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果这是宋史-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呢?

好玩的是,继续换思维角度。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原形毕露,无所顾忌,是因为什么呢?如果换成是李世民那样的皇帝,就算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吧。呵呵,这就要拜赵祯的不作为之赐了,就是要让你们表现,为什么要压制呢?那样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清楚你们!

至于在党争中他的立场,为什么要支持“小人”们,把君子们定性为党派。那可怪不了赵祯,是欧阳修的文笔为什么那么伟大呢?每当读到他的传世大作《朋党论》,我都会想起一个镜头。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灿沦落到乞丐之后,遇到了乞丐中的神秘人物,夸他,“见阁下举止动态、神气骨骼,无一不是乞丐中的上品,实在是乞丐中的霸王啊!”

苏灿满怀希望地问,那又怎样?

回答——还是乞丐!

晕倒吧,欧阳大才子说得再美妙,那也还是朋党,有了这东西,就会形成势力,有了势力,就会和皇帝争权。尤其是这帮人己经在强迫着皇帝“退小人”了,并且还把小人一一指出。

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支持?

何况政治斗争就像荒原上的生存法则,您得去斗。这么伟大的贤人君子如果连几个小人都搞不定,我怎能放心把万里江山交给你们去管?

所以听之任之,是这时最好的管理手段。事实也证明,赵祯从来都没有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力。并且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就是所谓的新政,对这个本来立意就不高明的改革事件,赵祯的处理结果是那么的让人称道。如果稍微懂点历史的话。

自古以来,关于改革有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改革,兴旺;不改,渐亡;模棱两可,乱。”

查遍史书,改革彻底的国家,经过阵痛之后,都会焕然一新,得到重生的机会。比如战国时的秦、赵等国;不改,一以贯之的国家,好比各个朝代里都有过的某一时超长时段,如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所谓的盛世一直延续下去,尽量求稳,求温和,可留给下一代的都是超级烂的大摊子,基本没法收拾。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可怕的就是最后的5个字。

模棱两可,乱。

这个例子不必去别的朝代里找,20年后的宋朝就是最大的经典。到时再细说。现在要强调的是,赵祯属于第二类,见势不妙,立即收手,不玩了。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新政各个条款逐渐作废,回到了“不改,渐亡”的路上。

这条路有远忧,无近害。宋朝的好日子到了,在此后的3年时光里,即公元1045、6、7三年,宋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国际关系也很好,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翻开史书,只有两件事值得说一下,都与皇帝的好心情有关。

第1件,赵祯出宫打猎了,这是破天荒头一次。那时是十一月的深秋,天高云淡,云气舒卷,他骑着马在野外奔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快乐的日子;

第2件,发生在皇宫深处。宁静祥和的日子里,某一天,他突然对曹皇后微笑了一下。皇后,十三和滔滔己经长大了,我为十三主婚,你为滔滔作主,让他们成亲,你看好吗?

皇后的笑容温柔但微微有些辛酸。好,这是好事。她从来没有拒绝过皇帝的任何要求。

要说明一下,十三,是一个孩子的小名,他的本名叫赵宗实。这个孩子从小就在皇宫中养大,至于理由,一来他是皇室宗亲,二来因为仁宗始终没有儿子。至于滔滔,她是个女孩儿,姓高,北宋名将高继勋的孙女。之所以能嫁给宗实,是因为她的妈妈是曹皇后的亲妹妹。

记住这两个孩子,这时他们是仁宗、曹皇后寂寞生活里的快乐,但以后就是宋帝国的主宰,不论是男孩儿十三,还是女孩儿滔滔,都让整个国家因为他们的意志而改变。

除了这两件事,剩下的就全都是官员升迁罢免的列表名单了。如果要列出来的话,几乎每一个名字都大有来头,很是光芒四射,但是那样就太枯燥,也太无序了。看史书,要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些名单又杂又乱,人员变动时刻不停。其中也有规律可循。

从这时起,仁宗朝在官员方面就没有主线了。再没有像吕夷简那样的超级权臣诞生,也没有范仲淹那样的道德楷模出现。就连富弼、韩琦那样强硬,有原则的人物都绝迹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变得这样泛味?理由非常美妙,说实话,真是当时黎民百姓的幸福,也是后来每个时代里老百姓的盼望。

终极解释——因为没有条件了。无论是生出来权臣的土壤,还是出现标兵的机会,都彻底消失。这不难理解,只有出现了战争,才会有英雄,只有出现了争斗,才会决出来权臣。

现在一切平稳,赵祯用他的手段让每一个臣子都没机会做大,更没机会表现。每个人都规规矩矩的上下班,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

不知别人怎么想,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美妙的局面,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平民,几乎都是最好的了。不折腾,这3个字很简单,但千真万确地是宋朝百姓们最大的愿望,而他们最后也就死在“折腾”这两个字上。

其实不仅仅是宋朝,古往今来,哪怕是现在,这也是人类最普遍的心声。这个局面,结束在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的十一月份。终于又出事了,相当严重,是宋朝最忌讳的造反。

这次造反的规模是仁宗朝里排名第二的,其实就实力而言,应该是第一。尤其是兵变主脑的准备工作非常到位,远远比排名第一的那位仁兄在行。因为他本身就是个现役军人。

这人叫王则,出生在河北涿州,从小孤苦,其命运就是北宋禁军里普通一兵的通用档案。都是本来好好的良民,可是一场饥荒过后,就没法在本地生活了。逃荒在外,饥不可耐,正要行凶,结果朝廷招兵。于是就当上了国家的正规军。

其实当北宋的正规军,待遇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说非常理想。因为太人性化了,不仅他自己可以衣食无忧,就连他的家属也可以从军,住在军区大院,从军队里领钱领米领布过日子,时不时的还可以背着领导,或者帮助领导出去做买卖,赚些外快。非常好吧?这是当年的老兵赵匡胤给后来同行们想出的最佳安置方案了,还有什么好争的?

王则有,这个人闹事决不是什么官逼民反,迫不得己。他有崇高的理想,严密的组织,以及庞大的同伙,甚至还有强大的洗脑工具,从思想上就和其他的暴徒不同。

他信佛。这点应该说是个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事。千百万人,无数人都信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千百万人都信,事儿就大了。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中国历朝历代用信仰这个东西来造反的事层出不穷,上有汉代的张角,下至满清时的太平天国。可见这东西很管用;第二,佛教,就算文盲都知道,它是宣扬善良,追求平静的宗教。为什么还能用来造反杀人呢?

这就和中国老百姓的素质有关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请问那些信佛的,有几个人是真正看佛经的?又有多少是听当地神汉、巫婆一样的“传教”者来鼓吹,才去信仰的?

例子很多,想找的话,我们身处现代,随便向四周望一下就能找到。如果说古代,就看这时的王则,他之所成功地当上了佛教造反团的大统领,就有两件法宝。第一,他有文化知识,写出了《五龙经》、《滴泪经》这样“佛”经,还有神秘莫测的各种图谶。

这非常不得了,懂得揣摩大众心理,再写出实际作品,抛开水平高低的问题,他己经做出了和各个宗教开创人同样的事。很高明,但这并不能作为大众受骗上当的可原谅理由。

恶魔给你辅了路,也得你自己走上去。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国民素质问题。稍微有点知识文化,就该知道佛经万卷,那有什么狗屁的《五龙经》、《滴泪经》?

更刻薄的话不说了,再说他的第二件武器。祥瑞。

回顾宋朝历史,赵祯的老爸赵恒在晚期玩过超级创意、超大规模的祥瑞游戏,弄得国内国外所有人都目眩神秘,五体投地。这个王则就继承了些遗泽。他经常光着膀子上街,让大家看他的后背。

上面有个“福”字。本来是他老妈在他逃荒前给刺上去的,为了能在多年以后,无论怎样变样,都能认出来。无非就是个防伪标志,可在宗教光环的笼罩下,就有了神圣意味。

这是天生的,是上天弥勒佛下界接释迦佛的班,拯救众生的标志……

王则的信徒越来越多,以贝州为根据地,以河北为范围,教徒就像细菌一样不断裂变、感染、繁殖,短短几年时间,就达到了一个饱和点。

不得不反了,不然就要漏馅。事实也真的露馅了,他原本是想在庆历八年的正月初一这个万象更新的新日子里来个造反大吉,先切断澶州的浮桥,让河北的军事重地瘫痪,同时在德州、齐州等地行动,最后的目标是河北的首府大名。这样就会把整个河北路都占领。

计划很好,可是有人临阵发抖,把他出卖了。一个信徒跑到大名府,直接面见当地的最高长官贾昌朝(超级复杂的庆历官员升迁,他被外放了)。逼得王则提前行动,日子是庆历七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很有讲究,体现了他现役军人的军事头脑。

这天是宋朝例行的冬至日郊祀大典,皇帝要率领百官到城外去拜祭天地神灵。全国其它的各大主要城市,负责人也得搞同样活动。王则就在这一天突然动手,在贝州城的天庆观里把知州以下的全体官员一锅端,谁也没跑了。

贝州得手,王则的行为变得古怪。全国还有那么大的面积等待他的解放,他居然先忙起了家务。他要先安内,才去抑外。一系列的花样就搞了起来,先是国号出现,叫安阳。年号也有了,是得胜。紧接着就是征兵,贝州城里12岁以上,70岁以下人人有份,大家都去军资库领东西,铠甲兵器随便挑。为了更加接近正规军,每个人的脸上又都被刺了字。

字数有点多——“义军破赵得胜。”口彩相当地好!

接下来他又设立了全套的朝廷班底。宰相、枢密使甚至三司六部都一应俱全。更绝的是贝州城里的街区道路都改名了,他自己住的地方叫中京,以他为圆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城里每一座楼房为一州,名字都和宋朝大地上的著名州县一样。城墙上设有四位总管,各自负责一面。正东的城头上“佛”字大旗招风招展,等待他的教民们向他靠近。

他最先等来的消息是澶州、德州、齐州的教徒们动作有点慢,都被宋朝当局给逮住,扔进班房了。

接着就发现有大批的正规军出现在城下。佛教造反团真是荣幸,他们比李元昊得到的重视度都高。中国所有朝代中,宋朝处理内乱的力度是最大最及时的。这次是正中铁板。

这次宋朝派出了10万禁军,外加一位战场上的隐形强人。枢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知成德军、权开封府尹明镐。

这个人大有来头,他的官职生涯和庆历君子们很相似。前一段是中进士、当小官,一步步熬资格。后半段他遇到了君子们共同的“贵人”——李元昊。没有西夏战争,君子们是没法冲破吕夷简的铁幕,跳上政治舞台的。

战争中明镐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战中,先打破了宋朝西北第一要塞金明寨,战后就要重修。谁都不敢去,包括西北方面的正规军。这时明镐站了出来,他只带了100多名骑兵,自己征集材料、督促工程,只一个月,就把金明塞修复。接着又在当地招兵,训练了300名弓弩手。

这300人不同寻常,号称清边军,在当时号称“最骁悍”。

第二件事是他升职后,作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去负责边防事务。在那片,他郁闷了。具体地说,他感觉回到了东京开封!只见街上游兵散勇一堆一块,穿得花里胡哨,个个喜笑颜开。至于为什么这么高兴,往他们身边瞧。

美女如云……军队里面居然夹杂着大批的妓女!

明镐头疼,进退两难。要士气,还是要纪律?这在宋朝的仁宗年间没法得到统一,尤其是当时西北方面最大的长官夏竦就是根不正的顶梁。他巡边的时候都带着小妾呢。就在犹豫中,军队里出事了。女人永远是导火索,有人争风吃醋动了刀子,不仅杀了大兵,还砍死了好几个妓女。

出了人命,明镐却高兴了。有人来告状,他只回答了一句话,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死了人吗?他杀?呵呵——“彼来军中何耶?”

谁让你们到军队里来的?

就这一句话,所有的妓女们都不见了,大兵们想留都留不住。人家是来赚钱的,生命都没安全,还有什么搞头?

综上所述,明镐是个胆子大,很灵活的官员。在有战争经验的庆历君子们集体下台的情况下,他的资历让人很期待。毕竟是也是从前线回来的。

简短地说,攻城开始,官军要做到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贝州城。要知道,这是叛区,河北路遍地都是王则的信徒叛党,仗只要打得温吞水,很有可能就会遍地起火,那时不堪设想。你们在包围贝州城,小心被“佛”教徒们反包围在河北路!

所以要快,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国家的威严和力量。

但是明镐再次郁闷,悄悄地说,他这人一生的命运都有点纠结,总是这出点问题,那儿也不大顺当。这时他就感觉被王则玩了。禁军攻城,无论是手段还是器械,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但要命的是他们面对的是宋朝自己精心修起来的贝州城墙,外加同一手段训练出来的正规军。

各种手段都用过,明镐决定来个绝的。这一招儿,据我不完全统计,是从古到今从来没人用过的。就算是辽国的萧太后、金国的各个完颜,或者铁木真子孙们,也都没法想象。不是说他们做不到,而是时间耗不起,并且贝州城毕竟不是开封城,根本不值得这么搞。

明镐召集了两万个民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贝州城墙的外面堆起了一条土质长城。这条长城不仅是高,而且超厚超宽,它先累起来一定的高度,接着就向贝州城推进,直到和城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