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计划,中国空军将在一年之内,把兵力由三百四十万裁减到二百五十万。
    看绝对数字,空军的裁军规模并不大,可是要看相对比例的话,空军的裁军规模远超过了陆军。
    完成裁军之后,空军将保留大约一万架战术飞机。
    有趣的是,空军中的战略航空兵与运输航空兵不但没有裁减,反而有所增强。
    如果裁军行动没有变化,到一九四六年底,中国空军将保有一万四千架轰炸机与八千架运输机。
    事实上,这个规模算不上大。
    要知道,在一九四四年,中国空军拥有足足一千七千架轰炸机与近万架运输机。只是当时有很大一部分轰炸机与运输机编在远征军里面,而远征军在编制上受德军管辖,不在中国空军的编制之内。
    与陆军不同,中国空军裁军与战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裁军来明确了战后的发展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空军在纠正曾经犯下的错误。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之前,中国空军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即以发展战术航空兵为主,而空军的真实地位是陆军的支持者,即空军的发展完全围绕着陆军的装甲化进行。在战术使用上,空军的主要价值就是为陆军的装甲集团提供支援,增强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
    大战爆发后,中国空军才走上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可以说,这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进行得不够顺利,而空军在对日战略轰炸中的表现又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这些,都迫使中国空军提高战略航空兵的地位。
    随后,在对日战略轰炸、以及在大陆战场上针对红俄的战略轰炸,参加对付英国的战略轰炸,还有攻打澳洲本土的作战行动,乃至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证明了战略航空兵的价值。
    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明确了发展方向。
    也直到这个时候,中国空军才成为了“制空论”的忠实信奉者。
    要知道,真正能够体现出空军在进攻中的价值,而且把这种价值发挥到极限的就是战略航空兵。
    得简单一些,轰炸机的主要价值就是让敌人的空军彻底瘫痪在地面上。
    战争早就证明,性能再先进的战斗机也不可能阻止敌人的战斗机升空作战,同样不可能在空战中取得百分之百的胜利。如此一来,即便战术航空兵再强大,也不可能彻底打垮敌人的空军,也就无法夺得绝对制空权。只有轰炸机,才能炸掉敌人的机场,也才能让敌人的战斗机无法升空,也才能夺得绝对制空权。
    当然,这绝对不是战略航空兵的主要价值。
    对英轰炸足以证明,高强度的战略轰炸,不但能够打掉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还能够彻底炸毁一个国家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
    这样一来,自然有人想到,能不能通过轰炸来击败一个国家呢?
    得准确一点,就是完全由空军单独作战,在不动用地面部队、甚至不动用舰队的情况下击败一个国家。
    可以说,这是相当超前的军事思想。
    要知道,空军问世也不过三十年,而所有的战争最终都是由地面战斗决定胜负的,没有一场战争由空军单独打赢。
    只是,这绝对是正确的军事思想。
    虽然在当时,乃至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之内,空军也没能单独打赢一场战争,但是随着军事技术进步,当空军的战斗力达到了某个程度的时候,也就有能力用轰炸来迫使一个国家投降。
    大战结束后不到六十年,中国空军就用一场漂亮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中国空军能在六十年后单独击败一个国家,与坚持以战略航空兵为重,重点发展空军的进攻能力有必然关系。
    可以说,在大战末期,中国空军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军兵种都在裁员。
    当时,陆战队就没有裁军,反而在扩军。
    按照计划,到一九四六年底,陆战队的一线作战部队将达到三十个陆战师,二线部队则为六十个陆战师。
    这就是说,陆战队作战部队的总兵力将从原来的一百五十万增加到两百万。
    如果把非作战人员算上,陆战队的总兵力将突破二百四十万。
    当然,陆战队扩充不是没有道理。
    要知道,登陆战中,陆战队是绝对的主力,只有陆战队成功上岸,夺取了海滩与港口之后,才能让陆军的作战部队上岸。实战还证明,在滨海地区,特别是在河流密布的沿海平原上作战,陆战队比陆军更有效。
    这样一来,如果以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为目标,陆战队的价值就超过了陆军。
    也正是如此,在陆军大举裁军的时候,陆战队却在扩军。
    事实上,正是这次扩军,为陆战队在战后不再受海军辖制,成为独立兵种,而且是三大军种外唯一的独立兵种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陆战队得到重视,也直观的反映出,中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战略以防御为主,即便不是本土防御,也是以背靠本土的防御为主,即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要用在本土之外、而且以进攻为主的陆战队才没有受到重视。
    陆战队的地位提高,意味着中国放弃了防御战略,转为奉行进攻战略。
    当然,在这波裁军浪潮中,中国海军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只是晚一点才受到影响,而且裁军幅度一点都不比其他军种低。
    更重要的是,海军大规模裁军所造成的长远影响最为巨大。
    即便对这场战争最后阶段的战斗来说,中国海军大裁军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而这又是不得不做,而且早做比晚做要好得多的事情。

第四百四十四章 减负
    海军裁军的重点不是裁减人员,而是减少战舰。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中国官方的资料,以及海军在大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大致推测出,海军在大战期间至少占用了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四十,而且没有包括陆战队。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要知道,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占用的资源,把援助给英国的运输船只排除在外,还不到百分之三十五。
    如此巨大的投入,帮助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可是,也造成了很多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一九四六年初,中国的军事力量很不均衡,海军几乎一家独大,陆军与空军的地位远不如海军。
    更重要的是,这一局面在战争结束之前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虽然在攻上美国本土之后,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陆军与空军,但是所有作战物资都得由海军运送,而且海军是攻打美国本土的基础。
    毫无疑问,这种海军独大的局面,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要知道,海军就算很重要,也不可能取代陆军与空军。
    为此,就必须压制海军,让其他军兵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从而打造出一支均衡的军事力量。
    压制海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战舰的数量。
    原因很简单,海军是一支高技术型军种。即便军人的价值也非常大,但是战斗力是堆砌在技术基础的,而承载技术的就是作战平台,也就是战舰。因此只要限制了战舰,也就限制了海军。
    显然,任何一名海军军人都不希望削减战舰。
    只不过,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不对海军的发展做出严格限制,那么到战争结束之后,庞大的舰队就能压垮整个国民经济。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的造舰计划极为惊人。
    比如。在一九四五年中期通过的军费预算案中,“白起”级的订单已经下达到了一九四七年,到时候将总共建造三十七艘,并且在一九四九年底之前全部交付。如果一九四六年也通过了类似的海军造舰计划。那么到一九五零年,将有近五十艘“白起”级舰队航母交付给中国海军。
    问题是,中国海军需要这么多的舰队航母吗?
    哪怕战争持续到一九五零年,美国也不可能建造出这么多的舰队航母,更不可能在一九五零年拥有这么多的舰队航母。
    即便按照海军自己做的评估。维持三十艘舰队航母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显然,多余的都是浪费。
    当然,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的舰队建设工作就围绕着舰队航母进行。即绝大部分作战舰艇的建造工作都以舰队航母为准。比如,防空巡洋舰就是按照舰队航母的两倍进行建造。而且在建造进度上与舰队航母同步。此外,轻巡洋舰、专门用于舰队反潜的驱逐舰、以及快速战斗支援舰都按照这个标准建造。
    这样一来。建造一艘舰队航母就需要建造数艘其他大中型战舰。
    显然,这些战舰的造价、特别是所消耗的资源,绝对不比一艘舰队航母低,基本上是一艘舰队航母的两倍。
    除了护航战舰,还有舰载航空兵。
    按照采购价格,一支数量为八十架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的所有舰载机,其价格之和相当于一艘舰队航母了。
    这样一来,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总造价,就相当于四艘舰队航母了。
    显然,这是中国海军、乃至中国所不能承受之重。
    要知道,战斗舰队只是海军的核心,而不是海军的全部。在战斗舰队之外,海军还有其他很多的战斗单位,比如两栖登陆舰队、火力支援战舰、运输船只、潜艇、岸基航空兵与护航舰队等等。
    战后,有人做过估计,如果中国海军在一九四七年拥有四十八艘舰队航母(包括正在建造的),那么海军占用的资源将达到中国战争资源的百分之六十,而占用的军费则相当于当年的百分之七十。
    显然,这是谁也不可能接受的。
    说得简单一点,海军根本要不了这么多舰队航母,也要不了这么多作战舰艇。
    这样一来,削减战舰就势在必行了。
    因为中国海军的造舰工程完全围绕着舰队航母展开,所以在削减舰队规模的时候,自然拿舰队航母开刀。
    一九四六年初,海军裁军方案确定下来。
    按照规定,当时除了完工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舰队航母之外,其他的全部停建,而配套战舰也按照同样的标准执行。
    仅此一项,就直接导致十多艘“白起”级舰队航母永远留在了船台上。
    只是,当时没有确定是否拆除那些还在建造的战舰。
    主要就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且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甚至无法断定能在什么时候打上美国本土,因此战局还有可能出现波折,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就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战舰。
    这样一来,就必须把那些还没建成的战舰暂时保留下来。
    当然,这些战舰的命运几乎一样,即在大战结束之后,立即被下令拆毁,完成的部分都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了。
    事实上,在大战结束后,被处理掉的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建成的战舰。
    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物资严重过剩,不但储备的弹药堆满了仓库,也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的武器装备。
    结果就是,大战结束后,中国就开始处理过剩的军事物资。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多余的武器装备无偿援助给友好国家,特别是同盟国集团中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
    虽然无偿赠送显得太大方了一点,但是对中国来说,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要知道,保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就算不使用,每年都要在维护保养上耗费大量军费,而且最终都会被当成废钢铁处理掉。赠送给友好国家,也不是无利可图,除了让中**队不需要掏维护保养费之外,这些武器装备依然需要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售后服务,而且后期改进也会为中国的军火企业提供大笔订单。
    事实上,在战后的最初五年里,中国的军火企业就是靠吃老本维生。
    除了无偿赠送之外,中国还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把更多的过剩军事物资卖给了数十个国家。
    这些武器装备,有的甚至使用到了二十世纪末。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非洲与南美洲的战乱地区,依然能够见到中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几种性能优越的枪支。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中国当局不顾道义的输出军火,导致了战后的世界乱局。
    当然,正面评价也有。
    比如,正是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在广大的殖民地世界里抛弃了民族独立浪潮,使得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大战结束后二十年,除了少数殖民地之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几乎都宣告独立,全球的国家数量也由大战前的不到八十,爆涨到了一百六十多个。众多的殖民地能够在大战后纷纷宣告独立,摆脱宗主国的控制,除了两个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即英国与法国均是大战的战败国有关,即这两个国家在战后自身难保,根本不可能顾及海外殖民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输出的武器装备,以极为低廉、甚至是免费流落到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组织手里,让殖民地的居民获得了可以跟宗主国对抗的武装力量,也就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最突出的,就是印度了。
    在大战爆发前,印度爆发过好几次民族独立运动,但是无一例外的被镇压了下去,而到大战结束的第二年,英国就不得不承认印度已经是一个实质上的独立国家,也就不得不宣布印度。
    印度能够在战后率先取得独立,就与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有关。
    在宣告独立的时候,印度军队里的枪支有七成来自中国,而重型装备,出了极少数从英军接收的之外,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在战后大搞军火输出,根本原因除了要减轻国防负担之外,还与推行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中国要想取代之前的世界霸主,就必须标新立异,而不是沿用西方国家的方式方法来称霸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