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国大盗-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下这支部队显然非常走运的得到了汉王的重视,目前汉军小朝廷执行内务工作的衙门只有三个,那就是军方系统的宪兵部队、大汉军械粮秣统计衙门以及陈梦雷的都察院,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林风发现这三个系统的职权确实有些重叠,而且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们绝对会发生权力冲突,而现在正是纠正这个错误的时机。出于彻底解决问题的考虑,林风召集汪士荣和陈梦雷,正式划分了职权,林风直接掌握的宪兵部队只负责军队内部的纪律问题,而汪士荣的军统组织只负责对外进行特务活动,从今往后,大汉控制区内涉及叛乱、反间谍、贪污贿赂、渎职等内部案件则由等陈梦雷的都察院系统负责。

出乎意料的是,当权力划分完毕之后,这个构架体系遭到了李光地的置疑,宪兵部队以及军统倒也罢了,李光地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陈梦雷的都察院,宣布改制的第二天,以李光地为首的文官系统纷纷递交奏折,强烈反对授予都察院如此重大的权力,而支撑这个论点的就是前明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臭名卓著的先鉴,实际上这个怀疑倒也没什么不对,林风组建这个机构的目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老实说这个东西确实有点头疼,这种组织确实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在独裁条件下,这个危险的组织又非常容易失控,从而演变成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集团,在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林风不得不召集北京城的高级官员进行了集中讨论,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辩论和争执,汉军小朝廷的各个派系勉强达成了政治妥协,陈梦雷的都察院的权力得到了大大限制,它监督官员操守的职权被大大缩水,尤其是取消了对嫌疑官员的逮捕权,在未得到文官政府高层的认可,都察院仅仅只能对其进行侦察后向上报告。

尘埃落定,各个派系在这场权力盛宴中各自大捞了一把,李光地的政府行政体系得到了安全保证;陈梦雷的都察院得到了两个旅的正式编制,被林风授予“巡检都卫”的军旗;而总参谋部组建二线兵团的建议也勉强获得了通过——本来这次没总参谋部什么事,不过这次周培公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得到了一些灵感,经过实践证明,民团、团练等地主武装确实是政府军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目前军力不敷使用的情况下,而这里唯一的障碍就是朝廷是否能够控制的问题,如果要把他们从地主手里夺取过来,达到完整的控制的目的,那就意味着政府为他们提供部分军饷和物资补给,但目前汉军脆弱的财政收入显然难以承受,在这个两难的条件限制下,周培公提出了“军官控制法”——这个意思就是在大汉控制区内,绝对禁止地主拥有私兵,而是按照地域以及人口密度挑选适龄男子组建“大汉团练”,这支部队从属于各个地方的宗族势力和地主,并不脱离生产,平时亦可以接受地主指派充当家丁护院狗腿子之类,亦可接受宗族族长的命令,针对违背中华民族传统善良风俗的奸夫淫妇搞搞浸猪笼、坐木驴之类活动,总之除了不允许无故大规模集结之外政府不进行过多的干涉,农时耕种,闲时训练,武器装备以轻装冷兵器为主,非战时由国家保存掌控,相对于原来意义上的地主私兵,唯一的区别就是其排以上军官由总参谋部派遣现役军官担任。

这个充满妥协意味的收编计划脱胎于不久之前的实践经验——起先因为迁徙流民,滦州、滦河一代的地主对这场流民大迁徙恐惧非常,于是在汉军的协助下建立了大批民团,虽然最后这支武装力量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周培公却从里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这次刘栳泗将军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也让人看到了民兵的巨大潜力,所以借着这个权力瓜分的机会,军方趁机提出了这个要求。

斟酌玩味一番之后,林风确实非常动心,虽然这支民兵不象民兵、地方部队不像地方部队的怪胎令他很是吃惊,但不能否认,若是真能这样不花什么钱而建立起这样一支辅助军确实充满诱惑力,且不说能不能打仗,最起码要比匆匆征召的民夫要强得多,至少可以充当辎重部队,不过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还尚待考验,据林风所知,封建地主可不像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公民,独立性要强得多,若是因为执行这个计划引起地主阶级的大面积反弹,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根基的话,那可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出于谨慎方面的考虑,林风授权总参谋部首先在保定府一带进行初步地试点试验,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也是因为经过上次的镇压行动,这个地域的地主武装获得了相当的战斗经验,具备了一些战斗力,而这支部队不在汉军政府的掌握之内,终究是让人放心不下,而与其白白解散,倒不如借此进行试点。

诸事已毕,当把政务安排妥当之后,预谋已久的战争计划立即有条不紊的逐步展开。这次的军事打击的目标主要是辽中、辽西一带的满情残余势力,重点攻略目标被定为沈阳,因为汉王兼任宁锦都督,所以这次战争由林风亲自上阵——这个决定并没有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实际上就汉军军方的角度来看,有资格担任统率的将领也就林风和周培公两人,但无论是出于那些不能宣之于口的因素还是统率威望,周培公显然不大适合离开他的工作岗位,所以只能由林风亲征。

林风的亲卫部队由大汉近卫军步兵两个营、两个骑兵营以及一个炮兵旅组成,由羽林中朗将瑞克将军指挥,总兵力四千人,约占近卫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出于攻坚方面的考虑,林风加强了炮兵的实力,携带了大批攻城重炮,这支部队作为此次战争战斗序列的第三梯队,最后将与第三军王大海部的主力在锦州城汇合。

第二梯队由大汉骑兵第六军马英部担任,这支新编的部队由三个骑兵旅、一个步炮混合旅以及一个郎中营组成,连同后勤文职人员总兵力约九千人左右,此时这支部队的全部军官都已在大汉马庄武学结业,建制齐整足额满编,这支部队将作为先锋部队率先撕开清军防线,担任穿插以及打援任务。

第一梯队由大汉步兵第三军王大海部担任,王大海部队在此次战争中并不能投入太多的兵力,因为他们的防区紧邻前线,而众所周知,满情拥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部队,所以宁锦地区亦需要严阵以待,所以他能投入进攻的部队仅仅只有两个骑兵营和一个步兵营以及少量炮兵,实际上林风和总参谋部压根儿也没想过要他们出什么力气,作为最临近前线的部队,林风发给王大海的命令仅仅只是要求他们进行细致的侦察监视,然后沿着两军前线全线骚扰、疲惫清军守军,为后续的主力部队保障后勤通道。

此次战争汉军政府一共征发民夫九万余人、骡马两万两千多头、大车三千余辆,其中民夫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当初迁徙至辽东的流民之中征发,作为深受汉军政府恩惠的一个群体,这支民夫队伍的忠诚度是绝对毋庸置疑的,而骡马以及大车除了少部分征发与民间之外,大部分都是总参谋部预先储备的运输工具。根据战争需要以及对战争发展的初步预测,辎重部队沿着官道全线戒严,自通州至锦州,建立了一条漫长的补给通道。

公元一六八五年秋,汉王林风领军十一万,号称“十五万”,挥戈北进,进军辽中。

第十节 

秋风萧瑟,辽东大地上的草叶都已逐渐枯黄,每到夜晚,从渤海方向刮来的大风就会变得冰凉刺骨,林风全身都裹在温暖的熊皮大衣里,肩后还披着一张棉布披风,伫立在中军大帐的门口,擎着单筒望远镜,远远朝对面的那座小小的营垒眺望。

上月下旬,当林风的近卫亲军抵达锦州府之后,略作修整,翌日便挥师出征,朝沈阳进发,而在他抵达锦州之前,步兵第二军王大海就亲率主力西进,逼近承德、热河,镇吓紧邻辽东的东蒙古卓图索部,为战区的西线提供安全保障。

自林风剿灭盘踞在北京的康熙一伙之后,随着满清匪帮中枢系统的覆灭,东蒙古诸部落就逐渐归拢到科尔沁王布尔亚格玛的大纛下,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科尔沁”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原来科尔沁仅仅只是东蒙古诸部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因为很久之前就卖身投靠了八旗匪帮,所以之后也随着主子一同发迹,成为这片广阔草原上诸部落的盟主,而落到现在,康熙死后,科尔沁部盟也失去了任何制约,在汉军崛起的同时,他也大肆侵占、吞并其他东蒙古诸部,整合了中国东北的东蒙古诸部,与西边的土谢图部、准葛尔部鼎足而三,对持相争。

自执行汪士荣提出的通商策略后,汉军与科尔沁王爷布尔亚格玛也建立了一些外交关系,但这个外交关系的级别很低,仅仅只限于普通的商业交往,实际上双方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关系还相当紧张,科尔沁的骑兵曾经一度入侵察哈尔部落所属的绥远草原,并且与汉军蒙古中郎将赵广元的部队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不过所幸双方的高层都非常谨慎,彼此都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并没有让这些小冲突发展成大规模战争。

对于这个强劲的对手,林风手头的情报相当有限,但这并不能责怪汪士荣的情报部门,实际上在这个十七世纪的条件下,信息传递起来相当困难,而更为恼火的是,目前中国的民族的关系也非常紧张,科尔沁诸部的蒙古人对以汉族人为主体的林风政权相当敌视,所以即使特工人员以商旅为凭托,一时间也难得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为了缓解东蒙古诸部的军事压力,汉军不得不放弃了承德、热河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据点,双方心照不宣的把张家口设立为彼此的贸易城市,就目前紧张的政治局势下,布尔亚格玛不再允许汉军的商队深入蒙古草原,而是在张家口这个边境城市集中贸易,根据特工们刺探回来的一些希零星碎的情报,林风只是大概知道目前科尔沁王布尔亚格玛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秉性狡诈残忍,截至现在,他通过战争、胁迫以及联姻等手段,已经控制了西至二连浩特,囊括黑龙江、吉林大部等大片土地,疆域空前广大,而他的军事实力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尽管他的王帐军的实数为五万铁骑,但谁都知道,蒙古人逐水草游牧,半兵半民,可以说每一个蒙古好汉都算得上是战士,若是进行战争动员,天知道他能够集结多少军队。

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科尔沁王爷布尔亚格玛在对待汉军政权态度上一直表现得非常暧昧,虽然科尔沁部落与清廷关系紧密,而且现在仍有一万几千蒙古军在江西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命,但至今为止,科尔沁还是没有任何与汉军开战的迹象,在汪士荣的密切关注下,截至林风出征之前,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片宁静,除了少数戍边巡视的蒙古骑兵,各个部落都没有任何集结军队的行动。

这个情况非常令人安心,因为根据目前的军事条件,尽管蒙古军天生拥有迅疾机动的能力,但若要从草原的各个角落汇集成大军,统一建制投入战争,没有个把两个月的时间,那也是不可能成型的。

根据战前的军事部署,汉军步兵第二军王大海部将分出一支六千人的部队驻守承德、热河一带——自林风下令组建宁锦都督府之后,步兵第二军的实力得到了大大加强,实际上这个扩编命令进行了非常隐讳,为了避免其他将领嫉妒不平,步兵第二军并没有扩大建制,仍然只保持着九千人左右的兵员数量,而这个扩军是林风别出蹊径,在宁锦都督府下设立了一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的直属部队,归属宁锦都督兼汉王的林风直接指挥,但因为汉王“因公未能赴任”,所以这支部队就暂时归隶在步兵第二军的建制下,配属给了平辽中郎将王大海。不过因为建军不久、汉军政府财政紧张的关系,这支部队除了火枪、火炮等武器装备未能配备齐全之外,训练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战斗力尚待考验。

或许是林风在对待军权分配上过分敏感,其实对于王大海部的实力扩充,汉军其他平级将领也不是很在乎,实际上至目前为止,林风对待手下的几个大将基本上还是一碗水端得很平,现在军事压力最大几处分别是寇北中郎将赵良栋、蒙古中郎将赵广元和平辽中郎将王大海,而除了王大海部增编四千人之外,赵良栋的步兵第五军因为驻守重镇大同,总参谋部特地为他增编了一支要塞炮部队(可见上文

第三章),除了自产的红衣大炮,汉军中仅存的二十余门自荷兰原装进口的红夷大炮,也有小半装备了赵良栋部队;至于蒙古中郎将赵广元处则实力更强,因为汉军政权对察哈尔部外交政策的成功,通过拉拢与渗透等手段,现在察哈尔部队几乎全部被汉军军官所控制,所以赵广元将军除了拥有自身统属的部队之外,同时还指挥着察哈尔部的近五千大军。

而此次战役的战略目标就是趁科尔沁部盟稳定内部、无暇南顾的时机,果断出击,占领辽中地区和辽西地区的大部,肃清辽东半岛,同时创造条件引诱八旗围攻雅克萨的主力南下,歼灭或重创之——但是,这一切计划都是建立在科尔沁未作出激烈反应的前提下,而此次战役的关键,那就是速度——除了速度,还是速度。

由此可见,此次战役的风险之大,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虎口夺食,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林风也没有选择,站在他的立场上,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许盘踞在北满地区的八旗从容恢复实力。

战争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谁能回避风险?——退缩者死。

第二梯队的骑兵第六军马英部从山海关驻地赶到锦州之后,人不卸甲马不松鞍,立即丢下步兵和炮兵,三个骑兵旅六千铁骑不顾一切的朝清军纵深地域冲刺,以旅为单位排成一个“品”字形战斗群,先斜刺至通辽地区,然后以顺时针路线向南疾进,一路横扫。

随后跟进的林风所部总兵力近万人,除了他自身从北京带处了四千近卫军之外,还包括马英部丢下的一个步炮混合旅以及从王大海部抽调出来的两个骑兵营和一个步兵旅,经过随军参谋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