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座岛屿上,中国陆战队付出了两千多名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
    要知道,这是一九四五年里,中国陆战队在岛屿登陆作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也是太平洋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岛屿争夺战。
    此战之后,美军彻底的退出了太平洋。
    准确的说,是美军撤退到了本土西海岸地区,再也没有能力深入太平洋了。
    只是。中**队依然在前进。
    当然,不是向东推进,而是向南挺进。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扫荡太平洋上残存的美军,而主要就是在夏威夷群岛南面的群岛上。
    当然,这只是扫荡性质的作战行动。
    除了在极个别的岛屿上遇到了顽强抵抗之外,绝大部分战斗都是以美军主动投降的方式宣告结束。
    只是,被美军控制的岛屿实在是太多了。
    要知道。在攻占夏威夷群岛的时候,中**队只把战线推进到了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图瓦卢群岛与斐济群岛一线,再往西,就是由美军控制的岛屿了。因此美军的实际控制区域大约相当于太平洋的三分之二。
    更重要的是,在中**队实际控制线以东。岛屿分布的极为稀疏。
    显然,这也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海军最为欠缺的就是运输力量,即后勤保障是中国海军最大的确信,而向东推进,考验的就是中国海军的保障能力。
    可以说,如果美军能够顽强一点,中国海军肯定会遇到大麻烦。
    别的不说,把一个陆战师送到一万多公里的地方作战,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的人员就超过了全师总兵力。
    相对而言,人员还是次要问题。
    不管怎么说,中国不缺乏人力资源,中**队也从不缺少官兵。
    最大的问题,还是运输力量。
    直到一九四五年底,中国海军拥有的运输船只还不到五千艘,而且其中只有大约两千艘是远洋货轮。
    显然,这支运输力量太单薄了。
    要知道,当时美军的运输船只超过了一万艘,其中仅按照标准模板建造的万吨级货轮就超过了六千艘。
    按照中国海军的估计,要向跨过太平洋攻打美国本土,即便以夏威夷群岛为跳板,也至少需要一万艘运输船,而且其中至少得有一半是具备跨大洋航行的远航货轮,且运载量不能低于一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中国海军停止所有战舰的建造工作,全力建造运输船,而且建造效率达到美军建造万吨轮的水准,也要花上两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这一点,在中国海军扫荡中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时候就暴露了出来。
    要知道,这场扫荡战,一直持续到一九四六年中期,最后一座由美军控制的岛屿才被中**队占领。
    所幸的是,到一九四五年底,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有所解决。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中德意三国就占领英国的问题达成了最后的协议,中国放弃了在英国的占领区,但是获得了两样东西。一是与德意分享斯卡帕湾的驻扎权、与意大利分享朴茨茅斯港、以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英国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当然,中国不是正式派兵驻扎在这些地方,而是安排勤务人员,从而在必要的时候,能让中国舰队与航空兵能够依靠这些基地作战。二是获得了英国剩下的所有非军用船只,即所有在英国港口内、属于英国的运输船都将交付给中国海军,而英国皇家海军残余的战舰、包括那些没有建成的,将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瓜分。
    这下,中国海军获得了近千艘万吨级运输船。
    要知道,这可是一笔无价之宝。
    有趣的是,这些运输船,几乎都是由美国建造的,而且是在战争期间以无偿援助的方式交付给了英国。
    英国战败之前,或者说是同盟国集团接受英国投降,就是要英国当局封锁所有港口,禁止一切舰船出海,然后在正式投降之后,把这些舰船全部移交给同盟国集团,而同盟国集团将以此抵偿部分战争赔款。
    英国人没有选择,只能照做。
    当时,美军收到消息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开始行动。在最后关头,美军只来得及把派遣到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里的几艘大型战舰撤走,其他滞留在英国的舰船全部被扣留,最后都移交给了同盟国集团。
    也就是说,当时英国移交给中国的运输船只中,有一部分属于美国所有。
    显然,很多美国人都没想到,他们花大力气建造的万吨轮会落到中**队手里,而且成为中**队攻打美国本土的主要力量。
    要知道,美国建造的万吨轮,也就是“自由轮”与“胜利轮”是大战期间性能最好的远洋货轮。
    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也没能建造出能与之媲美的远洋货轮。
    准确的说,是没有达到那么大的建造规模。
    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建造第一批“自由轮”与“胜利轮”,虽然随后进行过多次改进,但是基本设计一直没有变。正是如此,“自由轮”与“胜利轮”的建造工作很快就形成了产线化。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有近三十家造船厂参与了建造工作,“自由轮”的平均船台周期不到半个月,“胜利轮”也只有半个月出头,而舾装周期更短,总体建造周期在一个月以内。
    显然,这是非常惊人的建造能力。
    在巅峰时期,美国每个月能建造差不多三百五十艘“自由轮”与“万吨轮”。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这两种货轮的建造总量超过了一万艘,而且到最后还有大约三千艘在航。
    如果以标准排水量为准,这两种货轮的总排水量超过了大战期间全世界建造的其他所有舰船的总和!
    关键是,在保持如此大的建造规模的前提下,这两种货轮的性能还非常突出。
    要知道,“自由轮”与“胜利轮”都是标准的快速货轮,在执行跨大西洋运输任务的时候能够全程以二十节的速度航行,且不需要中途停留加油。即便在执行跨太平洋的运输任务时,也能全程保持十四节的航行速度。
    要到一九四六年,中国才建造出了性能相当的快速货轮。
    在不得不佩服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的时候,也必须承认,这也是逼出来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美英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损失太惨重了,如果美国不花大力气建造运输船只的话,英国在一九四三年就会战败。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打败美国的不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英国。要知道,如果把建造万吨轮的力量花一半去建造快速舰队航母等战舰,美国就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当然,这也仅仅是战后的评价。
    同样的,这也等于提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
    说白了,如果没有德军的破交作战,美国也没有必要大量建造运输船只。
    这样一来,美军建造的将是足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舰。
    当然,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战败,美国同样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最多只能迫使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下来谈判。也许,这算不上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

第四百四十一章 双赢合作
    从英国获得了近千艘万吨轮,只算得上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运力量缺口大约相当于四千艘万吨轮,因此不到一千艘万吨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而且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显然,这也是中国海军无法凭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
    为此,就不得不让中国政府出面了。
    在与德意解决了瓜分英国的问题后,中国当局在同盟国集团外长级会议上明确提出,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彻底打败美国,而中国愿意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且为所有有许要的盟友提供帮助。
    这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不住了。
    要知道,中国当局的这份声明,摆明了要充当同盟国集团的老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不甘心当老二。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做了类似的声明,即彻底打败美国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只做同样的表示,要想压倒中国,获得更多盟友的支持与认同,就得做出更多的贡献。
    说白了,现在已经到了分割战争红利的时候了。
    虽然美国还没有战败,但是所有人都相信,美国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是否战败的问题。
    当然,关键正是同盟国集团,特别是集团内部主要成员国是否愿意出力。
    更重要的是。此时谁出的力最多,那么在战后就能分到最多的好处,甚至将直接决定战争红利的分配方式。
    原因很简单,美国才是同盟国集团最大的敌人。
    说白了,美国的实力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敌国实力的总和。因此击败美国要比击败其他所有敌国都要困难。
    在中德均明确表态之后,同盟国集团就得采取一致行动了。
    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才表露出了真正的意图。
    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同盟国集团的最后一次外长级会议上,中国外长就明确提到应该以太平洋战场为重。
    为此。中国不但承诺单独承担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答应。
    要知道,这等于让中国坐上头号交椅。
    对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提出,必须为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建立联军司令部,即统一指挥所有作战行动,而不是分成太平洋方向与大西洋方向,更不是让每个国家的军队单独作战。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提议没有错。
    问题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行得通。
    要知道。即便成立联合司令部,也要划分战区与作战方向,而这些指挥机构不可能采取民主的方式,让各**队平分指挥权,必须由某一个国家的军队掌握主要权力,其他国家的军队只提供配合。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人与外交家也明白这个道理。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与中**队同等的指挥权。
    也就是说,将由中**队主宰太平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负责大西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对此,中德双方的外交家都心知肚明。
    随后,双方就指挥权的分配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
    到一九四六年初,等到中德双方在指挥权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之后,中国当局才提出了最主要的要求。
    这就是,太平洋比大西洋大得多,跨越太平洋的航线将近两万公里,而横跨大西洋的航线只有六千公里,因此同盟国集团必须在太平洋上投入更多的运输力量,即便考虑到美国的核心是东部地区,太平洋上的运输力量也应该是大西洋上的两倍,才能保证同盟**队能够顺利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
    说得简单一点,德意等国得把部分运输船派往太平洋,交给中国海军使用。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要求。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中德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支持中国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而中国则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击败美国之后,获得在美国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显然,这份协议摆明了把其他盟国都抛在了一边。
    战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妥协,因为中国做出的让步明显大于收获。
    说得简单一些,即便没有这份秘密协议,到了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得把击败美国的希望放到中国身上,并且承认中国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击败美国。
    要知道,拖下去的话,首先坚持不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以当时的情况,别说击败美国,如果英国没有在一九四五年初投降,而是多坚持了一年半载,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要遇到大麻烦。说得简单一些,在英国投降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离内乱已经不远了。
    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公民,在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情况下,每个月仅能获得七十五公斤面粉、六公斤鲜肉、八公斤鸡蛋与半公斤食用油,此外还能领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须物资。这点物资,仅够维持两个成年人与一个儿童的正常消耗,而并非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儿童。受此影响,以往很少参与社会劳动的帝国妇女也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即便夫妻双方都参加劳动,只要家里有三个孩子,那么两人领到的配给也仅勉强够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
    物资严重匮乏,已经引起了很多帝国民众的不满。
    当时,帝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反战思潮。
    可以说,正是英国及时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没有爆发内乱,毕竟所有帝国公民都把英国当成头号强敌。
    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支持下,帝国民众继续忍辱负重。
    到了一九四五年中期,随着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不再受到威胁,加上苏伊士运河已经可供小型船只通航,大量由中国提供的物资、特别是生活物资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内环境才有所改善。
    只是,中国提供的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
    要知道,中国也同样存在物资匮乏的问题,难以承担几千万人的沉重负担,且中国提供的援助并不都是免费的。
    事实上,在一九四四年底,中国也实施了更严格的配给标准。
    虽然这个标准高于所有实施配给制的国家,成年人每月能获得六十公斤的主粮、十五公斤的肉制品与禽蛋、十公斤的副粮与一公斤的食用油,比成年人在参加繁重劳动时的热量消耗要高得多,但是中国当局没有理由让自己的公民饿着肚皮,然后去援助那些在战后很有可能与中国分道扬镳的盟友。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