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发生什么也不难猜出来,待到童老爹娶了周氏过门,童二叔也娶了妻子,就闹着要分家了。刘家人这个时候也难出面,左右都是自己的亲外孙,然而童老爹却没了生母,周氏娘家也没什么势力。老太太给童二叔说的那门亲娘家人都肯出面,多方压力之下,童老爹一家子几乎是被扫地出门。

    想到这里,周氏又道:“咱们虽然不在上京,日子也比不得当年,好歹是一家人在一处。”

    何况,当年分家虽不公平,到底也有一些,否则这些年根本就熬不过来。老太太更偏向自己的孩子那也是人之常情,就是换做了周氏自己,大概也会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大的利益。

    她也知道,童老爹虽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一直不服气,后来离开上京,几经辗转终于在李家村落脚。从此便和上京的童家断了往来,童老爹发狠读书,就想着出人头地,周氏才一直没有规劝,现在童老爹中举,明年倘或榜上有名,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有好处。当年他们吃亏就吃亏在娘家无人出面,娘家没势力才受欺负,她不想自己的瑶儿同样如此。

    这些事还是第二天童二叔离开后,童若瑶和周氏一起做针线,听周氏说的。姐妹共事一夫?童若瑶半晌没回味过来,那童老爹见了老太太是叫姨妈还是叫母亲?她和童若远是叫奶奶还是叫

    果然佳话都没好结果,一开始是喜剧最后总会变悲剧,这个事儿告诉人们,姐妹共事一夫那绝对是不理智的做法。

    童若瑶真佩服当年想出这个主意的人,不过这样的事儿在古代并不难见到,她是小辈,对长辈的事儿也没有资格去评论,现在的问题是,童老爹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是童若瑶世故,或者童若瑶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如果童家老太太真愿意帮助他们一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她是绝对会选择接受的。假装清高这样的做法也太矫情了些,人还是该看开一点儿。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叫喊声,童若瑶出去看,竟是村里几位妇人来了。自童老爹中举后,李家村的人对童家就热情起来,很多时候热情的过分。

    童若瑶请了她们进来,就去张罗了茶水。如今农忙过了,地里的农活少了都是男人们去忙,女人们就在家里赶着做冬衣。乡下人出门串门子闲逛是常有的事儿,没有复杂的程序,想到谁家就去谁家。如今,基本都会来童家了。

    大伙儿进屋,周氏也在做针线,衣裳料子却是好的,也知道周氏母女在帮城里人做些针线活计的事儿,便有人道:“周婶子怎么还忙着这些呢?如今你家那位比其他人自是不同,该好好儿预备预备明年童老爷去上京的事儿才要紧。”

    说着,便拿出一些茧绸和青色鞋面料子,朝周氏笑道:“周婶子别嫌弃,虽是剩下的,到底还是新的。”

    周氏微笑道:“那些东西现在预备到底早了些时候,再说这些活计也是老早接下来的,总不能不做。我身子骨也不好,别的不能做,只能做这些事儿了。”

    童若瑶在一旁听着,知道周氏大概和自己的想法一样,现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理由非要装出不一般来。

    大伙一边做各自的活计,一边闲聊着村里的八卦,随便还提到了李长老来说亲的事儿,今儿李长老的家人没来,这些人便拐弯抹角地问。周氏一概是同个说辞,童若瑶的亲事是定下了,可大伙好像不相信,编排起李长老的为人来,间接地也辐射了李长老的孙子,随便提提自己家的孩子。

    一连好长时间,童若瑶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再这样下去,倘或周氏说得那个人没来童家,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转眼便是九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冷起来。童家的小院时常很热闹,这期间,童老爹依旧读书,和往日不同,他虽是举人了,还是会做一些家务。童若远照样逢上赶集之日便去市集上摆个写字摊子,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只九月底的这一天,王乡绅再次带着小儿子造访了童家。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大家的支持!



011:胡搅

    原来这王乡绅得知童二叔在上京的府邸后,特地找人打听了一番,也恰好他大儿子在上京有买卖。王乡绅便趁热打铁,写了信叫他大儿子去拜访童家二老爷,没想到这一趟不但和童家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更打探出童老爹的过往。

    那童家虽是落败,祖上留下的宅子却都在,端的是富丽堂皇,瞧在外人眼里,也是真正个的富贵人家。于是,王乡绅更有了攀交之意,今儿来却是为了他小儿子的婚事。

    童老爹在正堂屋里会客,周氏上了茶水就退出来,童家如今的家本来就简陋,一共四间房,以前没有灶房的时候,多出的那一间便是吃饭的地方,后来才改为堂屋。四间房一字排开,相隔皆是一道土墙,隔音效果不好。何况周氏和童老爹的卧房就在堂屋隔壁,那边说了什么,这边听得一清二楚。

    当王乡绅说明来意,周氏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口,紧张地捏紧手里的针,就怕童老爹答应。反叫童若瑶也跟着紧张起来,直到听见童老爹说:“谢王乡绅抬爱,小女不才,又疏于管教,令公子仪表堂堂,却是高攀不起。然,小女婚事早已订下”

    周氏松了口气,一扭头见童若瑶隐忍着笑,故意板着脸道:“倒是在为你操心,你却事不干己的模样。”

    “有爹娘在为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童若瑶说着就钻进周氏怀里,那王乡绅的小儿子虽仪表堂堂,也有些才学,可性情做派却不怎么样。你道他第一个老婆是怎么死的?就是他出外喝花酒,醉醺醺地回来又打了他老婆。结果他老婆肚子里七个月大的胎儿流产了,孩子没保住,连大人也没保住。

    尽管王乡绅花了些钱摆平了这事儿,但这乡里乡亲的,谁家的事儿能瞒得住,八卦早就满天飞了。童老爹是一心只知道读书,可他却并非糊涂虫。

    这边王乡绅再次造访童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氏耳朵里。只说这些日子,刘氏也经常带着孙子去童家闲逛,周氏对她和对村里其他人并无两样,一样的笑脸相迎,可刘氏总觉得她对自己不一般。也就是这个感觉,让刘氏坚信周氏说童若瑶定下婚事的话并不可靠。

    在家里总催着大奎去童家看看有没有要帮忙的,大奎哪里肯,别说现在,就是以前他去了也只远远儿看着里面,并不能帮上什么忙。

    这会子知道王乡绅来了,怎么也坐不住,从屋子里出来见大奎提着水桶去挑水,便道:“你还有这个闲心,媳妇就要跟着别人跑了,还不快去瞧瞧?”

    大奎理也不理,照样往外走。刘氏紧几步追上他,冷哼一声道:“以前不是经常去么?家里的事儿放任不管,偏偏去操心,现在我又不拦着你了,你怎么就不去了?”

    那大奎嘴里不会说,心里却明白,童若瑶嫁给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这些天已经有些心浮气躁,又被刘氏闹着,这会子禁不住张口就道:“娘也知道以前,既然娘记着,她们就不记得了?”

    这一番质问倒叫刘氏不好接话,这段日子厚着脸皮去童家,刘氏本来就心虚,就怕周氏或者其他人提到以前她如何编排周氏母女的话来。没想到今儿自己的儿子却说出来,心里一时又气又恼,耳根子胀得绯红。

    情急之下,道:“我哪里知道后来会发生这些?”

    大奎也学着他母亲冷笑的模样,道:“娘如果以前就知道呢?就会看得起童家?我是娶老婆,又不是娶岳丈一家子回来。”

    这话刘氏自有自己的道理:“虽是娶老婆,那童家姑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娶回来有何用?”

    “娘这样说来,还叫我去童家做什么?”

    “我这话还没说完呢!那是以前,如今倘或娶了童家的姑娘,连你也跟着享福,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村里人都有这个想法,连李长老都如此,倘或最后是大奎娶了回来,这李家村谁家有她家风光?

    后面那些话刘氏是在心里想的,大奎只看着也知道她想的什么,挑起水桶绕道往外走。

    刘氏瞧着他的背影,气得跺脚,“好歹你救过她一命,她不能忘恩负义!”

    这话叫大奎顿住步子,沉着嗓音道:“已经迟了,再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她报答这个恩情。”

    这些年都是自己瞎想罢了,那样的女孩儿怎么能屈身待在这样的地方?童家本来就是从上京搬来的,如今只怕是要搬回去了,就是童若瑶真的答应下嫁,童老爹和周氏也不可能答应,他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女儿孤零零地待在这么远的地方呢?就是大奎也不愿。

    回到屋里的刘氏越想越气,晚饭时便朝大奎唠叨:“王家这门亲原是好好儿的,结果人家姑娘却不肯了,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童家姑娘,如果不是你被她迷了心窍,做出那些不合规矩的事儿来,传到王家姑娘耳朵里,王家姑娘如何会不肯?”

    刘氏一边说,一边琢磨,接着又道:“她童家姑娘误了你的事儿,总该给个说法?纵然是老天爷也不能像他们家这样欺负人,不过是童老爹中举罢了,莫非中了举就成了贵人?”

    大奎匆匆扒了几口饭,放下碗筷就出门,懒得听刘氏唠叨这些。刘氏却好似没有擦觉,继续道:“不能就这样算了,总该向童家讨个说法才成,如今你也一天天大了,外面的人只说你一颗心都在童家姑娘身上,略好的姑娘哪里肯嫁给你,难道就由着你一辈子不娶媳妇?”

    刘氏越说心里的想法越多,好像有千百个理由都是童家对不起他们家,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就看不起童家,更看不上童若瑶。而大奎除了那次救了跳水的童若瑶,根本就没帮童家做过任何事,童家到底有什么对不起她家的?

    之后几日,刘氏渐渐便不往童家来了,然而,她的那些话却渐渐的在李家村传开了。众人倒没当回事儿,因为大伙都记得这之前刘氏还和周氏吵了一架,差点儿打了起来。大伙不过是当做笑话听,或暗地里嘲笑刘氏一回。

    为这事,周氏还找了童若瑶,闻声细语地道:“不是娘故意阻拦什么,也不是要编排谁,大奎倒是个踏实的人,可他母亲你嫁去这样的人家,受苦受累不说,还得受气,做人不能要求样样都好,但总要把坏的方面降低才成。娘也不是看不起乡下人,倘或是个和和美美的家庭,你又愿意,做娘如何不肯?”

    童若瑶也没想到刘氏会来这一手,现在细想来,亏得周氏管教严格,不让她出门,倘或真和大奎接触多了,才是有嘴也说不清了。原以为乡下淳朴,却也是因人而论的。李家村到底是受了许多城里人的影响,已经失去了原该有的淳朴。

    “我省得。”童若瑶在心里一叹,自己对大奎也是抱有一份感激在里面,如果不是他自己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周氏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有好总有坏。

    “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了,那天王乡绅不是带了一封信来么?是不是二叔叫带来的?”

    周氏听了,慢慢放下手里的针线,怔怔出了半天神,才扭头勉强扯出一抹笑来,点了童若瑶的额头,道:“就你古灵精怪的,什么也瞒不住。”

    ------题外话------

    求收藏,求包养,谢谢亲亲们的支持!



012:远客

    童若瑶原来还想问信里说了什么,见周氏脸色越发沉下去,也不便问了,只好埋头继续做针线。

    眼看着便要到年底,这些接下来的活计要紧快些完成,这样才能舒坦地过一个年。这个时代,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童家虽然只有四口人,但大年三十晚上一样要守夜放爆竹。这也是因为李家村家家户户日子不错,都有那个闲钱,去年李长老家将就足足放了半个时辰,花去了不少的钱呢!

    今年因童老爹过了年就要去上京赶考,童家的年货比往年少办了许多,童若瑶和母亲一起列了个单子,由童若远去市集时顺便带回来。

    村里其他人家也忙着预备过年的诸多琐事,家家户户打扫除尘、辞旧迎新,加上如今村里人都愿意与童家来往,少不得谁家办了什么新鲜的东西都会送一点儿给童家尝鲜。或有亲戚从外地叫带来的,不是本地特产的,童家的门庭依旧显得热闹。

    别人送了东西来,童家也不能不还礼,如此一来,这年底的花费反而比往年多了许多。可也不能驳了村民的脸子,周氏母女只得精打细算地张罗着。只望快些过年,等年过了,差不多也到了农忙的时候,那时候村民就没这闲工夫了。

    这一日,大雪从天而至,童若远不听劝阻依旧早早就要去市集。童若瑶知道拦不住,这一次却忍不住劝他,毕竟外面冷得吐气都能结冰,他在室外怎么拿笔写字?

    周氏和童老爹见童若瑶劝,就暗暗地退到屋里去,童若远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性子,脾气又倔强,反而会听他妹妹的话。

    见小妹心疼的模样,童若远眸子里浮出一抹笑,道:“今年最后一次去了,不用担心,会早早回来。”

    “家里又不缺这一点儿钱”童若瑶说的有些心虚,家里一切开支都是周氏和自己张罗,可大哥那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家里的状况。在这一点上,童若远比老爹强多了。

    童若远宠溺地摸摸童若瑶的脑袋,笑得叫人如沐春风,童若瑶嘀咕道:“现在不流行使用美男计。”

    童若远大概压根就不知道,他笑起来的时候和不笑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童若瑶很无奈地承认,自己对大哥的笑容没有一点儿免疫力。

    “中午回来吃饭,如果不回来,我也不吃!”在这样的情况下,童若瑶也只能使用威胁手段了。还是最卑鄙的那种,当然这单单是对童若远而言。

    童若远只能在心里长叹,这个小妹有时候稳重的不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儿,偏偏有时候又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