关键是态度。有了事情,弟子替老师去做;有了酒饭,弟子让老师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析】仅从内容看,这一段和上一段完全一样,就是说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老师,内心的敬意才是最重要的。

人老了,都容易多疑。孔子晚年,总是怀疑弟子们对他不够尊敬,特别是冉有为首的成功人士,因此时时要强调大家对自己的态度。

【现实解说】在孝这个方面,态度比金钱更重要。人老了,对吃喝的要求都不高了,很担心是不是成了子女的累赘,因此特别在意子女的态度。人老了容易犯糊涂,有时候唠唠叨叨,这时候子女应该有耐心,不要给父母脸色看。

14。8(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解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对父母要讲究态度,特别是父母年老之后。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与父母争执。即便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能放一放的就放一放,没必要一定与父母争出个结果来。

【现实解说】总之,别强求。

14。9(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解析】可以想象,在对弟子们说完前半句之后,孔子很后悔,为什么?因为那么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岂不是都是不孝之子?那么多在他这求学的外地甚至外国学生,是不是都该卷铺盖回家?所以,孔子赶紧接了下半句“游必有方”。哈哈,孔子很机警。

孔子讲漏了嘴,关键的关键还是自己没有当儿子的体会。

后来有句话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基本上就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