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拦截的那架侦察机,就位于侦察区域的最右侧。
    也就是说,弗莱彻划出的侦察区域根本没有把中国舰队包括进去。
    显然,也就不会有侦察机发现中国舰队了。
    因为没有发现中国舰队,所以弗莱彻还产生了一个幻觉,即认为中国舰队依然在珊瑚海北部海域活动,根本没有南下。
    只是,弗莱彻也没有让第一航母大队加速北上。
    原因很简单,补给作业还没结束呢。
    虽然接受补给的主要是轻巡洋舰与驱逐舰,但是油水补给舰一次只能为三艘战舰提供补给服务,而一艘驱逐舰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补充足够的燃油,轻巡洋舰则需要近三个小时,整个补给作业要持续到下午四点过才能结束。在此之前,第一航母大队的航行速度都得控制在十二节以内。
    更要命的是,此时第一航母大队处于“分离”状态。
    为两艘舰队航母提供直接掩护的只有四艘重巡洋舰与两艘刚完成补给的驱逐舰,其他战舰均没在航母附近。
    只要遭到攻击,后果难以想像。
    事实上,这还是战时的编制标准。
    在参战之前,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配制标准与日本海军相似,即只为舰队航母配备了一艘提供直接掩护的战舰,而且是重巡洋舰。如果不是日本海军在战争中大败而归,美军还不会增强航母的直接掩护力量。
    可惜的是,美军并没有让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
    当时,美国海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即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已经建成服役,只是没有部署在太平洋舰队。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要求,美国在参战之后就把这两艘快速战列舰留在了大西洋舰队,并且在八月底把“华盛顿”号派往英国,加入了英国本土舰队,而“北卡罗来纳”号则留在诺福克海军基地。
    主要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也只有两艘快速战列舰。
    在美国参战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即“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已建成服役。虽然英国皇家海军也有两艘快速战列舰,即“乔治五世”级的“乔治五世”号与“威尔士亲王”号也已经建成,但是“俾斯麦”级在各方面都强于“乔治五世”级,而且处于战略防御一方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压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更重要的是,英国皇家海军担心两艘快速战列舰突破北海防御圈,前往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因此就需要更多的快速战列舰来堵住公海舰队,也就需要美国派遣快速战列舰。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美国海军没有把两艘快速战列舰放在大西洋,而是分派在太平洋舰队里面,用快速战列舰掩护舰队航母,那么太平洋战争、特别是最初的几场海战,很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
    主要就是,当时美国海军根本没有防空作战的经验,也就没有加强战舰的防空火力。
    参战之后,美军才认识到防空的重要xìng,也就紧急加强了一些战舰的防空火力,只是与两艘快速战列舰无关。
    主要就是,当时两艘快速战列舰都部署在大西洋。
    此外,美军的仓库里也没有多少高射炮,在加强了重巡洋舰的防空火力之后,也就没办法去加强快速战列舰的防空火力了。
    当时,两艘快速战列舰上,除了二十门m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之外,只有四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十二tǐng零点五英寸高射机枪。显然,这点防空火力根本就达不到大战的标准,甚至比中国海军在战前的巡洋舰都要差。要到一九四二年,也就是进行了专门的现代化改装之后,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才能达到防空战舰的水准,比如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了六十门,用二十毫米高射炮取代了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并且把数量增加到六十三门。
    也就是说,就算美国海军在大战初期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放在太平洋,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舰队航空打击下的牺牲品。在增强了防空火力之后,这两艘快速战列舰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足以与中国海军的防空巡洋舰媲美的防空战舰。
    当时,能够海军能够用来掩护航母的,也就只有重巡洋舰。
    至于其他战列舰,因为最高航速都在二十节左右,根本跟不上航母的机动速度,也就无法伴随航母作战。
    要知道,在防空作战的时候,航母都会全速航行,航速在三十节左右。
    用两艘重巡洋舰掩护一艘舰队航母,显然难以应付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打击,根本不可能让航母免遭创机。
    在弗莱彻等待侦察机返航的时候,第一航母大队丧失了逃跑的机会。
    九点四十分,在东北方向上巡逻的美军战斗机首先发现了逼近的机群,准确的说是几架中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因为“海鹰”是首次参战,所以美军飞行员没有立即辨认出来。
    随即,美军战舰上的雷达也探测到了这几架高速逼近的战斗机。
    两分钟后,战斗打响。
    “野猫”根本不是“海鹰”的对手,各项主要xìng能都比“海鹰”差得多,特别是最高速度差了很大一截。
    战斗警报响起后,美军航母上待命的战斗机开始升空。
    只是,此时留给美军的时间已经不到二十分钟了。!。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协同攻击
    第一百五十三章协同攻击
    空战打得十分激烈,美军很快就发现,那些中国战斗机并不急于返航。
    显然,这不是好兆头。
    正常情况下,护航战斗机的主要职责就是缠住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为攻击机群进入创造机会,因此护航战斗机在空战中,一般不会与防空战斗机纠缠,多数时候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让防空战斗机无法分身他顾。之前,美国海军就从日本海军那里了解到,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护航战术以袭扰为主。
    问题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虽然中国战斗机的数量并不多,但是打得极为顽强,也没有可以躲避,甚至比美军战斗机还要主动。凭借性能上的优势,中国战斗机一直掌握着主动权,很多防空战斗机在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舰队方向撤退。结果就是,数量较少的中国战斗机反而占有优势,某些时候一直打到舰队防空圈附近才停手,也就是在即将进入高射炮的拦截范围之后,才放弃追击美军战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战斗机似乎不急于返航。
    这就意味着,中国舰队就在附近,与第一航母大队的距离,肯定没有达到舰载战斗机的最大作战半径。
    显然,攻击机群即将到达。
    十点不到,美军战舰上的雷达探测到了逼近的攻击机群。
    看到雷达屏幕上显示的图标,雷达操作员都吓了一跳。仅根据雷达探测到的结果,攻击机群的规模都有数十架。
    此时,争夺制空权的战斗还没有结束,而且变得对美军极为不利。
    随着第一批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提前赶到,已有近三十架“海鹰”投入战斗,而美军的防空战斗机还不到三十架。
    显然,在护航战斗机的威胁下,防空战斗机根本无法拦截逼近的攻击机群。
    十点过十分,攻击开始。
    率先发起攻击的是“秦始皇”号派出的攻击机群,十二架“鸬鹚”与十二架“塘鹅”同时进入攻击航道。
    在吸取了对日战争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国海军航空兵极为重视攻击时的相互配合。
    说白了,只有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配合行动,才能把战损降到最低,把打击效率提到最高。
    道理也很简单,大战初期的舰队防空网,根本不可能同时拦截从两个高度上进入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也就是说,战舰上的高射炮,要么对付从高空进入的俯冲轰炸机,要么瞄准从超低空进入的鱼雷攻击机。如果同时拦截两个高度上的机群,最终只会是两头都照顾不到。
    当然,配合攻击,也得有个先后顺序。
    因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俯冲轰炸机有更好的灵活性,而且战舰上的了望员对高空战机的观察距离也最远,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俯冲轰炸机首先进入,吸引防空火力,掩护鱼雷攻击机进入。
    只是,俯冲轰炸机不会立即发起攻击,而会分散成小机群。
    这也是中国海军在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实战表明,大口径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比中小口径高射炮低得多,只有少数战机被大口径高射炮击落,但是大口径高射炮对大编队机群的威胁非常大,因此在进入大口径高射炮的射程范围之后,机群最好分散成小编队。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大口径高射炮往往是集群射击,即几门、或者几座炮塔由同一套瞄准系统指挥,向同一个目标开火,以增加弹幕密度。如此一来,任何一艘战舰上,某一侧的大口径高射炮,最多也就只能同时拦截两支机群。如果机群分散开来,有三支、甚至是四支,那么总会有一些小机群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发起攻击。
    这次,中国海军的攻击机群就采用了这一战术。
    首先进入高射炮射程的是俯冲轰炸机,而且在离“列克星敦”号还有十公里的时候,就分散成了三支四机编队。当时,在“列克星敦”号右侧只有一艘重巡洋舰,而该舰上的大口径高射炮只能同时拦截两支机群。
    在俯冲轰炸机吸引高射炮火力的时候,鱼雷攻击机群也到达了。
    与俯冲轰炸机不同,鱼雷攻击机全部集中到一起行动。
    在用鱼雷攻击战舰的时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攻击方式。一是扇形攻击,即鱼雷攻击机群以横向编队飞行,每一架攻击机都有固定的航向,然后同时投下鱼雷,让鱼雷呈扇型射向敌舰。只要配合得好,特别是鱼雷的射角分配合理,那么不管敌舰怎么机动规避,总会有一条鱼雷击中目标。二是梯次攻击,即鱼雷攻击机以纵向编队、或者是契型编队进入,各自向敌舰发射鱼雷。这种情况下,敌舰就有可能通过机动规避,躲过所有鱼雷,但是只要机动规避失败,就会被多条鱼雷击中。
    实战中,飞行员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攻击方式。
    一般情况下,如果敌舰的防空火力十分强大,而且没有受到攻击,依然有较强的机动性能,还保持着较高的航速,那么就会采用第一种攻击方式,即确保至少有一条鱼雷能够击中敌舰。如果情况相反,即敌舰已经遭到攻击,机动性能有所降低,航速也不够快,就会采用第二种攻击方式。
    显然,现在应该采用第一种攻击方式。
    相对而言,鱼雷攻击机对飞行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虽然看上去,鱼雷攻击机的作战难度并不大,主要就是保持好航向与飞行高度,以及把握好投弹时机,而俯冲轰炸机存在校准航向、掌握投弹高度与俯冲后改出等许多难题,似乎俯冲攻击的战术标准更高。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对俯冲轰炸机飞行员来说,最需要掌握的就是俯冲投弹的技能,特别是投弹高度。
    鱼雷攻击机飞行员需要掌握的技巧就高得多了,关键就是保持好航向,特别是在遭到敌舰高射炮拦截的时候,如何跟上编队、以及如何与友机配合。可以说,鱼雷攻击机飞行员需要有足够的胆量与经验。对鱼雷攻击机飞行员来说,每一次攻击,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博。
    此外,鱼雷攻击机在超低空飞行,会遇到紊流干扰。
    在既要盯住敌人的高射炮,又要随时调整飞行姿态,还得跟上编队的节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整个大战中,鱼雷攻击机飞行员的阵亡率一直居舰载航空兵之首。
    中国海军在战前服役的一百四十二名鱼雷攻击机飞行员中,只有十七人见到了大战结束的那一天,而且其中十五人在战争期间已经离开了基层部队,晋升为指挥官,只有两人一直在飞行部队服役。
    也就是说,鱼雷攻击机飞行员在整个大战期间的生存率还不到百分之二。
    进入攻击航线后,十二架鱼雷攻击机一字排开。领队长机在最左侧,负责协调整个攻击行动,并且率先发射鱼雷,其他飞行员则看领队长机的行动,在长机投下鱼雷之后依次发起攻击。
    鱼雷攻击的时候,最难把握的就是投雷距离。
    受总重量限制,航空鱼雷的射程都不会远到哪里去,当时中国海军装备的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鱼雷的最大射程只有两千米,而且有效动力射程在一千五百米左右。如果考虑到航空鱼雷的速度较慢,那么最佳攻击距离得控制在一千米以内。具体在什么时候投下鱼雷,得看领队长机飞行员的判断。
    原则只有一个:敌舰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机动规避。
    攻击的时候,鱼雷攻击机不是从敌舰侧舷垂直方向上进入的,而是于敌舰的航向保持六十度左右的夹角。这么做,不是为了提高鱼雷的命中率,而是让鱼雷攻击机可以在敌舰进行机动规避的时候调整航向,确保敌舰一直在攻击范围之内,而且暴露出的侧舷长度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如此一来,鱼雷跑完所有航程的时间,必须在敌舰转向六十度所需时间之内。
    说白了,在规避鱼雷攻击的时候,战舰要么迎向鱼雷转向,要么背向鱼雷转向,即让航向与鱼雷的来袭方向保持平行,把暴露的水线长度降到最低,争取从两条鱼雷之间穿过,从而不被鱼雷击中。
    战舰转向需要时间,而鱼雷跑完全部航程也需要时间。
    关键就看,谁花的时间最短。
    发现鱼雷攻击机群逼近后,“列克星敦”号航母开始全速转向,而且是右满舵,即把舰首对准鱼雷攻击机群的来袭方向。因为战舰的推进系统在舰尾,而在推进系统在战斗中受损几乎是致命伤,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战舰就会努力把舰首对准鱼雷来袭方向,即便不幸被鱼雷集中,战舰也不会失去航行能力。
    问题是,这次鱼雷攻击机是从“列克星敦”号的右后方进入的。
    也就是说,“列克星敦”号要把舰首对准鱼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